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台风波浪的波型及其与海岸工程设计波浪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实测台风波浪资料对台风影响过程中固定点波浪能量集中度的变化和有效波陡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华南近岸浅水区台风波浪的波型与台风中心位置的统计关系,并进一步阐明了台风过程中固定点出现较大台风波浪的波型是风浪以及用于海岸工程设计的台风波浪亦为风浪的结论。文中还讨论了台风波浪波型对海岸工程建设中的设计波高、周期等要素取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少英  张经汉 《台湾海峡》1994,13(2):158-165
本文以实测台风波浪资料对台风影响过程中固定点波浪能量集中度的变化和有效波陡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华南近岸浅水区台风波浪的波型与台风中心位置的统计关系,并进一步阐明了台风过程中固定点出现较大台风波浪的波型是风浪以及用于海岸工程设计的台风波浪亦为风浪的结论,文中讨论了台风波浪波型对海岸工程建设中的设计波高,周期等要素取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台风轨迹和强度的预报一直备受关注,也是大气和海洋学家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近些年,随着观测技术和计算机模拟的快速发展,发现海洋中尺度过程和台风有紧密的联系。本文针对该主题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主要侧重2个方面:①台风如何影响海洋中尺度过程?强调了地转过程的重要性和高度计观测对台风影响涡旋的低估;②海洋中尺度过程如何影响台风?强调了冷暖涡的不同以及位置不同对台风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台风-涡旋相互作用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涡旋对台风的三维响应、多涡对台风的综合效应、时间尺度匹配和海气通量等。  相似文献   

4.
北上台风异常路径数值试验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达文 《海洋学报》1983,5(2):157-162
早在六十年代,陶诗言、陈联寿等人就对北上台风路径进行了大量研究指出,北上台风路径与中高纬度流型有关.七十年代以来,7203、7303以及7416等异常路径台风的相继出现,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辽宁省气象局台风会战组曾指出,对北上台风后期路径有重大影响的是西风带系统,当西风带低槽(涡)和南下高压共存时,高压常常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探究台风作用下滨海沙滩滩面变化过程,揭示台风过程对滨海沙滩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楮岛沙滩台风影响前后9个剖面的高程测量数据以及采集的滩面沉积物样本,对比研究台风前后海滩剖面冲淤特征和滩面沉积物粒径变化,探讨台风“巴威”对楮岛沙滩影响。结果表明:在台风“巴威”影响下楮岛沙滩表现出中间淤积、两边侵蚀的特征,由于沙滩西南侧滩肩宽、坡度缓等特点,侵蚀程度明显弱于沙滩东北侧。在台风浪的冲击之下,沙滩状态朝更消散的方向发展,滩面沉积物粒径变粗、分选性变差。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偏少,生成源地整体偏西;台风强度偏弱,但有多个台风出现了快速增强,其中台风“烟花”“灿都”的24 h强度增幅达40 m·s-1,为近30 a少见;2021年先后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另有2个台风影响我国。在登陆台风中,4个登陆华南的台风强度均弱于历史平均值。所有登陆台风在登陆后的维持时间都明显高于历史均值,特别是台风“烟花”为历史上登陆华东后维持时间最长的台风,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7.
于1998年10号台风、2000年10号台风碧利斯和2000年6月厦门地区特大暴雨影响期间。在厦门港湾对表层海水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以及盐度、DO、Chla等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定点连续观测。描述了台风暴雨期间和恢复期DIN、DIP的变化特征。对水动力因素、底质再悬浮、有机物氧化降解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腾  高磊  李道季 《海洋与湖沼》2016,47(5):886-897
台风是影响东海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在现场观测基础上,结合遥感与模型数据,研究了连续两个台风过境对东海北部水环境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两个台风过境情况下,虽然前面台风有助于后续台风对海洋上层进行垂直混合作用,但它对后续台风过后海洋表层温度(SST)的降低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增加却起到了削弱作用;除了加强垂向混合过程,台风也可以改变海洋上层的平流输运过程,受此影响,部分海区上层温度、盐度以及叶绿素在台风后重新分布;台风对海区次表层叶绿素浓度的改变程度明显高于表层,某些站位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在台风刚过后被破坏,一段时间后SCM又重新出现,而且层内叶绿素浓度远高于台风前水平。  相似文献   

9.
台风"森拉克"的数值模拟研究:海洋飞沫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台风作为一种在海洋上生成和演变的强烈天气现象,除了环境流场、自身结构以及地形等因子对它产生影响外,海气间的热量动量交换也是台风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台风期间在海气界面生成大量海洋飞沫,这些飞沫在台风边界层的蒸发必然对海气之间的通量传输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台风本身的演变。文章将海洋飞沫参数化引入大气中尺度模式中,对2002年16号台风“森拉克”的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引入海洋飞沫参数化方案,可使台风期间海气界面的潜热通量增加50%,10m层风速最大值增加30%,从而使模拟台风的强度明显增加,使模拟结果更趋于合理。因此,在台风数值模拟和预报中考虑海洋飞沫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北部湾海域石油开发的需要,我们考察了台风对北部湾海域石油平台(20°40′N,108°41′E)的影响,对影响该平台的台风作了气候统计和分析。所用资料来源于“台风年鉴”、东亚地面天气图以及有关资料,资料序列共38年(1949—1986)。主要内容包括影响北部湾平台海域的台风源地、强度、登陆位置、频数及其季节变化、路径及其频数分布、大风以及38年内影响北部湾平台海域的历史较强台风的概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884-1986年的台风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影响渤海台风的三条基本路径以及相应的不同环流特征。 指出影响渤海台风的严重程度应视其路径、强度和四周环境而定。 给出了不同路径下影响渤、黄海大风模式特点,同时还给出了波浪分布和台风灾情的实际情况。这对于这一地区的台风预报、工程设计以及制定防范措施都是非常有用的。  相似文献   

