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根据大别-苏鲁造山带北缘和吉林-黑龙江东部的三叠纪浅变质加积杂岩特征标志,认为大别地区的板块缝合线为信阳-舒城断裂,苏鲁地区的为郯庐-鸭绿江断裂,且苏鲁造山带向北延入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而华北与扬子板块之间构造缝合线的东延部分则为郯庐-鸭绿江-图们江-延吉断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亚洲东部三叠纪以来连续的俯冲-加积模型:(1)三叠纪扬子板块在华北板块向南突出部位(大别-苏鲁一带)发生点碰撞形成超高压变质岩,之后扬子板块由点碰撞逐渐向两侧旋转拼贴形成加积杂岩;(2)侏罗纪-新生代在三叠纪碰撞基础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连续俯冲和加积,进而形成由三叠纪-新生代杂岩组成的欧亚大陆东部地区的巨大加积杂岩带。  相似文献   

2.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同构造花岗岩和非构造花岗岩)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二长片麻岩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上大别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扬子板块俯冲加积杂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大别—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系的地质产状,本文将其与高压—超高压岩石一起作为大陆板块俯冲的加积杂岩来考虑,发现它们在岩石类型、变质时代和原岩性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可看作为扬子板块大陆俯冲的加积杂岩。由此根据板块俯冲的加积楔模型,对浅变质岩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地球动力学解释,结果对扬子板块俯冲及其与华北板块碰撞的俯冲带和缝合带位置提供了制约。  相似文献   

4.
大别造山带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岩浆活动与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平  马昌前 《地球科学》1996,21(5):519-523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辊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南华北盆地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华北盆地包括周口坳陷和合肥坳陷 ,是横跨在华北地块南部和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之上的具有挤压和伸展双重性质的叠合盆地。受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 ,它在中生代表现为东秦岭—大别山北麓冲断带前沿的前陆盆地 ,到新生代转化为断陷盆地。区域上 ,南华北盆地和东秦岭—大别造山带跨越四大构造单元 ,由南向北依次为扬子板块、南秦岭—大别 (包括南大别碰撞杂岩带和北大别弧杂岩带 )构造带、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和华北板块。其间分布着 5条主要断裂 ,即襄樊—广济断裂、桐柏—磨子潭断裂、方城—舒城断裂、确山—合肥…  相似文献   

6.
大别造山带是由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经过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拼合的产物。东大别造山带作为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过渡部位,对认识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东大别造山带南北向霍山-马垅剖面进行了野外构造观察和室内显微构造分析。东大别造山带发育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的条带状片麻岩,通过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得到其形成条件为T=737±40℃, P=0.94±0.15 GPa,属于高角闪岩相-低压麻粒岩相变质,形成深度约28 km左右,处于中下地壳流变层。对条带状片麻岩及糜棱岩的应力进行恢复,结果显示东大别主要受到NE-SW向和NW-SE向两个方向上的挤压以及顺造山带的拉伸,可能代表受特提斯和太平洋构造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别造山带受特提斯构造体制影响的应力方向是NE-SW向,此应力可以分解成垂直于造山带挤压和平行于造山带向东牵引的力,并且南北向的空间缩短已经形成,应力已经作用到大别杂岩内部,大别杂岩需要在此应力的作用下由西向东发生塑性流动,进行应力释放,这也是塑性流动得以持续进行的动力。大别杂岩由西向东的塑性流动边界是晓天-磨子潭剪切带与殷店-马垅剪切带,开...  相似文献   

