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Duda和Nortmann提出的谱震级定义出发,利用江苏地区遥测台网的5个台站记录到的54次地震的数字化垂向位移波形记录,采用13组0.5倍频程的滤波器,计算了各次地震的P波和及S波在没中心周期处的平均速度谱值,研究了地震的P波或S波速度谱的拐角周期及综合因子f值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发生之前1年或更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中小地震,其速度谱综合因子f值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由高值向低值的变化趋  相似文献   

2.
张振斌  王宏伟 《中国地震》2021,37(4):908-915
以新疆强震动台网获取的伽师6.4级地震的42组126条原始加速度记录为依据,对强震动记录时程、幅值、频谱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获取的最大加速度峰值为633.3cm/s2,仪器地震烈度为Ⅸ度;在震中距200km以内两水平向与垂直向加速度峰值比在1~3之间,速度峰值比在0~4之间。分析此次地震三分向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0~50km范围内地震峰值加速度观测值在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Yu13)长轴预测值误差范围之内,高于南天山西段土层衰减关系(Zhang)预测值;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卓越周期主要集中在0~0.5s,垂直向集中在0~0.2s。65XKR台水平向反应谱高于Ⅷ度罕遇地震设计反应谱,峰值卓越周期为0.48s;垂直向反应谱高于Ⅷ度罕遇地震设计反应谱,峰值位于高频段。  相似文献   

3.
利用美国西部的中小地震记录对基岩场地条件下的中小地震水平向地震动多阻尼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震级与距离对中小地震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衰减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震视应力在云南地震序列中的前兆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假设震源位移谱符合omega;平方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利用震源位移谱低频水平与拐角频率来计算中小地震视应力值的数学表达式.采用数字化速度波形记录,通过校正仪器响应、介质衰减与吸收效应、台站场地响应等影响因素后,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4个地震序列共823次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结果表明,地震视应力在云南地区的这4个地震序列中有很好的前兆特征表现,即:地震序列中只要发生了视应力值超过1MPa的中小地震,其后就一定会有中强震发生;如果序列中中强地震发生后再没有发生视应力值超过1MPa的中小地震,则该序列就不会有强余震发生.同时研究表明,4个地震序列所在地区的平均视应力值为0.8MPa,地震视应力值与地震震级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发生在赣南地区的183次ML≥1.0地震资料,采用尾波归一化方法对寻乌、安远和龙南3个台站的P波、S波品质因子QP和QS值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该地区地壳介质的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寻乌(流逝时间35 s)和龙南台(流逝时间40 s)QP值较可靠且值相近,拟合平均值为QP(f)=(20.76+1.67)*f(1.03±0.04),寻乌台和安远台(流逝时间均为21 s)拟合平均值为QS(f)=(18.86+1.46)*f(0.84±0.04)。Q值总体呈现低Q0和高η值的特点,这是构造运动活跃地区的特征体现,也和该地区中强地震比较活跃的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6.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4,(4):4-11
对比分析了川滇地区近30年强震活跃段地震活动因子A值和空间集中度C值的全时空扫描结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时,震中周围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在A值和C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选取地震活动因子A值可更好地表征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短期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7.
