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现场取样、显微镜检、细菌培养、组织病理、电镜观察以及PCR检测等研究手段,对2008年9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某梭子蟹养殖塘混养的脊尾白虾"白浊病"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病虾体色发白,反应迟钝,血淋巴液呈浊白色,严重患病白虾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几乎没有或者极少,代之以大量与血细胞形似的寄生虫;组织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病虾心脏、肝胰腺、肌肉、鳃部等组织寄生有大量单细胞寄生虫,该寄生虫虫体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及宿主临床症状与本实验室之前研究报道的感染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的血卵涡鞭虫类似;采用已建立的针对血卵涡鞭虫ITS1基因的引物对"白浊病"病虾的血淋巴样品进行PCR检测,可扩增出585bp左右的特异条带。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该寄生虫为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有关脊尾白虾感染该寄生虫的报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
为解析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于2012年4—11月采用跟踪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结合病原分离鉴定及病蟹的病理学观察,统计分析了浙江省温州地区养殖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患病拟穴青蟹的肝胰腺、肌肉、鳃等组织病理显示有大量血卵涡鞭虫侵染,并能用PCR方法快速检出。温州地区养殖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在每年5—11月均有发生,7—9月为集中发病时间,死亡高峰出现于8—9月之间,年份间(2010—2012)与发病率无相关性,而不同月份对病害的发生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发育阶段以脱壳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蟹的规格主要以50g以下的幼蟹和250g以上的成蟹为主。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的发生与水温(r=0.756)和盐度(r=0.631)变化关系较密切,夏、秋季节受梅雨、台风影响而引起水温和盐度的剧烈变化可能是暴发血卵涡鞭虫病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了多种重要经济甲壳类的渔业生产。近年来,血卵涡鞭虫先后在我国浙江、广东沿海的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脊尾白对虾等重要养殖甲壳类中被报道发现,并已确定该寄生病原是近年来引起当地养殖青蟹"黄水病"、三疣梭子蟹"牛奶病"和脊尾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关于Hematodinium spp.的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该寄生性病原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系统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发生机制等;并针对目前该寄生性病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相关研究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水甲壳类血卵涡鞭虫流行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寄生性病原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逐渐成为危害我国沿海养殖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脊尾白对虾等蟹虾类的致病性病原。为研究血卵涡鞭虫在我国北方的感染、流行情况,2012年7—11月间,作者从山东半岛三疣梭子蟹的主要养殖区域和邻近海域随机采集梭子蟹样品,进行了血淋巴、组织病理、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检测,首次在从胶南和莱州湾养殖区采集的梭子蟹中发现了血卵涡鞭虫感染。在感染血卵涡鞭虫的梭子蟹血淋巴中,共发现了该寄生性病原的四个生活史阶段:丝状滋养体、单细胞滋养体、滋养体聚合体和多核孢子体;该区域发现的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形态上与其他报道Hematodinium spp.类似,与在我国东南沿海报道发现的血卵涡鞭虫有亲密的遗传关系;人工感染实验表明该寄生性虫具感染性并对宿主的主要器官造成显著的病理变化。该研究表明血卵涡鞭虫感染养殖蟹类不仅局限于我国东南沿海,在我国北方的养殖蟹类中也存在;这些养殖区普遍采用的混合养殖模式可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寄生性病原的传播、扩散,因此其传播扩散方式亟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血卵涡鞭虫是一类主要感染海产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近年来,该寄生性病原在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蟹类养殖区域流行性发病,给当地蟹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为厘清血卵涡鞭虫的生活史形态,了解宿主的病理损伤机制,本文通过血涂片法和HE染色法系统研究了感染过程中该寄生虫的形态变化和宿主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血卵涡鞭虫在感染过程中经历丝状滋养体、单核/双核/多核滋养体、团聚体、蛛网状滋养体、孢子前细胞及孢子等不同生活史阶段。感染导致三疣梭子蟹发生系统性病理变化,肝胰腺、心脏、鳃、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在不同感染阶段均发生相应程度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体细胞破损或坏死、细胞间隙模糊、疏松结缔组织充斥大量寄生虫细胞。最终由于寄生虫在宿主主要器官组织间隙内大量增殖,导致重度感染的梭子蟹器官或组织功能破坏、丧失而死亡。  相似文献   

