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双河洞中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境内的双河洞历次科考中发现的第四纪动物群化石进行初步研究和总结,认为目前对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化石的发现者都是洞穴科考专家,古生物知识相对欠缺且重视不够是洞穴化石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为了加快双河洞第四纪动物群的研究进程,以今年中法联合科考过程中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为样本,采用ICP-MS铀系定年方法对这批大熊猫骨骼化石碳酸盐岩包裹物的年龄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化石群化石距今6.75万年,初步判定此动物群可能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这批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信息将为贵州(尤其是黔北)第四纪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2013年以来在辽宁大连骆驼山金远洞堆积(39°23'59.01"N,121°41'20.28"E)进行的系统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最近从偶蹄类化石中鉴定出泥河湾期动物群的典型成员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的头骨等材料。金远洞标本角柄粗短,角柄在额骨上向上、外侧方向生长,角枝长而弯曲;头骨额部宽而平,上颌骨高;颊齿齿冠高度中等偏低,上前臼齿舌侧主尖具釉质褶,P2和P3具明显的内中凹,上臼齿具内附尖(底柱),p4没有臼齿化迹象,下臼齿无古鹿褶,但具下外附尖(底柱)。布氏真枝角鹿的产出层位集中在下更新统,因此是早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布氏真枝角鹿以前主要见于华北,向南可达安徽。大连金远洞标本的发现说明这个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可以到达东北,但从整体看仍是北方动物群的成员。布氏真枝角鹿与欧洲维拉方期的真枝角鹿在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欧亚大陆的东西两侧存在过动物群的交流。布氏真枝角鹿高度偏低的齿冠指示其食嫩叶的食性,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大连金远洞一带很可能存在一定范围的阔叶林环境。  相似文献   

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建立高分辨率三维影像模型的高新技术,在多个领域均被广泛使用。在重庆合川恐龙形态学和重庆万州盐井沟犀牛化石埋藏学研究中对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使用,相较传统方法(素描、拍照和手工测量)体现出了用时短、数据全面精确和操作简单、对化石破坏极小的优势。我们预测其也将在未来的古生物科研、科普和文创开发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多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洞穴化石点,在其共生的动物群中,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是独角犀(Rhinoceros)。近期早更新世犀类化石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中晚更新世时期的犀类化石却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产自中国广西崇左更新世中晚期的武鸣楼山临佛洞、公鸡山愚公洞、木榄山智人洞以及芭仙洞这4个化石地点的犀类新材料,依据牙齿的大小和其形态特征分别将其归入了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爪哇犀相似种(Rhinoceros cf.sondaicu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通过对华南地区第四纪独角犀的系统研究表明,爪哇犀(R.sondaicus)在此地区从早更新世中期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中国犀(R.sinensis)则从早更新世晚期延续到晚更新世;暂时没有发现印度犀(R.unicornis)的化石。颊齿特征分析表明,扶绥犀(Rhinoceros fus...  相似文献   

5.
在南京六合发现一保存较好的下颌骨化石,保存有5枚完整的臼齿。经刘冠邦教授鉴定,认为与他1993年在江苏北部泗洪地区发现的泗洪泗洪炭兽(Sihongotherium sihongense Liu et zhang)相似,但臼齿相对稍小,且齿冠磨损严重,故仅确定为泗洪炭兽未定种(Sihongotherium sp.),时代属中中新世;其照片经邱占祥院士鉴定也认为属炭兽类无疑。炭兽类始于欧、亚始新世中期,渐新世扩展到非洲和北美,到中新世灭绝。炭兽类在我国过去仅分别发现于内蒙、山西、云南的始新世至渐新世地层中,贵州也曾发现两枚臼齿,但时代不祥。由于化石较重要,经在六合实地调查,化石应产于六合组。六合组和雨花组是归于上新世或中新世,一直有争论,故泗洪炭兽在南京六合的发现,为六合组和雨花台组应为中新世提供了新的重要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6.
