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研究种子表面消毒处理对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 unicolor)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寻找调控植株生长的关键细菌与真菌类群,本研究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分析了种球浸种处理后百合植株苗期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浸种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细菌丰度,改变土壤真菌和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真菌Penicillium相对丰度显著增加,Microascus、Chaetomi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roteobacteria及其成员属Devosia、Mesorhizobium、Pseudarthr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降低。Flavobacterium和Jatrophihabitans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浸种处理诱导百合幼苗根际土壤真菌与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益生真菌Penicillium及其种P.aurantiogriseum,益生细菌Flavobacterium、Jatrophihabitans富集,有害细菌Devosia减少,提高土壤健康性,促进百合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干旱风沙区植被重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乌海至玛沁高速公路腾格里沙漠段生态防护体系的植被重建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沙丘为对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植被重建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植被恢复重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被重建区与流沙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均以放线菌门(58.53%~67.85%)、变形细菌门(16.53%~19.68%)等为优势类群;优势菌属包括诺卡氏菌属、甲基柔膜菌属、微红微球菌属和微枝型杆菌属。与流沙区对照相比,植被重建区显著增加了土壤大部分菌门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植被恢复重建后土壤pH、电导率及盐分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在植被重建区浅层土壤(0~5 cm、5~10 cm和10~20 cm)显著高于流沙区。因此,对于沙漠公路生态防护体系而言,植被重建能显著改善其浅层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水平,是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沙漠生物土壤结皮(BSCs)演替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力变化特征,以库布齐沙漠不同演替阶段BSCs(对照样地、藻结皮、藻藓混生结皮和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BSCs中细菌、固氮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土壤酶活力变化,探讨不同演替阶段BSC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BSCs演替等级提高,优势细菌由蓝细菌门(对照样地:36.1%;藻结皮:46.9%;藻藓混生结皮:30.7%)转变为变形菌门(藓结皮:36.2%);优势固氮菌由伪枝藻属(藻结皮:80.2%)转变为斯科曼氏球菌属(藓结皮:60.6%);真菌担子菌门丰度(藻结皮:1.0%;藻藓混生结皮:5.0%;藓结皮:13.5%)随BSCs正向演替逐渐提高。藓结皮中细菌、固氮菌和真菌特有OTU数量较对照样地、藻结皮和藻藓混生结皮分别提高1.8~8.3、1.9~33.0倍和1.8~33.0倍;沙漠BSCs正向演替阶段微生物多样性提高顺序为固氮菌>细菌>真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参与碳、氮循环的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脲酶活力(P<0.05)。随着沙漠BSCs演替...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生物炭对西双版纳土壤性质及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幼苗生长的影响,评价其对橡胶人工林固碳增汇的潜在能力,将不同量的生物炭(与土壤质量比分别为CK:0;B2.5:2.5%;B5:5%)与复合肥(0 kg/hm2;F:300kg/hm2)交互(共6个处理:CK,F,B2.5,B2.5+F,B5,B5+F)加入土壤中进行1 a的橡胶幼苗盆栽实验研究,对土壤进行水分、温度、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养分测定,对幼苗进行地径、株高、光合速率以及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生物炭增加了土壤p H值,降低了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雨季较对照提高了26.9%~76.3%,旱季则提高了30.8%~63.5%);生物炭显著增加土壤全碳和全磷含量,降低了土壤硝态氮,B5和B5+F处理的土壤有效磷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18.3倍和16倍;在雨季和旱季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B5+FB2.5+FB5FB2.5CK,CK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处理;施肥处理的幼苗生物量显著高于CK和所有单施生物炭处理,以B2.5+F处理效果更明显;施肥与生物炭均显著提高了橡胶幼苗光合速率。综上所述,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性质,保持和提高水分和大部分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具有促进地上固碳及土壤固碳的潜力。从本短期的实验来看,单施生物炭不能促进橡胶幼苗生长,与肥料配合使用更能促进橡胶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典型沙质草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养分和水分添加控制试验,研究了群落尺度上生产力的变化及其对不同养分和水分处理响应的差异。