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报业话语的广州非裔社区的空间想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宁  冯秋怡  朱竑 《地理学报》2019,74(8):1650-1662
使用文本分析和访谈的方法,本文检视了2007-2017年广州报业对广州非裔群体及非裔社区的话语表征。研究发现,受媒体自身对新闻素材的要求以及地方政治实践对媒体的影响,早期的广州报纸构建了指向性明确、有符号意味且被污名化的非裔空间地图。早先的话语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且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非裔群体和地方社会的矛盾。其后,随着宏观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非合作论坛等语境时,广州报业媒体对于非裔报道致力于塑造中非发展共同体的地理想象,构建积极的广州非裔和非裔社区的形象,以期重构非裔社区的意义。广州报业的非裔话语是族裔社区空间形象构建过程,进而成为地方政治、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持续投影、纠葛和变化的地理再现。研究从社会文化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的角度丰富了对族裔社区划界、空间生产和地理想象的理解,试图建立报业舆论与地缘政治的地理视角联结。从实践和应用的角度来讲,本文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媒体话语对跨境文化交融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对于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多元文化交融与协商、实现良性的国际关系互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林琳  袁广盛  王敏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6):1192-1203
经过艺术加工的影视作品反映现实的同时也高于现实,不断重构、书写现实空间。本研究援引邂逅地理及地方感等理论,以5部华裔社区空间题材的电影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五部影片中关于华裔社区的选择再现及其背后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发现:①影视文本首先从民俗仪式与风水文化两个空间文化符号出发,构建地方性;在此基础上,电影文本以景观符号为切入口再现华裔社区的物质空间,实现新的地方营造。②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华裔社区成为“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邂逅的重要场所。③非表征理论通过强调人的“身体”与族裔社区的相互关系从而在地方协商和情感融入框架下探索新的邂逅。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电影文本中族裔社区的文化多元性与地方治理的关系,为族裔社区在未来实现更好的地方治理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娟  陈田  王开泳  王婧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520-1534
以少数民族为居民主体的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作为民族社会的重要构成单元,社区内独特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外民族社区研究的历史起源,总结了城市民族社区的研究重点,并对乡村民族社区的影响、类型、变迁、旅游和感知研究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国内民族社区研究则从内涵、演变、发展以及旅游影响研究4 个重点领域进行进展分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5 个方面将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进行对比,并提出,国内民族社区研究亟需加强民族社区演化的影响因素、动态演化机制、居民生计方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济结构协调、村落空间形态演变和整合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等7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This article aims to determine how three factors—the fence, the internal public space, and the type of building—affec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divisions that gated communities generate and the need for integration between people living in and outside gated communities. Its results are based on the survey conducted in two villages, Józefos?aw and Julianów, located in the Warsaw metropolitan reg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a physical barrier in the form of a fence affects the perception of human relationships. 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encing off on social bond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attachment to the area beyond the housing estate. The study of Józefos?aw and Julianów, however, has proved that for the residents of suburban gated communities the key factor that can increase their sense of community is access to an internal public spac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attachment to the area of residence are also dependent on the type of building. Inhabitants of suburban gated communities dominated by multifamily housing are definitely characterized by a weaker attachment.  相似文献   

5.
杨兴柱  孙井东  陆林  王群 《地理学报》2018,73(2):276-294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旅游地聚居空间特征及其社会效应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旅游地聚居现象已构成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以千岛湖为案例,立足社区尺度,应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方法、GIS空间技术、统计分析法,探究千岛湖旅游地聚居空间发展过程;识别和划分居住社区类型,测算居住社区空间分异度,揭示旅游影响下典型聚居区分布格局;从居住满意度、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合三个方面,构建聚居空间社会效应指标体系。研究发现:① 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旅游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千岛湖镇聚居空间发展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② 识别了76个基本空间单元,将76个居住小区划分为乡村社区、商住混合社区、老旧住房社区、一般商品房社区、高档商品房社区、高档别墅区、旅游度假社区7种类型。③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存在于旅游地聚居空间。社会阶层越低的社区居住分异度越大,社会阶层较高的社区居住分异度越小。千岛湖镇聚居空间呈现圈层结构分布模式,从湖岸到中心城区,居住等级逐渐降低,乡村社区呈扇型镶嵌于主城区居住空间结构上,老旧住房社区和旅游度假社区分布于千岛湖镇外围。④ 旅游发展导致了聚居空间社会分异,引致旅游地传统社会关系的裂变分化,进一步影响聚居满意度、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合。千岛湖镇旅游地社区居住总体处于较满意状态,且千岛湖镇社区居住满意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同社区个体交友意愿存在差异,大部分居民能较好地适应本地生活。  相似文献   

