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关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深水区的逆冲构造,其逆冲背景下的构造演化阶段及古地貌变迁特征,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了3个关键界面和4种构造样式,将新生界划分为3个超层序,进一步分析了SSQ_1超层序内部的泥岩滑脱面;厘定了中新统逆冲构造的演化阶段,并分析了不同阶段内的地貌特征。形成于构造活动期的超层序(SSQ_3)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由逆冲断层、泥底辟和披覆沉积所主控,对应3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①逆冲断层主控阶段。在重力滑脱作用下,逆冲断层沿不同深度滑脱面发育,所产生的位移差导致构造变换带内地层受到剪切应力而发育撕裂断层,其走向与逆冲断层近垂直;剪切破裂面的存在使地层抗应力强度大幅降低,在地层超压作用下,构造变换带内沿撕裂断层发育泥底辟褶皱;顺陆坡倾向搬运的重力流沉积物受到逆冲相关褶皱阻挡而发生沉积,导致重力流岩性圈闭集中分布于逆冲断层上盘的地貌低部位。②泥底辟主控阶段。在差异负荷作用下,塑性超压泥岩向逆冲相关褶皱与撕裂断层相关褶皱核部集中,形成大型滑脱褶皱;泥岩的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由不同深度滑脱面所限定的地层单元内;滑脱褶皱的存在使其两侧形成了沿陆坡倾向展布的地貌低部位,并成为重力流储层发育的有利场所。③构造平静阶段。构造活动明显减弱,在填平补齐作用下地貌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2.
何心月  李理 《地质科学》2019,54(4):1210-1222
编制构造演化剖面可以对构造变形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构造活动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受伸展叠加走滑多期变形影响,复杂伸展盆地区断层、褶皱发育,为平衡剖面的恢复过程带来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盆地演化分析的准确性。本文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Cdr(CorelDRAW)软件对复杂伸展盆地区变形进行恢复的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变形、剥蚀和压实作用对恢复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地层恢复。如果浅部构造变形对深部影响不大,在恢复时采用层厚不变原则逐层进行回剥;若后期存在区域挤压作用,盆地整体发生构造反转形成褶皱,浅部每剥去一层,深部地层即相应消除该时期产生的应力叠加效应,此时需要对弯曲地层进行拉平处理。2)断层恢复。对生长断层而言,断层恢复就是消除上覆岩层产生的重力效应。对于深部早期生长断层而言,浅部地层对其只有压实作用而不影响其产状,此时应遵循深、浅部断层分开、独立恢复的原则。这种平衡剖面恢复的方法是基于地层及断层发育的构造部位、活动期次及其成因关系提出的,更加符合地质逻辑,能够更好地反演复杂伸展盆地区构造变形过程。运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青西地区进行了平衡剖面反演,得出该区构造演化受控于伸展、构造反转和走滑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邮凹陷真武断裂带断层活动及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真武断裂带是高邮凹陷主要含油构造带之一,圈闭落实是该区油气勘探关键;断层活动及演化规律研究是建立地震解释模式、提高构造解释精度的前提。通过真武断裂带区域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断层活动速率及平衡剖面等研究,明确了该区构造特征、断层活动及演化规律,为该区复杂小断块精细解释及断层组合提供了地质依据,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系统分析六盘水煤田黑塘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认为:黑塘煤矿向斜构造—龙家沟向斜,轴向南东-北北东向,浅部地层倾角25°50°,深部5°50°,深部5°20°;矿井内断层总体走向NE,倾向多为SE,断层落差多小于50 m,且正断层数量多于逆断层;断层组合样式多样;矿井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燕山中期研究区经历了NE-SE向挤压、近NS向挤压和NW-SE向挤压的应力转换过程,奠定了研究区NE向的主体构造格局;燕山晚期NW-SE向拉张作用,使断裂构造性质发生转变,导致矿井现今正断层为主导。  相似文献   

5.
