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兰州地区黄土对含油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并对温度、pH、土壤粒径、有机质含量和含盐量等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类型黄土对可溶性石油饱和溶液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其吸附能力随温度、pH的升高而降低;吸附量随土壤粒径的减小呈增大趋势;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含盐量呈线性关系,随着有机质含量、含盐量的增高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Dtjm-1”的絮凝性能,通过改变废水初始pH值,调整废水中阳离子种类、阳离子浓度及改变发酵液的离心条件和投加体积,得出絮凝剂“Dtjm-1”的最佳絮凝条件为:废水pH值7.2-8.0;能较好促进絮凝的离子有Al^3 ,Ca^2 ,它们最适合的浓度为每升废水中加入0.75-1g/L;发酵液的投加体积为(0.075-0.080):1(体积比);发酵液较好的离心条件为n=4000r/min,t=30min。通过不同废水絮凝效果试验表明,得出絮凝剂“Dtjm-1”具有很好的絮凝作用和脱色性能。  相似文献   

3.
糠醛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勇田  许明  李军 《矿产与地质》2005,19(6):735-737
系统地阐述了用UASB厌氧生物处理糠醛废水技术的处理工艺,控制温度、pH值、营养盐的工艺条件,使糠醛废水经厌氧及生物接触氧化二级生物处理,可以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羟基磷灰石吸附水溶液中Cd~(2 )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羟基磷灰石 (Hap)固定水溶性Cd2 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去除率与Cd2 初始浓度呈负相关 ,在Cd2 初始浓度 <10mg/L时 ,与作用时间、pH值、Hap用量呈正相关 ,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较小。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 :Hap用量为 5g/L ,pH值为 6 ,作用时间 5min。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含Zn2 废水中加入Mg2 和Al3 ,以NaOH为沉淀剂,研究金属盐水解即时合成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去除Zn2 的可行性。详细探讨了体系终点pH值、配料中Mg2 /Zn2 摩尔比值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对Zn2 去除率的影响,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XRD)探讨了Zn2 去除机理,并与化学沉淀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只有pH值显著影响Zn2 去除率(p<0.05),在9.0~11.0范围内去除效果最佳,达99%以上。通过XRD分析结合即时合成法特点,废水中Zn2 主要是在晶体生成阶段以Zn-Mg-Al三元LDH化合物形式被去除的。与化学沉淀法相比,即时合成法效果更好,适用pH值范围更广,用来处理含Zn2 废水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黄钾铁矾类矿物形成过程预处理高浓度含硫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钾铁矾类矿物形成过程对某高浓度工业含硫废水进行预处理,除去一定量的SO42-,使溶液中低价态的硫继续转化成SO42-,再进行氧化处理。采取二次沉淀除去溶液中更多的SO42-,大大降低了该水样的COD值。通过实验得出沉淀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2.50~3.20,氯化铁晶体(FeCl3.6H2O)最佳投入量为50g/L。经过两次黄钾铁矾类矿物沉淀过程,该废水COD的去除率达到85.29%,结合H2O2的氧化处理,COD去除率可达96%。为高浓度含硫废水进入生化处理前的预处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铁炭微电解-混凝预处理糠醛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炭微电解-混凝法预处理糠醛废水,研究了材料粒径、停留时间、进水pH值等相关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铁屑粒径1~2mm,活性炭粒径<1mm,进水pH值2.10~2.40,反应40min的条件下,经混凝处理后CODCr去除率可达80%以上,废水BOD5/CODC r值从0.38上升到0.70,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Fenton试剂氧化-微电解-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丙烯腈废水。研究了各单元工艺的最佳控制参数和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在废水pH值为3左右、反应时间2 h的前提下,双氧水投加量40 mL/L,二价铁离子质量浓度为0.4 g/L,再经过微电解处理后的出水进入接触氧化阶段。在溶解氧为4.5 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为10 h、容积负荷1.0 kg CODCr/(m3·d)左右的条件下,出水CODCr小于100 mg/L,可达到国家对丙烯腈废水处理要求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物理化学条件对合成Mg/Al-LDH结晶度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共沉淀法在不同物理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LDH),用化学分析、XRD和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初始溶液Mg/Al比、平衡pH值、水热反应温度、干燥温度等因素对合成LDH产物的结晶度、Mg/Al比、结构以及镁铝水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最佳的合成条件为:初始Mg/Al比为2∶1,pH值为10,合成温度50℃,在此条件下固体产物为单一LDH物相,合成LDH的Mg/Al比为2∶1,镁铝水解率分别为99.21%和98.97%,结晶度高,可以实现在较低的温度下水热合成LDH。由于在LDH结构中Al3 替代Mg2 的量不同,导致X衍射分析d值和晶胞参数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铁屑粉煤灰微电解法预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依据微电解的基本原理,采用铁屑粉煤灰对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实验确定了影响因素和运行参数,即进水pH值为2.5~3.5,沉淀时pH值为8~8.5,反应时间为1h左右,粉煤灰/铁屑为2.0~3.0。印染废水的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到80%和92%以上。  相似文献   

11.