继2000年在南京汤山直立人地点葫芦洞附近的驼子洞堆积(32°03′17.1″N,119°01 ′57.6″E)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后,2007年在驼子洞又进行了新的发掘工作,出土了不少新材料.根据对新材料的研究将若干种类的分类位置做了修订,其中将原来鉴定为短角丽牛相似种(Leptobos cf.L.brevicornis)的标本厘定为粗壮丽牛(Leptobos (Smertiobos) crassus).通过对驼子洞动物群性质的综合比较,发现驼子洞动物群的组成成分与安徽繁昌人字洞动物群和重庆巫山龙骨坡动物群最接近.驼子洞动物群的组成具有南、北方类型混合的特点,应该属于过渡型动物群,但以具北方特色的成员偏多,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有北方的部分种类向南扩散的事件,范围到达南京一带.这一扩散事件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驼子洞动物群指示在早更新世时期江宁一带的地貌特征与现在的差别不大,气候潮湿,但气温可能比现在的低.  相似文献   

7.
陈晓云 《地球学报》2017,38(2):154-158
根据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锦旗一件恐龙不完整头骨新材料的形态学特征,鉴定其为原角龙未定种(Protoceratops sp.),产出地层为下白垩统。这是原角龙属化石在早白垩世地层中的首次报道,也是该类恐龙在鄂尔多斯地区的首次记录。该化石的发现,扩大了原角龙化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也丰富了鄂尔多斯地区恐龙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额尔古纳河与海拉尔河交会点的西方,呼伦池(大赉湖)的北方札赉诺尔地方,於褐炭层的上部堆积中,采掘褐炭者於1933年发见了一个完整的人类化石头骨,编号为头骨第一号;於1940年又发现一个完整的人类化石头骨,编号为头骨第二号。於1943年更发现了人类的体骨及下颚骨和石器等,编号为人骨第三号。  相似文献   

9.
林家遗址是在山东曲阜地区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夏商时期聚落。本研究对该遗址2013年度发掘出土的570件岳石文化晚期和中商时期动物骨骼进行了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动物群构成包括黄牛(Bos taurus)、羊(Caprinae)、猪(Sus scrofa domesticus)、狗(Canis familiaris)、狗獾(Meles meles)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等,以家养动物为主,野生动物仅作为补充。从动物构成的历时性变化来看,岳石文化晚期,先民利用最多的动物为黄牛,家猪次之;排除掉特殊埋藏的完整动物遗存,家猪是中商时期先民利用最多的动物,其次是黄牛和野生鹿科动物。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海岱地区,大多数遗址的先民主要通过饲养以猪为主的家养动物来获取肉食资源,家养动物构成相对比较稳定,包括猪、黄牛、羊和狗。只有少量商代遗址,如李屋遗址,出土的野生动物比例较高,且野生动物种属繁杂,这与遗址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遗址的特殊性有关。另外,林家遗址岳石文化晚期以黄牛为主的动物群特征可能与遗址的性质或发掘区在聚落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仅限于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其中水牛化石较为少见.最近在朝阳区望京西路一建筑工地地下13m处发现一残破水牛头骨;依据大小及头骨和角心形态,可将其归入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 Chow et Hsu,1957).北京平原地区的水牛化石,可能出现于距今2.5~4.0万年前,该时间段正值玉木冰期中的一个间冰阶.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馆藏的另一件几近完整的水牛头骨化石,尽管没有产地信息,但从大小和形态特征判断,该标本也属于杨氏水牛;该标本是迄今报道过的最完整的杨氏水牛头骨;从化石保存状况初步判断,其产地很可能在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1.