6.
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柴彦威  李春江  张艳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61-1971
社区生活圈从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视角考察城市社区,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也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流动性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区生活圈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区活动和居民时空行为日益多样化、社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日益丰富化,亟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创新与实践引导。时间地理学是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社会—技术—生态综合方法,为早期基于时空行为与生活空间的社区生活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新时间地理学重视家庭及其他组织企划的交互与时空组合,可为社区生活圈内个体—家庭—社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研究、时空行为的社会文化制约与多情境分析及模拟提供重要支撑。论文基于新时间地理学方法,从理论、方法和实证3个维度提出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具体包括构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理论,揭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创新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分析和模拟方法;从社区生活圈时空行为优化、社区交往生活圈、社区安全生活圈等方面创新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OTHER ITEMS     
Abstract

The recent publication of an expansive national dataset, the Integrated Public Use Microdata Sample, allows for new analyses of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settlement of various immigrant and ethnic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s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ic dispersion of the ethnic Mexican population, and outlines some of the demographic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significant clusters of this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cross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analysis does not attempt to overturn other geographies and ethnographies in Mexican American history, but through its ability to elucidate broad, national patterns it is able to create a more dynamic view of settlement, demonstrating the role of immigrants and of women immigrants in particula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lace matters: the geographical context of arrival and settlement were key factors in differentiating communities and the lives of those who lived in them.  相似文献   

8.
安宁  张博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6):1119-1129
在全球-地方频繁互动的今天,跨国/跨地方逐渐成为超高速流动的社会现实,移民与流入流出地的多元互动模糊了国与国、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边界,在目的地不断重塑社会结构和空间,在物质和符号维度赋予了地方不同的意义。族裔社区不仅仅反映了不同的移民群体复杂的日常生活实践及其在空间上的互动,也将对多元化族裔空间的关注转移到社区、空间、领土政治甚至流动地缘想象,同时也将族裔社区空间纳入一个关系性的视角下。而传统上地缘政治视角对移民和族裔空间的关注相对有限。因此,本专栏主要讨论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跨境移民和族裔社区。具体而言,专栏首先回顾了地缘政治研究及其对流动性的关注和移民研究中的地缘政治面向,其次通过8篇文章讨论了不同尺度下多元的跨境移民及族裔社区营造与建构的相关研究,希冀从理论、方法以及实证研究方面对现有知识进行补充,也尝试通过探索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为社会和国家治理的需求服务。  相似文献   

9.
The recent publication of an expansive national dataset, the Integrated Public Use Microdata Sample, allows for new analyses of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settlement of various immigrant and ethnic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s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ic dispersion of the ethnic Mexican population, and outlines some of the demographic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significant clusters of this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cross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analysis does not attempt to overturn other geographies and ethnographies in Mexican American history, but through its ability to elucidate broad, national patterns it is able to create a more dynamic view of settlement, demonstrating the role of immigrants and of women immigrants in particula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lace matters: the geographical context of arrival and settlement were key factors in differentiating communities and the lives of those who lived in them.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工聚居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相关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聚落形态,中国农民工聚居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农民工聚居区研究划分为起步阶段、扩展阶段、社会空间转向和社区治理3个阶段。总体上看,对农民工聚居区的研究,在空间形态方面从静态走向动态,社会网络方面从群体走向空间,形成机制方面从传统的社会学、城市地理学视角转向制度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和空间生产视角,聚居区从改造管理走向合作治理,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论文从研究思潮、研究视角、研究重点等方面比较了中国农民工聚居区与西方移民聚居区的差别,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林耿  陈晓璇  杨帆 《热带地理》2018,38(2):166-175
随着20世纪后半期以来,节庆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复兴,在现代性的语境下,节庆与社区存续、复兴或衰亡的各种关系,成为文化地理关注的主题。文章从传统社区的延续与现代认同的重构、移民社区的再造与多元认同的杂糅、社区活力的再生与地方品牌的营销、社区秩序的重塑与地方权力的协商4个方面,对节庆与社区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认为:节庆与社区重构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社区并没有被现代性力量所终结,而是以一种更加复杂化的形式存续和发展,或者延续传统的社区秩序,或者吸纳外来和创新要素重构出混杂的社区秩序,或者进行地方营销扩大社区影响;社区节庆则被全球化、市场化等现代性力量不断调整和创新。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中国语境下的社区重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劲松 《地理学报》2014,69(8):1177-1189
1978年以来是中国人口地理学复兴和发展时期。中国人口地理学工作者消化吸收西方经典人口学理论,讨论中国人口容量问题,认识到中国人口总量即将达到增长极限,强调控制人口总量、努力发展生产和转变生存方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针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创建第四产业,实施环境抚育,推动劳动力就业,降低环境污染的策略。针对民生问题,提出深入开展微观社会调查,主动再造跨尺度的社区制度,推进对人口行为的尺度综合和文化自觉。针对中国人口快速转变和人口结构问题,提出了人口均衡发展理论。针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提出了区域发展均衡模型,强调通过产业转移、人口流动、转移支付等手段,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针对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指标和分区模型,初步实现了视野综合化、指标定量化、分析模型化,将人口地理学研究推向新高度。未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一要围绕人口普查和人口业务数据库,建设分布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推动人口专题数据和人口计量模型共享,巩固和发展人口地理学定量化研究之特色;二要加强不同尺度的社区微观调查,主动调控人口快速转变情景下的社区行为,提高对人口地理学定量研究结果的理解和解释;三要加强国际人口情报交流,把握各国人口演化趋势,从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的视角,合理配置中国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中国人口地理学应坚持走跨学科的发展道路,努力在世界人口之巅辛勤耕耘,为国家发展、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云南民族地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绍亭 《地理研究》1989,8(1):40-49
本文试图探讨云南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所导致的民族源流的多元性、民族分布的复杂性、民族经济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社会发展的差异性这些在民族地理学中至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被各国普遍所接受,社区发展又成了中外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阐述了社区发展的历史背景、内涵、原则和模式,探讨了社区地理学在社区发展研究中的作用。希望有益于社区发展和社区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4):176-178
Abstract