地震视应力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99年7月——2005年4月云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数字化波形资料, 在假设中小地震震源位移谱符合omega;2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震源位移谱低频水平与拐角频率计算得到了1 020次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 研究发现,在云南地区,地震视应力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 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超过0.9 MPa, 可以作为预测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一个参考指标. 其相应的地震预报能力评分R值具有较高的置信度.   相似文献   

8.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中国强震动观测网络在主震中捕获16组强震动数据。对48条三分向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滤波等常规处理,计算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发现位于断层破裂前向位置的63DAW台NS向记录的地震动速度波形具有长周期分量丰富的特征。分析6个典型台站的单自由度加速度反应谱,并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谱比较,分析此次地震的频谱特性。将实际观测到的PGA、PGV和S_a(T=0.1 s、T=1.0 s、T=2.0 s、T=5.0 s)与国内广泛使用的几种地震动预测模型对比,研究此次地震的影响场。通过分析S_a-S_d曲线,探讨此次地震靠近断层区域地面运动大位移与桥梁落梁震害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强地面运动三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境内发生MS7.0级地震,地震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震中最大烈度IX.地震发生后,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网络和成都市地震烈度速报网络分别获得了114组和63组3分量强震动记录.记录得出在近场加速度幅值较高,与汶川地震峰值相当,然而震害却不严重.本文介绍了这些记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地震动三要素(幅值、持时、频谱)特征以及对建筑物结构的潜在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PGA(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我国常用的霍俊荣地震动预测方程较一致,高于即将颁布的第五代区划图中使用的预测方程;PGV(地震动峰值速度)与第五代区划图中使用的预测方程基本一致;Significant持时和Bracketed持时高于全球经验预测方程,且Bracketed持时衰减显著慢于全球平均水平;典型11个幅值较大记录的5%阻尼比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周期都在0.1~0.2 s范围内,且谱值远高于规范设计谱,但在周期0.3 s之后迅速下降至设计谱以下;芦山地震地震动PGV值较小以及对应我国中小城市和城镇主要建筑物的结构自振周期范围(0.3~1 s)内加速度反应谱远低于规范设计谱,可用于解释其震害相对较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徐国林  陈龙伟 《地震学报》2019,41(5):671-679
为研究液化场地上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特性,本文利用11组液化场地实测记录,对液化场地的地震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场地液化后,地表加速度幅值减小,长周期成分显著增多,记录中出现明显的 “尖刺” 。对比国内外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与液化场地实测加速度反应谱,分析得出:在短周期T<0.3 s,规范设计反应谱值与实测记录反应谱基本一致;在中长周期段0.3 s<T<1.5 s,规范反应谱值明显低于实测记录反应谱值;在长周期段T>1.5 s,规范设计谱较实测记录反应谱值略低。基于5种数值方法模拟的液化场地地震动结果显示:周期T<1.0 s时,数值计算的反应谱值基本高于液化场地实测反应谱值,或与之吻合;而周期T>1.0 s时,数值计算的反应谱值均低于液化场地实测反应谱值。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频次的Hurst指数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Hurst指数,对华北地区18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频次的Hurst指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频次的Hurst指数H值的异常主化特征,同时,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邻区中等地震预报研究中,制定了预报规则,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琤琤  章熙海  陈兴东 《地震》2004,24(3):61-68
应用山东省和江苏省地震局“九五”地质研究成果, 在华东地区共选择49条断裂和7个构造块体作为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构造基础, 选用频度、 ΔT-T、 小震调制比3个参数, 对构造两侧各20 km宽度范围的地震资料进行参数时间扫描。 通过普查, 得到的构造优势映震距离为300 km; 得到了10个敏感构造及其映震特点。 通过对华东地区13个中强地震震例的构造异常的综合分析, 得到如下认识: ① 震前存在场的群体异常特征, 表明华东中强地震“前兆”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 区域性的整体过程; ② 异常的构造常常分布在震中周围; ③ 地震常常发生在平静异常的构造附近; ④ 高频度异常常常发生在震中外围, 并常具有步进性; ⑤ 震中周围的构造在震前2~3年开始先后不断出现高频和平静异常, 平静后出现多处小震调制比高值是孕震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时间转折标志。  相似文献   

13.
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地震窗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莹甄  曲延军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368-375,406
分析研究了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阿困什余震窗和喀什地震窗月频、旬频、日频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两地震窗的异常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起止时间也具有同步性。月频度异常形态多经过2-3个峰值后在高值发震;旬频率、日频率异常形态则表现为高值-低值-发震;日频度异常出现在震前1-3d。通过对比分析伽师强震群1997年和1998年的活动特征发现,阿图什余震窗和喀什余震窗在1997年几组后续6级地震前小震日频率均在指数衰减背景上明显升高,而1998年2组强震前指数衰减背景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There was an earthquake swarm of two major events of MS6.3 and MS5.8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in November, 2014. The two major earthquakes are both strike-slip events with aftershock zone along NW direction.We hav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earthquake sequence. The b value and the h value show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MS5.8earthquake. Based on the data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e also illustrated the moderate-strong seismic activity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The Kangding earthquake swarm manifests the seismic activity on Xianshuihe fault may be in the late seismic active period. The occurrence of the Kangding earthquake may be an adjustment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Th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s caused by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ere also given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arthquake swarm was encouraged by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since1893, especially by the MS7.5 Kangding earthquake in1955. The Coulomb failure stress changes also shows the subsequent MS5.8 earthquake was triggered by the MS6.3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5.