汪国顺 《安徽地质》2016,26(4):256-259
在系统分析丁集煤矿煤田勘查及开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深入探讨了丁集矿井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丁集煤矿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地层倾向SSW~E,次级褶曲和断层较发育,大中型断层以逆断层为主,多向南倾,走向主要为NWW和NNE向。丁集矿井可划分为北部潘集背斜区、西部宽缓褶曲挤压区,中部丁集盆状区和南部平缓区。丁集矿井构造成因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关联,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形成现今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6.
发育于法国Cevennes聚煤盆地北坳区斯蒂芬期(Stephanian)同沉积断层在空间上局部控制了碎屑体及煤层的形态、厚度,且在时间上完成了构造反转。盆缘断层控制了盆地自身的几何形态及其岩相古地理格局,它们的活动性及强度的差异致使盆地沉降或沉积中心、富煤带的侧向迁移,使盆地整体的构造格架发生了由半地堑-地堑-新形式的半地堑的转化。在不同的演化时期,盆地钎特的沉积、充填作用对构造的活动与演化给予了  相似文献   

7.
陈鹏  施炜 《地质论评》2015,61(3):536-546
古构造应力场恢复是重建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断层作为地壳浅表发育的脆性变形构造,为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提供了重要地质条件。关于利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古构造应力场,前人进行了长期探索。目前其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实际应用均取得重要进展。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古构造应力场的理论方面,改进的安德森模式描述了在发育先存薄弱带的情况下断层形成与演化的规律,克服了安德森模式只适用于均匀变形域的理论局限性;在研究方法方面,突破了在沉积盆地内部变形相对单一的限制,在造山带前陆或者叠加褶皱区等复杂变形区有效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并通过断层相关褶皱与同褶皱变形的滑动矢量分析,厘定出同造山作用的古构造应力场。这一方法在大巴山造山带强变形区得到了有效应用,为探讨其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恢复等多种方法对马北地区断裂组合、断裂发育期次、断裂演化、构造高点发育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依据断层组合关系、安德森断层模式及Harding1974年关于走滑断裂系应力、应变的相关论述,对该地区新生代以来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探讨,并以油气动态成藏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断裂-构造高点演化与油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马北地区多期断裂是以马仙断裂为主导的走滑断裂体系,其断裂演化与马仙断裂活动息息相关,且与古今构造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两者共同控制了新生代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及分布。  相似文献   

9.
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刘池洋 《地学前缘》2005,12(3):113-124
盆地构造动力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沉积矿产形成和烃类成藏的条件、特点和分布规律。目前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主要有以下4方面:(1)特征或成因复杂的构造,如走滑构造、横向(转换)构造、拆离滑覆构造、较大型断层的分段性和断裂带的结构等。(2)非应力成因的构造:在盆地和构造形成的动力中,热力和重力与应力相并列,但却研究薄弱。前两类动力作用的影响更为深远,其构造特征复杂、独具个性,仅从应力分析常会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甚或相悖的结论。(3)后期改造与古构造恢复:在盆地形成演化末期或之后,多种不同形式的强烈改造,常使盆地的原始沉积面貌大为改观。如后期差异升降与差异剥蚀将改变盆地的原貌,并明显影响油气的聚集和赋存。对后期改造研究与原盆地和古构造恢复意义重要、难度颇大。(4)盆地动态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如盆山耦合关系、稳定地块的作用、盆地动态构造演化与深部作用过程、区域构造环境和其时空坐标、总体构造特征的再认识等。  相似文献   

10.
塔北隆起古生代构造样式和构造反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区,笔者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西部英买力地区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冲断层褶皱和"y"型压扭断层,而其东部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逆断层及断层传播褶皱和反冲断层构造.造成塔北隆起东、西构造样式差异的机理主要有两点:一是东部地区对震旦纪一早奥陶世正断层在后期挤压作用下反转,二是英买力地区中寒武统盐层的发育.塔北隆起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塔北隆起东部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发育大型正断层构造,而英买力地区为稳定碳酸盐岩台地;晚奥陶世至泥盆纪,塔北隆起东部牙哈断层发生反转,轮台凸起隆升,而英买力地区位于隆起的斜坡部位;石炭纪至二叠纪,塔北隆起东部大规模抬升,剥蚀严重,出露变质基底,英买力地区接受强烈的变形作用,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断层和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1.
