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观测值质量指标的GPS观测量随机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星高度角、载噪比及信号强度是反映GPS观测值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这些指标的随机模型可进一步削弱GPS残余大气延迟、衍射以及多路径效应等误差的影响,但这些随机模型对不同误差的处理效果具有一定差异.为合理利用这些随机模型,利用实际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信号强度和载噪比随机模型的效果基本一致,当观测数据中载噪比输出时,可用信号强度代替载噪比建立随机模型;信号强度和载噪比随机模型对削弱衍射误差十分有效,而高度角随机模型能更有效地削弱残余对流层延迟误差.  相似文献   

2.
载波相位观测值精度远高于伪距,利用时间差分载波相位的组合导航可避免整周模糊度解算问题。本文以简化的时间差分载波观测模型为基础,分析其误差特性,说明了短期内时间差分载波观测更新的特点。时间差分载波在距离域本质上是相对观测值,存在误差积累,提出了利用伪距在另一个更长的组合周期上进行系统的观测更新方法。重点推导了双周期组合情况下时间差分载波观测值的实用随机模型确定公式,并结合多普勒观测值进一步保证姿态修正的精度。将采用时间差分载波的组合方案与传统伪距组合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时间差分载波精度组合系统高,在观测随机模型可靠的情况下优于传统的伪距紧组合导航,误差最大的高程方向精度提高可达47%。  相似文献   

