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计了44年来影响浙江海域的温带气旋及特征,并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一次影响浙江海域的温带气旋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云迹风同化试验。通过分析时空变化特征和一次温带气旋发展过程中高低空的物理场变化,寻找温带气旋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基于我国东部以东(23°~50°N 、110°~150°E)温带气旋资料(1989~1988年)数据库的一种气旋相似路径预报方法。在存储上述温带气旋资料的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增设若干定义域(如相似路径选择条件以及间隔12、24小时的气旋位置等),构成一个可直接用于相似路径预报的扩充数据库。然后利用DBASE-Ⅲ较强的检索功能,选择出相似气旋路径。预报试验表明,本方法客观易行,预报精度略优于主观外推预报,可在业务预报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序 强温带气旋是北大西洋上的重要灾害性天气系统,强大的温带气旋活动给海上带来狂风巨浪,对远洋运输、海上工程建设等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北大西洋强温带气旋的活动规律,掌握它的发生发展特点,对于预报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根据1980~1982年中国援助毛里塔尼西“友谊”港工程天气预报保障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北大西洋强温带气旋的活动规律,着重分析北大西洋强温带气旋发生发展的高空环流、地面天气形势和天气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进温带气旋数值预报的精度,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利用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EnKF(Ensemble Kalman Filter)系统,设计了一套温带气旋集合预报方法,其具有的2种选择方案通过滤掉质量较差的集合成员从而将集合成员数目控制在10以内,达到了大幅降低集合预报计算量的目的。针对2020年7月一次影响黄海的温带气旋个例,开展了一系列决定性预报与集合预报的数值对比试验。分析结果如下:1)不采取任何择优方案的集合预报效果就已经明显优于决定性预报,而采取择优方案使得预报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2)预报初始时刻择优(直接择优方案)的集合预报效果远不如短时积分3 h后才进行择优(积分择优方案)的预报效果; 3)积分择优方案优于直接择优方案的原因是,初始场集合体中的成员经过短时积分后其误差得以放大而使得择优更加准确。多个例的应用结果进一步表明,本文提出的积分择优方案温带气旋集合预报方法具有较好的业务预报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发布的FNL资料、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和船测资料,对2016年10月17-19日某船舶在东南太平洋遭遇的一次温带气旋过程进行研究,以此为大洋航线上温带气旋预报保障能力提高积累经验。结果表明:(1)温带气旋A由绕极槽北伸切断发展而来,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在南太平洋大洋中部与另一气旋B合并加强对船舶航行造成影响;(2)气旋A初生阶段,大气低层旋转程度较强;成熟发展阶段在近地面、大气上层旋转程度较强;当气旋B初生发展时,气旋A中心附近自500 hPa以下为绝对涡度小值区,其上为绝对涡度大值区,绝对涡度垂直轴线向近B一侧倾斜;(3)槽后及气旋中心附近正涡度平流与槽前随高度增强的暖平流共同促使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富祥 《海洋预报》2003,20(4):76-80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应用20多年东亚地面天气图和海浪实况图资料,提出一些适合我国近海和邻近大洋海浪经验统计预报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冷空气影响下海浪场的分析预报方法;二是温带气旋影响下海浪场分析预报方法;三是热带气旋影响下海浪场分析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7.
温带气旋在浙江海域入海发展形成的瞬时大风和大浪常常会造成船只倾覆、人员伤亡等灾情。本文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一次入海温带气旋过程进行3个试验分析,包括试验一(不同化任何资料)、试验二(将未经质量控制的云迹风资料全部放入模式同化)和试验三(将经质量控制以后的云迹风资料放入模式同化)。通过对高度场和风场等的模拟,并与实况对比,表明将经质量控制的云迹风资料放入模式可以较大程度改进温带气旋的模拟结果,为提高影响浙江海域的温带气旋预报的准确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2011年9月1日在渤海发生的一次较强温带风暴潮过程的成因及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此次温带风暴潮的预报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数值研究分析和总结。从数值预报的结果来看,两套温带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都表现出较好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对于此类移动速度较为稳定的温带系统,预报时效可以延长到24 h左右。通过总结近10年来我国渤海典型温带风暴潮过程的致灾特点发现:冷空气和低压配合对渤海特别是渤海湾产生的温带风暴潮灾害性影响不容小觑,夏半年时更要注意中尺度对流天气叠加在气旋天气系统上对灾害的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确定性、集合(平均值和标准差)预报产品和NCEP/GFS(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的确定性预报产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对西南太平洋一例中α尺度温带气旋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GFS10—7天前的形势预报较差,6—4天的形势预报较好,但对气旋的强度和位置预报较差;ECMWF确定性模式对该气旋的中期形势预报较GFS模式稳定,两家模式短期形势预报都很准确;ECMWF集合(平均)预报的中期形势较确定性预报更稳定,对天气系统位相的预报更准确,但强度预报偏弱,其标准差场可以定性评估形势场预报的准确性;上述三类产品的综合预报可以有效改善NMWW3(多重网格WAVEWATCHⅢ)模式海浪中期形势和短期要素预报。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2014年地面观测站(包括288个海岛站、380个沿海气象站、28个浮标站、37个船舶站、53个气象观测塔、13个海上平台站、9个沿海风廓线仪等)和高空气象观测站资料,采用天气学分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2010—2014年285次中国近海6级及以上大风天气个例进行了分析,将近海的大风天气过程归纳为冷空气型、温带气旋型和热带气旋型3种类型。其中冷空气型又分为小槽东移型、小槽发展型和横槽转竖型;温带气旋型又分为东海气旋型、黄渤海气旋型和蒙古气旋型。这些分型可为海上大风预报预警提供天气学背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近海的温带气旋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3-7月是温带气旋的盛季,4月份是全年中温带气旋最多的月份。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年份,温带气旋增多。  相似文献   

12.
