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山西省赋存有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中煤层气是国内最早取得商业性突破的地区,但是随着地质勘查工作逐渐向深部发展,近年来单纯煤层气开发逐年减少,而开始关注非常规天然气的共探共采。在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含气沉积组合、储层流体压力、盖层封闭性及含气性等地质条件基础上,划分了非常规天然气含气系统,并分系统阐述了其成藏地质条件,针对其气储紧邻的赋存情况,进行了共探共采有利区判别与优选。结果表明:山西省石炭-二叠系发育了多套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共生组合岩系,可划分为5个含气系统单元,其中Ⅱ、Ⅳ含气系统煤岩及泥页岩广泛发育、厚度可观,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含气系统Ⅴ、含气系统Ⅳ、含气系统Ⅲ与山西组主力煤层可作为一个共采系统,含气系统Ⅰ与太原组主力煤层可作为一个共采系统,适合进行以煤层气为主体的煤层气、页岩气共探共采。  相似文献   

2.
煤系含气系统特征影响了煤层气井多产层合采的工程效果。基于铁法盆地阜新组层序地层、含气单元及其分隔层特征,划分了叠置的多套含气系统,分析了发育煤层群煤系多套含气系统的含气性、渗流条件和流体压力特征,探讨了其对上、下含煤段分采及合采工程效果的影响。研究认为,白垩系阜新组上含煤段5个含气单元为一套统一的含气系统,下含煤段7个含气单元可划分为三套含气系统。湖进体系域下,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形成的含气单元资源丰度较大,滨浅湖沉积环境形成的(泥质)粉砂岩厚度大且构成稳定的隔水阻气层,是研究区含气系统划分的关键层。随埋深的增加,各含气系统储层孔隙度、平均渗流孔容、裂隙发育情况、储层渗流能力降低趋势明显。上下含煤段分属明显不同的含气系统,其储层压力、解吸压力差异较大,煤层气合采时上下含煤段储层产出气液具不同步性,气水产出层间干扰大。阜新组煤层气合采效果由好到差的相对顺序是上含煤段合采、上下含煤段合采、下含煤段合采。阜新组上含煤段独立开发的效果最好,是由于各个含气单元形成了一套兼容性含气系统,储层具有明显地富气高渗优势。  相似文献   

3.
非常规含气系统的研究和勘探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从含油气系统的观点出发,分别总结了煤层气、盆地中心气、裂缝型页岩气、浅层生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五类非常规含气系统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修改和补充了传统油气系统的概念,为天然气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常规天然气藏为浮力驱动的存在于构造或地层圈闭中的独立气藏,而非常规天然气藏一般不是浮力驱动的聚集气藏,它们在区域上呈连续弥散的聚集,常常与构造和地层圈闭无关,因此,它们的成藏要素和过程与常规天然气藏有所区别。在煤层气和页岩气中,烃源岩既是储层,又是盖层且运移距离很短;储层多为低孔隙度、低渗透性的裂缝型储层,主要为毛细管力和水力封闭,大型煤层气藏可以出现在向斜构造中。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展河南省太行山东麓深部晚生代的厚层暗色泥岩和煤层方面的系统研究。本文以晚古生代地层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研究区的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及沉积相划分。研究结果显示:共识别出5种岩石类型和16种岩相类型,5种沉积相、10种沉积亚相类型,并识别出3种层序界面,2种关键性体系域界面,划分了10个三级层序及对应的体系域;由此建立该地区煤系地层层序地层格架,恢复等时地层格架内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其沉积演化史,并建立了两种典型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测录井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隔水阻气层位和含气系统进行了识别和划分,揭示了煤层含气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和层序结构对含气系统的封闭性特征,完成了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含气系统划分,其中I类含气系统2个,位于太原组层序2和山西组层序4中。   相似文献   

5.
研究多煤层储层能量垂向分布特征及其决定的含气系统性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油气田地质学及煤层气开采实践将煤储层空气渗透率1×10-3 μm2(原地渗透率0.1×10-3 μm2)作为划分具有统一压力的含气系统和无统一压力的含气系统的界限值,不同性质含气系统的储层能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黔西织纳钻孔实测煤岩物性为分析资料,结果显示:该区代表岩性孔渗性极差,发育于三级层序边界的煤层空气渗透率小于1×10-3 μm2,同时吸附性较强,形成无统一压力的含气系统,而其他煤层则单独形成具有统一压力的含气系统.多煤层垂向发育多套具有统一压力的含气系统时,则应优先开采侧压面较高储层能量较大的煤组段.多煤层储层能量垂向分异的决定因素是煤岩系的渗透性,其中含煤岩系酸性环境下的特殊成岩作用是岩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发育于最大海泛面附近的煤层镜质组分多,孔渗性较好,易于形成具有统一压力的含气系统.现代构造应力场大小是影响煤层渗透性的大小的重要因素.六盘水多煤层为典型的无统一压力的含气系统,而织纳部分区域含煤层组或单煤层为具有统一压力的含气系统.  相似文献   