6.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严重危害海洋甲壳类动物的新型寄生性病原,可引发养殖三疣梭子蟹“牛奶病”,导致梭子蟹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于血卵涡鞭虫在日照养殖梭子蟹中的流行发生情况还未见报道,2020年8月和2021年5~11月期间在日照主要梭子蟹养殖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检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了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perezi)在日照地区的流行分布,并发现其流行病发生在6~9月间,高发期为7~8月,感染率高达52.5%。感染宿主的血淋巴和心脏、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中发现了丝状滋养体、类变形虫滋养体、蛛网状滋养体、团块状聚合体、孢子前细胞和孢子等血卵涡鞭虫的多个生活史阶段。在养殖池塘环境水体中检测到血卵涡鞭虫存在,水体中血卵涡鞭虫丰度与宿主感染率存在错峰现象,间隔3~4周。流行病的发生与水体温度和盐度变化密切相关,7~8月较高的水温(26.2~28.6°C)促进了血卵涡鞭虫在宿主体内快速增殖及流行病爆发,而较低的盐度(20.7~25.3)可能抑制了环境水体中血卵涡鞭虫的存活及其传播扩散。以上研究结果初步...  相似文献   

7.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感染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甲藻,在全球主要经济蟹、虾类中频繁导致流行性病害,严重危害我国沿海重要经济蟹类的渔业生产。为进一步厘清血卵涡鞭虫的生活史,通过血涂片法、H&E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体外培养方法系统研究了从我国沿海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中分离的血卵涡鞭虫株系的生活史,描述并比较了血卵涡鞭虫在宿主体内(血淋巴、组织)和体外培养体系中各生活史阶段的细胞形态,并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血卵涡鞭虫生活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血卵涡鞭虫在感染宿主过程中经历了丝状滋养体、类变形虫滋养体、蛛网状滋养体、团块状聚合体、孢子母细胞、孢子前细胞和孢子等生活史阶段。温度显著影响血卵涡鞭虫的细胞生长发育与增殖过程;在实验低温(10℃)和高温(30℃)条件下,血卵涡鞭虫不能在宿主体内顺利寄生增殖;在15~25℃范围内,温度越高其细胞生长发育及细胞增殖速度越快,而在15℃和20℃条件下,血卵涡鞭虫可在感染的天津厚蟹体内产生大量游动孢子并释放到水体中。  相似文献   