通过配合比试验研究了生态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并进行了工程应用。在不同级配条件下,对5种试样进行抗压强度与植物生长试验。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当生态混凝土原料(减水剂:沸石:水:水泥:石灰石)的配合比为1∶16∶19∶60∶235时,抗压强度满足护坡强度要求;植物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当容重为1.89g/cm3,孔隙率为29.1%,吸水率为3.2%时,是护坡植物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岩质边坡工程的应用表明,生态混凝土能有效吸附岩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护坡与绿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洪湖流域传统农业条件下营养盐输移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桂峰  于革 《第四纪研究》2006,26(5):849-856
文章选择位于长江中游的洪湖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探讨传统农业条件下流域营养盐输移的规律。模拟时段选择为建国初期的1951~1960年,模拟的边界条件设置为自然地形、土壤、传统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其中土壤资料包括营养盐(N和P)、有机质含量、粒径等理化参数等。根据流域汇水范围的变化,模拟分汛期与非汛期两个时间段进行。通过对模型参数率定和调试,水文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程度,由此进行营养盐输出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传统农业条件下流域营养盐输出,TN和TP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体现了耕作制度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 同时,该时段营养盐浓度相比较自然条件下有了很大的改变,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流域营养盐输移的影响,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湖泊水域面积的缩小。  相似文献   

13.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的生长受到营养元素氮(N)和磷(P)的可利用性的限制。已有的证据表明营养元素的相对丰度将控制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速度。文章提出如下假设: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植物具有可伸缩性地调整营养元素含量的能力,也就是营养元素化学计量比值变化的能力,植物N/P比值波动的影响不仅来源于N对P的相对可利用性的变化,也来源于其他营养元素化学计量的变化,尤其是与Ca的化学计量的变化。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利用3种C4植物和11种C3植物,研究了植物N/P化学计量比值的波动随N与Ca和P与Ca化学计量的变化模式:对C4植物来说,N/P比值的波动主要受生物量P与Ca化学计量变化的影响;而对C3植物来说,则同时受N与Ca和P与Ca化学计量变化的控制,它们之间的相对控制能力的大小将决定植物N/P比值波动的变化梯度,C4植物和C3植物的N/P比值的波动都要受土壤pH值的影响。本研究对了解物种丰度和N对P的相对可利用性、N与Ca,以及P与Ca的化学计量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章文  陈仁升  宋耀选 《冰川冻土》2014,36(6):1582-1590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寒区灌丛与积雪的相互关系成为寒区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 综述近几十年来寒区灌丛-积雪相互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寒区灌丛过去几十年来覆盖面积和生物量等呈现增加趋势, 灌丛的增加可截留积雪, 改变积雪重分布, 影响积雪消融过程; 积雪可增加灌丛区地温, 制约灌丛区融雪时空变化过程, 影响寒区灌丛的生理生态过程. 灌丛与积雪同为寒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互作用使地面太阳辐射和地表水分分配过程复杂化, 从而间接地影响寒区冻土环境变化. 最后, 指出了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寒区灌丛区积雪分布的精确估计; 灌丛-积雪-冻土连续体的研究; 耦合灌丛-积雪作用的寒区水文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该工程自2019年以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重点开展了我国北方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以及黄河源区、大凉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1∶5万生态地质调查,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获取了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类型分布与变化,成土母岩、水文地质要素、土壤、地形地貌等生态地质条件,以及荒漠化、湖泊萎缩等生态问题分布数据,分析了生态-地质之间相互制约影响关系,剖析了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机理,划分了生态地质单元,建立了生态地质图谱,提出了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建议,为我国北方地区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借助1∶25万云南省广南县幅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法以及地统计学方法,对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广南县幅岩溶区土壤中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显著高于非岩溶区,而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显著低于非岩溶区;无论是岩溶区还是非岩溶区,表层(0~20 cm)SOC、TN、C∶N、C∶P、N∶P均显著高于深层(>100 cm)。克里格空间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OC、TN、TP含量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而C∶N、C∶P、N∶P具有低值区集中于东部、高值区散布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严重制约了研究区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变异,同时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因素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泽娇  李龙媛  余江 《地球科学》2015,40(5):933-940
