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1995年云南孟连西7.3级地震的前震序列时,发现跟踪最大前震6.2级的余震序列中,有一组较大震级的地震呈现出随时间的增长不断线性递增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云南其他震例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利用修正的大森公式n(t)=k/(t+c)^p拟合该序列,在获得的参数重新构造的频度-线性化时间坐标中,这一组地震显示出与海城前震序列随时间变化震级出现非线性增强的共同特征。采用表征物质加速应变而失稳城前震序列随  相似文献   

2.
2001年施甸Ms5.9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昆明数字地震台网对2001年4月12日施甸MS5.9地震序列观测的近300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资料为基础, 用横波波谱资料估算了该次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结果表明,震级在1.5~5.3的范围内, 地震矩范围为1010~1016 N·m, 拐角频率的范围为0.2~8.0 Hz, 震源破裂半径a的范围为200~2 500 m, 地震应力降的范围为0.1x105~20x105 Pa. 通过对地震震源拐角频率fc及地震应力降随时间变化的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 施甸5.9级主震前的前震序列地震的平均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平均拐角频率. 与之相反, 地震平均应力降则是前震序列明显高于余震序列. 分析认为, 主震前后平均拐角频率和应力降的这种随时间变化特征, 具有强震前的前兆信息指示意义. 主震的前震序列具有高应力降显示出主震区储存了较高的剪应力;主震后, 由于释放了绝大部分应力, 余震序列则表现为低应力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鹏  郑建常 《中国地震》2015,31(2):262-270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震级为3.0~5.0级;地震矩为3.46×1011~2.08×1015N·m;视应力为1.48×105~1.16×106Pa,均值1.71×105Pa;拐角频率为1.4~7.1Hz。通过分析视应力及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知,于田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视应力明显高于余震序列,而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余震序列。主震前视应力出现高值,表明在主震区积聚了较多的应力,随后在应力值降低后的缓慢升高过程中发震,由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震后视应力值又逐渐降低,表现为低应力的余震破裂。  相似文献   