12.
统计分析2008—2017年造成福建暴雨的早台风个例,得到其基本统计特征:早台风生成及其对福建的影响主要集中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生成于南海的近海早台风导致福建暴雨的概率最高;影响福建的早台风强度不强,生命史最强强度大多为台风级至热带风暴级;造成福建暴雨的早台风以南海北上或转向登陆华南沿海最多;早台风暴雨影响程度与台风登陆地点以及登陆后路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CCMP(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再分析风场数据,研究了9907号, 9908号和9909号3个台风对中国沿海5个风电场的影响,分别从台风的形成以及路径,对沿海风电场风速的影响,台风期间的发电情况等详细地描述了台风对风电机组的影响。发现:台风对5个海上风电场的影响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8月1—4日,输出功率由南向北依次降低,此时主要受9907号台风的影响;第二阶段是8月6—9日,8月6日也呈现输出功率由南向北降低,主要是9909号台风由南海途径台湾海峡即将进入东海的影响;受9908号台风影响, 8月7日最大输出功率出现在S3风机。8月8日,受9908和9909号台风的叠加影响, S4风机的输出功率达到15天的最大值38.4 MW。第三个阶段是8月12—15日,受大气锋面的影响, S1—S5输出功率呈现波动。台风过境期间提高了各站点的运营能力和部分站点的额定容量,未对风电机组产生大的破坏。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在台风期间海洋风力发电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台风Haitang(0505)登陆过程地形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5年严重影响我国的登陆台风Haitang为研究对象,在用MM5模式成功模拟台风登陆前后路径、强度、降水以及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地形对台风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台风在经过台湾及其后在福建登陆期间的异常路径是地形诱生低压发生发展的结果;在降水强度上东部沿海特殊地形对台风北侧东南气流的辐合抬升使得暴雨增幅度1倍以上;地形对台风强度也有一定影响,约为4~5hPa。通过对有无地形影响时台风结构的比较发现地形影响主要在低层,使得高度场分裂两个中心,低层台风主体受山脉阻挡在位置上落后于高层。分析还发现台风登陆前夕移动方向西侧相当位温向西倾斜也可能与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解放后影响上海的几次台风及相应水位资料,分析了上海港水域增减水过程与台风中心到达的位置,台风路径,台风强度、风向等关系。认为上海港台风风暴潮在天文潮已确定的情况下,还与台风强度、路径、系统配置等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增水以沿海北上台风比在闽、浙登陆的台风影响大。  相似文献   

16.
以2005年严重影响我国的登陆台风Haitang为研究对象,在用MM5模式成功模拟台风登陆前后路径、强度、降水以及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地形对台风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台风在经过台湾及其后在福建登陆期间的异常路径是地形诱生低压发生发展的结果;在降水强度上东部沿海特殊地形对台风北侧东南气流的辐合抬升使得暴雨增幅度1倍以上;地形对台风强度也有一定影响,约为4~5hPa。通过对有无地形影响时台风结构的比较发现地形影响主要在低层,使得高度场分裂两个中心,低层台风主体受山脉阻挡在位置上落后于高层。分析还发现台风登陆前夕移动方向西侧相当位温向西倾斜也可能与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结合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总能量场和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记录资料等,分析0601号强台风“珍珠”路径变化的原因以及逐时降水动态变化特点,并探讨了台风影响过程中强降水的主要成因.指出副高、西风槽、高能区对台风运动的影响;台风中心降水和外围降水强弱有反相关的关系,降水较集中在台风路径的左侧;台风“珍珠”登陆前持续加强和对流强烈发展所形成的深厚系统是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基础,在卫星云图上密实的螺旋结构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是台风云带中出现强降水的显著特征,而特定区域地形的多方面影响是降水幅度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影响舟山的台风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50年影响舟山的台风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台风具有明显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影响路径主要有登陆型和海上转向型两种;台风影响程度与其移动路径、登陆时的中心强度以及登陆后的维持时间密切相关.台风暴雨地理分布呈现出北部少,南部多,东部少,西部多的特点,灾害性台风大风分布却正好相反.近海转向类、登浙类及登闽类台...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2011-2012年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3个不同类型的台风,利用中国台风网"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数据"和多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分析了台风对大洋以及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对SST的影响程度与台风自身强度和台风的移速密切相关。SST降低区域一般位于台风路径的右侧,台风在大洋右转向时可形成显著降温区。最大SST降低一般滞后台风中心2d或1d,在台风过境后,该海域降低的SST恢复时间也较长。  相似文献   

20.
主要对0808号台风"凤凰"的登陆过程进行模拟试验.首先,利用GPS掩星资料反演的大气气压、温度和水汽资料以及云导风资料,对台风"凤凰"进行了三维变分同化及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同化不同资料,得到的台风初始场各不相同,对台风预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同时同化GPS资料和云导风资料,对台风初始场的调整最大,对模拟台风登陆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