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突出遥感影像中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主体,增强图像的解译性,提高分类精度,从而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情况,针对碳收支遥感监测所采用的国产HJ图像的变换方法展开研究,对HJ数据分别进行LBV变换、KL变换和KT变换实验,同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评价了图像变换对碳收支土地覆盖分类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与KL、KT变换方法相比,LBV变换后的图像具有更好的目视解译效果,颜色更鲜艳、地物类别更易区分,能有效提高固碳主体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与碳循环过程模型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估算是当前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不同学者之间的估算值差异较大。从估算方法看,主要有基于土壤剖面的直接估算法和基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的间接估算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直接估算法由于只反映了不同土壤或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的差异,因而空间分辨率较低。而间接估算法由于参数的简化,影响了土壤有机碳估算的空间精度。作者将遥感的高时空分辨率特征、反映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变化的过程模型、实际测量的土壤有机碳结合起来,以求提高土壤有机碳估算的空间分辨率。考虑到受温度、水分的影响,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并不好,而土壤基础呼吸由于剔除了温度和水分的影响,从而使其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非常密切,其测定系数R^2可达0.78。采用了结合遥感和碳循环过程的CASA模型及Van't Hoff土壤呼吸模型,首先估算了8km分辨率的土壤基础呼吸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测的土壤有机碳估算了8km分辨率的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
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15年《巴黎协定》确定了自2020年后国家自主贡献的减排方式,并从2023年开始每5 a开展一次全球碳盘点。2019年第49届IPCC全会明确增加了基于卫星遥感的排放清单校验方法。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正在大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MVS(Monitoring and Verification Support)能力。本文调研分析了全球碳盘点对卫星遥感技术的需求,介绍了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的技术原理,梳理了温室气体卫星遥感、生态系统碳源汇卫星遥感估算、人为源碳排放卫星遥感、碳通量同化估算等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核心环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了当前卫星遥感技术对全球碳盘点任务的支撑能力,并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的碳监测卫星计划方案,并展望了中国开展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重点任务,期望为中国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半变异函数的土壤有机碳空间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半变异函数原理,通过GS+和Variowin确定最优模型,对土壤有机碳进行空间预测,同时与反距离加权方法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预测精度和模型拟合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半变异函数的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比反距离加权方法提高了14%,预测精度和空间模拟效果要高于反距离加权方法的预测结果。基于半变异函数的空间插值方法要更适合土壤有机碳数据的空间预测,为其他土壤数据空间准确预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草原露天煤矿区资源开采、开垦等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碳储量不断变化,利用遥感技术可实现准确、快速监测。本文基于1984—2016年共9期的Landsat多时相遥感影像,以内蒙古草原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利用面向对象决策树方法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进一步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基于2016年分类结果进行变化监测,高覆盖草地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减少,景观形状指数增加;随着1999年排土场的生态复垦,近年来复垦与采矿区扩增速率基本保持一致;通过年平均温度与降水量建立碳密度估算模型,得到总体固碳-261.07×103t,表现为碳排放。总的来看碳储量出现降低现象,与草地面积转化为农田、采矿区等碳储量较少的土地类型有关,排土场复垦对减缓土地碳储量减少有一定作用。本研究表明:遥感技术可用于受采矿等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矿区土地利用/覆盖与碳储量变化特征实时、动态监测与分析,为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植被是低碳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固碳能力直接影响着城市碳排放。针对现有技术耗时费力、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城市植被碳储量估算研究,以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曹娥街道、崧厦街道的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将城市植被分为乔木、灌木、竹林和草地4种类型。利用提出的固碳指数对植被固碳能力进行定性分析,再通过生物量经验公式对碳储量进行定量计算,将两者结合得到高光谱植被碳储量估算模型,为大尺度碳储量快速估算提供一种新思路。结果表明:4种城市植被分类精度达88.10%,固碳能力排序为竹林>乔木>灌木>草地。  相似文献   

7.
基于深圳市2000、2004、2008、2012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提取深圳市各行政区的绿地信息,利用City Green模型中的固碳模块计算了深圳市各行政区2000~2012年的绿地碳储量和年固碳量,对深圳市绿地固碳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8年深圳市绿地总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共减少89.69?km2。2012年出现少量反弹,增加4.19?km2;深圳市绿地固碳能力基本与绿地格局一致。研究结果反映出绿地面积和绿地结构组成是影响绿地固碳能力的主要因素,本结果能够有效指导城市规划和绿地建设。  相似文献   

8.
米喜红 《北京测绘》2023,(10):1357-136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有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50%,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森林碳储量估算对加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指数和地形因子,转换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为生物量数据,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武汉城市圈森林植被碳储量遥感估算模型。根据统计数据和估算模型得出,武汉城市圈碳储量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和南部山脉区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较高,而中东部武汉市和黄石市中心区域相对较低,且植被碳密度主要集中在中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省成都市为研究区,利用2014年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提取该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结合经济、交通、生产耗能等基础统计数据,构建碳-氧平衡分析模型,对2014年碳氧收支量进行了研究,并对碳-氧平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2014年碳平衡系数为-0.049,氧平衡系数为-0.503。由于成都市东中西部社会活动功能差异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不均,导致成都市19个行政区的碳氧平衡差异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降低碳释放、社会经济活动和生态空间格局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可为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无人机影像对不同农作物植被在不同生长期的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本文对试验田区域的可见光植被指数(GRRI、GBRI、NGRDI、NGBDI、VDVI及RGBVI)与NDVI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可见光波段差异指数(VDVI)与NDVI指数呈显著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将无人机影像的VDVI指数代入CASA模型,对试验田的农作物的月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VDVI指数可以很好地区分水稻、玉米和黄豆等作物.2)碳密度月均值的大小与作物的生长时期有直接关系.处于枯萎期的玉米的碳密度均值小于实验田的碳密度月均值,处于生长期的水稻、黄豆和芋头等作物植被的碳密度值大于实验田的碳密度月均值.3)作物混种的碳密度均值大于单一作物的碳密度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