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造山带地层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将滇西北金沙江造山带划分出5个构造地层带,建立了新的造山带区域地层系统。根据古生物生态组合、沉积组分、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的研究,识别出不同构造地层带分别形成于稳定地块、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洋盆及岛弧环境之中。在造山带区域地层系统研究基础上,阐述了金沙江古特提斯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
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及边缘发育3条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即东非造山带(南延部分)、普里兹造山带和罗斯造山带。东非造山带的南延部分主要出露于吕措—霍尔姆湾—毛德王后地—沙克尔顿岭地区,其内发育蛇绿岩、榴辉岩相超镁铁岩及逆冲—推覆构造,因而被解释为东、西冈瓦纳陆块拼合的缝合线。罗斯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横贯南极山脉地区,其内保存有大陆裂解、洋壳俯冲和地体增生的地质纪录,代表冈瓦纳超大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普里兹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普里兹湾和登曼冰川,因其位于从前假设的统一东冈瓦纳陆块的内部,加之缺少蛇绿混杂岩、岛弧增生杂岩和高压变质岩(如蓝片岩或榴辉岩)等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岩石,所以当前存在着碰撞造山成因和板内改造成因两种不同的认识。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的确定不仅决定了冈瓦纳超大陆的汇聚过程和方式,也制约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因此,开展普里兹造山带的研究对于揭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全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肥盆地白垩纪地层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长洲  孙亚力  张立明 《安徽地质》2007,17(4):241-243,269
合肥盆地白垩纪地层分为二统四组,岩性特征明显,物源主要来自大别造山带和张八岭造山带.白垩纪初期在大规模右旋走滑拉伸条件下的伸展变形,导致地下热能释放,形成盆地.早白垩世由于盆山幕式构造作用和深断裂的走滑作用,造成盆地的差异性隆升.晚白垩世合肥盆地转入应力松驰、整体不均匀抬升的坳陷初始阶段.末期由应力松驰转为受SW-NE向挤压应力的发展阶段,形成箕状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4.
西南三江造山带地层区划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西南三江为一复杂造山带,由特提斯大洋板块的怒江-孟连主大洋及欧亚大陆板块的扬子陆块大陆边缘弧盆系、冈瓦纳大陆板块北缘弧盆系构成。随着特提斯大洋怒江-孟连洋俯冲、消亡,后板块发生碰撞、走滑及岩浆岩侵位等,形成了现今由板块缝合带、增生杂岩带构成的西南三江造山带,造就了复杂的地层系统,包含史密斯地层、有限史密斯地层,非史密斯地层。本文突破"传统地层学"概念,按"构造地层学"的现代地层学概念建立了西南三江地层格架,划分出欧亚大陆板块的北羌塘-三江地层大区、特提斯大洋板块的班公湖-怒江-孟连构造-地层大区、冈瓦纳大陆板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  相似文献   

5.
合肥盆地位于安徽省中部 ,南面紧邻大别造山带 ,大别造山带的活动必然在合肥盆地留下地层、构造的踪迹。本文通过研究近几年在合肥盆地完成的地质、地球物理以及钻井资料 ,从盆山耦合角度 ,探讨晚侏罗世大别山强烈隆升的地层证据。根据安徽省肥西县何老庄地质剖面 ,下侏罗统主要为灰白色、灰黄色石英砂岩夹砂砾岩 ,中上部见煤线 ,底部为巨厚的砾岩 ,厚度达 95m ,分选性差 ,砾石直径 2~ 10cm ,个别达30cm ,与太古宇不整合接触 ,这些特征是大别山隆起、遭受剥蚀的直接标志。砾石成分主要为伟晶岩、花岗岩、石英岩和片麻岩等 ,主要是佛子岭群…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及中亚区域构造研究中的地层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国琦 《现代地质》1999,13(2):207-209
中国西北及其中亚邻国以镶嵌和线性构造并存为特征。镶嵌构造形成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表现为造山带环绕近似菱形的、大小不等的前寒武纪地块。线性构造则形成于晚古生代,其稳定延伸的长度常10倍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两类构造形成过程中陆壳增生方式不同,而...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序列重建方法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克信  陈能松 《地球科学》1997,22(4):343-346
东昆仑造山带发育沉积-构造复合混杂和构造混杂的全部无序或部分无序的非史密斯地(岩)层体,对其层序重建的有效方法是对不同类型的非史密斯地层体进行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调查,把这一主要研究途径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体构造造片四维裂拼复原位”。  相似文献   

