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通过对土壤、植被、林木生长量的野外调查,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将河北坝上大滩示范区的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上部薄土立地类型、山地阳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顶部岩石裸露立地类型、二阴滩地立地类型、下湿滩地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阴坡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阳坡立地类型、平缓砾质化或沙质耕地立地类型、平缓壤质耕地立地类型、缓起伏固定、半固定沙地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矿区立地类型与生态修复技术的对位配置,本文选取了内蒙古西部草原矿区生态修复多年的露天煤矿排土场,对其坡体防护效果、植被恢复效果、土壤改良效果和工程技术成本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建立露天煤矿排土场的立地类型分类体系及其对位生态修复技术,为内蒙古西部草原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覆土厚度、坡度和坡向是影响排土场立地条件的主导因子,据此将排土场划分为9种立地类型。(2)厚层陡半阴半阳坡优先推荐“植物网格护坡+植苗+撒播+喷灌”,次推荐“六棱砖护坡+浆砌石截排水沟+撒播+喷灌”;中层陡半阴半阳坡优先推荐“浆砌石骨架护坡+浆砌石截排水沟+撒播+喷灌”,次推荐“撒播+植被毯覆盖+喷灌”;薄层陡半阴半阳坡推荐“砾石压盖+浆砌石截排水沟”;厚层陡阳坡优先推荐“生态袋拦挡+植苗+撒播+植被毯覆盖+喷灌”,次推荐“生态袋拦挡+撒播+稻草帘覆盖+喷灌”;厚层急阳坡推荐“植物网格护坡+浆砌石挡墙+撒播+喷灌”;厚层陡阴坡优先推荐“生态袋拦挡+植苗+撒播+植被毯覆盖+喷灌”,次推荐“植生袋覆盖+浆砌石挡墙+喷灌”;中层陡阴坡推荐“生态袋拦挡+波纹管排水+植苗+撒播+植被毯覆盖+...  相似文献   

3.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7,17(3):243-249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河北丰宁坝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立地类型有:丘陵阳坡下部、丘陵阴坡、疏缓固定沙丘和风蚀劣地。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不大,而土壤风蚀的沙埋对其影响较大,但并不是通过搬运土壤细颗粒物质和养分来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华北落叶松林下植物种类较多、长势交好,即可起到保护土壤作用,又可作打划用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防止坡地土壤侵蚀效益明显。在干旱的年份,固  相似文献   

4.
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就高鲁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地貌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基本地貌类型为山地,以中起伏亚高山(42.43%)为主,其次是中起伏中山(34.89%);河谷切割深,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发育;平均坡度23.4°,以较陡坡(32.58%)、陡坡(25.86%)为主;半阴坡(26.61%)和阳坡(26.43%)的面积略高于阴坡(24.58%)和半阳坡(22.15%);平均面积—高程积分值(HI)为0.532,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各片区起伏高度差异小,基本地貌类型、坡度、坡向的构成,剥夷面级数和HI值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河北坝上疏缓丘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智  宝音 《中国沙漠》1994,14(4):66-71
研究表明,坝上疏缓丘陵区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高15龄前生长阴坡大于阳坡,15-21龄高生长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中部、阳坡下部、阴坡下部;直径、材积生长阳坡大于阴坡。因此,在降水量、气温均低于华北落叶松天然分布区的坝上地区,丘陵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强阳性树种华北落叶松幼树生长较快,容易形成人工片林,而丘陵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幼树生长较慢,但成林后林分生产力较高。丘陵阴坡中部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8龄后可进行天然更新,而其它立地30龄以前不能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6.