6.
从研究区含煤岩系地质、沉积构造和水文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松河井田龙潭组含煤层气系统垂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煤层硫分与灰分总体上呈上、下高,中间低的规律;煤层含气量由顶部至底部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煤层埋深-压力系数关系揭示煤层垂向上至少可划分为2套压力系统。龙潭组3个二级层序与3个岩性分段的地层界限较为一致,奠定了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的物质基础;每套系统之间缺乏水力联系,富水性呈“弱-中等-弱”的变化规律,构成了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的水文地质基础。龙潭组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是沉积-水文-构造条件耦合控气作用的产物,划分为3个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研究结果为松河井田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油气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是盆地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核心,而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又为限定评价单元之基础。以复合油气系统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油气源对比判识为手段,以寻找各供烃中心和油气藏之间成因关系为目的,重新划分了塔里木盆地4个复合油气系统和5个评价单元。在详尽分析评价单元油气勘探历史和发现历史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或落实的圈闭数量和规模,利用第七逼近法和蒙特卡罗法,对塔里木盆地已知油气系统中评价单元进行了油气资源与油气田规模、数量的定量预测评价。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11.43×108t,预测油田数量94个,86%集中在台盆区下古生界海相评价单元;预测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1000×108m3,气田数量104个,58%集中在库车前陆评价单元。塔里木盆地有近91%的石油、84%的天然气资源等待发现,是我国陆上资源发现程度较低的盆地,也是我国未来油气储量增长最重要的盆地。  相似文献   

8.
在多煤层发育地区,各煤层组之间发育低渗透岩层,使得上下煤组之间形成独立的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根据相对独立含气系统理论对西山煤田南部赤峪地区的多煤层进行了含气系统的划分,并对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COMET3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单层排采、合层排采和递进排采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单层排采产量低,经济可采时间短,且成本较高;合层排采比单层排采产量高,经济可采时间长,但各含气系统之间由于相互干扰,贡献不一,使资源浪费;递进排采产气量和稳产时间均优于前两者。可根据产气压力来确定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排采次序,首先排采产气压力最高的含气系统,当压力降至压力低的系统时再合排。  相似文献   

9.
王琪  史基安 《沉积学报》1995,13(1):133-141
含气岩系是讨论天然气形成的地质基础,它的组成包括气源岩层、储集岩层和盖层三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含气岩系的组合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各异。含气岩系的形成与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最有利于形成含气岩系的气源岩层、储集岩层和盖层的沉积环境,应为海洋沉积相域的滨岸沼泽相至浅水台地相,少数在浅海开阔台地沉积环境中.陆盆沉积相域多在浅湖相,少数位于半深湖相环境中,它的生、储、盖层组合及其形成次序是形成天然气藏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黔西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的实测资料, 初步探讨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形成的沉积控制因素.研究表明, 含煤地层的沉积条件奠定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的物质及物性基础, 层序地层格架特点限定了含气单元间含气性的连通性.最大海泛面附近的菱铁质泥岩等低渗透岩层控制了垂向次级含气单元间的含气性相对独立, 且煤层含气量与海平面升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即最大海侵面附近煤层含气量相对较低, 此界面似乎可作为含煤层气系统内独立含气单元的成藏边界; 层序界面沟通了含气单元间的含气联系, 使得靠近层序界面附近的煤层具有相似的含气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古风化壳是碳酸盐岩一个重要的储集层(体)类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振远  肖玉茹 《地球科学》1995,20(3):283-289
大量含油气区的勘探开发证明,古风化壳是碳酸盐岩一个重要的储集层(体),作者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古风化壳储集层(体)为基础,结合鄂尔多斯地区和任丘油田,从地层、岩矿组成、成岩作用、古岩溶、垂向结构、储集性能、测井曲线、地震反射和含油气性诸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大量资料证明,古风化壳是经长期表生成岩作用形成的特有的地质体,其内部具有特有的分带性结构和含油气性,用岩溶并不能代表它的特殊性和整体概念,应黎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地块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系的对接   总被引:32,自引:15,他引:17  
塔里木盆地为环形山链所环绕,北缘为古亚洲体系的天山弧形山链,南缘为特提斯体系的西昆仑-阿尔金弧形山链。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塔里木地块及周缘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盆和特提斯洋盆的开启、俯冲、闭合以及微陆块多次碰撞造山,发生多期的构造、岩浆及成矿作用。特别是受印度/亚洲碰撞(60~50Ma)以来的近程效应和远程效应影响,使塔里木盆地周缘发生强烈的隆升、缩短及走滑变形,形成了现今复杂的环型造山系,完成了古亚洲体系和特提斯体系与塔里木地块的最终对接。塔里木地块与周缘两大构造体系的焊接是从早古生代开始的。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末期塔里木已与西昆仑-阿尔金始特提斯造山系链接一起。此时,塔里木地块东段与中天山增生弧地体碰撞,而西段在晚古生代与中天山增生弧地体碰撞。塔里木盆地周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存在早古生代中期和早古生代晚期的两次造山事件,致使塔里木盆地内映现两个早古生代构造不整合面:晚奥陶世-志留纪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和中晚泥盆世与早古生代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构造研究表明,塔里木早古生代台地位于盆地的中西部,盆地东部为陆缘斜坡和深海/半深海沉积盆地,与南天山早古生代被动陆缘链接。印度/亚洲碰撞导致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形成与不断推进,使特提斯构造体系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在西构造结处靠拢及对接,终使塔里木盆地最后定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构造演化和油气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详细讨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构造演化、改造作用形成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论文指出我国含油气盆地多属板内断陷(或坳陷)叠合式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受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改造作用形成的构造样式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盆内震旦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前人对盆地周边露头研究成果,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给出了盆地上、下震旦统的沉积体系分布。以阿满地区相对隆起为界,震旦系厚度总体上为东西厚、中间薄,沉积中心分布在盆地的东、西两端,并以东北角的库鲁克塔格山前地带沉积最厚,下震旦统达3400m,上震旦统也达2000m以上。早震旦世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了塔东和塔西两个沉积沉降凹陷,构成了塔东海洋冰川—浅海沉积体系区、塔西滨浅海沉积体系区、阿满海岸沉积体系区以及塔西南浅海—次深海沉积体系区,塔东和塔西两个沉积区以阿满海岸沉积区为界近乎对称分布。晚震旦世是在早震旦世沉积填平补齐的基础上的继承性沉积。  相似文献   

