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耕地与未来30年食物需求、保障及对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未来的 30年中 ,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长 ,至 2 0 30年达到峰值 1 6亿 ,净增 3亿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食物需求的量与质越来越高。届时中国食物的保障能力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到 2 0 30年 ,满足上述食物需求量 ,食物主要来自耕地的生产潜力和非耕地的食物替代生产两方面。在政策非常强有力、一切从保护耕地出发、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维持动态平衡的条件下 ,到 2 0 30年 ,中国耕地面积可保持 1 31× 1 0 6 hm2。而中国到 2 0 1 0年、 2 0 30年年人均需求粮食分别为 42 0 kg和460 kg,这两个基期年分别需求粮食总量为 5 796× 1 0 8kg和 7360× 1 0 8kg。研究认为 2 0 1 0年、 2 0 30年中国耕地动态变化后食物保障能力分别在 93%和 87%。非耕地资源食物替代是补充食物生产和缓解耕地压力的重要途径。 2 0 30年其食物替代能力可达到 90 0 0 0×1 0 3t,其中草业 3380 0× 1 0 3t,木本粮油 1 70 0 0× 1 0 3t,水域 2 5 82 0× 1 0 3t,野生生物 1 340 0× 1 0 3t,非耕地的事物替代能力达到约 1 0 %。中国食物生产与发展的四个保证 ,一是有效的保护耕地政策 ,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投入 ,三是构建食物生产体系与保障体系 ,四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食物安全基础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食物安全水平受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食物结构的多样化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或获取维持生命所需食物的能力等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本文从食物安全的内涵出发,依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选定了与食物安全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食物消费水平及居民消费水平等,构建了食物安全可持续性综合指数模型,计算了1950~1998年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性综合指数,对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状况进行了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50年代我国处于食物基本安全状态,60~70年代处于食物不安全状态,80年代初期及至90年代已进入食物安全阶段。从60年代开始食物安全水平逐年提高,80年代以来进入持续良性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21世纪食物保障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粮油等主要食物的供需平衡比较困难,其它食物生产存在一些问题,保障食物供给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食物保障的现状、问题,并重新构建了长江三角洲的食物保障体系,对确保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食物供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食物供给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对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江西省1980-2005年的各类食物产量变化趋势,并结合食物营养转化式和不同生活水平的食物营养需求标准,对江西省食物营养供给总量和供需平衡进行时空格局分析,得出:①稻谷产量约占江西粮食总产量的95%,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而油料、大豆、薯类和甘蔗产量199...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物供给能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情  岳天祥  卢毅敏  杜正平  辛晓平 《地理学报》2010,65(10):1229-1240
从中国各类型生态系统(农田、草地、水域) 的实际的食物生产能力出发,结合进出口产品中的食物部分,得出全国实际的食物供给能力,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表中的转化率,将各类食物折算成人类生存所需的3 大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脂肪) 的产量来表示,并利用ArcGIS 进行草地和农田食物供给的空间分析。以2004 年为例,中国实际食物供给能力为:热量1.601×1015 kcal,蛋白质6.163×107 t,脂肪2.717×107 t。其中,中国内陆生态系统实际可供给热量1.454×1015 kcal,蛋白质4.996×107 t,脂肪2.074×107 t,分别达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潜力的32.46%、38.33 %和41.12%,内陆生态系统食物供给还有较大的增长余地。在小康水平下,中国的食物热量、蛋白质、脂肪分别可以供养人口19.12 亿,20.84 亿和11.03 亿人,按照2010 年营养目标和2020 年全面小康目标,热量和蛋白质的供给已经较为充足,而脂肪的供给有所不足,今后需要注重油脂作物的种植和生产。结果还表明:中国的食物供给能力中,农田占据了绝大部分,不过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从1998 年的84.66%,下降到2004 年的74.72%;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食物所占比例分别为4.83%~5.80%、6.02%~7.51%,波动较小;净进口食物所占比例逐年增长,1998 年仅为4.04%,2004 年增加到13.82%。通过平衡模型计算,在温饱、小康、富裕水平下,2004 年中国可以供养的人口分别为:15.34 亿,15.00 亿和14.11 亿,这表明,如果能够优化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植物性食物向动物性食物转化比例,均衡营养消费结构,中国实际食物供给较为充足。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约束下的北京食物供给潜力与优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农业用水的不断减少和伴随着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耕地面积下降,正在严重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食物安全。近年来由于食品价格的迅猛增长而导致的食品危机正在引起人们对增加地方食物供应的普遍关注。城市作为对食品安全更为敏感的地区,更是首当其冲受到食品危机的影响,城市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和消费多样性要求,从而形成需求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有由于城市周边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业生产空间受到压缩,农业生产能力减弱,降低了城市的自我食品供给,引起自给率明显下降。如何保持供需之间的平衡,保障城市食品安全,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以食物足迹的概念,来衡量城市所间接消耗的土地资源,并以此为工具,以自给率为条件,来求得满足一定自给率条件下食物供给的空间对应格局。通过分析30年来北京食物足迹以及食物自给率的年际变化,得出结论:北京食物足迹从1981年的1.18万km2增加到2010年的2.94万km2,而自给率整体下降较多,蔬菜、水果、谷物及油脂类的自给率从1981年的59.3%、35.8%、37.3% 和 13.1% 下降到2010年的39.0%、27.0%、6.7% 和2.2%,可以看出蔬菜仍能保持相当的自给率,因此提高蔬菜自给率是增强城市自给能力的最佳选择。最后,以60%的蔬菜自给率为目标,提出了两种情景,包括完全以耕地为来源的空间应对格局,以及屋顶农业参与下的空间应对格局。  相似文献   

7.