从不同功能群植物地上生物量对养分和水分响应分异的角度揭示群落尺度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机理。结果显示:(1)单纯的氮素、磷素、水分添加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不明显,只有养分和水分交互作用才能显著增加群落生产力。氮素添加×冬季增雪、氮素添加×夏季增雨、磷素添加×夏季增雨处理使得群落生产力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5.1%、107.9%、57.2%。(2)氮素添加×冬季增雪处理后群落生产力比磷素×冬季增雪处理高出86.7%,表明虽然水分添加提高了植物对氮素与磷素的利用效率,但水分添加后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更高。(3)不同功能群植物地上生物量对养分和水分添加的响应程度不一致。总体而言,养分和水分添加对禾本科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最明显,对杂类草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单纯磷素添加明显降低了群落中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比对照低61.9%;冬季增雪、夏季增雨增加了群落中豆科植物的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93.3%、220.5%;氮素添加×冬季增雪、氮素×夏季增雨显著增加了禾本科植物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0.4%、91.6%。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梯度(对照CT-0 g·kg-1、低磷LP-0.1 g·kg-1、高磷HP-0.6 g·kg-1)磷添加室内培养实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研究磷添加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磷除显著提高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外,亦显著增加土壤pH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对磷添加的响应因施磷量和森林类型不同而不同,其中高磷处理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和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PLFA,杉木人工林增幅大于米槠天然林。低磷处理仅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PLFA,对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不显著;磷添加显著增加杉木人工林土壤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GP/GN),对2种森林土壤真菌与细菌比(F/B)影响不显著。该研究表明米槠天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养分流失,加剧了磷限制。因此适当施磷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生物炭对岩溶区玉米生长、土壤CO2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及岩溶作用的影响,通过野外盆栽试验,将蔗渣生物炭分别以土壤质量分数为0%(CK)、0.5%(T1)、1%(T2)、2%(T3)和5%(T4)添加到石灰土中,并栽培玉米。测定玉米生育期中土壤CO2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土壤淋溶水中Ca2+和 质量分数;并测试玉米收割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容重及玉米生物量。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2%和5%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玉米秸秆干重、玉米棒干重和玉米根干重;在玉米苗期,5%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CO2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在玉米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2%和5%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CO2体积分数、排放速率以及在此期间收集的土壤淋溶水Ca2+和 质量分数。由此可见,蔗渣生物炭作为岩溶区石灰土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石灰土性质,促进了玉米生长,提高了岩溶区土壤CO2的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加快了岩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含油污水对湿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在大庆油田附近,选择受含油污水影响程度不同的4块典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样地,分析其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在4块典型芦苇沼泽样地中,共鉴定出24科34属土壤线虫。其中,有食细菌线虫15属,食真菌线虫、捕食杂食线虫各6属,植物寄生线虫7属。Panagrolaimus和Aphelenchoides为优势类群,个体数占总捕获个体量的26.91%;受到含油污水的影响,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都发生改变,受污染样地线虫个体数及类群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1),且与对照样地相比,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大,重度污染样地中食细菌线虫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而捕食杂食线虫的相对丰度则与之相反(p0.01)。从土壤线虫的生态指数来看,在不同污染程度条件下,受污染样地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而自由生活成熟度指数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肥料响应的一般趋势,采用整合分析方法综合了与无机和有机肥料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有关的观察结果(N:氮;P:磷;NP:氮和磷;PK:磷和钾:NPK:氮磷钾;OF:有机肥;OF+NPK:有机肥和氮磷钾)。PK、NPK、OF和OF+NPK的添加分别使总磷脂脂质脂肪酸(PLFA)增长了52.0%、19.5%、334.3%和58.3%。