8.
2003~2006年,在锯缘青蟹主要发病季节对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和宁波市等地13家锯缘青蟹养殖场进行了养殖病害的调查.通过每月定期监测,13个监测点共监测到弧菌病、黄水病、白水病等10种病害及1种不明原因的疾病,病害种类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纤毛虫病、黄水病是浙江省养殖锯缘青蟹最主要的疾病,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发病时间从3月一直延续到10月,其中的5~9月是青蟹的主要发病期.遇到恶劣天气或水质突变时,青蟹发病率会迅速上升.从病蟹体内共分离获得12株细菌,并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到种.所有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数量都相对不多,并没有任何一种菌呈现单一的优势菌落.对病蟹鳃、肌肉等组织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查,除少数病蟹有纤毛虫外,未见有其它寄生虫.对病蟹样品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病蟹各组织的电镜观察,未见有病毒和细菌及原核生物样生物体.对部分发病青蟹及其养殖池水、底泥进行了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及弧菌总数测定,结果三者的数值都较低.选取溶藻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均能够导致试验蟹发病死亡.但由于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并没有任何一种菌呈现单一的优势菌落,且对青蟹及其养殖环境的检测结果表明细菌含量都不高,而人工感染试验采用的菌液浓度远高于自然环境中的菌浓度,因此,只能认为这2种细菌可以导致青蟹发病,而无法确定是否为原发性致病菌.从病原体的检测及致病情况综合分析,环境变化可能是促使病原体侵入蟹体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对青蟹病害的防治应该着重于控制环境因子.提出了若干防治对策,供养殖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9.
血卵涡鞭虫是一类感染海洋甲壳类动物的寄生性甲藻。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山东、浙江和广东三地的血卵涡鞭虫群体进行r DNA基因(包括5.8S,ITS1和ITS2)的测序和遗传分析,研究了我国沿海养殖蟹类中血卵涡鞭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美国和欧洲群体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流行于我国沿海地区养殖蟹类中的血卵涡鞭虫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态性,共发现14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ST041a在各个群体中均有出现,且发生频率较高;而三个地理群体之间无明显遗传差异,侵染不同宿主(三疣梭子蟹和拟穴青蟹)的株系间也无显著遗传差异。另外,我国的上述群体在遗传上是不同于国际上其他地区的独立分支,属于Hematodinium perezi基因型Ⅱ;其亲缘关系与美国兰蟹中的株系较近(遗传距离D=0.027),而与欧洲冷水株系稍远(D=0.236)。本研究肯定了血卵涡鞕虫是一类"泛宿主"型病原生物,即在同一地区可侵染不同的甲壳类宿主。我国沿海地区的蟹类养殖应避免不同种类间的混养,以及不同地区间的引种交换,以防止血卵涡鞕虫流行病的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和UPMGA聚类分析,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的鳃组织及养殖环境中的菌群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鳃组织及养殖环境水样在指纹图谱上分别显示出21,21,23和21条信号强度不同的条带,条带的数量反映出三疣梭子蟹养殖环境中的菌群最为丰富,条带信号的强度,反映出不同样品中存在各自的优势菌种;可将4个样品中的菌群划分为2个群落,其中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鳃组织中的菌群聚为一类,其相似度为75%,2种蟹养殖环境中的菌群聚为一类,相似度为69%。首次尝试利用16S rDNA的PCR-DGGE指纹图谱技术分析了2种健康蟹体内和各自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结构的差异性,从而寻找蟹体内的益生菌,将有助于建立一种不依赖于分离培养的原位研究蟹体内菌群组成的分子诊断技术,为今后研究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与养殖水体微生物及相关蟹病害的关系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酶学方法测定了盐度(5、15、25、35)胁迫下锯缘青蟹血清中酚氧化酶(PO)及其肌肉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胁迫显著影响青蟹血清PO活性(p<0.05).S5、S15低盐度处理组青蟹血清中PO活性显著高于S25、S35高盐度处理组(p<0.05),同一处理组青蟹血清中PO活性除S15处理组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持续下降外,其余各组呈现出有升有降的变化.各处理组在盐度低于或高于25时,青蟹肌肉中SOD活性升高,且胁迫至72h前,随着胁迫时间延长,SOD活性下降;青蟹肝胰腺中SOD活性随着盐度升高而降低,且同一处理组青蟹肝胰腺中SOD活性则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这表明环境盐度胁迫对青蟹体内SOD活性影响显著,且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性.由此可见,盐度胁迫显著影响青蟹的PO、SOD活性,进而影响青蟹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养殖锯缘青蟹呼肠孤样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对患病青蟹Scylla serrata的组织进行了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蟹的鳃上皮细胞、心肌细胞、胃和肠道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量的呼肠孤样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的大小为60 nm左右,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在感染组织细胞浆中呈晶格状排列。根据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分布形态,初步认为该病毒为水生呼肠孤病毒,暂将其命名为青蟹呼肠孤病毒(Scylla serratareo-like virus,Ss-REO)。  相似文献   

