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云霄县的严重干旱集中出现在秋冬季和春季,春季出现大旱、特大旱的几率达36%,秋冬季出现大旱、特大旱的几率高达45%.严重干旱持续天数长,在3个月以上的占64%,且持续百日以上的严重干旱的出现频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明显增大,这可能与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1959-2003年青海省干湿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海省1959-2003年气象资料,计算了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青海省旱涝监测中,PDSI指数反映旱涝程度更为客观;青海省的干旱主要以轻旱为主;夏秋季年际干湿交替较冬春季频繁,变化振幅也较大;秋季青海省干旱化倾向最为严重,冬春季出现轻旱几率最大。另外,春季干旱总面积在减小;夏季轻旱面积增加,而中旱、重旱面积在减小;秋冬季重旱面积在增加。  相似文献   

3.
利用湖南建站以来至2014年9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计算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统计分析湖南特大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省特旱影响范围总体扩大,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特旱年际变化倾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值为0.016次·a-1,其中衡邵地区上升最快,湘东北下降最快。整体下半年比上半年更易发生特旱,10月特旱频次最多。桑植、宁乡、怀化、郴州、邵东5个代表站最长干旱持续日数越多,特旱发生概率越大,特旱均发生在最长干旱持续日数20 d以上的年份,且多年连续特旱明显多于单独某一年特旱。各代表站最长干旱持续日数出现频次夏季最高,春季最少,跨季节的连旱一般跨越两个季节,夏秋连旱出现频次最高,个别年份跨越3个季节。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尺度SPI的中国南方大旱监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2003年南方大旱发生、发展、持续、缓解进行全过程监测。2002年12月—2003年5月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南部两广交界一带发生冬春连旱,其中西南地区东部冬旱最为严重,华南南部一带春旱最为严重。入夏以来南方大范围地区6—12月逐月均表现亏水,尤以7、8、10月亏水面积最广,强度最大。2003年6—12月长江以南大范围地区持续夏秋冬三季连旱,旱情极为严重,局部地区出现极端干旱,而长江以北则持续偏涝。2003年3月—2004年2月全年属于典型的"南旱北涝"型分布。基于多尺度SPI进一步统计南方地区1951—2007年历史上严重的夏秋冬季连旱事件。结果表明1980s以前发生过3次,分别是1956、1967、1978年,每11 a出现一次;1980s以后仅2003年发生1次。而这4次连旱的强度却是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5.
新疆气象干旱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降水距平<-40%、<-20%作为大旱、干旱指标,研究了新疆气象干旱发生的统计规律:冬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大,夏秋季小,南疆大于北疆;南疆冬、春季及北疆冬季干旱年际持续性强,北疆春、夏季及南疆夏季年际持续性弱;冬春连旱出现频率较高,春夏、夏秋季连早出现频率少。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我国西北地区五省29个气象台、站1958~1980年25年逐旬降水资料,采用以旬降水距平为基础的干旱指标系统,计算分析西北五省干旱的年季分布特征。认为西北干旱呈东南少西北多;高山高原少旱,沙漠盆地多旱且多大旱的分布.春季多旱,夏季次之,秋季少旱。但关中陕南和北疆则夏旱多于春旱。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7~1998年安阳区域夏季降水资料,确定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标准,分析了大旱成因:东亚沿海低槽较常年异常深厚和偏东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东、偏南和偏弱;当年6~8月太阳黑子相对平均数处于谷点或从谷点开始上升时期;当年春季出现厄尔尼诺或存在厄尔尼诺现象,绝大部分安阳降水偏少或特少,出现干旱或大旱;6~8月西风急流轴异常偏北,也是造成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54年柳州干旱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作为划分干旱的指标,对柳州各季节干旱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为:(1)春季柳州干旱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北部和东部多、其他地区少,夏季西多东少,秋季东北部最多、其他地区接近,冬季西南部多、东北部少、其他地区居中。柳州北部的干旱事件以轻旱、中旱为主,重旱、特旱事件主要发生在在中部和南部地区。(2)从春季到冬季,柳州的干旱发生严重程度有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全市性的中旱、重旱、特旱事件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春季、夏季干旱事件全部为轻旱。(3)近54年柳州全市性干旱总频数的年代际变化呈单峰型,1980年代为波峰,1960年代和2010年代波谷。各季节干旱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是:春季和秋季1980年代以前干旱发生较多,1990年代以后干旱发生较少,夏季和冬季1980年代以前干旱发生较少,1990年代以后干旱发生较多。  相似文献   