我国食物安全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保障我国食物安全是我国一切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农业基础资源日益紧缺以及加入WTO 的 国情下, 食物安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回顾了食物安全概念的演变过程, 综述了我国在自然基础资源与食 物安全、食物安全现状及其评价、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对食物安全的影响以及食物安全预警和管理等方面的研 究进展, 并对未来我国食物安全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 今后我国食物安全研究应在以下方面需要加强: 在研 究内容上, 不仅重视食物数量保障, 更应注重食物质量安全、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 等方面; 在研究视角上, 不仅重视宏观食物安全研究, 更应重视微观食物安全; 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 应当充分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 如网络技术、空间模拟技术以及3S 技术等, 进一步加强综合食物安全的定量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食物浪费以及食物浪费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食物浪费成为威胁食物安全的另一关键因素。尽管如此,在中国,人们仍然对食物浪费缺乏认识,尤其是餐饮业中消费者的食物浪费。因此,基于国内主流媒体报道的大量餐饮业食物浪费的案例数据资料,本研究针对餐饮业中的食物浪费做了系统的阐述。针对餐饮业食物浪费的初步估计,本研究揭示了我国餐饮业食物浪费的严重性。通过分析国际上大量食物浪费的相关文献资料,本研究具体阐述了食物浪费的资源环境代价。最后,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提出了针对餐饮业食物浪费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概念框架,以便更有效地减少食物浪费。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物生产是影响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重要方面,由于食物类型不同其碳排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快速演替必然会对生态碳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研究1997—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① 在数量上,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整体都呈现逐渐的增长刚性,但仍属于低碳消费模式;② 在结构上,各类型食物碳排放演变呈现显著的分异态势,整体上动物性食物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植物性食物碳排放减少速度;③ 在城乡差异上,城镇和乡村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在数量、结构和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属性,但近年城乡差异表现出减缓趋势;④ 在空间上,各地食物消费碳排放呈现较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集聚性和中心“塌陷”的特征,碳排放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⑤ 在驱动力上,结构演替是全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口数量是各地地域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降低食物供给的非均衡性是实现“零饥饿”的重要途径。论文在分析1986—2018年全球食物生产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洛伦兹曲线和锡尔系数,对全球与区域食物生产非均衡性及贸易影响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 1986—2018年,全球各类食物产量均呈增加趋势,产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谷物在植物性食物中的比重减小,油料、蔬菜和水果所占比重增加。不同区域和国家食物营养来源具有显著差异,且尺度越小,差异越大。(2)谷物、糖料和水果生产的集中程度相对较低,蔬菜、油料、薯类、水产品生产集中程度较高。豆类、蔬菜、油料、糖料和嗜好类人均产量非均衡性呈增加趋势,薯类、水果、畜禽类和水产品的人均产量非均衡性呈降低趋势。人均热量产出非均衡较低,脂肪和蛋白质产出的非均衡性较高。(3)贸易对全球人均食物及营养供给的非均衡性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且其影响程度逐年增加。贸易对糖类、油料和嗜好类非均衡性降低作用最显著,对脂肪供给非均衡性的降低作用较大。制定以营养为导向的食物生产和贸易政策,对提升食物供给均衡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念  程昌秀  林耿 《地理学报》2022,77(10):2599-2615
利用可比净出口指数、贸易集中度指数、Hilbert曲线、时空多元模式可视化、岭回归等方法,对1992—202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化进行分析,并解释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结论认为:① 1992—202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格局发生了转变,表现为对国际进口的依赖显著增强,猪肉、牛肉、玉米、高粱、油菜籽等众多农产品由出口转变为进口状态。快速增长的进口直接增加了国内食物的供应,提升了粮食安全水平。② 农产品进口呈现产品结构和空间结构双集中的叠加效应,这种效应使得重点农产品进口极易受美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贸易政策变化的不利影响;在出口方面,农产品集中度较小,随着与“一带一路”等地区国家贸易的发展,地理集中度也显著降低。较低的集中度有利于稳定出口的经济效益,保障出口部门农业生产的稳定性。③ 中国农业生产出现部分进口产品生产规模压缩的趋势,加上高度集中的进口结构,将使得国内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保障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更加脆弱。建议在坚持贸易开放的同时,优化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结构,引导形成合理的农业种植格局。  相似文献   

12.