15.
阿尔金山及邻近地区深部地电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的深部地电结构特征和各构造单元之间的地电接触关系。指出阿尔金隆起、柴达木和塔里木盆地地壳深部存在壳内高导层。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百北部均存在规模较大的逆掩推覆构造,它们的形成、发展和阿尔金断裂系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塔北隆起古生代构造样式和构造反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区,笔者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西部英买力地区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冲断层褶皱和"y"型压扭断层,而其东部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逆断层及断层传播褶皱和反冲断层构造.造成塔北隆起东、西构造样式差异的机理主要有两点:一是东部地区对震旦纪一早奥陶世正断层在后期挤压作用下反转,二是英买力地区中寒武统盐层的发育.塔北隆起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塔北隆起东部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发育大型正断层构造,而英买力地区为稳定碳酸盐岩台地;晚奥陶世至泥盆纪,塔北隆起东部牙哈断层发生反转,轮台凸起隆升,而英买力地区位于隆起的斜坡部位;石炭纪至二叠纪,塔北隆起东部大规模抬升,剥蚀严重,出露变质基底,英买力地区接受强烈的变形作用,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断层和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动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un工作站Motif界面环境下,针对塔里木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完成了三维油气盆地模拟,包括地史、热史、古水动力史、生排烃史模拟及油气资源量的模拟计算,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三大油气系统,即满加尔油气系统、塔西南油气系统、库车油气系统,并指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 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成盆地的封闭、气候干旱。古近纪以来,海湾盆地西低东高,构造挤压造成周缘山脉隆升和盆地 逐渐封闭,这是盆地演化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新近纪南高北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周围山脉持续隆升,早先形成的河湖 等地质地貌单元不断被周边山脉所封闭,形成塔里木盆地,发育大湖泊。第四纪以来,盆地西高东低,经历了最快速的地 球系统演化,形成中国较大的内流水系以及最大沙漠。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 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周缘新构造活跃,在巨型盆地内发育了河流、湖泊、沙漠、戈壁、雅丹、干盐湖等多种第四纪的 地貌类型。不同地质因素时空上相互作用,塑造着巨型盆地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展示了极干旱地区地球系统第四纪 快速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 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成盆地的封闭、气候干旱。古近纪以来,海湾盆地西低东高,构造挤压造成周缘山脉隆升和盆地 逐渐封闭,这是盆地演化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新近纪南高北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周围山脉持续隆升,早先形成的河湖 等地质地貌单元不断被周边山脉所封闭,形成塔里木盆地,发育大湖泊。第四纪以来,盆地西高东低,经历了最快速的地 球系统演化,形成中国较大的内流水系以及最大沙漠。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 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周缘新构造活跃,在巨型盆地内发育了河流、湖泊、沙漠、戈壁、雅丹、干盐湖等多种第四纪的 地貌类型。不同地质因素时空上相互作用,塑造着巨型盆地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展示了极干旱地区地球系统第四纪 快速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新生代断裂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野外地面地质调查成果,并通过对地震、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资料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新生代断裂系统。塔东南新生代断裂系统可以划分为三大体系:阿尔金断裂体系、车尔臣断裂体系和西昆仑断裂体系。阿尔金北缘断层在存在走滑性质的同时,更多的表现为向北西的强烈冲断;车尔臣断裂体系由车尔臣断裂及次级断层和一系列反冲断层组成,除表现为向北西冲断外,还具有左行走滑特征;西昆仑断裂体系主要由自南向北的冲断的逆冲断层组成,在与阿尔金断裂交汇处,受阿尔金左行走滑的影响呈弧形弯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