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寄生于斑点鸡笼鲳Drepanepunctata(Linnaeus)消化道的阿拉伯类腹盘吸虫Par adiscogasterarabi(Hafeezullah&Siddiqi,1970)Cribb,Anderson&Bray,1999和寄生于金钱鱼Scatophagusargus(Linnaeus)消化道的福氏类腹盘吸虫ParadiscogasterfarooqiiHafeezullah&Siddiqi,1970在中国属新发现,并将中国的标本同国外的标本进行比较。首次观察到Par adiscogasterarabi的排泄囊为"V"型;而Paradiscogasterfarooqii的排泄囊形状则与Nahhas,SeyandNishimoto(1998)和Cribb,Anderson&Bray(1999)所报道的不同。首次绘制出这二种吸虫卵巢复合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鱼类复殖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水域的鱼类复殖吸虫,早在30年代秦素美(1933)曾报道过7种;作者自1958年起陆续在该水域进行吸虫标本采集,先后剖检鱼类49种,共529尾,找到吸虫21种,其中4种为新种。本文为新种记述,并附胶州湾吸虫及宿主鱼类名录。 文内测量单位一律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转体科吸虫一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nter (1961)从斐济的鱵鱼( Hemiramphus sp.)肠道内采到一种吸虫,以不具口腹吸盘,睾丸单个,虫体呈横向延长等特征建立了新属转体吸虫属 Treptodemhs ,放在二囊科 Bivesiculides 内。Yamaguti (1971) 将该属提升为转体科 Treptodemidae ,含1属,并以 Treptodemus latus Manter,1961为该科的代表。作者在整理鉴定1992年采自海南省鱵鱼吸虫标本时发现一种吸虫,按其特征应归于转体科,但体形与其内部各器官的形状、位置等均与该属差异很大,故建新属,记述如下。转体科吸虫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 虫体测量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半尾科Hemiuridae (Looss 1899) Luhe, 1901为侵袭鱼类的专性吸虫之一,种类很多。1971年Yamaguti记载有97属,420余种,其中绝大部分是寄生在海鱼体上。关于东海鱼类半尾科吸虫,顾昌栋、唐仲璋、汪溥钦、唐崇惕都有过报告。迄今东海该科吸虫已知近70余种;先后共报道新种42个,新属3个。作者自1960年起陆续在东海采集鱼类吸虫标本,经整理鉴定共得半尾科32种,其中有7新种,分隶于6属,内有1新属。本文为新属和新种的记述。 虫体各器官量度单位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囊双科Didymozoidae Poche,1907吸虫为鱼类专性寄生虫之一,其体形多变,寄生部位广泛,侵袭宿主体内与体外各种组织与器官,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不断有该科的研究报道。我国关于该科的研究,顾昌栋在1965,1983年曾有文章发表,但其中有关东海的种类不多。1975,1976,1979年作者在东海采集鱼类寄生虫,整理后共得囊双科吸虫11种。其中除双枝囊双吸虫Didymosoon biramous Ku et Shen,1965,大眼鲷囊双吸虫Didymozoon priacanthi Ku et Shen,1965;海南合体双吸虫Syncorpozoum hainanensis Ku et Shen,1965鲐囊双吸虫Didymozoon Pneumatophori Gu et Shen,1983和线形线双吸虫Nematobothrium filiforme Yamaguti,1934在我国已作报道外,共发现1新属3新种及3个新记录。本文为新种和新记录描述。测量一律用毫米,卵子用微米。模式(副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园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蛭形科 Hirudinellidae Dollfus,1932 的种类虽在200多年前(1730)已有发现,但直到现在仅发表了一个属——蛭形属 Hirudinella ( Garsin,1730),约有14种左右。SKrjabin 与 Guschanskaza (1955)将外膜具棘,生殖窦孔开口于肠叉之后,并具尿肠管的种类,另立新属一一尿肠属 Uroproctinella。作者认为,主要依据尿肠管来鉴定这样大型的吸虫有一定困难,而生殖窦孔的位置在同一种中也有変化。所以我们同意 Yamaguti 的意见,不赞成成立该属。蛭形科吸虫,在我国尚未有过报道,1977年3月调查西沙群岛的吸虫区系时,发现了该科的2个种,其中有1个新种。经过对这2个种的形态观察。更近一步提出了尿肠属不能成立的证据。本文为2个种的描述。文中虫体测量数据以毫米为单位,卵子测量以微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根据 1983-1986 年渤海鱼类复殖吸虫调查的结果,对其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共发现复殖吸虫 14 科 48 属 84 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复殖吸虫可以分为内海和外海两个群落:内海的黄姑鱼多睾吸虫(Pleorchis nibeae)-天津褶膜吸虫(Ectenurus tiagjinensis)-多变颈源吸虫(Derogenes varicus)群落(简称PED);外海的球形孔肠吸虫(Opecoelus sphaericus)-褐菖鲉孔肠吸虫(Opecoelus sebastisci)-马面魨拟孟氏吸虫(Paramanteriella cantherini)群落(简称OOP).PED 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均高于 OOP,但优势种类和优势度却相对较低.群落结构差异与渤海地理环境、宿主组成、水环境等多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8.
申纪伟 《海洋与湖沼》1982,13(3):285-288
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属海龙科Syngnathidae,分布于南海中国近海以及新加坡、东印度群岛等沿岸海区,其体可入药。关于斑海马的吸虫迄今尚无人报道。1969年曾从解剖的2尾斑海马中,找到3种吸虫,经鉴定发现其中有2新种,第3种髭鲷孔腹吸虫Opegaster tamori Yamaguti,1938为中国近海的新记录,分隶于2科,兹记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1986年进行长江ロ渔业资源生物本底调查,作者对渔业试捕中所获鱼类作复殖吸虫检查,先后共四次,解剖鲜鱼497尾,发现吸虫14种(含褶膜吸虫未定种和芽腺吸虫幼虫),其中有2个新种,均属半尾科 Lemuridae (Looss,1899)Luhe,190l。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本文虫体各部分测量一律为mm,卵子为μm。  相似文献   