8.
晚加里东到早海西期,西秦岭北带存在一较大规模的造山带,泥盆纪的古地形呈北高南低的特征。持续的海侵由南向北侵进、中泥盆世由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向南仰冲,形成同造山的前陆拗陷盆地。南秦岭裂陷槽是早古生代小洋盆的残余海槽。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地层层序分为海平面变化控制型层序(SC型)、基底构造控制型层序(TC型)和复合型层序(STC型)三种类型。SC型层序发育于中秦岭微板块的小型克拉通盆地,TC型层序发育于同造山盆地和相邻的前隆(反弹)带,STC型层序是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早海西期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较为复杂,北秦岭造山带是由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斜向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形成的,是一个发育不成熟和不均一的造山带,碰撞和造山由西向东,造山作用在西秦岭表现显著;南秦岭洋盆的闭合是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斜向碰撞形成的,具闭合不碰撞和碰撞不造山的特征,闭合和碰撞由东向西。晚海西-印支期,秦岭进入再生盆地发育阶段。再生盆地于印支-燕山期闭合并造山。  相似文献   

9.
滇西地区前侏罗系地层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根耀 《地层学杂志》1996,20(2):114-122
滇西地区属三江印支造山带,前侏罗系地层问题可分为两类:一是变质岩地区常见的,如把 S_n(n≥1)当成 S_0等;二是造山带地区特有的,如因未认识蛇绿混杂、重力滑塌和化石再沉积等而曲解化石的地层和相指示意义,一个群里包括了一系列叠置的构造岩片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建造背景的岩石等。造山带常是一构造大拼盘,因而其地层工作需要新的理论武装:造山带地层学。  相似文献   

10.
《地质科技情报》2003,22(1):28-28
20 0 2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张克信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东昆仑造山带混杂岩区非史密斯地层研究”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其导师为殷鸿福院士。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是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组织进行的 ,是教育部“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此次全国共有 97篇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张克信博士在论文中紧密结合造山带地质填图实践 ,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混杂岩非史密斯地层单位的建立、划分、术语、命名原则和填图技术路线等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全新的体系 ,尤其在非史密斯地层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随着沉积学的新理论和新概念越来越多地渗入到地层学领域,岩石地层学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旨在从地层的沉积作用入手,讨论了地层的结构类型、分类及其地层的有序性。地层的沉积作用由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形成,并细分为4种类型的旋回沉积作用。现代岩石地层学的基本内容包括:(1)岩石地层单位的建立或厘定,(2)地层的成因,(3)地层的时代;(4)地层格架(岩石地层格架、年代地展格架和生物地层格架)等.岩石地层单位的确立是岩石地层学研究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地层的五个基本属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1)岩石学特征,(2)生物学特征;(3)结构特征;(4)厚度和体态;(5)接触关系(地层单位顶、底和内部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in Australia was regulated from 1950 by four successive editions of the Australian Code of 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The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 was adopted for 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in Australia in 1978 and thus superseded the Australian Code. Certain provisions of the Code and certain Australian practices still pertained, however, and these have been formulated as Notes, intercalated with extracts from Chapters 2–5 of the International Guide to form the Field Geologist's Guide to Litho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in Australia. Biostratigraphic and chrono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s are excluded. The litho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of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rock units is also excluded, as recommendations are still being formulated. Procedures for reserving, defining, and publishing stratigraphic names are administered by the 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Committe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Bureau of Miner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Bureau's Central Register of Stratigraphic Names.  相似文献   