孙庆阶 《海洋预报》1992,9(2):28-38
本文对1959~1988年共30年来1829个温带气旋过程及其造成我国黄海,东海海域的1032个气旋大风过程,从温带气旋发生源地、移动路径特征及其东部海域气旋大风的分布特征与持续时间等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提供了一些关于我国东部温带气旋及其大风的气候概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执行任务累积的气象资料和NWW3海浪模式资料,对影响"远望2号"作业的两个气旋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对经过奧克兰港附近的温带气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时成功预报这三个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经验和"远望2号"的机动过程,为今后做好相似形势下的海况预报和船舶机动方案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每年11~2月,地处29°N以北与 125°E以西海域内(图1)生成的并使该区出现大风过程的温带气旋作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是否出现大风及其时效的预报判别式,期望对预报业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使用2008—2017年FNL再分析资料、红外云图资料和NMWW3海浪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太平洋海域的温带气旋时空分布,归纳了主要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分类总结了温带气旋的云图特征和风浪场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研究海域的温带气旋在5—10月份发生次数最多,11—4月份发生次数较少,其中以中等强度温带气旋发生频次最多,时间尺度以4~5 d为主;(2)澳大利亚东部及其以东海域、斐济东南侧中部大洋地区为温带气旋主要发生源地。根据源地,可将温带气旋分为4种类型:澳大利亚大陆型,澳大利亚东部型,澳大利亚南部型,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其中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发生次数最多;(3)将研究时段内温带气旋移动路径划分为4种类型:打转型、东向型、东南型、南向型。其中东南向发生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向路径,打转型和南向型两种类型发生次数相当;(4)温带气旋初生时刻云系稀疏,其中澳大利亚东部型环高压后部分段分布,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呈现热带积状云特征,澳大利亚南部型云带呈倒"V"状且纹理光滑,澳大利亚大陆型云带则呈现范围宽广的特点。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温带气旋,其云系向逗点状发展,环绕低压中心出现辐合特征,外围云系随环流向中心聚合。消亡阶段或遇到地形影响时,逗点云系发生断裂,云系逐渐稀疏;(5)东向型温带气旋影响下,单纯由温带气旋引起的大风大浪位置相对集中,当有冷空气等其他系统配合时风浪强度更强、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6.
WRF与MM5对2007年3月初强冷空气数值预报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MM5模式和WRF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中国渤黄海海域的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发生过程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过程产生的大风引发了我国渤黄海沿岸部分地区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和MM5模式都成功地预报了这次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大风过程,与MM5模式对比,WRF模式更好地预报了引起这次大风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位置和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17.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东亚~西北太平洋较强温带气旋的气修特征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得出,厄尔尼诺年或厄尔尼诺持续年,较强温带气旋偏多的对应关系占找优势。但当副热带高压偏强时,则较强温带气旋偏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92年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温带气旋关系密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500hPa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年份东亚温带气旋偏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92年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温带气旋关系密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500hPa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年份东亚温带气旋偏多的结论[1]。  相似文献   

20.
西南太平洋温带气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帅  马卫民 《海洋预报》2001,18(3):45-52
本文对发生在1999年10月中旬-12月初的7个西南太平洋温带气旋、从云图,流场等方面进行了反查、统计,分析了温带气旋活动期间的海浪对船舶产生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旨在揭示西南太平洋温带气旋发生,发展和移动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