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们确信: 1.客观存在着一种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变得更暖。 2.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物正在逐步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烷(CFCS)及氧化氮〕含量的增加进一步增强了温室效应,其结果将使地球表面进一步变暖,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的含量将随地球变暖而增加,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增强温室效应。计算得到: 1.某些气体对于气候变化可能具有比其它气体更有效的作用,并且它们的相对效果能够估计,二氧化碳在过去时段内对温室效应的增强所起作用超过一半,并且在将来依然起相似的作用。 2.大气中永久性气体含量(二氧化碳、氧化氮及CFCS)在排放中调节是很缓慢的。按现在的速率连续排放所增加的含量将使我们承担几十年至几百年的责任。按目前  相似文献   

2.
国际间广泛关注的三大环境热门话题,气候变化、酸沉降与臭氧损耗都是发生在大气层内的物理化学过程。因而,当代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的研究热点也是围绕着这三大热门话题来进行的。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有:1 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大气物理大气化学问题  众所周知,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燃烧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2℃(也有将上升2~4℃的研究结果),这将引起灾难性后果。但人们逐渐注意到,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主要只考虑了温室气体(GHGs)的作用,如二氧化碳、水汽…  相似文献   

3.
对流层臭氧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一个一维大气化学模式、利用该模式模拟O3等微量气体的日变化和O3的一些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CH4和CO的增加会使O3增加,水汽增加将使O3减少;温度升高使自由大气中O3减少,而使边界层中O3增加;太阳辐射的加强使自由大气中的O3减少,边界层中O3增加。最后,研究了边界层结构对大气微量气体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低层大气微量气体的变化需要考虑边界层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大气化学实验室以及大气本底、酸雨和沙尘暴等观测站网长期工作基础上,作为“大气成分轨道”的主要牵头实施单位,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积极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按照“立足现有、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建设”基本思路,设计建设大气成分研究型业务体系,保证了各项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初步形成了12个研究和业务团队:气溶胶、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反应性气体与大气光化学、臭氧与辐射、酸雨、边界层、数值同化、大气成分数值模拟、化学输送数值模拟、大气成分气候效应、大气成分反转数值模拟、常规预报要素分析。2005年在研和新获准的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对原有的观测站网和大气化学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增容及整合,重新布设了基本覆盖全国范围的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按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牵头实施“国家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4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正式进入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台站行列;完成了2个拟新建本底站(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论证试验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了湖北金沙预选本底站站址,即将启动科学论证工作;开展“酸雨观测业务规范”人员培训,大力推进酸雨工作业务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大气成分的观测和研究受到格外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历次评估报告中均有充分体现。2009年大气成分中心圆满完成了承担的各项任务,在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完善、大气化学实验室标校体系建设、大气成分站的技术支持标校、科研、国际合作交流、60周年国庆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气污染主要由悬浮于空气中的大气气溶胶粒子造成,它们都主要由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粒子也具有气候效应:一是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光,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而具有降冷作用,可抵消一部分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作用;二是可以作为云中凝结核改变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性质,改变大气的水循环.大气气溶胶对于经济社会的许多方面,如农业、水资源、人体健康、城市化等也表现出重要的影响.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同的原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为了从经济上得到最大的节约和获得双赢的效果,应该采取协同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减排战略,即应该采取统一的而不是分离的科学研究和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7.
Б.  МН 《气象科技》1992,(5):21-24
文中援引了有关根据现代观测资料发现当今大气中温室效应增强,以及导致全球变暖发展原因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其他气体积累的报导。提出CO2浓度增长对农作物生产力提高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WMO和世界臭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MO和世界臭氧研究Dr.Rumen;D.Bojkov1前言最近二十年来,臭氧研究已从仅是一小部分科学家感兴趣的大气痕量气体研究发展成一个全球紧迫性课题。这种变革的发生是因为这方面的科学家确信大气臭氧的通常含量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着变化。臭氧(O3)是...  相似文献   

9.
冯学民 《四川气象》1998,18(3):61-64
当太阳短波和地气系统长波辐射在地气中传输时,在各种形式的衰减中,气体的选择性吸收很重要,它由吸收气体万分、吸收气体状态参数等决定,在反演大气温度和大气吸收成分含量以及计算地球大气的加热冷却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气体选择性吸收透地率的各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可能引起气候变动的大气中的微量成份,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有三种物质,即:具有非常强的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与平流层臭氧的破坏相关联的一系列化学物质;使大气混浊甚至影响云的放射特性的所谓气溶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每年都在继续增加,这个事实是人所共知的。同样,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微量成份在逐年增加的事实,近年来更为明显了。图1为上述微量成分之一的氟利昂-11(简称F-11)的  相似文献   