河北坝上沙漠化土地褐沙蒿,冷蒿土壤生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典范分析与聚类、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坝上沙漠化土地褐沙蒿(Artemisiaintramongolica),冷蒿(A.frigida)土壤生境的分类、排序及冷蒿、褐沙蒿生长分布与土壤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沿丘陵阴坡、平滩草地、丘陵顶部、丘陵阳坡、半阴坡砂质缓坡、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依次沙漠化逐渐严重的土壤退化梯度,随着土壤中0.05mm以下颗粒、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的减少,褐沙蒿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显著增加;冷蒿的生长分布不随土壤生境的变化而明显变化,而是与放牧强度有关。因此,褐沙蒿是本区土地沙漠化的指示植物,冷蒿是本区由于过牧引起的草场退化的指示植物。  相似文献   

7.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7,17(3):243-249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河北丰宁坝上,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人工林的主要立地类型有:丘陵阳坡下部、丘陵阴坡、疏缓固定沙丘和风蚀劣地。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不大,而土壤风蚀和沙埋对其影响较大,但并不是通过搬运土壤细颗粒物质和养分来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华北落叶松林下植物种类较多,长势较好,既可起到保护土壤作用,又可作打草用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防止坡地土壤侵蚀效益明显。在干旱的年份,固定沙丘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水分亏缺较大,但仍有一定的土壤有效水分节余,其立地土壤水分亏缺并不十分严重,林分相对稳定。除风蚀劣地外,30龄左右正值生长速生期,阴坡中部这一年龄段可以天然更新,其它立地也有天然更新的可能。因此,从人工林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此年龄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宜采伐。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南部固原市河川乡为研究对象,利用DEM和数字地形分析方法,将微地貌类型划分为沟底地、台地、阳坡沟坡地、阴坡沟坡地、阳坡梁峁缓地、阳坡梁峁陡地、阴坡梁峁缓地和阴坡梁峁陡地,基于1982年、2002年、2008年、2015年土地利用图和微地貌类型图,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土地利用转移方式和土地利用程度3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微地貌分异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河川乡微地貌类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影响,各地类有各自稳定的优势分布区域,土地利用转移方式和数量、土地利用程度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微地貌分异,且土地利用变化微地貌分异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与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有密切关系。土地利用变化的微地貌分异研究,弥补了单一地形因子在反映土地利用与地形关系上的局限性,为黄土丘陵区小尺度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地形地貌关系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且研究结果可以为土地资源评价、规划以及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辨认立地条件和积雪厚度对梭梭苗木成活的影响,于2009年4月,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选取了沙丘阴坡、沙丘阳坡、丘间平地作为研究样地,在原有自然降雪的基础上,通过补水模拟不同年份的积雪厚度,进行了梭梭春季免灌造林研究,选择适宜实施梭梭免灌造林的立地环境和积雪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之间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差异显著,沙丘阴坡、丘间平地和沙丘阳坡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分别为53.66%、14.42%和4.73%,这与3种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状况吻合,说明水分是影响梭梭免灌造林的关键因子;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积雪厚度对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年积雪厚度达到17 cm时,沙丘阴坡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能达到54.95%,而在丘间平地与沙丘阳坡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却很小,由于3种立地条件各种环境因子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同一积雪厚度对梭梭免灌造林成活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试论贺兰山植物多样性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实地考察,对贺兰山植物多样性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植物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山地植被垂直带类型多样和形态、生理生态适应性多样等一系列鲜明特点:根据中国植被分类标准,山体植被带分为山麓荒漠草原带、旱生乔灌木带、油松山杨林带和高山灌丛带:不同植被带由不同的植被类型组成;植被类型除了受海拔梯度影响外,水分条件也成为影响植被坡向分异的关键因子,从山麓到山顶,阴坡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疏林灌丛、亚高山灌丛、高山灌丛草甸,而阳坡的植被类型依次为灌丛、湿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干旱区草原和荒漠过渡区的山地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这种典型的困难立地进行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建设。本文选取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为研究区,采用25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基于GIS提取相关地形信息研究其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占45%~54%,表现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②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不同,高塬沟壑区呈左偏态分布,其他样区均基本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丘五区和过渡地带呈双峰现象。③不同类型沟壑区梁峁坡面积比例关系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沟坡面积比例为: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高塬沟壑区;川台地面积比例为:丘五区>过渡地带>丘二区>高塬沟壑。④不同类型沟壑区各立地类型组所占的面积比例各不相同,除高塬沟壑区外基本呈阳向缓坡组>阳向陡险坡组>坡顶或沟底。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抗旱造林与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市资源优势分析和开发利用探讨黄民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属山地丘陵区,境内东、西、北群山环抱、峰峦连绵,中南部地势平缓。地貌类型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盆谷四大类。以中低山类型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65.6%,河谷平原和山间...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湿地,其景观格局变化对雄安新区乃至整个京津冀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目视和基于样本的面向对象方法解译了1988—2018年的Landsat影像资料,对白洋淀湿地景观进行分类,并分析了白洋淀湿地景观类型和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8—2018年,沼泽向滩地和耕地以及湖泊向沼泽、滩地和耕地发生大面积转换,湿地景观面积占比下降15.8%,滩地替代湖泊成为面积最大的湿地类型;沼泽和湖泊的最大斑块指数(LPI)大幅减少,耕地最大斑块指数(LPI)持续增加。河流的形状逐渐复杂,库塘和耕地形状趋于规则。沼泽、湖泊和耕地的斑块连接程度较好,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增加,景观形状指数(MSI)变化微弱,各景观类型面积趋于均衡,优势景观类型的连通性减弱,对整个景观镶嵌体的控制作用减小,景观异质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赵瑾  张丽华  钟芳  孙荣高 《中国沙漠》2010,30(5):1160-1165