地质断层三维构模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良峰  潘信 《岩土力学》2008,29(1):274-278
对包含断层的复杂地质体三维构模技术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分析了实际勘察所获取的断层数据类型,设计了标准的断层数据库格式;系统地评价了两类基本的断层构模方法(即基于地层恢复的断层构模技术和基于分区插值的断层构模技术),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断层与地层的统一构模技术;该技术既能应用于同沉积断层,又能适应断层终止于地层内部的情况,还能处理具有多值面的逆断层构造的拟合问题,在理论上能够构造任意复杂的断层系统。通过北京奥运公园场址的断层构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煤炭地质勘查的研究对象、勘探方法、数据资料在空间上都是三维的,适合于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进行管理。根据三维地质建模与煤炭地质勘查是否同时,可将煤炭地质勘探三维地质建模分为两类,一类为勘探工作中,主要以钻孔数据为主,用于制作三维地质模型的原型,生成煤层底板等高线、剖面图草图,供地质工程师进一步加工,构建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另一类为勘探工作后,即以已经做好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剖面图为主要数据源,构建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可用于煤矿设计、数字矿山建设。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煤炭地质构造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第一,可对地面、钻探、物探、化探多种手段获得的探测资料进行集成与同化处理,提高信息空间的一致性;第二,地质构造要素表达具有直观性与三维立体性,如断层的表达,其在三维环境中不仅可表达为一个面,并且能清晰反映断层与地层、以及断层与断层之间的相互切割关系,弥补了平、剖面图上仅表现为一条断层线的不足;第三,可平、剖面三维联动编辑,很好地保证平面图与剖面图的空间一致性;第四,可以在剖面上以画草图的方式确定剖面上煤层对比与断层切割方案。  相似文献   

13.
3D structural modeling is a major instrument in geosciences, e.g. for the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and energy resources or nuclear waste underground storage. Fault network modeling is a particularly crucial step during this task, for faults compartmentalize rock units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subsurface flow, whether faults are sealing barriers or drains. Whereas most structural uncertainty modeling techniques only allow for geometrical changes and keep the topology fixed,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creating realistic stochastic fault networks with different topologies. The idea is to combine an implicit representation of geological surfaces which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for handling topological changes with a stochastic binary tree to represent the spatial regions. Each node of the tree is a fault, separating the space in two fault blocks. Changes in this binary tree modify the fault relations and therefore the topology of the model.  相似文献   

14.
川西双鱼石研究区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北段,近年双鱼石区块进行的油气勘探证明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条件,查明该区构造发育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对区内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研和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双鱼石研究区具有构造正反转特征;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印证了双鱼石研究区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三叠世之前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发育高角度正断层,而后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受到龙门山造山运动影响构造反转,早期高角度正断层上下相邻软弱层诱发逆断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层力学结构的三维构造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维构造恢复不仅可以验证构造解释在三维空间的一致性,也可用于计算构造内部的应变状态,确定构造位移变化路径及地层力学结构对构造生长过程的影响。