4.
泾阳小震群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韫玉  薛勇杰 《地震学报》1985,7(3):337-341
本文利用单台资料,对泾阳小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了震群的时间序列、频度-震级关系、余震衰减规律以及震源的空间分布,并对其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个小区域、低水平的微小地震序列与大区域、长时间的中、强地震有相似的活动特征。而且,震源的空间分布也表现出与构造有关,震源的错动方式也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震频度衰减预报地震的工作细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几年来,我们曾经研究了根据地震频度衰减预报地震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概念是这样的:假定有一地震序列,我们也已经有了这个系列的资料(包括各次地震的时间、震级及震中位置)。问题是现在的地震系列是前震系列还是主震、余震系列呢?如果是前震系列,我们便预报今后还有主震发生,有的情况下还可以大略估算出主震的震级;如果地震系列经判断是主震-余震系列,则可以计算最大余震震级,供预报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颙  刘杰  杨文 《中国地震》2015,31(2):177-187
地震丛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2个特殊的例子就是前震序列和震群。基于对1966~1996年中国大陆8个前震序列的分析,本研究提取了如下前震序列的图像特征:1前震序列的震中在空间上密集集中;2前震的震源机制与主震的震源机制相似,而这种与主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在余震序列和震群中并不存在;3这30年在中国大陆我们尚未发现主震之前的前震丛集的震源机制不一致。最后,我们发现中国大陆5%的主震前发生前震序列。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地震序列中前震、主震和余震的烈度。在大震以后余震不断发生的情况下,震源区的岩层介质逐渐破碎,对地震波传播的吸收影响加大。同样震级的强余震的烈度,将由于发生的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前震与主震的烈度,因震源区和地表介质基本完整而看不出有此种影响。 文中还提出要注意和区分早期强余震烈度对主震烈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景谷6.6级、鲁甸6.5级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消除区域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2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震级对应力降的影响,对比了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应力降,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明显高于鲁甸地震,这可能与2次6.5级左右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有关。从序列余震应力降的时、空变化对比来看,景谷6.6级地震后至2014年12月6日5.8、5.9级强余震发生前,应力降变化呈现先缓慢下降、进而转折升高并持续高值的变化过程;同时,高应力降地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5.8级强余震区域。这表明,主震发生后经过一个较短期的调整之后,5.8级强余震震源区的应力环境可能持续增强。5.8、5.9级强余震发生后,地震序列应力降快速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研究表明,2次6级左右强余震发生后,震源附近区域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环境降低,地震序列活动也趋于结束。对于后续没有强余震发生的鲁甸地震序列,余震应力降小于景谷地震序列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同时,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应力降在时间上几乎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结合主震能量释放特点推测,震源区的应力在主震破裂过程中已得到较多的释放,主震后震源区应力变化呈现逐渐恢复的过程,这可能是鲁甸地震余震活动明显较弱,后续亦未有较强余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永久  程万正 《中国地震》2003,19(4):340-350
利用成都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的S波段资料,使用波谱分析方法计算雅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对不同时段的震源参数进行初步分析后,得到如下结果:①给出了适合于雅江地震序列的地震矩M0和矩震级Mw与里氏震级ML的关系;②拐角频率从5.0级地震前的1.4左右下降到5.0级地震后的1.3左右,6.0级地震之后又下降到1.2左右;③前震和余震的一些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预测未来强震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大理M_S6.4地震和意大利拉奎拉(L'Aquila)M_W6.3地震都因未能准确做出危险性预测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哪些工作可能向政府和公众说明"哪里可能发生地震"、"最大量级多大"、"未来发震趋势如何"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本文根据天气预报思路,将地震活动按丛集性做分区处理,从各区M-t序列、3级地震活动性、2年来地震能量释放升级趋势、G-R关系等几方面分析了这两次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认为这两次地震的相似性有以下几点:(1)震源深度都比较浅。云南大理M_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意大利拉奎拉M_W6.3地震震源深度8.8 km;(2)b值相近。云南大理M_S6.4地震b=0.59,意大利拉奎拉M_W6.3地震b=0.61。G-R关系外推震级相近,均为MGR6左右;(3)M-t图序列地震能量释放都呈升级趋势,地震活动也相似。平静打破后3级以上地震活跃,都出现震群现象,地震能量释放呈加速状态;(4)都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意大利拉奎拉M_W6.3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_W5.2;云南大理M_S6.4地震主震前最大前震为M_S5.6,且前震震群特征明显。同时,本文讨论了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的合理性,认为按地震丛集性划分区域更容易把握区域地震活动的特点。这两次地震发生在不同区域,构造差异极大,属不同错动类型,用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都得出较好的结果,再次说明了分区G-R关系和M-t序列分析对判断地震危险性的普适性特征,这为下一步产出"地震危险性云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数据对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截至2017年8月14日16时,共获得209个余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近EW向或NWW向分布,余震区长约50km,宽约17km。余震分布在主震的西侧,推断此次地震单侧破裂。余震震源深度为1~25km,其中,震级较大余震深度为8~17km。精河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随时间呈起伏状衰减,震后2天内比较活跃,此后出现较快衰减。随时间推移,余震区呈现中西部衰减慢、东部衰减快的特点。此次地震震中距2011年精河5.0级地震震中21km,相比2011年精河地震,其震源更深,震级更大,但震源机制解相近,均为逆冲型。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为此次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唐山余震的数字化地震记录,研究了唐山余震区震源的非均匀性,发展了一种随机震源谱的经验模型,引进了两个与高频波激发密切相关的震源参数,断层上的均方根应力降(E{τ~2})~(1/2)和谱的第二拐角频率f_(1c)并对P波谱定量地估计了五个震级在3.0—3.9间的地震的(E{τ~2})~(1/2)和f_1,得到了这五个地震的震源非均匀性的粗略描述。  相似文献   

13.
江苏射阳5.1级地震的前兆性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2月17日11时3分27秒,江苏省射阳县(北纬33°55′,东经120°32′)发生了M_s5.1地震,震源深度约18km。根据图1,该地震序列似应为前—主—余震型。但该序列中最大前震震级为M_s2.4,最大余震震级为M_s1.8,分别和主震震级相差2.7级和3.3级,主震释放能量占全序列释放总能量的99.99%。因此,我们主张称其为“接近孤立型的前—主—余震型序列。 从2月6日至2月17日主震发生前,位于震中区西南约35km处的大丰深井地震仪  相似文献   

