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华南大陆形成于前震旦纪。元古代至中三叠世,华南属于华南—东南亚板块的一部分,泥盆纪以前是冈瓦纳古陆的成员.志留纪之后为太平洋古陆组成部分;晚三叠世以来属于欧亚板块,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可分为扬于大陆裂陷(Pt—S)、江南地台(D—T2)和南华陆缘活动带(T2—Q)三大阶段。扬于大阶段包括四堡阶段(Pt1 2)、雪峰阶段(Pt3^1)和华南阶段(Z—S),三次大陆裂陷分别形成以四堡群俯冲杂岩为代表的四堡陆间沟—弧—盆、以丹洲群为代表的雪峰陆间沟—弧—盆和以震旦—志留纪广西构造层冒地槽型建造为代表的华南陆缘弧后盆地。江南大阶段含软州、右江两个平行交错的局部阶段,软州裂陷阶段(Z—P1),位于华南陆埠弧后盆地局部软州地区,并被保留至早二叠世;右江裂阶阶段(T1—T2),由于桂西及邻区介入活动大陆边缘.发育了右江裂陷盆地。南华大阶段包括两阶段,燕山期(T2—E2^2)东南大陆边缘弧阶段和南岭期(E2^3—Q)北西太平洋岛弧阶段。南华大阶段发生了多次轻缓造山运动,导致江南地台盖层和其上覆构造层同步或类同步褶皱,在陆上无海浸的环境里形成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还讨论了许靖华关于华南三叠纪碰撞造山带的理论.结论认为:①华南大陆不存在古生代湘赣浙大洋;②华南大陆未曾发生过三叠纪二陆块碰撞事件;③“板溪”混杂岩隶属于明确的地层单元,由四壁不整合大地构造面和雪峰不整合大地构造面围限的冷家溪群、板溪群及相当层位。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显生宙期间,中国南部的构造属性曾几经转化。加里东旋回,那里有扬子准地台、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印支—南海准地台3个单元,其中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并不是一个碰撞造山带,而是一个向滇越呈剪刀状张开的拗拉槽型冒地槽褶皱系;印支旋回,华南处于特提斯构造域的范畴,但那里并不存在深海洋盆;晚三叠世以来,特别是燕山造山阶段,华南属亚洲东部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的一部分。中国南部大陆内部并不存在阿尔卑斯式造山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华南大陆与天水-雅江地带广泛分布中生代王云母花岗岩侵作入体,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范围为245~122Ma,与此同时,它们两侧的扬子大陆发育前陆褶皱带,这种成对性及其构造配置表明,扬子大陆曾向华南大陆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发生过陆内俯冲作用。基于二云母花岗岩带的总宽度(约650km),估算扬子大陆最小的总俯冲量(指宽度)至少为650km,扬子大陆现今宽度约680km,这样,扬子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由于陆内俯冲作用缩小了约一半;另一可能方案是,消失的主要是夹持于扬子大陆与江南造山带之间的一个微大陆。扬子大陆与秦岭造山带之间的壳内构造边界不具陆内俯冲性质,而是逆冲推复一走滑构造带。在大地构造单元上,江南造山带与龙门山造山带应分属两个上叠大陆,而不属于扬子大陆。华南中生代造山带内侧属于高喜马拉雅型陆内俯冲带(缝合带内无蛇绿岩伴生),而不是雅鲁藏布江型(缝合带内有蛇绿岩伴生)。陆内俯冲作用是华南大陆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它经受过晚元古代和加里东期陆内俯冲事件,可能属于雅鲁藏布江型。多次陆内俯冲和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导致亲陆壳金属元素富集,可能是华南W-Sn  相似文献   

4.
<正>四川省会东县金锁桥铁金矿床位于杨子地台西缘川滇黔铜多金属成矿带,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川滇黔菱形地块之会理-昆明裂陷带。该区经历了自早元古代弧后盆地、早中元中代拗拉槽、中元古代陆内裂谷、中晚元古代大陆边缘陆弧体、晚元古代后造山裂谷、古生代块断升降、地裂运动及中生代前陆盆地和山间断陷等漫长的地史演化,是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作基底、古生代海相沉积作盖层的长期隆起地带,具地槽型变质岩系活动带及地台沉积。构成了本区良好的成矿  相似文献   

5.
丹凤—信阳蛇绿混杂带作为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主缝合带,其南部属于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研究区域位于东秦岭南翼,是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①晚元古—中震旦世,扬子板块北缘(东秦岭段)为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有陡岭岛弧和武当弧后盆地;②晚震旦—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转为被动型大陆边缘,陡岭古岛弧构成边缘地块,武当古弧后盆地演化为边缘盆地;③早古生代晚期,华北板块南缘的秦岭岛弧首先与扬子板块北缘的陡岭边缘地块(古岛弧)碰撞,造成武当边缘(古弧后)盆地的闭合,并形成刘岭前渊和二峪沟前陆盆地;④由于岛弧—边缘地块碰撞加之弧后和边缘盆地的存在,因此在早古生代末期,秦岭—大别山并未大规模隆起,造山带只具雏形。直至中生代早期,华北与扬子两个板块间进一步的陆内俯冲作用才使秦岭—大别山大规模隆起。陡岭古岛弧和武当古弧后盆地的确认合理地解释了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加里东碰撞不造山,印支造山不碰撞”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6.
昆仑--秦岭造山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昆仑-秦岭带加里东旋回的洋盆不是从元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寒武纪裂谷发展而来的,它在志留纪即宣告封闭;昆仑石炭纪一二叠纪海底裂谷带或可能的小洋盆,在晚二叠世前已经消失,三纪时昆仑-秦岭带只有海,而没有洋。因此,印支造山运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而是陆-陆叠复造山(大陆壳消减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7.
长山构造带(简称长山带,Truong Son)是印支陆块北部最大的构造岩浆岩带,保存了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岩浆记录,并被认为与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的演化及随后的印支与华南陆块的拼合有关。本文系统综合了该带二叠纪-三叠纪的长英质火成岩数据并分析其岩石成因,阐明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早二叠世花岗质岩石来自新底侵的基性岩源区,而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的花岗质岩石和流纹岩的源区为古-中元古代变火成岩和变杂砂岩组成的混合源区。二叠纪长英质火成岩形成于马江分支洋/弧后盆地向印支陆块的俯冲过程。三叠纪具负εHf(t)和εNd(t)值的花岗质岩石来自古-中元古代变火成岩和变沉积岩的混合源区,而具正εHf(t)值的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来自新生基性地壳并有一定变杂砂岩组分的加入。这些数据表明在三叠纪初期(~250 Ma),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已经闭合,随后华南与印支陆块发生碰撞。在中-晚三叠世,长山带进入到碰撞后阶段。  相似文献   

8.
赣杭构造带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确立,是在长期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并完善的。通过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前寒武纪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在赣东北断裂带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晚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碰撞后的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赣杭断裂带是一条晚元古代早期“A”型俯冲带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龙门山中段中生代盆地的基底性质,沉积构造组合和构造变形,论证了川西拗陷是组合和构造变形,论证了川西拗陷是在印支期发育于扬子板块活动大陆边缘的弧背(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是经印支期构造变动和喜马拉雅期叠加改造形成的推覆构造,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雪峰古陆”的构造问题是华南区域构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为扬子古陆的东南被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发育了以斜坡相为主体的沉积组合;加里东造山作用时期,这里成为扬子古陆的边缘褶断山系,但仍为扬子地块的一部分而非习称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它是由于华南加里东武夷─云开弧后盆地关闭,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接形成的陆孤碰撞造山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构造样式为前陆地带的准原地型边冲叠瓦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