9.
清咸丰六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旱灾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清咸丰六年(185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旱的发生情况,认为此次大旱持续时间长,属夏秋连旱;旱情严重,波及面广,几乎影响到了长江三角洲的所有地区,太湖流域北部、南部,江北淮南地区最严重,太湖东部的苏州、松江二府、太仓直隶州的灾情略轻,江北东部的通州直隶州灾情也较轻,最东边的海门直隶厅甚至没有找到大灾的明确记载。大旱之后继发了大蝗灾。在此基础上,对引发此次严重干旱的气候背景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但脊线位置偏北,造成了季风雨带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时间处在副高控制下,从5月底至8月底没有出现连续性降水,造成了罕见的大旱;而春季降水不足,又加剧了灾情。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994年12月~1995年11月)陕西气温高,出现暖冬、酷暑。降水少、日照多。出现严重干旱:大部地区冬、春、夏连旱,秋季大旱,部分地区四季连旱。陕北初霜冻早,影响晚秋作物成熟.1995年陕西粮食大幅度减产,水源、电力严重不足,畜牧业遭受严重灾害,干旱影响到陕西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17年青海省常年非干旱区降水、气温等资料计算大气干旱指数SPI,通过研究分析得出:青海省春季干旱总体呈减少趋势,"干"、"湿"交替特点明显,其中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为干期,其余阶段为湿期,东部农业区大旱年出现5次;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三江源气候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71/10a、-0.207/10a、-1.087/10a速率减少,减少速率三江源最快,其它地区不明显;大气干旱较多的地区是东部农东部农业区、祁连山西段的天峻、刚察、唐古拉地区及果洛的达日、玛多地区,而玉树、果洛南部是青海省最不易出现春旱的地方;2001—2017年青海省非干旱区各级大气干旱次数及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三江源地区较1961—2000年全省及各区呈明显减少趋势;进入21世纪初,环青海湖、三江源暖湿化趋势加快,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湖泊持续增加,水位上升,河流径流量增加,植被趋于好转并逐步恢复,大气干旱发生几率降低,特别是重旱、特大旱发生次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湖南晚稻干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水分供需出发,构建湖南省晚稻干旱指数模型,通过典型年份干旱指数与相应的旱情资料对比分析,确定了湖南晚稻干旱等级指标,并利用该模型分析湖南不同区域在晚稻各个生育阶段的干旱情况。就生长阶段而言,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成熟期可能出现极旱几率明显高于生长初期,一般在40%以上;从地区分布看,湘中、湘北重旱出现几率明显高于湘西和湘南。评估结果可为减轻晚稻干旱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气候异常而出现的特大旱,涝灾害,它不仅使农业歉收,而且对经济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同时它还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本文首先引用古今中外严重旱、涝灾害发生和损失实例,看其危害性,并且从1600多年的余姚县志中摘出余姚历史上严重旱、涝记载,进一步分析旱、涝对余姚的严重影响。本文资料来源选取余姚县志中较为系统记载的540年,分别组合统计旱、涝出现年数,并按年代(0—9)十年为单位进行组合,共获得54个样本。通过方差周期分析与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经微机处理,分别得出旱,涝年数的数学表达式: 1.干旱  相似文献   

