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建立高分辨率三维影像模型的高新技术,在多个领域均被广泛使用。在重庆合川恐龙形态学和重庆万州盐井沟犀牛化石埋藏学研究中对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使用,相较传统方法(素描、拍照和手工测量)体现出了用时短、数据全面精确和操作简单、对化石破坏极小的优势。我们预测其也将在未来的古生物科研、科普和文创开发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重庆云阳地区中侏罗统新田沟组是四川盆地新发现恐龙化石的重要埋藏层位之一.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研究区内新田沟组下部岩性以深灰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为主,夹中层状岩屑石英砂岩,偶含紫红色粉砂岩,向上砂岩增多.本次研究连续采集重庆云阳地区新田沟组底部细碎屑岩,通过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究沉积物物源特征及沉积时期古风化和古气候条件.分析结果显示:样品w(SiO2)为57.41%~66.53%,w(A12O3)介于15.66%~20.01%;全碱含量w(Na2O+K2O)约3.21%~4.85%,地化特征说明新田沟组底部细碎屑岩主要属富石英岩屑杂砂岩.样品轻稀土元素(LREE)含量为163.6~216.3×10-6,重稀土元素(HREE)含量为18.1~25.0×10-6,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7.71~10.10,说明样品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各项岩石地球化学比值表明其源岩为长英质火山岩,源区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环境.剖面底部4件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均在80以上,向上逐渐减小(平均73),指示中侏罗纪早期气候条件存在由炎热潮湿到温暖湿润的变化趋势,化学风化作用经历了由极强到中等风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重庆万州盐井沟是中国南方最经典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因化石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和完整度极高而著名,但目前重庆万州盐井沟动物群已报道的猪科动物化石仅为野猪(Sus scrofa)和猪属未定种(Sus sp.)。现今可考证的化石点为建国以后发现的4个化石点,即大垭口化石点、平坝上洞、平坝下洞和媒人洞,而四方地化石点是重庆万州盐井沟地区新近发现的第5个化石点,出土了亚成年小猪(Sus xiaozhu)的2件不完整头骨和2件下颌骨化石,代表了迄今发现最完整且时代最晚(晚更新世)的小猪头骨和下颌骨化石,为盐井沟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经过与华南第四纪猪属(Sus)其他物种对比,小猪的鉴定特征可归纳为小型猪,面部和腭骨长度远不及李氏野猪(S.lydekkeri)和野猪(S.scrofa),牙齿尺寸小于裴氏猪(S.peii)、李氏野猪(S.lydekkeri)和野猪(S.scrofa),眶前孔位于DP4(P4)与M1界线之上,下颌骨联合部短且厚,终止于P2之前。雄性下犬齿横切面的形状介于“verrucose”型和“scrofa”型之间,属于一种过渡类型,臼齿低冠且呈丘型,结构简单,每个臼齿由4个主尖...  相似文献   
4.
重庆綦江莲花保寨保存有大量以莲花卡利尔足迹为主的恐龙足迹,研究其沉积环境对恢复当时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方法,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分布特征等分析重庆綦江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的沉积环境,认为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曲流河沉积,恐龙足迹的赋存层位为曲流河边滩和河漫滩环境。  相似文献   
5.
遗迹化石大都是原地埋藏,研究遗迹化石在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态等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园区夹关组地层中已发现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经鉴定包括1大类3属3种,分别为觅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Beconites antarcticus(南极似塔形迹)和Planolites beverleyensis(贝弗利漫游迹)。这些遗迹化石都属于Scoyenia遗迹相,代表了研究区在白垩纪夹关期为间断性暴露地表的河漫滩或者滨浅湖环境。  相似文献   
6.
林雨  王俊  罗亮东  李德亮  熊璨  肖明  张赛柯  方瑞泽  杨代峰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18-2024020018
重庆黔江正阳盆地位于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发育上白垩统正阳组,其1段为冲、洪积相砾岩,2段为河、湖相砂岩、粉砂岩,含丰富的恐龙化石。该盆地是燕山运动在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形成的典型山间盆地,研究该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对探讨晚白垩世渝东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该盆地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测量和分析正阳组中的沉积、构造特征,探讨了盆地的控盆断裂、古水流方向、沉积物来源以及构造演化史。对正阳组古流向恢复的研究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燕山期,北西—南东向的区域挤压作用在川东南地区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节理系及逆冲断层,这些断层随着挤压应力的持续将各滑脱层连通,岩层在断坡附近堆叠,背斜扩展,逐渐形成隔槽式褶皱。燕山末期,渝东南地区在局部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发育了正断层——“阿蓬江断裂”,其控制了正阳盆地的形成,并形成“东断西超、东低西高”的古地理格局,西侧地质体为盆地提供物源,沉积了正阳组。此后,局部挤压使得该地区抬升,遭受剥蚀,南侧抬升剥蚀较北侧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