Further utilization of glob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xpansion of potentia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pace are necessary measures to promote a new level of China’s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domestic food consumption. This study measured the global potential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national grain self-sufficiency. Based on the two-above measures, the authors made a classification of China’s foreig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countries and depict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grain trades of those countries with China. The grain exporters include Australia,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and the target countries for “going abroad” of Chinese grain enterpris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northern Latin America.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China’s policy of cooperation on grain should be shifted to non-traditional partners alongsid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gion. Specifically, China could expand grain imports from Russia, Kazakhstan, Ukraine and other East European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direction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going abroad” should shift to Sub-Sahara Africa.  相似文献   

13.
Exploring the utilization effect of water-land resources under the evolution of dietary pattern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achieving sustainable global food consumption and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national resources. Our selected study area was China, a country with rapidly changing dietary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 research period was between 1987 and 2020. Based on the material called Chinese Dietary Guidelines 2021, 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virtual water” and the “virtual land” to...  相似文献   

14.
刘成武  黄利民 《地理研究》2015,34(12):2268-2282
认识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正确判断中国的粮食生产形势,制订相关政策以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省咸宁市4县1市1区的23个村组、1252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对1981年以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农户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与土地面积明显下降,农户用地方式出现“省工性”变化,劳动力被农机要素替代,农业机械、化学肥料与农药等物质投入显著上升。② 主要粮食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商品率分别提高了4.61%、29.69%与50.56%,但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与农户家庭平均粮食占有量却分别下降了10.49%与10.50%,区域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出现弱化。③ 丘陵山区主要粮食作物的“三率”提高幅度高于平原地区,丘陵山区的水稻总产量与家庭占有量均略有提高,但平原地区却出现了明显下降。产粮重心在空间上出现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倾斜的现象。④ 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用地规模,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应对农地边际化作用的关键。从事规模化与专业化粮食生产的农区与农户,应成为国家惠农政策与粮食安全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The agricultural and land policies in China are always focused on protecting its food supply and security because of the country’s large population and improved diets.The crop production guide ’Take Grain as the Key Link’ prompted peasants to plant grain on most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leading to the majority of fertilizer being used in grain crops for many years in China.This situatio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Based on data pertaining to provincial crops sown area and fertilizer use per unit area in 1998 and 2008,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China’s fertilizer consumption by crops were analyzed at the provincial level,and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here.(1) Fertilizer consumption in China grew strongly in the last decade,while the growth was mainly attributable to the increase of fertilizer con-sumption by horticultural crops.The fertilizer consumption of grain crops dropped from 71.0% in 1998 to 57.8% in 2008.Thu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mphasis of fertilizer consumption is shifting toward horticultural crops.(2) There were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rates of fertilizer consumption from the regional point of view.The national average growth rate of fertilizer consumption was 31.9% during 1998-2008.The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came close to the national average,while the eastern part was lower,with an average of 13.0%,and central China was much higher(50.8%).The increase of fertilizer consumption in central and west China was higher than the other zones,which already ac-counted for 77.9% of the national total.Thu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sumption emphasi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shifts towar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3) The decline of fertilizer consumption by grain crops was largely due to the decrease in sown area compared with the increase by vegetable crops attributable to the enlarging sown area;the increase by orchard crops was affected by both expanding the sown area and fertilizer use per unit area.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刘彦随  甘红  张富刚 《地理学报》2006,61(8):847-854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洪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1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采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北方旱地农业是指沿昆仑山 -秦岭 -淮河一线以北的依靠天然降水补充灌溉农业的地区 ,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偏旱、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和半湿润五个子区。从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生产实践看 ,北方旱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增产潜力远没有得到发挥。随着国家对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视 ,旱地农业研究必然提上议事日程。本文从国内外旱地农业研究现状入手 ,对旱地农业的战略地位、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潜力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发展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各部门在生产链中水资源的具体消耗路径和在消耗路径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维持生产链中水资源消耗的关键部门,论文基于2017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气象数据,在农业用水中加入绿水资源消耗量,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路径分析(structural path analysis, SPA)法分析中国42个部门水资源消耗的总量和结构,以及水资源在生产链中消耗的具体路径。结果表明:① 城镇居民消费和进口的水足迹最高,其次为农村居民消费,大多数水足迹较高的部门,都是以居民消费为主,进口水资源弥补了国内部分生产用水的消耗,但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仍然严峻;② 生产链前5个层级的水足迹消耗占比为95%左右,其中部门内部消耗占比最大,水足迹随层级数的增加而下降,水资源反馈循环程度较弱;③ 从部门生产链看,部门内部的水足迹占比最大,部门流入和流出水足迹差值较大,部门之间普遍存在单向依赖特征,关联网络不够稳定;④ 从最终消费角度看,农业部门内部水足迹占比最大,是生产链中重要的衔接结点,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上游部门的水资源压力。研究为调整节水政策和提升水资源配置与管理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普通劳动者工资变化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全国农业统计数据等,对近年来我国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农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增长速度和幅度明显要快于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速度。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省份,其复种指数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物质和服务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柑橘生产空间变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产业集中度、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产业重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中国柑橘生产空间演变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78-2015年中国柑橘生产空间呈现扩张态势,可分为急剧增长期(1978-1991年)、低速增长期(1992-2000年)、稳步增长期(2001-2015年).中国柑橘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