在Gocad三维平台上综合遥感、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建立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勘探目的层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紫泥泉子组(E1-2z)的面模型和霍尔果斯深层背斜的体模型,并在体模型的三维域中设置剪切模量、拉梅常数以及岩层密度,以求真实反映实际地层力学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Gocad平台开发的三维构造恢复插件对两者开展恢复试验。面模型恢复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逆冲断层上盘的恢复应变椭球长轴多呈北西方向,与该位置天山山体和山前断裂带走向斜交,这一特征印证了晚新生代以来的斜向挤压作用。但在山前第二排背斜带东西300km的范围内,恢复应变椭球长轴由霍尔果斯背斜处的近南北逐渐向东西两侧的北北东向和北西向过渡,揭示出深部隐伏断裂可能具有前陆地区典型的弧形冲断特征。体模型恢复结果表明,霍尔果斯深层背斜内部的应变状态与其所经历的运动学过程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恢复应变分布主要受相邻地层之间力学结构的差异控制,这就导致同一断块不同地层内部的应变状态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针对圈闭范围小尺度构造的恢复应变计算可用于构造裂缝性质、方位和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井田勘探资料及野外地质资料,对井田构造基本形态、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该井田的构造模式、构造成因、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认为井田的构造格局是多期构造运动综合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井田构造形态为一略有起伏的平缓单斜,区内NE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多属张扭性,EW向构造早于NE向构造,构造复合部位较复杂,其余区段较简单;伸展构造是井田构造的主体样式,这一结论对下一步继续勘探及煤矿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常规的二维地质图件难以直观地表达煤炭资源的三维空间展布。基于青海木里三露天勘探区的钻孔数据、二维平面地形地质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和地质勘探剖面图,对该地区地形、煤层底板和断层的三维空间形态及温度场进行了重构。三维重建结果清晰明确地展示了三露天勘探区煤层的形态特征、各个沉积旋回的聚煤范围和强度、构造轮廓特征以及地下地温特征等。结果表明,基于多源地质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可直观形象地反映煤层等地质体的形态和属性特征,可有效地分析复杂断层在地质历史中产生的先后顺序及古构造应力场特征。使用三维建模技术重构地质体对沉积构造及地质体属性特征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地震剖面系统解释,识别出断陷的结构和构造特征,运用平衡剖面的原理及方法,进行了断陷的构造演化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榆东、榆西断陷分别沿榆东断裂和榆西断裂呈近SN向分布,两个断陷之间为榆树凸起。以榆树凸起为中心,两个断陷分别是由同向正断层组所组成的西断东超和东断西超的复合半地堑,它们共同组成了相背式半地堑组合。在榆东断陷中分布一条近EW向展布的次级凸起,分隔了北部洼槽和南部洼槽,它是十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笔者还对比了两个断陷的构造样式、构造反转、断陷强度、地层残留厚度和最大埋深等方面的差异;识别出榆树地区火山岩的分布特征主要受SN向的榆东基底断裂、NNE向的榆西基底断裂、NWW向的新立镇基底断裂和NEE向的农安—榆树岩石圈断裂交叉控制;讨论了断陷形成以及火山喷发与华北板块和东北中小地块群发生碰撞、蒙古—鄂霍茨克洋盆的关闭、Izanagi板块斜向俯冲和岩石圈拆沉减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地质剖面图中复杂断层的自动生成,通过分析断层数据类型,实现断层数据规范化处理;分析断层自身的基本要素(断点、断距、性质、走向、倾向、与地层的切割、错动关系等),提出采用“复原法”构建单一断层模型的方法;依据复杂断层的空间拓扑关系及其重要性,划分断层级别,理顺断层之间、断层与地层之间的关系,探索出地质剖面图中复杂断层的自动生成方法。通过开滦某煤矿的地质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依据用户需要,生成任意方向的地质剖面数据,为基于剖面的三维建模提供了充足的原始建模数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田地质资料对永8 块断层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 断块为一典型东西向展布的同向叠覆型断层调节带,西侧主断层(辛120 断层)与调节断层在剖面上呈阶梯状组合样式, 东侧主断层(永105 断层)与调节断层呈地垒状组合;辛120 断层活动性减弱时,其位移量传递给永105 断层和调节断层; 力学分析认为该断层调节带是在左旋张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对永8 块油气分布、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与 封闭性研究,建立了永8 断层调节带油气成藏模式:主成藏期东侧主断层作为油源断层沟通了烃源灶和储集层并输导油气; 调节断层停止活动时间早形成断块圈闭,成为遮挡断层。永8 块西侧是有利滚动勘探开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