14.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前震和余震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对S波记录谱进行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和场地响应的校正后,基于Brune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了于田地震序列102次ML≥3.0级地震的地震矩、视应力、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震级为3.0~5.0级;地震矩为3.46×1011~2.08×1015N?m;视应力为1.48×105~1.16×106Pa,均值1.71×105 Pa;拐角频率为1.4~7.1Hz。通过分析视应力及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知,于田7.3级地震前震序列的视应力明显高于余震序列,而前震序列的拐角频率明显低于余震序列。主震前视应力出现高值,表明在主震区积聚了较多的应力,随后在应力值降低后的缓慢升高过程中发震,由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震后视应力值又逐渐降低,表现为低应力的余震破裂。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区地震序列分类的定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1965提以来116次大小地震序列的清理和归纳,引入了地震序列分类的时空强定量尺度,提出;表明震源区进人失稳状态的前震序列主要发生在主震前10天,前震序列的最大震级5.5级;震群型地震序列在时间、地点上的确定应与震级有关,在时间上以同在地震孕期内为宜,7、6、5级分别不超过1年、半年、3个月,在地点上以同在地震孕震区内为2,7、6、5级分别不超过100、50、30公里,震级上以小子等于0.5级为宜;主余震地震序列和孤立型地震序列的最大震级差分别是2.9级和3.3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青海及其周边28组记录相对完备的5.0级以上中强地震序列进行计算,得到各个序列h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所有地震序列h值在主震发生后0~3天内波动变化较大,除个别地震序列外,h值在震后第8天开始趋于稳定;可根据h值是否大于1快速判定地震序列是否为前震型序列,但由于不同类型地震序列之间h值分布范围重叠较为严重,不能根据h值完全准确地判定出序列类型;通过h值方法得到最大余震震级的预测结果报准率约为70%(震级误差为±0.5级),余震震级较低时,预测结果相对较为准确,孤立型序列判定结果优于主余型序列;根据实际发生的地震,检验认为门源6.4级地震序列的发展趋势和最大余震均符合h值预测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的地震学记录及当年的地震图纸等,从微观,宏观两方面探讨了1920年12月22日西藏芒康盐井地震的发震时间为05时33分,震级为6级,宏观震中北纬29°02′,东经98°36′,宏观震源深度约10千米等,属有前震的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地震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的建筑物质量低劣,震源较浅等。  相似文献   

18.
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标度变换法分析了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存在分维结构,分维结构无标度区一般跨越两个数量级,分维数值大小有所不同。对余震序列而言,随震级下限的升高,同一时段内分维略有降低;当震级下限固定不变时,强余震活动期间分维较低,而强余震活动结束之后分维明显升高;唐山余震序列的时间分维具有分区差异性,并且较大的强余震均发生于时间分维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区域内。本文的工作结果表明,海城地震的前震序列同样具有明显较低的时间分维。 最后,本文尝试利用余震序列时间分布分维结构的无标度区范围,粗略估计了强余震的截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001年2月四川省雅江县发生的MS5.0前震、MS6.0主震及序列地震的震源机制、波谱参数及应力降的变化过程与震区地震活动.根据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图象分析,选雅江5.0级的节面Ⅰ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NNE;选雅江6.0级地震的节面Ⅱ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WNW,分析前震与主震的断层面走向是斜交的.雅江6.0级地震发生前震区应力降水平有所增加,这一现象与震区地震活动的增加是一致的.雅江地震序列的衰减起伏过程, 前、余震波谱变化, 以及震源力学错动机制等均呈现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特征,并与2008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于田MS7.3地震有MS5.4直接前震,序列强余震频次低、余震衰减较快,目前最大余震震级为MS5.7;通过分析历史地震序列类型、计算于田单台序列的h值、6值、主震释放的能量与序列能量的比值等参数,初步判断于田MS7.3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