湖南杨二洞更新世晚期动物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仙竹  邓晓  郑利平 《第四纪研究》2008,28(6):1114-1128
湖南花垣县杨二洞化石点位于沅江上游,动物群种类包括有6目26种,动物群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杨二洞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材料较多。有些小型哺乳动物在我国更新世时期首次发现,如大爪长尾鼩、大黑伏翼、大齿鼠等。杨二洞动物群在我国西南地区更新世末期的材料之中,具有较为突出的森林性特征,反映出湘西北更新世末期具有南亚热带森林古环境。动物群综合研究发现,小家鼠、褐家鼠在中更新世晚期分别产生于中国东北和长江下游,其中小家鼠在更新世晚期经华北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扩散,褐家鼠在更新世较晚时期分别向华北和岭南扩散。晚更新世以来,有较多小哺乳动物出现了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山区进行生境转移的现象,这种生境转移对认识大熊猫生态演变有重要参考。杨二洞堆积物特征反映,沅江上游晚更新世末期时河床侵蚀性下切明显,地貌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2.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十分发育,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铲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后,一直鲜有关于这一地区化石发现的报道.近几年,在对天水盆地北部秦安一带的新生代地层研究过程中,经过野外考察和测量,确认秦安县城西北部约15.5km郭嘉镇附近的崖湾剖面属于新近系沉积,其沉积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3段(共37层),并于第二段的23层(褐红色砂质泥岩层)和28层(褐红色粉砂质泥岩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经有关专家鉴定属于三趾马动物群,共包含有5目10科11属13种.其中上化石层(第28层)三趾马动物群主要代表性属种有Hipparion chiai,H.weihoense,H.fossatum,H.plocodus,Acerorhinusfuguensis,Chilotherium wimani,Ch.habereri,Chleuastochoerus stehlini,Palaeotragus microdon等,其化石组合时代大致与府谷喇嘛沟动物群和临夏盆地大深沟动物群相当,时代可能为保德期早期,相当于欧洲MN11.下化石层(第23层)哺乳类可能为晚中新世灞河期晚期,相当于欧洲MN10.由于本地区正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向青藏高原区的过渡区,因此,崖湾剖面上化石层动物群代表了晚中新世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与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之间过渡区域的三趾马动物群面貌,其化石组合特征反映出当时该区可能属于亚热带稀树草原的生态环境特征,气候相对较为适宜,是比较适合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的.该区具有过渡性质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对于研究三趾马动物群在我国境内的分异与东西演化、确定该区地层年代以及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2005年和2010年采自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地区大红沟背斜和东陵丘背斜的河狸科化石,其中大红沟的材料包括1件下颌、l件门齿和6枚零散颊齿,被归人中国北方中中新世常见的通古尔单沟河狸(Monosaulax tungurensis);其牙齿尺寸较小,门齿的釉质层圆凸,表面光滑;颊齿齿冠低,前臼齿大于臼齿;颊齿的(下)次沟向下延伸几乎到达牙齿基部,所有褶沟均填充白垩质;P4的前沟明显深于中沟和后沟;无次生的小坑发育.东陵丘的材料仅有1枚上臼齿,尺寸较大,冠面仅具4条褶(沟),褶沟有厚实的白垩质填充,次沟向下延伸近至齿根,唇侧沟深浅不一,被归入上新世早期的安氏河狸(Castor anderssoni).河狸科多营半水栖生活,生活于林地的湖或河流边,具有非常强的环境指示意义.柴达木盆地内新近纪河狸科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在中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盆地的中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水体和较多的林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叶肢介化石群的时代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沈炎彬  陈丕基  黄迪颖 《地层学杂志》2003,27(4):311-313,T003
内蒙古赤峰宁城县道虎沟含丰富的叶肢介壳瓣及许多珍罕的软体化石 ,计有 1属 4种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 Chen,Euestheria haifanggouensis Chen,Euestheria jingyuanensis Chen,Euestheria luanpingensis Shen etNiu。这些分子都是我国中侏罗世早期自流井真叶肢介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以个体较小、壳瓣圆或椭圆形、生长带具小网状装饰、种类单调、密集群生为特点 ,主要出现于中侏罗世早中期 (Bajocian- MiddleBothonia)。特别是 Euestheria luanpingensis Shen et Niu及其软体化石在道虎沟的发现 ,证明其层位应与冀北滦平九龙山组相当。道虎沟叶肢介群与中侏罗世晚期的假线叶肢介 (Pseudograpta)动物群的面貌相差甚远 ,与比其层位更高的大北沟组的尼斯脱叶肢介 (N estoria)动物群及义县组的东方叶肢介 (Eosestheria)动物群迥然不同 .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秦皇岛灵仙洞发现了一批最后斑鬣狗化石,标本达上千件,至少代表了30个不同个体,包括3具骨架(其中骨架Ⅰ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最完整的1具),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共计26属27种.根据动物群组成、地质地貌以及堆积物的综合分析判断,它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生态组合反映当时处于一个温热偏干、半封闭或开阔的山间草原而周边山上有树林的生态环境.标本(尤其是完整骨架)的保存为典型的原地埋藏,死后未受到包括斑鬣狗自身在内的动物干扰和破坏.斑鬣狗在动物群中占绝对优势以及幼年个体和粪化石的发现,表明灵仙洞是一处斑鬣狗族群的巢穴.与其他斑鬣狗巢穴不同的是:斑鬣狗的猎物稀少,鲜见斑鬣狗的活动痕迹,尤其是幼年斑鬣狗啃咬形成的特定产物“nibbling sticks”,这说明灵仙洞既非用于猎物遗骸的储藏,也非用于幼崽的抚养,而是一处共用巢穴,同时也表明灵仙洞的骨骼聚集与埋藏有着特定的成因和机理.  相似文献   

16.