应用稀释平板法对兰州市郊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4种立地类型土壤中不同土层微生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同一种立地类型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差异很大,各类群数量排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并且各类群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②由于立地条件不同,4种立地类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呈现出南山坡地>北山坡地>盐碱滩地>梁坡红黏土地的规律。③4种立地类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在南山坡地,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显著相关;在北山坡地,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有效P显著相关;在梁坡红板岩地,与有效P、K显著相关;在盐碱滩地,微生物与有机质和有效K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吴隐  韩东  姚雪玲  张静  王锋 《热带地理》2019,39(4):531-537
依托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长期生态定位观测大样地(42°57′53″ N、115°57′30″ E),利用无人机获取的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样地内3 768棵榆树空间位置和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地面调查数据。综合坡度、坡向、坡向变率和小尺度的海拔高差,基于决策树分类的方法对样地地形进行分类,分析榆树疏林在不同地形上的数量、密度和榆树结构的空间特征。主要结果为:1)样地地形分为沙平地、沙甸、阳坡、阴坡和沙脊5种类型,各类型面积分别占样地总面积的52.89%、17.25%、12.47%、10.05%和7.35%。2)在沙平地、沙甸、阳坡、阴坡和沙脊5种地形下的榆树密度分别为28.9、17.0、41.2、141.7和65.2棵/hm2。3)位于沙地阳坡的榆树胸径、冠幅和树高最大,分别为18.9±7.52cm、5.19±2.33m和4.89±2.33 m。4)榆树在沙丘阴坡的分布密度最高,阳坡的榆树胸径、冠幅和树高显著大于其他地形部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综合地形因子的沙地微地形分类可更好地表征榆树疏林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也证明了无人机可成为分析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干旱河谷分布范围及分区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特殊景观类型,明确西南干旱河谷的空间分布范围,掌握分区统计数据,对了解干旱河谷生态系统、分析相关自然和人文综合指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与野外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划定了西南地区干旱河谷的空间分布范围,同时,分析了干旱河谷区的地形特征和干湿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长度约为6911.15 km,总面积约为26 451.61 km~2,涉及我国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区4个省级行政区。在空间分布上由北至南依次分布在白龙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元江,其中,金沙江干旱河谷面积最大,占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面积的44.36%,岷江干旱河谷面积最小,占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面积的2.74%。坡度大于25°的面积占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总面积的55.00%,地形坡度区域差异显著,岷江干旱河谷区地形坡度较大,雅砻江干旱河谷区较为平缓。阳坡面积大于阴坡面积,阳坡面积占干旱河谷总面积的40.49%,阴坡面积占干旱河谷总面积的31.12%。干旱河谷区内气象观测站的干季干燥度指数(I_(aD))值在2.14~5.10之间,属于半干旱类型和干旱类型。本研究成果可为干旱河谷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近50a土地覆被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樊宏 《山地学报》2002,20(1):64-69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区的研究,揭示我国西南山地系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规律。本文通过对岷江上游大量历史材料和数据的分析确定:耕地大幅度增加和林地内部结构的剧变是50a来岷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特点。本文在对二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岷江上游山地系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规律,有以下结论:(1)研究区土地覆被变化受山地自然条件控制,将继续以林地与草地为主体;(2)通达性的改善往往是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大规模变化的开端;(3)土地覆被变化存在一个演替序列;(4)土地利用效益增长潜力较大的土地覆被类型快的速度增长。此结合可指导研究萄生态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8.
微地貌制约下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分异特征及变化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平原大平小不平,具有平原湖区、平缓岗地区和起伏丘陵区3种微地貌单元。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研究分析微地貌格局下土地利用的特征。将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图层(1990,2010年)与微地貌单元图进行叠置,提取不同地貌单元下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面积等信息;分析验证了江汉平原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分形关系,采用分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不同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和变化方向。结果表明:(1)各微地貌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差异明显,平原湖区和起伏丘陵区耕地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平缓岗地区林地占绝对主导地位。(2)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连片性在不同微地貌单元呈现出很大差异。1990—2010年平原湖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连片性均很好,而起伏丘陵区仅有林地和草地表现出最好的连片性。(3)1990—2010年平原湖区各地类分维数呈下降趋势,稳定性增加;各微地貌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值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阴山山地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与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显著,自然带的垂直带谱比较明显。多年来开发利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造成生态系统失调,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是:调整农牧林的布局,加强滩地与旱地农田的基本建设,提高森林的覆盖率,种草养畜发展牧业。  相似文献   

20.
基于山地垂直带谱的秦岭土地利用空间分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罗勇  张百平 《地理科学》2006,26(5):574-579
为揭示秦岭山地垂直带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基于2000年夏季卫星遥感影象和1∶25万DEM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出秦岭南北坡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垂直带与土地利用进行叠加分析得出:秦岭山地林地占44.83%,草地占35.93%,耕地占18.42%。土地利用在垂直带上地空间分异显著,由基带往上耕地的比例呈指数关系减少,林地呈正抛物线变化,草地则与林地相反。在秦岭南北坡同一垂直带土地利用上也有明显的变化,特别体现在栓皮栎林带、锐齿栎林以及冷杉林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