基于Aki等(1975)的地方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文山地震台记录到2005年8月13日在云南文山县发生的5.3级地震余震序列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f)值。测量结果表明,当中心频率为1.5Hz时,文山地区的尾波Q值在52~155之间,平均值为91,尾波的振幅衰减率β(f)在0.013~0.039之间,平均值为0.024;测量得到该区尾波Qc值与频率f的关系为Qc(f)=62f^“0.87;尾波波源因子A0与震级ML成正比关系,满足关系lgA0=1.02ML-0.73。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文山断裂带,地震波受到破碎带强烈的非弹性吸收,尾波Qc值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考虑黏弹性地壳结构和精确震源参数的震后形变模型,计算了玛尼、昆仑山口西、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同震和震后形变场的变化过程与特征,结果显示玛尼地震的震后形变场有利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能量积累,玛尼地震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后形变场对汶川地震的作用不明显,而这三次地震总的震后形变场在玉树断裂带附近形成了一个明显带有左旋性质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渠道收集到的地震灾害资料,对2021年全球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进行了整理,绘制了21世纪前20年全球灾害地震频度与伤亡情况变化曲线及2021年灾害地震分布图,汇总了造成人员伤亡的地震信息及灾害情况,对重大地震灾害做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2021年全球地震灾害的主要特征。与往年地震情况相比,2021年全球地震活动性较强,尤其8级以上强震发生频次大幅增加;2021年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有所增加,且灾害地震呈现频度高、伤亡集中、次生灾害频发等特征。针对地震频度高、伤亡原因突出的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及建议, 强调未来地震防御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运用S方法处理流动地磁测量资料,与小震震群地震活动频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流磁测线S值出现异常,一年内小震震群地震活动频次增高;反之,S值较小,则地震活动频次较低;流磁测线S值出现异常,其邻近地区可能发生MS4级左右地震。此方法在少震地区地震的中短期预测中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方收集到的地震灾害资料,对2020年全球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进行了整理,绘制了近20年全球灾害地震频度与伤亡情况变化曲线及2020年灾害地震分布图,描述了造成人员伤亡的地震信息及灾害情况,对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做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2020年地震灾害的主要特征。与往年全球地震相比,2020年全球地震活动性较弱,6级以上强震发生频次大幅减少;2020年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为本世纪最低,且灾害地震呈现频度低、伤亡小、重大灾害线性分布等特征。针对地震频度低、伤亡集中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及建议,强调了未来的监测预报与震害防御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强烈地震激发的地震波信息非常丰富,高频信息能量部分会在小范围短时间内迅速衰减,而低频信息特别是较低频信息能量部分则衰减较慢,会绕地球很多圈后才会消耗殆尽,从而激发地球的自由振荡.虽然地球自由振荡的固有频率不变,但不同震源机制的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率成分会随着震级、震源机制、方位等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本文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w7.8)地震这两个能量震级相当但震源机制不同的地震,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考虑横向各向同性PREM地球模型并融合Crust2.0地壳模型、S20RTS地幔模型及PREM径向衰减模型,利用谱元法结合高性能并行计算,对这两次强烈地震激发的全球地震波传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它们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谱特征差异.计算结果显示了汶川地震的逆冲-走滑特性及昆仑山地震的水平左旋走滑特征.利用理论计算得到的地震波动记录进行功率谱密度估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次强烈地震释放的低频信息能量大小相当,但总体上看昆仑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略小于汶川地震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模式在同一台站处的发育程度不同;同一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在不同台站处记录到的振型频率成分也有很大差异.对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有一些频率成分共同出现,表现为地球自由振荡功率谱能量均较大;也有一些振型由于相长干涉,仅在某些地震中被激发而得以良好发育,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较大;而一些振型由于相消干涉,在一些地震激发方式下被压制,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很小,甚至接近于0.计算结果清楚地显示了不同地震激发方式下地球振荡模式丰富而复杂的特性,需要对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振荡信息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才能对地球内部结构尤其横向不均匀特性给予全面的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