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骏雨 《吉林地质》2021,40(3):76-82
砂石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但开采同时给环境造成一定破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吉林省资源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因此,绿色发展这一理念成为协调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大举措,绿色矿山建设成为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取得成效显著,但吉林省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进行较为缓慢.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内典型区域砂石类矿山进行实地调查,归纳总结了绿色矿山建设中存在的多个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为吉林省今后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由"试点探索"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企业为主体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定位、理念、方法、内容、举措等都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论述了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方法,同时引入了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经济可行、科技创新、数字矿山等新理念。提出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照行业标准找差距,统筹相关规划定好位,为提高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水平,全面推动我国绿色矿山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丁瑞  刘畅 《吉林地质》2021,40(2):77-81
我国在快速工业化进程和崛起的过程中,矿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不断深入,绿色低碳转型已势在必行.绿色矿山建设是矿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本文通过梳理吉林省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现状,对比全国绿色矿山建设情况,总结导致我省绿色矿山建设进程缓慢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吉林省绿色矿山建设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矿山绿色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推动矿业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与智能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 "两山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成为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矿山从概念提出到全面推进建设过程中的法律体系、建设路径与政策机制等现实问题,评估了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此外,研究梳理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不同阶段的特征,总结了经验与教训,理清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区域不平衡性制约机制。研究从政府、社会、企业三个层面提炼了规范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主体责任的建议,以期为推动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韩永昌  张瑛 《西北地质》2003,36(C00):74-77
矿业开发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现,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研究与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详细叙述了辽宁省矿山目前存在的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对策,并提出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建设,做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恢复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按照201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0]119号)要求,云南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积极组织绿色矿山建设试点,为我省实现矿业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开展了先行试点工作。本文重点介绍云南近年来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的试点单位在矿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云南省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磷矿山开发(尤其是非法采矿)对环境物理性质的破坏及矿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严重。治理和改善矿山环境须从整顿矿山秩序入手,实现矿山的有序开发,重点是防洪与治砂。  相似文献   

8.
张华 《福建地质》2023,(1):70-75
科学合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使用,是履行“两统一”职责的重要内容。当前福建建设用砂短缺问题突出,有必要对机制砂项目开发建设相关难点问题进行探析。结合福建南平机制砂项目开发建设现状,从矿山选址、地质勘探、建设规划、绿色矿山建设4个方面分析机制砂项目开发建设面临的相关问题,以期推动南平机制砂项目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管祥波 《山东地质》2011,(6):62-63,66
平邑县高度重视日益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断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力度,通过推进矿山公园建设、严格采矿权审批程序及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总体规划等,对保护矿业遗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等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三岔河石英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岔河石英岩矿山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对矿山建设及开采活动所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和预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分区,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恢复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21世纪若干重大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21世纪中国的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的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 2 1世纪中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 构造活动带岩土体动力稳定性, 高地应力下岩体应变储能与岩体性质, 高陡边坡的变形及尺寸效应和动力稳定性, 深埋长大隧洞的地温与地压, 深埋隧洞岩体结构探测与施工地质超前预报, 大跨度复杂洞群变形与稳定性的群洞效应, 冻土的冻融变形、稳定性及其处理技术, 可溶岩岩溶规律与岩体利用问题, 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处理与利用等问题; 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包括: 高速交通网建设中软土地基变形与稳定性及处理技术, 深井采矿中软岩巷道大变形与处理技术, 深厚松散堆积层上大型桥梁桥基变形与稳定性, 海底隧道围岩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 城市多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此外, 水土流失与北方大规模荒漠化问题,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与长江下游塌岸和堤防稳定性问题, 黄河断流引起的下游地区环境问题,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长期匮乏问题, 城市化中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控制等问题, 将是中国 2 1世纪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国工程地质工作者应当在结构土力学与岩体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地质动力学、人 地相互作用机制与环境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目前已进入关键的建没阶段。本文从区域稳定与地震危险性、水库区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水库诱发地震、坝址及建筑物工程地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五个方面论述三峡工程长期以来所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并着重对三峡工程区的地质地震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最后对这一巨型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和由此引起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了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当前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了三峡工程前期勘察研究的几个问题,即区域稳定性及地震活动,水库工程地质,库岸稳定性,水库移民迁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坝址及建筑物工程的水文地质问题,天然建筑材料等,还阐述了前期主要地质结论的验证,最后,论述了对断裂构造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南京G大厦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黎明 《江苏地质》1999,23(4):246-248
就G大厦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在城市兴建大型建筑物进行的深基坑开挖前 ,一定要重视环境工程地质的调查 ,预测将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及必要的检测 ,以保证施工及其使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世纪国情科技发展与工程地质学走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 2 1世纪初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 ,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工程建设的环境安全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取向 ,以及学科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作者认为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是 :以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互馈过程研究为核心 ,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嵌套发展 ;加强工程地质学理论 -地质技术 -工程建设的紧密结合 ,进一步实现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价值。文章还论述了工程地质与环境领域服务于三个层次生产力布局、整体发展趋势、关键环节以及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基本框架 ,并就当前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当前我国城市地质研究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地质以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等地质问题为其基本任务。随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它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地质主要任务更是要强调环境问题,即城市地质着重解决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问题,或者说是解决城市安全特别是城市土工安全问题,为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川藏铁路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世纪工程,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导致铁路廊道地质环境差异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复杂多变,在工程施工及今后运营中值得高度关注。在简要回顾川藏铁路廊道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铁路建设面临的水工环地质问题,包括高原构造岩溶高压突涌水、断裂带基岩裂隙高压突水突泥、高温热水热害等水文地质问题,活动断裂断错与强震灾害、高地应力与深埋隧道岩爆和大变形、特殊岩土体的不良工程特性与灾害效应、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等工程地质问题,含煤地层和热液矿床酸性水腐蚀性、湿地生态退化演替、铁路建设与敏感生态环境的互馈效应等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水文地质方面包括高原岩溶发育层序规律与构造岩溶蓄水构造类型、深埋隧道突水突泥的孕灾致灾模式与预测方法、活动断裂控热机制与地下热水循环模式、高温热害风险识别及地热资源化技术等问题;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方面包括活动断裂的精细特征与工程断错效应、复杂地质构造区深部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混杂岩带工程地质特性与灾害效应、水-力-热多场耦合作用下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与灾害效应、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的高位远程滑坡机理及风险防控技术等问题;环境地质方面包括高原多源水转化循环机制与生态脆弱区生态需水量控制技术、隧道建设的水文生态环境效应、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关键技术、全球气候变暖的地质生态环境效应等问题。从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工程勘察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地质调查是基础、科技攻关是关键、灾害隐患监测与工程治理协调推进的应对策略,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未来五年我国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地质工作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近10年来,城市地质学理论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创新了城市地质工作发展理念,创立了浅层地温能地质学理论体系,构建了城市地质调查和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城市地质工作得到长足发展:找准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完成了一系列城市建设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和重要战略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开展了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十三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城市地质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两快、三高"战略,支撑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北京平原地区地质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几代人的工作,北京平原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等领域都有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北京平原三维地质结构分析,认为北京平原的地下水资源、工程地质、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等地质问题均受三维地质结构控制,各种地质现象都处在一个统一的地质系统之内。第四系三维结构控制着第四系孔隙水资源的赋存、平原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面沉降的分布和演化;基岩的三维结构控制基岩裂隙水、岩溶水资源和地热资源的赋存状态;平原隐伏断裂对平原的地貌、基底形态起控制作用,对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些由三维地质结构控制的地下水子系统,隐伏断裂子系统以及工程地质、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共同组成了北京平原区地质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