10.
王溪云 《海洋与湖沼》1983,14(2):173-181
者自1975年以来,在鄱阳湖进行了鱼类寄生吸虫的调查研究,发现异肉科(Allocreadiidae Stossich,1903)尚有五种系文献未曾记载过,其中隶于异肉亚科(Allocreadiinae Looss,1902)异肉属。(Allocreadium Looss,1900)的两种;隶于尾睾亚科(Urorchiinae Yamaguti,1958)尾睾属(Urorchis Ozaki,1927)的三种,本文特予以报道。虫体描述系根据  相似文献   

11.
有关西沙群岛海产鱼类复殖吸虫方面的报道历来很少。1977年春季我们曾在西沙群岛进行海产鱼类吸虫类的采集,现将鉴定整理的一部分标本报告于后,计有10科(叶腺科系我国新记录)、20属、26种,其中有2新属、16个新种,其它已知种亦系地区新记录,多数系宿主新记录。 虫体与器官测量以毫米为单位。 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908专项调查和成果集成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对海洋吸虫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了中国海洋吸虫的物种多样性.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吸虫有1 184种,其中单殖目吸虫410种,复殖目吸虫774种.单殖目的宿主都是硬骨鱼.复殖目物种成虫的宿主主要是鱼,也有爬行纲和兽纲.吸虫感染宿主有些具有专一性,但也有些具有普遍性.宿主的食性、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与吸虫感染密切相关.不同于以往70多年来主要进行的分类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海洋吸虫的生活史及与其宿主的关系,这将为水生生物病虫害的防治和海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升发 《台湾海峡》1997,16(2):229-232
本文报道芽腺属吸虫一新种,即矶鲈芽腺吸虫,新种LecithocladiumparapristipomatissP.nov.,虫体大小1.24~1.74×0.25~0.45mm;虫卵18~22×9~12μm。  相似文献   

14.
缢蛏独睾科吸虫囊蚴病病原生物学及病理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磊 《台湾海峡》2000,19(1):60-64,T001
本文首次报道了缢蛏新的一种寄生虫病-厦门独睾科吸虫囊蚴病。组织学观察发现,该囊蚴不仅可对成熟缢蛏许多组织造成损害,对幼蛏期缢蛏也可造成的一定的病理危害。通过对该独睾科吸虫部分生活史的实验研究,发现该吸虫终末宿主为钟馗 虎鱼.缢蛏为其第二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取自台湾海峡棱鮻 (Lizacarinatus)消化道的弯睾软穴吸虫 (HapalotremaflecterotestisZhukov, 1971)进行重新描述,并对其毛蚴的体外发育进行观察.根据Yamaguti(1971)区分单孔科 (Haploporidae)和叉盘科 (Waretrematidae)的标准,同意李敏敏(1984)将其从单孔科移出并入叉盘科.在与叉盘科已知属比较后,我们发现该吸虫除睾丸形状外,其他主要特征与鲫吸虫属 (CarassotremaPark, 1938)的相似.因此,我们拟将其作为后者的同物异名,并将该吸虫重新命名为弯睾鲫吸虫 [Caras sotremaflecterotestis(Zhukov, 1971)comb. nov. ].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 7~24℃(均值为 15. 3℃)条件下,其虫卵从单个卵细胞到毛蚴孵出共需 12d.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了寄生在断斑石鲈体内的两种新吸虫,石鲈双巢吸虫及石鲈充尾吸虫,并分别与相近种作了比较,在新种后面均附有检索表。  相似文献   

17.
作者采自东海的鱼类吸虫标本,经整理鉴定有8种,分隶于后唇科OpistholebetidaeFukui,1929、鳞肉科Lepocreadiidae (Odhner, 1905) Nicoll, 1935和隐殖科Cryptogonimidae (Ward, 1917) Ciurea, 1933,其中5种系新种,3种为我国新记录,分别记述于后。 虫体器官量度均为mm,卵子为μm,虫体各部位与器官测量值见表1。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养殖文蛤体内寄生的一种吸虫幼虫及宿主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文蛤吸虫病害研究的基础资料,报道了寄生在文蛤体内的1种复殖吸虫幼虫的形态结构及宿主由此所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表明:该吸虫分别为咆蚴和尾蚴。咆蚴圆筒形,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尾蚴。成熟尾蚴体成扁平舌状,具有口吸盘、腹吸盘,1对眼点和1条细长无刺的尾巴。该吸虫主要侵占生殖腺,少部分幼虫进入附近的消化盲囊、鳃、肾等部位。轻微感染者,生殖滤泡萎缩,生殖细胞发育滞后;严重感染的宿主,生殖腺完全被侵占并耗尽。消化盲囊、鳃、肾等器官组织也因幼虫感染呈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严重者上皮细胞水肿或脱落,肌肉组织结构紊乱或溶解等。本工作同时显示,吸虫寄生可诱发宿主血淋巴细胞大量增生,并产生凝集、组织浸润及形成包囊等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刘升发 《台湾海峡》2001,20(3):381-385
厦门颈褶吸虫,新种Tergestia xiamenensissp.nov.发现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靠近肛门处的肠道.它与本属较相似的种有尖颈褶吸虫T.acuta  相似文献   

20.
1979,1980年春季,作者在采自宁波的两种鳗类体上找到两种孔肠科(Opecoelidae Ozaki, 1925)吸虫,经鉴定为两新种,描述于后。 文内测量单位一律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