<正>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境内,面积263.8平方公里,公园及其周边化石分布面积达2000余平方公里,已发现的化石出露点达100余处。园区所处的临夏盆地晚新代(距今200-3000万年)河湖相连续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古动物化石,尤以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化石最为丰富,占据六项世界之最。园区集科研、科教、科普及旅游休闲为一体,主要景点有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桦林沟古动物化石埋葬原址馆  相似文献   

17.
王丽  刘晓庆  傅仁义 《世界地质》2009,28(3):265-270
以大、小凌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 奥陶纪石灰岩为主的基岩使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 并在水溶蚀作用下形成洞穴, 为哺乳动物栖息提供了理想的场所。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发现过建平、凌源西八间房、喀左鸽子洞和锦县沈家台等化石产地, 之后陆续发现了喀左帽儿山洞穴、二布尺洞穴、朝阳马山洞和凌源沟门洞化石产地等。根据动物化石组合及其对比, 辽西发现的这些化石群分别代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中期和晚更新世晚期4个地质时代。这些材料的发现, 对辽西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研究及区域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叶肢介化石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系统研究了采自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J3d)的叶肢介化石4属22种(包括11个新种)。其中,Nestoria属占绝对优势,并贯穿整个大北沟组,故大北沟组可称为Nestoria群。在该剖面大北沟组首次发现了Jibeilim-nadia属和Keratestheria属,分别产于该组下部和上部,可将Nestoria群进一步划分为下部Nestoria-Jibeilimnadi组合(带)和上部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带)。另外,在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上部首次发现了中侏罗统土城子组中的重要分子cf.Pseudograpta属,进一步证明了大北沟组的叶肢介动物群与土城子组的叶肢介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前寒武纪,存在若干谜一样的问题,如叠层石的生长机理、臼齿状构造的成因、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和宏观藻类化石的生物学属性及其分类归属等。宏观藻类化石是指那些肉眼可见的低等植物化石,因为与现代藻类的亲缘关系尚未完全确定,它们的生物学属性及其分类位置还存在较多的争议,所以宏观藻类化石成为一个"前寒武纪谜"。发现于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灰岩(均一石灰岩)中的可能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与成因还存在争议的臼齿状构造共生,包括球状丘尔藻、椭球状寿县藻、带状塔乌藻和豆荚状荚藻等4种类型,尤其以前两种居多,组成一个丘尔藻-寿县藻组合;这些多为球状体的化石,曾经被认为是臼齿状构造的一种,称为"球状臼齿状构造",但是,由于这些宏观藻类化石具有规则的形态、较为明显的可能的细胞显微结构,与充填臼齿状构造的方解石微亮晶形成明显的区别,不属于臼齿状构造;而且以实体化石产出,与多年来所描述的碳质压型化石又存在较大的区别;同时,该球状化石的中心部位硅化而边部为钙化体,也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钙质结核、燧石结核、凝灰岩结核和气泡构造等。这些球状实体化石,要比H.J.Hofmann所报道的加拿大麦肯齐山小达尔群(Little Dal Group)的臼齿状构造灰岩中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的形成时代要老得多,有可能是最为古老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高于庄组臼齿状构造灰岩中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成为思考若干前寒武纪谜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20.
牛圈沟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的北缘,化石埋藏在泥河湾组的河湖相堆积中,年代约1.4 Ma。2016年,在面积约2 m2的化石透镜体内出土了123件哺乳动物化石。牛圈沟动物群的成员有:犬科未定种、猛犸象属未定种、马属未定种、泥河湾披毛犀、布氏真枝角鹿、中国羚羊、麝牛族未定种和古中华野牛,其中马属动物为优势类群。形态学研究显示,牛圈沟的真马体型中等、肢骨纤细,未见于泥河湾动物群(狭义);真枝角鹿与麋鹿下颌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颊齿较宽;另外,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了带完整颊齿列的麝牛族下颌骨。埋藏学分析表明,骨骼风化程度极浅,可能形成于同一次死亡事件;食肉动物消费和水流搬运是主要的埋藏因素,并由此导致了骨骼部位的保存偏差。牛圈沟地点的发现丰富了岑家湾台地的早更新世生物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