11.
<正>对气候变化事实的观测是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①的核心内容之一。AR5~([1])明确指出,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最近连续的3个10年比1850年以来其他的任何一个10年都要暖。对于地面观测资料覆盖较全的最长观测时期(1901一2012年),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地表增暖,同时,北半球中纬度陆地区域平均降水量已增加。1950年以来,全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断增加,人们通常从两方面去进行研究。1.预测二氧化碳含量的未来增加趋势。这一方面要用到经济发展模式以计算未来工业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对大气、海洋、生物圈、沉积物等中二氧化碳的储存量及其相互交换进行细致的测量,以建立二氧化碳的循环模式。2.预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对气候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显然会影响到辐射的传输。其中第二个问题与气象学者和气候问题研究者的关系特别密切,迄今对此已有大量的研究,即以二氧化碳对气候影响的理论研究来说,近几年来所发表的研究成果已不下数百篇。本文归纳各家研究成果,指明要点,分别异同,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3.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引起气候变暖的分析 ,评价了温室气体增加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CO_2倍增后的气候变化与中层大气D.Rind等(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空间研究所)1前言目前预测指出,随痕量气体浓度的增加,到下世纪中叶,地球气候将同今天有明显差异。按目前和预计的痕量气体增长速度,约在2040年将达到相当于CO。加倍的辐射效?..  相似文献   

15.
2004年起,中国气象局在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本底站先后开展了包括大气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在内的业务观测。2006年初中国气象局充分利用已有站网,结合国家大气成分本底台站的建设以及大气成分预报业务的发展急需,在全国14个关键区域布设了包括7个大气本底台站在内的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形成了全国大气成分观测网(图1)。  相似文献   

16.
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进而导致生态、经济、政治方面的严重后果,对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刻不容缓的问题。1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影响及预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使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烃、氧化氮、二氧化硫和水汽等)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如果人类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这种趋势将持续,其增暖效应陆地比海洋强,高纬比低纬显著。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将对海平面升高、水资源、农业生态、林业及人类健康等带来…  相似文献   

17.
条件采样法测量大气垂直通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吸收)主要微量成分的基本特征和近地层大气中气体传输的机制,发展了各类测量方法以满足现场观测的需要。条件采样法是近十几年来基于涡动相关法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微气象学方法,它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较多的应用。文章着重于条件采样法的介绍,同时对其他几种垂直通量测量方法;涡度相关法、箱法,梯度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介绍,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赵宗慈 《大气科学》1990,14(1):118-127
本文总结五个应用较广的全球大气与海洋环流模式(GFDL,GISS,NCAR,OSU与UKMO),模拟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模拟表明,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全球地面气温增暖大约4℃,其中高纬与极区冬季增暖更明显。高纬与极区海冰和积雪融化增加。全球降水率与土壤湿度在部分地区明显增加,部分地区明显减少,引人注意的是中纬度地区土壤湿度可能变干燥。 本文还给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能源战略的各种考虑下各自相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以及展望未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将对全球大气与海洋温度的变暖和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HALOE资料揭示的热带平流层CH4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层大气微量成分的分布和变化是中层大气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中层大气的资料非常少。卤素掩星试验(HALOE)对中层大气多种微量气体进行观测,形成中层大气多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资料组,这是对中层大气微量气体含量资料的极大补充。作者利用1992~2003年HALOE资料分析热带地区(20°S~20°N)平均的CH4的垂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平流层CH4混合比在平流层下层有较充分的混合;热带平流层CH4混合比的季节变化明显,在平流层中上层以年循环为主,而在平流层下部以半年变化为主;热带平流层CH4混合比的年际变化主要有准2年和准5年振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大气中主要的卤代化合物以及它们对臭氧循环和气候的影响。 水汽与二氧化碳是红外辐射的主要吸收体,对地表的热收支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气候变化的因素而受到注目。然而,伴随着特殊的大气成分的变化,气候变化的因子增多,使其更难于预报。大气中卤代化合物浓度的大量增加,可能对全球气候具有相应的效应。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显然,了解大气中存在哪些卤代化合物,目前的浓度和今后的发展趋向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尽管目前知道得还不很确切)是完全必要的。本文根据现有认识水平作一简单介绍,材料虽然并非都是成热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开拓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思想可能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