Hilltop Geography is a year-long integrated geography program that involves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in a hands-on laboratory approach to exploring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a stepping stone to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is article will describe h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 rural New Mexico school have been utilizing the semi-arid hills surrounding their building as an outdoor geography learning laboratory, involving parents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古杰  周素红  宋广文 《热带地理》2022,42(10):1752-1760
已有文献对社会隔离和犯罪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但主要聚焦于种族或族群之间的社会隔离,对个体活动联系和情感联系等方面的关注相对不足。文章以1 148份在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居住3 a以上居民的问卷为数据基础,构建了社会联系、邻里联系、活动联系和情感联系相结合的社会隔离指标体系,在控制个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隔离与暴力侵害、入室盗窃、社区内扒窃和社区外扒窃四大犯罪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整体上,社会隔离与居民遭受犯罪侵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部分指标和特定犯罪类型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其中,1)与暴力侵害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仅有意见建议(负相关);2)与入室盗窃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包括社区内亲朋人数(负相关)、社区情感(正相关)和社区管理服务满意度(正相关);3)与社区内扒窃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包括社区内亲朋人数(负相关)、邻里是否相互串门(正相关)、邻里是否相互借东西(负相关)和居民对社区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正相关);4)与社区外扒窃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包括是否失业(负相关)、邻里关系和谐程度(正相关)、意见建议(负相关)和居民对管理服务满意度(正相关)。总的来看,不同衡量维度的社会隔离与社区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居民对犯罪的警惕程度有关,从而导致其对居民遭受犯罪侵害概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随受侵害类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王华  郑艳芬 《地理研究》2016,35(6):1164-1176
基于制度嵌入性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采取主位的研究立场,揭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约束与影响。研究发现:遗产地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制度约束下的理性行动过程,同时嵌入在多层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中;不同农村社区在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嵌入的差异,导致相异的行动决策和发展结果,社区内部非正式制度嵌入的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当社区内部非正式制度脱嵌时,外部正式制度的有效嵌入是协调遗产地与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认为,制度嵌入性范式可以深入地解释不同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差异性,为中国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增权行动、制度设计和监督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geography of sport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from those interested in processes of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This is despite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sport plays in the structure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regions. In addition to the obvious health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sport contributes to community identity and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There is, however, considerabl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processes of restructuring are having direct impacts on sport in rural areas. Drawing on a case study from rural Western Australi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conomic adjustment in the farming and business sectors, service withdrawal, and population decline are just some of the changes undermining the viability of sporting clubs in rural areas. We suggest that while sporting clubs have tended to be resilient in the face of restructuring, it is also clear that one of the outcomes is a changing geography of sport in declining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19.
杜芳娟  朱竑 《地理研究》2013,32(5):881-890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Proprietary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constitute a major component in the evolving geography of urban America. In many metropolitan regions, proprietary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or common‐interest developments, and associated forms of urban management, have emerged as the dominant form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Critical discourse on these communities and their residential community/homeowner associations has focused principally on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urban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It is argued here that many critical assessments are grounded in an idealistic view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an outdated conceptualization of citizenship.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reenergize debate on these developments through a reali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benefits and disbenefits of a form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destined to exercise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sociospatial structure of U.S.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