7.
变质核杂岩是伸展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从宏,微观结构研究入手,将大别造山带的大磊山变质核杂岩自下而上划分深变质核体,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和流变滑脱盖层4个基本构造部分,并分别论述了各构造部分的变形,变质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变质核杂岩是大别造山带在晋宁期造山过程中,南北,淮阳地区早期裂解,晚期碰撞拼合形成的古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榴辉岩一片麻岩杂岩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别山榴辉岩由辉长岩、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少量泥灰质经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大别地块可划分出四个形成条件不同的榴辉岩区,它们代表一种构造-岩石组合体。片麻岩杂岩中各种高压变质岩类的发现证明它们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原地高压变质过程。二者变质作用P-T参数的差异归因于抬升过程中退变质反应速度的不同。不同地区榴辉岩退变质组合及P-T条件与围岩的一致性表明,大别杂岩现今所展示的“递增”变质带是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形成的。高压榴辉岩-片麻岩杂岩的产生是印支期扬子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南坡蕲春等地榴辉岩的发现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杰  刘小汉 《地质通报》2003,22(10):798-802
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一些研究者根据榴辉岩的出露情况,将大别山腹地的大别杂岩出露区划分为“北大别地体”、“UHP地体”和“宿松地体”3个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其中“北大别地体”和“宿松地体”2个地体被视为不含榴辉岩的构造单元。然而,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北大别地体”中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榴辉岩露头。近期笔者在“宿松地体”中也首次发现了榴辉岩露头。上述事实表明前人仅仅根据榴辉岩的出露将大别杂岩划分为3个构造单元的认识是不妥的,大别杂岩应该为一个具有一定成因联系的构造-岩石单元,属于同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地区的大别山杂岩(以下简称“大别杂岩”)中有各种角闪石,它们的成份和物理恃征,反映了生成条件和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对探讨本区堆质构造的演化,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信息。我们对大别山地区,安徽太湖、潜山、风阳,湖北蕲春、浠水等地的大别杂岩剖面中的蓝闪片岩、榴辉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绿帘角闪片岩和角闪岩的角闪石作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鄂东北大别杂岩中深熔混合岩存在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江海  游振东 《地球化学》1995,24(4):359-367
基于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提出识别大别杂岩中深熔混合岩的证据:①浅色体粗大可横切面理,伴有复杂褶皱,帮助发育;②浅色体和古成体中斜长石牌号有明显差异;③矿物成分和组合指示曾达到深熔条件;④浅色体中富含Al2O3、Fe2O3、TiO2和不活动、不相容元素,如LREE、Th、Hf、Zr。最结合混合岩矿物空间分布和质量平衡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大别核心杂岩中混合岩的主导成因机制是深熔。  相似文献   

12.
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及其北缘,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通过对部分浅变质岩的区域分布、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这些浅变质岩系形成于新元古代扬子板块北缘的裂陷盆地中,并遭受新元古代岩浆侵位和以寒冷气候位特征的大气降水热液蚀变,共同经历了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有关的构造热事件;因此认为这些浅变质为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下来的构造残片,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加积杂岩,并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俯冲和碰撞的动力学过程提供有力的科学佐证。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形成及其与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13.
罗田片麻岩杂岩位于大别造山带腹地,东、西大别变质带之间,面积约6000km2。主要由一套花岗片麻岩系组成。它们经历过早期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和晚期低角闪岩相叠加变质。该杂岩的原始建造以古老变质变形侵入体为主,与其周边构造变质单元的原始建造迥然不同,后者皆为沉积型或火山-沉积型原始建造。罗田片麻岩杂岩与其周边环境的地质特征不一致,是个造山带规模的外来变质地体。其下存在广泛的低密度岩层,相当于混合岩化或花岗岩化的硅铝质岩系。罗田片麻岩杂岩是华南、华北陆块碰撞期间,可能曾经存在的古岛弧深成岩系发生深变质强变形,并在仰冲机制作用下,于 地壳深层次拼贴到高压/超高压碰撞混杂岩之上的,具有推覆体属性的构造岩片。  相似文献   

14.
安徽怀宁县洪镇变质核杂岩原岩时代与形成机制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硕  朱光  吴齐  陈印  张帅  王薇 《地质论评》2016,62(3):585-603
大别造山带东侧、扬子板块上安徽怀宁县的洪镇变质核杂岩,以往认为是早白垩世NE—SW拉张形成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其核部的董岭杂岩长期被认为是变质基底。然而,该核杂岩所指示的拉张方向与中国东部一系列早白垩世伸展构造指示的NW—SE拉张相矛盾,从而需要对这一重要伸展构造进行再研究和认识。本次11个样的锆石定年表明,董岭杂岩内变形—变质岩体的侵位时代为829~812 Ma,而变火山岩的原岩时代为761~754 Ma,后者属于扬子板块上的新元古代南华纪盖层。锆石生长边揭示了董岭杂岩内一期127 Ma的热事件,应为旁侧同期洪镇岩体侵位的热影响结果,并影响了董岭杂岩内韧性剪切带白云母~(40)Ar/~(39)Ar年龄值。该区董岭杂岩两侧在早白垩世发育了两组北东走向、倾向相背的正断层,南侧与西侧分别上叠同期的怀宁和潜山断陷盆地。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这些早白垩世伸展构造是在NW—SE拉张中发育的,而不是前人认为的NE—SW拉张。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两组倾向相背正断层活动与洪镇岩体侵位、隆升的共同控制下发育为伸展穹窿构造,并非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  相似文献   