3.
针对GPS精密单点定位中观测值随机模型中没有考虑卫星钟差插值误差,提出了一种顾及卫星钟差插值误差的观测值随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精密单点定位中使用的卫星钟差节点时间间隔较大的产品(如5 min),考虑钟差插值误差的观测值随机模型能够显著地削弱卫星钟差插值引起的误差,而对于使用卫星钟差节点时间间隔较小的产品(如30 s),效果就不明显,符合GPS卫星钟差插值误差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王忠智  苗维凯  沈云中 《测绘工程》2021,30(1):30-36,50
基于北斗卫星的几何观测模型,处理3种型号接收机的4组短基线和零长度基线北斗观测数据,通过与MINQUE方法估计的随机模型进行比较,验证直接利用残差估值计算北斗观测值随机模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北斗卫星观测值高度角相关的精度、交叉相关性、空间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北斗对地静止轨道(GEO)卫星的观测误差、空间相关性、时间相关性均大于倾斜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中轨道(MEO)卫星;北斗卫星的同类型观测值之间均具有较强的交叉相关性,不同类型观测值间的交叉相关性较弱,且随机模型的估计结果受接收机的内部误差和测站的外部误差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地测量数据融合模式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情况下,基于观测信息和基于各类导出信息(如平差结果)的最小二乘融合是等价的,但若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存在误差时,则不同的数据融合模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讨论了具有函数模型误差、随机模型误差的两种数据融合模式,即基于观测信息的融合模式和基于平差结果的融合模式,从理论和实际计算两个方面对两种融合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陀螺经纬仪逆转点观测数据随机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逆转点观测方法是陀螺经纬仪传统观测方法之一,并已被应用到高精度自动观测陀螺经纬仪中。运用动态数据处理方法,对逆转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二阶自回归(AR)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逆转点观测数据中的随机干扰误差的影响,为自动观测陀螺经纬仪数据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总体最小二乘抗差算法存在的缺陷,应用中位数法确定模型参数的初值,提出了对模型的观测向量与系数矩阵中的观测元素进行分类定权的思想,避免了中误差估计偏差与随机模型误差对等价权函数抗差性的影响。基于中位数法建立总体最小二乘抗差迭代算法,并结合算例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同观测样本条件下,本文提出的算法拟合的精度高于传统算法拟合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测绘科学》2020,(1):19-24
为提高GNSS船姿测量精度,该文构建了基于先验模糊度信息的乘性欧拉角GNSS载波观测方程,提出了一种基于部分变量误差模型(Partial-EIV)的加权整体最小二乘(WTLS)动态船姿估计方法。首先利用GNSS动对动加以基线长约束快速精确固定模糊度,然后将整周模糊度固定解作为已知值代入乘性姿态角载波观测误差方程,并将观测方程进行向量化;针对状态方程以及观测方程系数矩阵包含随机元素和固定元素的结构特征,引入Partial-EIV模型,采用一种改进目标函数的WTLS方法估计乘性欧拉角,该方法可以同时顾及状态方程以及观测方程误差,充分利用观测值以及姿态约束信息,减小误差累积。通过实测GNSS三天线匀速测姿算例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方法优于动态参考站差分(MBD)基线姿态直接解法,对于复杂海洋环境船姿测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简化动力学定轨方法中伪随机脉冲的定义、特征及估计的数学模型。结合CHAMP星栽GPS实测数据,讨论了不同力学模型及观测值情况下的随机脉冲的估计,并分析了随机脉冲在不同情形下的大小变化及其对定轨精度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机脉冲的大小和使用的力学模型、是否估计经验参数及使用的观测值精度有关系。在力学模型误差较大的情况下,随机脉冲的设置能有效地补偿和吸收模型误差,从而提高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10.
在动态导航定位中,目前绝大多数数据处理理论和软件都假设系统状态误差和观测模型误差为高斯白噪声。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卫星轨道误差、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使得观测误差和动力学模型误差往往不属于白噪声序列,而是具有一定时间相关或空间相关性的有色噪声。本文将有色噪声归为随机模型进行研究,采用多项式长除法将有色噪声模型展开成级数形式,再根据误差理论求取有色噪声的方差,由该方差修正有色噪声的随机模型,利用现代时间序列分析理论求出状态参数的最优估计值。为了说明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用一组动态GPS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抑制有色噪声对动态系统参数估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陀螺经纬仪定向精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陀螺经纬仪的定向精度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GAK-1型陀螺仪为例,从其定向过程中主要的误差来源入手,理论上对陀螺经纬仪定向过程及影响测量精度予以研究与探讨,并结合赵家寨煤矿现场生产实践,实例分析了陀螺经纬仪的定向精度,提出了提高其定向精度与工作效率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种温度对陀螺经纬仪稳定性影响的测试方法,引入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评价陀螺经纬仪在高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对高低温稳定性测试过程中观测窗变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认为本文中采用的高低温室观测窗的变形量,对中低精度的陀螺经纬仪高低温稳定性测试而言可以忽略;最后通过实际测试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蔡宗仁  郎德先 《测绘学报》1993,22(4):263-269
新近研制的国产TDJ7型陀螺经纬仪,采用永磁直流陀螺马达,计算机采集处理数据技术和光电积分自动测量方法,是一种先进的现代陀螺寻北系统。本文根据试验观测的大量数据,对其因温度效应和应用参数引起的系统误差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定点步进定间距计算改正、合理确定扭力零位权、优化求解角度当量值和扭力矩系数等措施,从而有效地减小了系统误差,显著提高了仪器的定向精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陀螺仪的寻北原理,并以一种新型自动化陀螺经纬仪为例,探讨了地理纬度对陀螺补偿角、仪器常数和陀螺经纬仪测量精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陀螺经纬仪测量精度随地理纬度变化的关系,提出了提高陀螺经纬仪测量精度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陀螺经纬仪的仪器常数及其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仪器常数是陀螺经纬仪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稳定性对仪器的定向精度影响很大。国产陀螺经纬仪的精度指标分为两类:一次定向的标准偏差和一次定向的中误差。前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定向精度,后者只考核了仪器定向的重复性,不包含仪器常数的变化。目前业内对仪器常数的界定还有差异,造成在仪器使用中仪器常数混乱的状况。通过分析和对比讨论了仪器常数的实质内含,进而分析了影响仪器常数变化的因素,并针对仪器常数的测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陀螺经纬仪中零位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陀螺经纬仪的自摆零位对定向精度的影响。悬挂带和导流丝是影响自摆零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文中提出了几点在工程中稳定自摆零位的技术措施,并在某型号陀螺经纬仪的研制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陀螺经纬仪定向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国内外现行的规范在评定陀螺经纬仪定向精度方面的异同,提出了一套陀螺经纬仪精度评定规范,实现了对AGT-1陀螺经纬仪的精度评定。  相似文献   

18.
陀螺经纬仪马达内部温升对摆动中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小生  范俊智 《测绘工程》2001,10(1):53-54,59
首先对陀螺经纬仪马达内部产生的温升进行了测定,其次实验了温升对摆动中值的影响,并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用直流马达进行了改进实验。  相似文献   

19.
A method of determining azimuth by gyrotheodolite without electronic registration is described. The method requires observations of time at each instant the moving mark passes a scale division. Thus many observations of time may be achieved in a single oscillation of the moving mark. The observations when used in the appropriate observation equation may determine azimuth with a standard error of ±3″ with 2 hours of observations. This assumes knowledge of the additive constant to about 1″.3 and neglects the effects of dislevelment in the prime vertical.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a time recording device and microcomputer, such as the Hewlett Packard HP41CV and HP85,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