13.
地层学是地质学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和支撑。近年来甘肃省地层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积累了一批为全省地层研究修史立典的材料,及时总结这些成果素材,按照最新的理论、方法对区域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和精准化研究,是一个省区基础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和梳理近年来甘肃地层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按照时间顺序和学科特点,系统性提出了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理论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16年版)和《中国地层表》(2014)的框架和序列,全面提高甘肃地层研究精准度,为全省地质调查和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对全省不同地区和不同地质单元地层界线层型和单位层型进行对比研究和厘定,建立新一代甘肃地层表的建议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平原区新5孔岩心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由一套巨厚的冲洪积物构成,岩性岩相变化迅速,难以依据钻孔的岩性组合建立代表整个平原区地层层序,随着测年技术飞速发展,为建立长序定年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观察该孔松散层岩心,按照沉积物颜色、沉积环境、沉积旋回和沉积构造等特点,将岩心划分为8个特征岩性段。同时,古地磁测试结果显示,0~96.6 m为布容正极性世,96.59~246.8 m为松山反极性世,246.8~413.6 m为高斯正极性世;通过孢粉分析并结合华北地区新生代气候演化历史对比,孔深246.5 m处可作为Q/N的分界线,534.5 m作为N/E的分界线,803.4 m可以作为E/K分界的参考。以磁性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为主,以岩性地层学为辅的原则,对新5孔岩心进行了详细研究,初步对新5孔岩心进行了新生代地层层序划分,将第四系划分为晚更新统、中更新统和早更新统。Q/N定位于248.4 m处,N/E定位于511.9 m处,E/K定位于804.1 m处。  相似文献   

15.
对《成因地层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一文论述的成因地层单位划分、含义、地层对比和分析流程等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指出了地层单位术语的基本特征和应用,并强调了穿时普遍性原理及侧向堆积原理在地层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张海龙  王敬 《吉林地质》2003,22(4):4-10
羊草沟盆地位于松辽盆地东南缘,其地层可与松辽盆地地层对比。羊草沟盆地层序(三级)地层应与松辽盆地Ⅰ~Ⅹ层序(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和泉头组)地层相对应。羊草沟盆地地层应该划分为侏罗系上统火石岭组(J3h);白垩系下统沙河子组(K1sh)、营城组(K1y)、大羊草沟组(K1d)和泉头组(K1q);第四系(Q)。主要可采工业煤层产在大羊草沟组。  相似文献   

17.
以多重地层划分理论为指导,根据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总结对比四川盆地及其邻区寒武系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特征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古生物特征及电性特征,将四川盆地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和龙王庙组,中寒武统陡坡寺组,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对岩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筇竹寺组主要为炭质页岩﹑页岩及泥岩;沧浪铺组主要为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龙王庙组主要为鲕粒灰岩﹑灰质白云岩及白云岩;陡坡寺组下部为泥质白云岩夹紫红色泥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洗象池组主要为大套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四川盆地寒武系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仅在盆地西部存在一个北东向剥蚀区,整体上在盆地中南部形成一个厚度低值区,向东﹑向南﹑向北厚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
罗海晏 《湖南地质》1993,12(4):217-220
本文以湖南省岩石地层展布特点为前提,以北西-南东向横切地层剖面为基础。探讨了我省地层结构与盆地格架。笔者通过地层结构分析。对地层分区界线、物源区、主导构造作用特点等进行了讨论,从而建立了沉积盆地格架。指出我省盆地是在陆壳基底上,受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双重控制。沉积范围不断缩小的沉积盆地。这种认识的确立,对各盆地期沉积层的变形、岩浆岩的分带与侵位方式、隐伏矿床的探索等都将产生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种自动划分地层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是运用地球物理测井信息,自动追索地震反射界面,定量地确定它在钻遇地层中的空间位置,建立地层层序,达到正确地划分地层的目的。在东海10多口钻井中,用该方法划分的地层界面与根据化石、岩相等所确定的地质时代分层界面基本一致,吻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山东省中生代地层的研究表明:沂沐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南、鲁中、鲁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发育较全,而断裂带以东的钱是东地区仅发育白垩纪地层;断裂带两侧中生代地层的化石组合、火山岩特点等都相差很大。本文将沂沭断裂带以西的坊子组归于下-中侏罗纪,三台组归于中侏罗统,分水岭组暂归于上侏罗统、西洼组归于下白垩统;而将沂沐断裂带以东的莱阳组、青山组归于下白垩统。王氏组归于上白垩统。笔者废除使用蒙阴群(组)和汶南(亚)组,并建设将鲁北地区目前使用的“王氏组” 废除,另建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