NP、OF和OF+NPK的添加分别使真菌增加了5.6%、21.0%和8.2%。NP,NPK和OF的添加分别使细菌增加6.4%、9.8%和13.3%。NP和NPK添加分别使放线菌增加7.0%和14.8%。硝酸铵添加减少了革兰氏阴性菌(G–)。氮添加增加了农田中总PLFA、细菌和放线菌,减少了森林中的细菌和真菌,以及草地中的F/B比值。氮磷钾添加增加了森林而不是农田中的总PLFA。氮的添加速率与氮的添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G+)和G–的影响呈正相关。因此,不同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可能不同。有机肥料比无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生态系统类型而异。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与氮添加形式和氮添加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2种木本材料(木荷和杉木)在3种热解温度下(350℃、550℃、750℃)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材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生物质炭均显著增加了土壤CO_2-C累积释放量,并且添加木荷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O_2-C累积释放量为添加杉木生物质炭处理的1.02~1.13倍。同一材料不同热解温度的生物质炭对土壤CO_2-C累积释放量的影响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且热解温度越低,累积释放量越高。此外,与对照土壤相比,生物质炭的加入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含量,但不同生物质炭处理之间土壤MBC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同热解温度条件下,添加木荷生物质炭的土壤DOC含量显著高于杉木生物质炭的;而同种材料条件下,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DOC含量的影响则呈现热解温度越高土壤DOC含量越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方法,分析了福州城市蕃石榴片林地与其毗邻马尼拉草坪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中蕃石榴片林地和马尼拉草坪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为289.88和326.89 mg·kg-1;10~20 cm土层中蕃石榴片林和马尼拉草坪的MBC含量分别为229.62和269.62 mg·kg-1。蕃石榴片林地与马尼拉草坪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层深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蕃石榴片林地与马尼拉草坪的各类微生物种类相对丰度差异不大。此外,蕃石榴片林地土壤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相对丰度高于草坪,草坪土壤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相对丰度高于蕃石榴片林地。研究认为,在城市绿地的建设中,应注意城市片林与城市草坪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合理安排城市片林与草坪的布局与种植面积,有利于构建更好更稳定的城市土壤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中菲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炭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影响较大。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300℃、500℃和700℃)下制备的稻壳生物炭(BC)对3种土壤(草甸土、水稻土和黄壤)吸附菲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土壤以及添加生物炭的土壤对菲的吸附数据都能用Freundlich模型较好地拟合(R2为0.996 8~0.976 5)。生物炭对菲的吸附容量(Kf值)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生物炭添加对土壤吸附菲的Kf值的影响程度跟生物炭的制备温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700℃下制备的生物炭(700BC)对3种土壤吸附菲的Kf值都能显著提高;500℃下制备的生物炭(500BC)对有机质含量低的黄壤和水稻土的Kf值有显著提高,但对有机质含量高的草甸土提高有限;300℃下制备的生物炭(300BC)只能显著提高水稻土对菲吸附的Kf值。因此,在用生物炭修复PAHs污染土壤时,生物炭和土壤的性质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戴宇  杨重法  郑袁明  季天委 《地理研究》2009,28(6):1682-1692
通过盆栽实验,以北京潮土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土壤中添加0~50 mg·kg-1铬 (VI)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物量与铬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铬浓度(添加量≥25 mg·kg-1)处理下,小白菜植株中铬的总量相对于未添加铬的处理显著增加(P<0.01),且小白菜根部铬的含量要远大于叶片中的铬含量。相对于未添加铬的对照,小白菜叶片生物量在1 mg·kg-1铬处理下显著增加,而高浓度铬(≥10 mg·kg-1)显著地减少了小白菜叶片和根的生物量(P<0.01),减幅最高达到了78.2%,且50 mg·kg-1铬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呼吸速率均要显著低于对照。小白菜叶片生物量与铬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以及土壤微生物呼吸都能够作为生物指标来反映土壤铬污染程度。将这些指标与对应的土壤总铬含量拟合方程,按照作物减产、食品安全以及生态剂量概念可以计算得到北京潮土铬轻度污染临界浓度ED10为70.8 mg·kg-1,中度污染临界浓度ED50为111.6 mg·kg-1。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亚热带地区选取了5个演替阶段(4~5年、8~12年、18~22年、25~30年和35~40年)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酸脂肪酸的方法研究不同林龄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真菌生物量、细菌生物量、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  相似文献   

15.