14.
进入 2 1世纪以来 ,四川盆地气候异常。自 2 0 0 0年仲秋到 2 0 0 1年立秋 ,蜀天相继出现了冬干、严重春旱、严重夏旱、严重伏旱 ,遭受了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 ,降水量普遍偏少 4至 9成 ,气温持续偏高 1至 4℃。全省有 73个县发生春旱 ,80个县发生夏旱 ,61个县发生伏旱 ,有 37个县出现了冬春夏伏“四连旱”。持续干旱导致旱区 95 %的塘堰干涸 ,绝大部分溪河断流。历史罕见的“四连旱”致使盛夏持续高温 ,干旱少雨 ,异常炎热 ,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 2至 4℃ ,人们普遍感到酷暑难耐。今年仲春 4月 2 9日盆地内有 4 3个县遭受了 7级以上的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57~1998年安阳区域夏季降水资料,确定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标准,分析了大旱成因 东亚沿海低槽较常年异常深厚和偏东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东、偏南和偏弱;当年6~8月太阳黑子相对平均数处于谷点或从谷点开始上升时期;当年春季出现厄尔尼诺或存在厄尔尼诺现象,绝大部分安阳降水偏少或特少,出现干旱或大旱;6~8月西风急流轴异常偏北,也是造成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  蔡晓军 《高原气象》2010,29(6):1587-1593
利用24°~35°N,104°~124°E范围内180个测站的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计算了各季1969-2008年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以及3个代表站1953-2008年的Z指数,分析了近4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范围及年际变化和不同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干旱覆盖范围达90%以上的事件在1980年以前主要出现在冬季,1990年代主要出现在春季,到21世纪则主要出现在夏季。春、秋季干旱有下降的趋势,而冬、夏季为增加趋势。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干旱覆盖范围在减小,但出现干旱的频率较大,说明冬季出现局部干旱的程度在增大。而夏季干旱发生频率较小,但覆盖范围正在高值期,说明夏季的旱涝程度还在加大。虽然春季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但多以轻旱为主,并且覆盖范围也处在下降期,因此,春季干旱应比过去有所减缓。从各方面来看,秋季出现干旱的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位于华北大平原西面、黄土高原东部,大多在海拔1000m以上,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省内各地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特征是冬干春旱,夏秋降水年际变化大,干旱是山西的主要气象灾害,常使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造成贫困地区的重要原因。因而采取防旱抗旱措施,特别是优化系列措施,减轻干旱危害,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是发展旱地农业及扶贫的重要途径。 玉米是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的40%。有关分析研究表明,晋中是黄土高原春季大旱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晋中介…  相似文献   

18.
向华 《湖北气象》2002,(1):39-41
2001年度(指2000年12月至2001年11月)湖北省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明显偏少。主要气候特点为:冬季暖湿,雨雪雾天气多;春季降水少,冷空气活动强度大,部分地区出现干旱、低温冻害和浮尘;夏秋气温高、降水显著偏少,大部地区出现夏秋连旱,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夏秋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 为历史同期少见,农业年景人尽其才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郭锐  智协飞 《气象科学》2009,29(5):598-605
用1955-2001年我国南方81个测站全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利用Z指数确定单站旱涝等级.结果表明,春季华中地区和两广交界处更易发生干旱,湖南与华南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出现洪涝的几率较大;夏秋两季106~115 °E,23~32 °N区域和四川西北部地区出现干旱的频率较高,洪涝频率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同时四川南部、云南中部、华南沿海出现大涝的频率较高;冬季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旱涝的频率较小,干旱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云南中部以及江苏、安徽两省,西南部出现降水偏多的频率较高.通过对降水资料的EOF分析发现,我国南方春季降水主要为南旱北涝、南涝北旱两种分布型.夏季降水区域主要分为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地区、云南两个区域,而秋、冬季南方降水分布比较均匀,表现为南方一致旱或涝.  相似文献   

20.
1920年中国北方7省(市)大旱的灾情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20年中国北方7省(市)大旱的旱情及其形成的物理因素。结果表明:1920年中国北方的大旱灾以京津冀最为严重,范围大,且多灾并发,危害异常严重。从1918年夏季到1920年春季南方涛动指数为负位相,是此次大旱重要的热带环流年际变化背景;该年是近百年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最弱最偏东的一年,这是形成大旱的主要原因;强厄尔尼诺事件是大旱的重要原因;登陆台风偏少和台风位置偏东、偏南,是造成干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