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亲虾越冬系统的外蓄水池、预热池水、虾池水、亲虾用饵料、虾体及其病患作细菌分析,发现从外蓄水至虾体这五个环节存有细菌等微生物富集过程。稳定的环境、过多的营养、残饵、污物、病虾等是亲虾池细菌富集的要因;不健康亲虾富集并扩散病原微生物。对虾病病因、种类、亲虾成活率等的分析,发现至少31%的疾病与细菌等微生物有关。亲虾成活率与环境微生物一些参数,如几丁质降解菌含量、C/H%和V/H%间有很好的负相关。结果表明,监测亲虾越冬期各类细菌消涨势态,防治病害等是提高亲虾质量数量乃至育苗成功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卵巢组织也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亲虾卵巢组织的被感染暗示着该病毒有可能通过生殖细胞而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3.
人工越冬对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及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虾体表损伤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纤毛虫通过伤口进入虾体内,寄生于心脏血淋巴,吞噬血细胞,破坏组织尤其是鳃组织。致使组织机构损伤,缺血、变性,对虾呼吸困难,贫血、窒息而死,防止对虾体表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唯一途径。一些外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孔雀绿等对该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越冬培育研究,在70年代已初步研究成功,但大规模培育对虾亲体的生产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我国北方沿海各省市,由于在对虾交配季节中,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剧烈,池养对虾移入越冬池以前,很多地区的交配率都在10%以下,已构成亲虾越冬生产中的严重障碍。 因此,如何提高亲虾交配率,成为亲虾越冬生产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生产的不断发展,人工育苗所需的亲虾越来越多,仅北方三省一市,近年来产前从海中捕捞的自然亲虾已在100万尾以上,连同未被利用的死亲虾,损失亲虾总数不下千万尾。减少产前自然亲虾的损失。是发展对虾养殖,稳定增加自然资源可捕量的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人工越冬亲虾的规划和政策,要求到1990年实现养殖亲虾自给。养殖亲虾或秋末捕自然亲虾越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伟权  鲍鹰 《海洋科学》1989,13(4):63-68
一、提高人工越冬亲虾成活率 (一)越冬期虾病防治 虾病问题是当前对虾越冬生产中出现的颇为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引起对虾得病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水环境条件突然变化;(2)营养不良;(3)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感染。目前我国南北方各地已知的越冬期虾病主要有: 1.褐斑病 我国南北方各地养殖生产中  相似文献   

7.
兰伯隆  孔芳 《海洋与湖沼》1993,24(1):114-120
于1989年11月9日—12月10日,在山东莱州市东方红盐场养殖分场亲虾越冬室内,对35尾异常交配雌对虾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交配行为能引起对虾各种疾病,导致亲虾群体质量下降、数量减少。提出在人工越冬亲虾交配季节,应及时将已交配的雌虾选出单独培养,同时在越冬的早期水温较高时,不宜在已交配雌虾池内搭配雄虾。  相似文献   

8.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宿主调查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用地高辛 (DIG)标记的WSSVDNA探针斑点杂交与原位杂交技术 ,在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白虾、天津厚蟹、日本大眼蟹体内检测到了WSSV ,它们是WSSV的天然宿主 ;在经人工感染的哈氏美人虾、短脊鼓虾、克氏原螯虾、肉球近方蟹、滕壶体内检测到了WSSV ;在球形侧腕水母、病虾池的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浸泡感染卤虫成体体内没有检测到WSSV。经原位杂交检测 ,虾类的甲壳下上皮、胃上皮、附肢、造血组织、鳃等组织器官均可被WSSV侵染 ,其中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蟹类的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在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注射感染的克氏原螯虾的精巢中 ,精荚的结缔组织细胞和血细胞呈阳性 ,在中国对虾、脊尾白虾以及注射感染的短脊鼓虾的卵巢中 ,结缔组织细胞和滤泡细胞被WSSV感染。  相似文献   

9.
亲虾越冬是对虾全人工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护我国沿海对虾资源的首要措施。由于对虾越冬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加上入池前的捕捞、选择和运输等操作,使虾体难免受伤,所以较天然条件下更容易生病。近几年来对虾人工越冬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生产不稳  相似文献   

10.
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人工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型的白斑症病虾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属对虾白斑病杆状病毒[3]。为了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发病机理及传播机制,作者于1996~1997年冬季,采用青岛地区当年夏季暴发典型白斑症的病虾,对中国对虾健康的越冬亲虾进行了白斑病杆状病毒的感染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病虾标本与病原分离具典型白斑症状的病虾,于1996年8月取自青岛城阳区红岛邵格庄发病的虾场,保存于-70℃。剥离病虾的胃、肠及鳃组织约10g,加液氮充分研磨,加90ml0.01mol/LPBS(0.2mol/LNa_2HPO_4-Na…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80年代初大规模开展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增养殖生产以来,每年需从自然海区捕捞大量对虾亲体用于人工育苗生产,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用人工养殖对虾亲虾越冬来解决亲虾来源。至1990年,仅北方三省一市利用越冬虾培育虾苗数量已达1.07×10~(10)尾,占养殖用虾苗总量的30%。预计今后几年内,这个比例还将增加。连  相似文献   