13.
The bioaccumulation of ten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 congeners was investigated within different tissues in three prawns (Penaeusorientalis Kishinouce, Laomedia astacina de Haan and Penaeus vannamei Boone) and one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Forsskal) from mixed-aquaculture ponds in Taizhou in April 2007.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wet mass) of Σ PCBs in muscle, head, and rind tissues for mean among these prawn species were 7.04, 21.16, and 11.47 ng/g,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Σ PCBs in muscle, branchia, and spawn in Scylla serrata were 6.49, 21.13, and 19.76 ng/g,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CB28 were the highest in prawn tissues (2.40 ng/g), and accounted for 18.60% of Σ PCBs. The concentration of CB52 was the lowest. The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for the estimation of PCB sources of contamination resulted in first component main contributions of CB101, CB153 and CB28 in the muscle, head, and rind in combined prawn samples, respectively. The enrichment level of Σ PCBs for different tissues varied greatly. The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 of Σ PCBs in prawn muscle, head, and rind tissues were 396.35, 1 191.79, and 645.91, respectively. For the Scylla serrata, the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365.81, 1 190.50, and 1 113.31 for muscle, branchia, and spawn tissues, respectively. For prawns, the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 of CB153 was the highest in muscle tissues, while CB155 had the highest coefficients in the head and rind tissues. The CB155 coefficient was the highest in spawn tissues of the mud crab.  相似文献   

14.
锯缘青蟹秋苗土池越冬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桂忠  林琼武 《台湾海峡》1998,17(4):468-472
本文报道1993和1994年秋季作者培育的部分锯缘青蟹仔蟹苗土池越冬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培育的青蟹苗在闽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下,可以在室外土池完全越科,成活率可达60-80%,水温是影响青蟹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由于越冬期间青蟹营养积累不足,导致难以顺利地完成越冬后的第一次生长蜕壳,造成大量死亡,这是影响青蟹越冬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越科后期病死青蟹肝胰组织进行涂片处理,发现6只受检蟹中2只肝胰组织中有日  相似文献   

15.
海水甲壳类寄生性甲藻Hematodinium spp.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寄生性甲藻Hematodinium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了多种重要经济甲壳类的渔业生产。近年来,Hematodinium先后在我国浙江、广东沿海的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脊尾白对虾等重要养殖甲壳类中报道发现, 并已确定该寄生甲藻是近年来引起当地养殖青蟹“黄水病”、三疣梭子蟹“牛奶病”和脊尾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Hematodinium的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该寄生性甲藻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系统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发生机制等;并针对目前该寄生性甲藻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相关研究的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水甲壳类寄生性甲藻发生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以正常样品作对照,对患颤抖病的中华绒整蟹不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旨在为颤抖病病原的确定及诊断等提供参考,同时期望加深对河蟹发病机制及死亡过程的认识。结果表明,患病河蟹的鳃、心脏、肝胰腺、腹节神经等组织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浊肿、变性、坏死,某些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崩解;结合前人的研究,推测鳃、心脏、肝胰腺、腹节神经是病原体感染河蟹的主要靶组织器官;河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鳃、心脏、肝胰腺组织发生了严重病变,使其功能遭到破坏,这可能是导致河蟹发病死亡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mud crabs population patterns on their exploitation. We used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experimental, fisher-based) to investigate how small-scale variations in density, size and sex-ratio related to the ecology of S. serrata may impact fishing practices in New Caledonia. Crabs were measured/sexed across 9 stations in contrasted mangrove systems between 2007 and 2009. Stations were described and classified in different kinds of mangrove forests (coastal, riverine, and estuarine); vegetation cover was qualitatively described at station scale. Annual catch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fishing pressure. Middle-scal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ceanic influence, vegetation cover) ha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crab density (GLM, 84.8% of variance), crab size and sex-ratio (< 30%). While small-scale natural factor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population structure, current fishing levels had no impacts on mud crabs. The observed, ecologically-driven heterogeneity of crab resource has strong social implications in the Pacific area, where land tenure system and traditional access rights prevent most fishers from freely selecting their harvest zones. This offer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encourage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of mud crab fisheries.  相似文献   

18.
锯缘青蟹幼体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测定了锯缘青蟹幼体从刚孵化至大眼幼体各发育阶段及其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氨基酸组成,并使用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来评价饵料蛋白质的质量.结果表明,青蟹各期幼体的氨基酸组成基本趋于一致,且与饵料转换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对于各期幼体,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大于90,可以认为,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能够满足锯缘青蟹幼体对饵料中必需氨基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