15.
135~130 Ma: 大别山第二次“去根”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杂岩主要由早白垩世侵入岩和三叠纪变质岩组成。它的四周是四条区域性韧性剪切带:郯城—庐江断裂,商城—麻城断裂,襄樊—广济断裂和晓天—磨子潭断裂。其中,晓天—磨子潭断裂和襄樊—广济断裂在早白垩世具有相反的走滑剪切方向:北侧的边界断裂(晓天—磨子潭断裂)是一个左行剪切断裂,而南侧的边界断裂(襄樊—广济断裂)是一个右行剪切断裂。在大别杂岩内部,早白垩世低角度剪切面理的倾伏向以SE向或NW向为主。这些晚期剪切面理上的拉伸线理的倾伏向同样为SE或NW向。大别杂岩总体具有朝SE向挤出和顶部相对朝NW向剪切的构造特征。这些表明晚中生代是该杂岩演化的重要阶段。该杂岩的边界断裂和内部构造特征指示其晚期抬升是沿造山带方向(SE—NW)以低角度方式进行的。这一过程直接导致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和同构造岩浆岩被抬升至近地表。同时,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别杂岩(扬子板块东北缘地壳)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经历大规模混合岩化的时间为145~135 Ma,同造山岩浆作用的时间为145~135 Ma,后造山火山-岩浆活动的时间为135~120 Ma。因此,该杂岩中三叠纪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所记录的早白垩世抬升过程不是印支事件的后续,而是燕山期陆内造山及随后发生的伸展过程有关。尽管这一陆内造山事件的起始时间至今仍不确定,但大别山未变形岩体(130~120 Ma)的年代学研究结果和我们新测得的同构造伟晶岩脉的锆石U-Pb年龄(130 Ma)为早白垩地壳变形提供了良好的上限制约。这样,大别山经历了三叠纪碰撞造山和伸展,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造山-伸展二次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根部变质杂岩研究新进展游振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秦岭杂岩变质历史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已取得如下结论:(1)两个构造变质旋回,早期M_1,时代为元古代,具若干热事件,其中最主要为991Ma(晋宁期)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事件;...  相似文献   

17.
周家湾变质玄武岩岩片位于秦岭-大别微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分界断裂构造混杂带内,形成于印支期。岩石为一套亚碱性拉斑系列火山岩,具扁平型稀土配分型式;Th/Yb,Ta/Yb,Ti/Zr,Ti/Y,Zr/Y比和Nb,Th丰度表明其形成于初始型小洋盆的大地构造环境。该岩片可能是秦岭勉略缝合带在大别南缘出露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为印支期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太湖—宿松地区位于大别山东段部位,主要由扬子陆块北缘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基底和少量浅变质盖层组成。本文选择了宿松杂岩中的白云母进行探针分析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宿松杂岩中的白云母都是2M1型且均为多硅白云母。其中,多硅白云母的晶胞参数b0平均值为9.039,显示宿松杂岩的变质压力为中压—高压。根据宿松杂岩中白云母的显微变形特征可以知道白云母至少存在着两期变形,一期是导致石榴子石压力影形成和白云母右旋的构造作用,应该对应着燕山期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发生平行造山带向东流动的地质事件。另一期是导致白云母形成涡流构造形成的构造作用,这一期构造应该对应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事件。根据白云母中的Ti温度计和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可以得出宿松杂岩的变质条件为T=480 ℃~579 ℃,P=0.7~1.2 GPa,属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  相似文献   

19.
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认识大别核部杂岩单元的特征及归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Sm-Nd 同位素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斜长角闪岩的 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_(DM))有3个不连续年龄段,它们分别为2.50~2.92Ga(平均2.71Ga);1.79~2.47Ga(平均2.14Ga);1.07~1.57Ga(平均1.38Ga)。模式年龄为中元古代、古元古代的斜长角闪岩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44±180Ma、2220±210Ma,其模式年龄与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至少模式年龄为元古宙的斜长角门岩的t_(DM)可代表其原岩的近似形成年龄,从而证明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存在着古元古代、中元古代两期自亏损地幔分异的基性火山岩变质形成的斜长角闪岩。而模式年龄为新太古代的斜长角闪岩,其模式年龄能否代表其形成年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期斜长角闪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表现得不明显。通过对其原岩性质研究表明:原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少数为钙碱性玄武岩。大别核部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原岩ε_(Nd)(t)反映出大别核部杂岩地区上地幔自古元古代到中元古代一直沿着亏损地幔 Nd 同位素的演化线演化发展,这种性质及演化趋势与扬子北缘及南秦岭早期上地幔 Nd 同位素性质及演化趋势十分  相似文献   

20.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的推覆构造带位于宜阳、鲁山、确山、六安一线,由SW→NE依次逆冲叠置。滑脱面主要发育在上古生界软弱岩层或差异岩性的接触面上。在推覆构造的南侧、发育有东西向串珠状分布的变质核杂岩、NE向延伸的垒-堑构造组合、北宽南窄的楔形新 生代盆地和正断层等。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宜阳、鲁山、确山、六安一为向南倾斜的地球物理异常带。北部的华北地壳与南部的秦岭-大别地壳在视电阻率、地震反射波组、地震波速、流变学分层、地壳类型和岩石圈结构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不同性质、有规律展布的构造,是中生代末期以来,华北板块相对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作巨型陆内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