12.
对虾亲虾的耗氧量,耗氧率及窒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氧的存在是对虾进行呼吸的前提,而呼吸又是对虾生命活动的基础。溶氧量高则促进其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低则成了限制因子。因此,对虾的耗氧量、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不仅在对虾的生理和繁殖的研究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亲虾育苗与越冬过程中也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借此计算亲虾运输、暂养、饲养、越冬等的放养密度,也可以为深入研究虾在氧不同分压下的呼吸、代谢以及窒息等情况,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尤其对当前如何强化培育越冬亲虾,如何充分和合理地利用海捕亲虾,提高产卵率,减少不必要的死亡,更有其现实的意义。但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资料的报道,所以对此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特有品种——中国对虾,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曾达到4万吨。由于自然变动和人为的大量捕获,产量逐年下降,1987年产量为历史上的最低点——不到5000吨。人工增养殖对虾的迅速发展,需要的亲虾仍然依靠天然捕获,更加剧了天然亲虾数量的减少。为了做到既保护对虾的天然资源,同时又要稳步发展对虾增养殖生产,必须实行对虾的全人工养殖技术,解决亲虾的越冬问题。但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在人工养殖虾塘中自然交尾率低,造成越冬亲虾生产成本高,给生产带来了严重的障碍。为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杨丛海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以人工越冬的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为材料,以切除亲虾单侧眼柄的方法配合适当的生态条件,给予优质的饵料和精心饲养管理,促进亲虾提前成熟产卵,并培育出虾苗。亲虾越冬的存活率为52.91%。手术后亲虾存活率和促熟率分别为65.74%和59.12%。手术后10天即有一尾亲虾促熟产卵,大批成熟产卵是在手术后第25天。产卵后的亲虾经过4—7天的培育又能恢复成熟多次产卵,最多的产4次。从亲虾初次所产的卵径大小、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成活率都与海区亲虾相接近,唯有产卵量比海区亲虾少,这是因为人工养殖的越冬亲虾个体小,同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远远不如自然海区的生态条件和营养条件等缘故。越冬期间的水温为13.8—16.5℃,海水比重1.020以上。促进卵巢成熟期间的水温为20.3—27.2℃,海水比重为1.017—1.021。投喂新鲜的贝类、小杂鱼虾,投喂量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事业的蓬勃发展,苗种需求量逐年增大,用于育苗生产的亲虾数量也与日具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每年在育苗生产中所消耗的对虾数量至少达几百万尾。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海捕春虾。这一现象的出现,业已构成对虾种资源保护的严重威胁。因此,如何转而利用养殖对虾进行人工越冬和苗种繁殖,已经是目前虾类养殖生产中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力开展亲虾人工  相似文献   

16.
1990年7~8月,舟山地区的对虾养殖场暴发了流行性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造成对虾大量死亡。作者根据这一病情,对病虾的主要器官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病虾鳃丝细胞中有支原体感染。寄生部位为鳃呼吸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核周腔。支原体多形态,呈近圆形、细长条形不等,无细胞壁,仅有单一膜包围,中心为一电子密度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人工越冬对虾拟阿脑虫病病理组织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种纤毛虫-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引起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疾病的病理组织变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对虾的“黑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黑鳃病”的名称,最早是1968年日本石川雄介在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eus)的病虾上发现了镰刀菌,因病虾鳃丝变黑而命名的。以后江草周三等人又以此名称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Johnsoll(1974)和Lightrier(1975)等报告了得克萨斯州的桃红对虾(P.duorarum)、褐对虾(P.aztecus)、加州对虾(P.californiensis)、中美白对虾(P.occidentalis)和蓝对虾(P.stylirostris)等因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使虾鳃变黑的病例,他们也用“黑鳃病”这个名称。我国近几年来有些养虾地区也说有黑鳃病发生。作者根据三年来对我国的东方对虾(P.oriental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和墨吉对虾(P.merguiensis)等疾病的调查,参考国外的报道对这问题进行综述,并对“黑鳃病”名称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体内寄生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斌  牟仁仆 《海洋科学》1984,8(2):47-48
微孢子虫(Microspridians)属原生动物,广泛地寄生于昆虫、鱼类及甲壳动物体内,种类繁多。在虾类中,已知野生的桃仁对虾(Penaeus duorarum)、褐对虾(Penaeus agtecus)、白对虾(Penaeus setiferus)等体内都发现过微孢子虫寄生,人工养殖的虾中也偶尔有发现。它们多通过捕食被微孢子虫寄生的其他动物后而被感染。微孢子虫在虾体肌  相似文献   

20.
辽宁沿海中国对虾常见病多发病病原菌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将辽宁省沿海地区中国对虾常见病、多发病病原菌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丹东地区1·1常见病、多发病以黄鳃病为主,有时也出现红腿病、黑鳃病、烂鳃病等。该区养虾的水质良好,对虾人工养殖也有一定基础,但在1987~1988年,东沟县100000亩虾池发病面积达85%以上,减产率占70%左右,对虾的绝产面积达7000多亩。l.2病原菌黄鳃病的病原菌(91I0,91A0,P0-1)都为端生单鞭毛弧菌,经细菌学鉴定后.定名为鳗弧菌(Vibroanguillarum)(图1),经电镜观察,认为对虾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