张平究  潘根兴 《地理研究》2010,29(2):223-234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对喀斯特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对云南石林景区植被恢复演替下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裸露地,植被恢复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活性、微生物商、细菌种丰富度及基因多样性;相对于对照原始林,植被恢复演替下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微生物量碳、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的恢复程度分别为32%~83%、36%~70%、54%~89%、58%~82%和35%~51%;对照林与植被恢复演替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相似性遵循如下趋势:裸露地(稀)草地灌丛。总体上,自然恢复方式(草地和灌丛)提高土壤质量效果优于人工恢复方式(柏树林);从裸露地到稀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提高尤为迅速,为退化喀斯特土壤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改善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设施番茄根层氮素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氮肥的用量及避免硝酸盐污染,但是在设施番茄生产中减少氮肥用量对土壤微生物,尤其对优势菌群有何影响目前还知之甚少。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中不同氮肥用量及秸秆处理的设施番茄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秸秆处理对土壤细菌和两种主要细菌(假单胞菌及芽孢杆菌)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如下处理:对照(10 t ha-1鸡粪作为底肥)、传统高氮处理(600 kg N ha-1)、传统高氮+小麦秸秆处理、减氮处理(300 kg N ha-1)及减氮处理+小麦秸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6年减氮处理并未导致番茄减产;与对照相比,化学氮肥及秸秆的施用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及假单胞菌的数量,但不同氮肥用量之间对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及假单胞菌数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DGGE图谱表明氮肥用量及秸秆添加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但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减少一半氮肥用量既不会导致减产,也不会对土壤微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减少氮肥用量是可行并且有益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连续2年氮素、水分添加处理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氨氧化细菌(AOB)16S r RNA基因和古菌(AOA)amo A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硝化势在水分添加低氮(N30)和非水分添加高氮(N300)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升高(P0.05),在水分添加高氮(N200、N300)处理下较对照急剧下降(P0.05)。不同处理下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较氨氧化古菌敏感,氮素添加显著改变了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高氮素处理下,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指数有下降的趋势,而古菌的多样性则有升高的趋势,表明氨氧化古菌在高氮素下生长比较活跃。发育树分析的结果表明,非水分添加处理下,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由亚硝化螺菌属的Cluster 1、Cluster 3和Cluster 4组成,水分添加处理下由亚硝化螺菌属Cluster 3、Cluster 4和亚硝化单胞菌属的Cluster 6组成,而氨氧化古菌群落在水分添加处理下主要由泉古菌门的Cluster 1、Cluster 2和water lineage组成,在非水分添加处理下主要由泉古菌门的Cluster 1、Cluster 2和Cluster 5组成,两种水分输入机制下,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不同组成说明,水分在调节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全氮,NH4+和NO3-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古菌群落与其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氨氧化细菌与古菌对氮素和水分添加有不同的且互补的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生态系统土壤呼吸(Rs)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仍有待探索。本研究在中国半干旱草原设置不同氮添加水平(0、2、4、8、16、32 gN m-2 yr-1),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湿度、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土壤理化性质与地上生物量等指标,探讨氮添加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无机氮(IN)的含量,降低了土壤pH值,对地上生物量(ABM)无显著影响。氮添加降低了磷脂脂肪酸(PLFAs)的总量,降低了真菌细菌比(F:B),提高了革兰氏阳性阴性菌比(G+:G–)。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N2、N4、N8、N16和N32处理下的土壤呼吸分别比对照N0变化了–2.58%、14.86%、22.62%、23.97%和19.87%,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氮添加通过降低PLFAs总量和改变微生物组成降低土壤呼吸。氮添加对温度敏感性(Q10)、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影响均不显著,表明氮添加减轻了土壤碳的损失,且不会改变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于2014年11月10日、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在鄱阳湖区南矶山湿地和常湖池湿地,采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群落、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群落、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群落土壤和光滩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各形态的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南叽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在常湖池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各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2015年1月17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4月12日(p0.05);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在南矶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2014年11月10日(p0.05),在常湖池湿地,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2015年1月17日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4月12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p H显著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对天然荒漠进行开垦和耕作为标志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区的绿洲化进程,但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干旱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q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新疆阿拉尔绿洲开垦5年的棉花田(FS)和毗邻的天然荒漠(ND)的土壤细菌、古菌和真菌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驱动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荒漠开垦为农田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古菌群落生物量显著降低;细菌群落多样性明显提高,古菌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而真菌群落多样性没有显著变化。(2)盐渍化荒漠具有不同于其他干旱荒漠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开垦显著改变了其土壤细菌、古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其中,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螺旋体菌门和浮霉菌门细菌、乌斯古菌门和芽枝霉门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盐纳古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3)土壤电导率(EC)、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古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丰富度、TP和AP;EC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盐渍化荒漠开垦后由于其原生植被群落、化学肥料的使用和土壤属性(EC、TP和AP)的改变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相对而言,细菌群落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响应最为敏感,而古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则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