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是一个由多目标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难点是如何合理地建立评价该系统的数学模型。由于评价标准是区间概念而非点的概念,因而传统的多目标决策一理想点法把评价标准处理成理想点存在一定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对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模型——多目标决策一理想区间模型(MODMIIM),介绍了MODMIIM的原理,给出了其构成方法,并用MODMIIM对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为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总体上较弱。MODMIIM可操作性强,计算结果稳定、合理。与多目标决策一理想点法相比,MODMIIM具有更大的适用性。MODMIIM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资源综合评价问题中。  相似文献   

2.
应用逼近理想解法综合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多目标决策中,基于传统的逼近于理想解的技术,根据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强与弱和待评价的对象(评价方案)的不理想(负理想)与理想(劣与优)这些典型的模糊概念,提出了基于模糊集合的逼近理想解法(TOPSISFS),并应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中。TOPSISFS与投影寻踪模型法(PP法)、理想区间法(MODMIIM)相比,简单、有效。TOPSISFS可广泛应用于多目标决策中。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武  艾俊哲  李凡修  梅平 《地下水》2002,24(2):74-74,91
本文应用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地下水质量的数学模型,并将评价结果与灰色聚类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用理想点法综合评价地下水质是简单的,且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一种改进的灰关联分析方法及其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沈珍瑶  谢彤劳 《水文》1997,(3):13-15
对在环境质量评中应用的灰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实际上评价标准是区间概念而非 的概念,因而传统灰联分析处理曲线间几何形状接的方法存在一定缺陷。为了改进这种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点到区间距离的关联系数公式,并把它用到水环境质量评价虽,发现这种改进的灰关联分析方法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粗糙集和理想点法的隧道围岩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点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构造多指标问题的理想解和反理想解,并以靠近理想解和远离反理想解的程度作为各评价对象的判断依据,基于此原理建立了隧道围岩分类的理想点法评价模型。理想点法各指标权重的取值是否合理对最终的评判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采用粗糙集理论把权重问题转化为粗糙集中属性重要性评价问题,以此来确定各指标权重。该方法不需先知经验,求解过程完全由实际样本驱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理想点法的隧道围岩分类模型,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分类结果与实际相符,基于粗糙集和理想点法为隧洞围岩分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TOPSIS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OPSIS法作为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可应用于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介绍了TOPSIS法的原理和算法步骤,并以福州市表层土壤为例,探讨了TOPSIS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TOPSIS法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不仅能确定各评价对象环境质量等级,同时也能进行多个对象评价和不同评价对象间质量的优劣比较。TOPSIS法在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王睿  张立新 《贵州地质》2006,23(4):282-285
应用理想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矿床工业价值评价的数学模型,以我国贵州省兴义市雄武地区铀矿床为实例,构造评价函数得出最优解,结果表明:理想点法能够正确评价出矿床工业价值的大小,为矿石的最优开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评价系数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改进,提出了修正理想点法,并确定了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因素指标及其权重,使综合评价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9.
城市洪水灾害易损性多属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绍玉  刘佳 《水科学进展》2012,23(3):334-340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尤其洪水灾害日趋频繁并且影响深远。在众多易损性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易损性的内涵,并构建了城市洪水灾害易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传统多属性决策方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不能比较正、负理想解中垂线上点的问题,采用Kullback-Leibler距离计算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的贴近度,建立了KL-TOPSIS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哈尔滨市2005~2009年洪水灾害易损性进行了动态评价,得出其易损性先升后降的结论,并通过横向比较发现哈尔滨市的洪水灾害易损性要小于同时期的沈阳市、武汉市和上海市。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界定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定量反映出经济社会系统、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经济社会-水资源-水环境"复合系统模型;以"支撑最大经济社会规模"为目标函数,以"维系良好水环境状况"为约束条件,并考虑复合系统模型约束、水量约束和其它约束条件,建立了分区式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模型;提出承载程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运用上述模型和方法,计算和评价了淮河流域71个单元的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承载程度。  相似文献   

11.
倪伟新  张奇为 《水文》1997,(3):61-64
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全国水文数据库系统的走过的压程,阐述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还从新技术应用推广角度,探讨了加快水文数据库系统应用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危险度的划分是泥石流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泥石流危险度的确定对于泥石流整体特征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熵值-理想点法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划分模型,选取流域面积、主沟长度与泥石流沟相对最大高差等10个评价指标。利用现场3条泥石流沟作为工程评价对象,通过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采用理想点法进行泥石流危险度的划分研究。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泥石流沟2与3属于高危险度(贴近度为0.79与0.83),泥石流沟1属于中危险度(贴近度为0.82)。泥石流危险度与现场情况及已有研究资料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法在泥石流危险度划分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影寻踪的水质评价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惠成  董四辉 《水文》2005,25(4):14-17
基于投影寻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求解过程,建立了水质评价模型。大样本数据应用到模型中,使模型的精度大大提高。该模型既能根据样本本身寻求出各因子的重要程度,即客观权重.又能根据决策者对某个(些)影响因子的偏好,对样本进行分类。将遗传算法和传统优化方法相结合,以解决遗传算法求解带约束问题能力差的问题,并将其用于本文建立的模型的目标函数优化中.解决了高维数据全局寻优的难题。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对水质进行评价。能有效地解决多因素带来的高维复杂性,是一种处理多因素复杂评价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淮北某矿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淮北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取S4O2-、Cl-、矿化度、总硬度4个污染因子作为评价因子,以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为评价标准,分别运用尼梅罗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该矿区各主要含水层进行了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矿区第一含水层(组)水质较好,适合作为矿区工业用水以及生活饮用水的供水水源,而第二含水层(组)及其以下含水层地下水均需要作适当的处理才可作为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5.
菲力浦多目标单纯形法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用的多目标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都是将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后,利用单目标规划的方法求解,人为地确定其重要性,影响了模型的客观性。菲力浦多目标单纯形法首先寻找一个可行解,接着进行搜索以确定是否存在能使这个具体的解达到最大的权数,改进了传统加权法人为确定权数的随意性和难度,避免了管理模型求解的人为因素,使管理模型更具有客观性。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太原东山煤矿排水供水结合管理,计算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16.
优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助于查明生态茶叶园区表层土壤(0~20 cm)重金属污染状况。以Hg、As、Cd、Pb、Cr、Cu为评判因子,运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将污染物“超标倍数法”与“双权重超标赋权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权重,对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接着对茶叶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做了评判,并对比评判结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计算评判因子权重时,综合土壤重金属浓度和毒理,评判结果更加合理;该茶叶园区土壤清洁率达38.81%、尚清洁率达61.19%,尚无土壤污染区。说明该茶叶园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满足无公害茶叶产地要求;对比评判结果,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级划分更加科学,评判结果客观。为优化岩溶山区茶叶区域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