为探索低浓度乙醇溶液中氯苯(Chlorobenzene,简称CB)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以武汉市某化工厂受CB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正交试验,开展了淋洗条件筛选、最佳条件的验证和解吸动力学研究3组实验.优化出的最佳淋洗条件为常温、液土比(mL/g)为25∶1、淋洗液中乙醇体积浓度为10%、淋洗时间为2 h;在最优淋洗条件下,CB的提取率为90%;且CB解吸规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以低浓度乙醇为淋洗剂修复受CB污染土壤,不仅可实现污染土壤修复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保留土壤功能,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大洋典型地貌特征的海山,其邻近的海洋生境并不被人熟知。依据2014年冬季对热带西太平洋Y3海山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首次探讨了该海山区海水中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Y3海山区是典型的热带寡营养海域。在50~125 m的深度,温跃层和高盐区双重作用对底部高浓度营养盐向上输送的阻碍,是导致真光层上部营养盐浓度较低的重要原因;同时,浮游植物和异养细菌的消耗也加剧了该区域营养盐的缺乏。Y3海山突出的地形地貌对营养盐的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海山对流经的海流产生阻碍,形成上升流,使底部高浓度的营养盐突破温跃层和高盐区的阻碍向上输送,从而使海山周围营养盐的平均浓度高于远离海山的海域。相关性分析显示,Y3海山区真光层中营养盐浓度与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和异养细菌丰度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除NO2-N外)和负相关关系。海山区特殊的营养盐分布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是其成为一种独特的大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Iron sulfide mineral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f which characteristics had the identification significance of formation environment. Previously, there were more research on iron sulfide minerals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 and few studies under volcanism formation condition. To simulate volcanic mineralization, the study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from 250 to 410℃ , different iron sulfur ratio from Fe:S=2∶1 to 1∶8, and two different sources of iron, reduced iron powder (Fe) and ferrous sulfide (FeS), on iron sulfide mineral ev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rmal sulfurization condition.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other methods, the morpholog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20.
Estuarine and coastal systems represent a challenge when it comes to determining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because human and natural perturbations often interact. Phytoplankton biomass (chlorophyll a) and group-specific photopigment indicators were examined from 1994 to 2007 to assess community responses to nutrient and climatic perturbations in the Neuse River Estuary, NC. This system experienced nutrient enrichment and hydrologic variability, including droughts, and an increase in hurricanes. Freshwater input strongly interacted with supplies of the limiting nutrient nitrogen (N) and temperature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magnitude, and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Multi-annual, seasonal, and episodic hydrologic perturbations, including changes in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tropical storms, hurricanes and droughts, caused significant shift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Climatic oscillations can at times overwhelm anthropogenic nutrient inputs in terms of controlling algal bloom thresholds, duration, and spatial extent. Eutrophication models should incorporate climatically driven changes to better predict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responses to nutrient inputs and other anthropogenic perturb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