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每年4月份至5月初,是我县双季早稻育秧的关键季节,这时正值冷暖交替,天气变化比较复杂。过去,本地区采用育水秧方式,每遇低温连阴雨,即易造成烂秧。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育秧方式已改进为半旱秧和旱秧后低温连阴雨的危害有所减轻,但新的育秧方式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即:大幅度的温度变化又影响了秧苗的正常生长,特别是  相似文献   

2.
在早稻播种时节,长江以南的中低纬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往往影响春季早稻的播种。人们为了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和季节的有效性,采取了科学的薄膜育秧法,以促进秧苗生长发育,避免早稻盛花期处在雨季集中时段以及二晚兔受寒露风危害,确保早晚稻稳产增产。薄膜育秧,就目前而言,是一种较为广泛的育秧法,如旱床育秧等,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温光气候资源,保证阴雨低温期间的秧苗正常生长,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实惠,具有“省、增、早、好”等优点。该育秧法,除合理配肥外,基本原理与其它形式的薄膜育秧一样,都可改善小气候,在春季北方冷空气比较  相似文献   

3.
1 目的意义: 当前,我县早稻主要采用湿润育秧方式,但常遇阴雨低温造成烂种烂秧;大苗洗根移栽返青慢、分蘖迟;用种量多,稀播专用秧田面积大,影响总产量。 早稻旱床育秧技术系引进日本原正市先生“旱育稀植”技术,经研究改造而形成的育秧新技术。它能解决湿润育秧所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能使早稻早熟、增产、省成本。  相似文献   

4.
张养才  太华杰 《气象》1983,9(4):14-17
我国双季稻区处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10℃以上积温在4250℃以上,年降水量均在1000—2000毫米,以稳定通过10℃的初终间日数作为水稻生长期,由北部的220天,到华南的365天,水稻年可二熟至三熟。但在双季稻生产中,早稻育秧期低温引起烂秧是生产中的重要灾害,每年因低温造成不同程度的烂  相似文献   

5.
南宁地处广西南部,气候温暖,夏长冬短,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为双季稻作区。但由于春秋季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早稻播种育秧时容易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烂秧;晚稻抽穗扬花时又易受到寒露风危害,空秕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产量不稳定。以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2℃作为早稻  相似文献   

6.
早稻育秧期间,立枯病时有发生.而大面积立枯病的发生,均是由于出现不利的气象条件造成的,它是早稻育秧期又一严重的气象灾害.从危害情况看,由于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和保温育秧面积的不断扩大,春播期低温冷害造成的烂种死苗,远不如立枯病造成的损失严重.同时,各级领导和群众,对低温冷害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对于立枯病就没有那么  相似文献   

7.
罗北十二队在早稻培育壮秧、防止烂秧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播种的有利时机和秧田管理技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从一九六六年以来,早稻育秧基本上没有发生烂秧现象。这个队的主要育秧经验如下:1、掌握天气,适时播种早稻秧苗扎根生长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很严格,而春播期间的天气多变,时冷时热,早稻播种后天气温暧,有利于种子扎根生长,若遇到低温阴雨天气,则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容易造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08年广东省86个气象站的资料,结合农业气象观测报表中早稻各个发育期的出现时间,从程度和频率两个方面对比分析1961-1996年与1997-2008年两个时段早稻生长季的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1)低温阴雨危害明显减轻;(2) “五月寒”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主要危害北部地区;(3) “龙舟水”危害略有加重,降水集中期后推至6月中旬;(4)≥35℃高温热害加重.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为早稻应对气候变化调整生产布局、培育优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们玉林地区,是以双季稻为主的农业区,全地区650多万人口,450多万亩稻田,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早稻播种育秧期间,常常遇上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烂种烂秧,是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 早稻烂秧,一损失了种子,二贻误了季节,影响晚稻产量。据统计,1970—1979年10年中,全地区因烂秧,损失种子一亿一千七百多斤,其中1974年就烂掉两千四百多万斤,1976年烂两千一百多万斤。 十年前,区党委就把早稻烂秧,列为全区水稻生产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即早稻烂秧、病虫害、晚稻寒露风)。号召有关单位想方设法解决好水稻过“三关”的问题。根  相似文献   

10.
邵乃凡 《气象》1978,4(12):33-33
海拔400米以上的桂北山区,因气温低、日照少,六十年代以前,这里只种一季中稻,此后,才逐步改种双季稻的。 虽然桂北山区也可以种植双季稻,但是,从气候条件上看,遇到的问题不少。 一是倒春寒。历年3—4月间,寒潮频繁南下,造成气温急剧变化或连续低温阴雨天气,而招致早稻烂秧死苗,给播种育秧带来很大困难。桂北山区各县每年因烂种损失数十万斤稻种,有时甚至达百万斤以上,  相似文献   

11.
温室无土育秧,是我国育秧技术上又一重大改革。从农业气象角度来说,早稻采用温室无土育秧,既可避免低温、阴雨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同时还能为秧苗生长创造了适宜的温湿度条件,缩短了育秧时间,有利于抢季节,防止烂秧。  相似文献   

12.
二月底到四月初是我县早稻播种期,也是冷暖空气在桂北、桂中一带交绥的季节,一定强度的冷空气侵入我县,常造成日平均气温低于12℃以下的烂秧天气,因此,准确地作出低温阴雨出现时段的长期预报,对早稻抓住时机适时播种防止烂秧是很重要的。几年来在我局应用多因子点聚图分区百分率综合的方法,提前十五天作3月1日到4月10日低温阴雨出现时段的长期预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预报方法简介 1、根据冷空气活动与前期天气存在着复杂的韵律关系的特点,我们把3月1日到4月10日按历年出现低温阴雨的状况,分成以下8个时段:3月份1到4日、5到8日、9到11日、12到16日、17到19日、20到23日、  相似文献   

13.
陆川县地处桂东南,光温水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以种植双季稻为主。但历年来早稻产量很不稳定,一增一减波动性较大。通过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我们发现“龙舟水”与早稻产量的丰欠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其危害机制和指标及一般变化规律,以便趋利避害,夺取稳产、高产。 一、“龙舟水” 的危害 机制和指标 “龙舟水”是指每年早稻生长季节中期出现的阴雨天气,而不是一、二次大雨或暴  相似文献   

14.
高安市耕地中的绝大部分以种植水稻为主。历年来,早稻春播期间因天气变化造成烂种烂秧,影响早稻生产。而采用薄膜育秧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天气灾害对育秧的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高安市春播天气分析高安市早稻播种育秧时段为3月中旬一4月上旬。此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剧烈,时响时雨,且常常出现连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播种育秧十分不利。利用高安1959~门则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33a(年)中春季米出现低温连阴雨灾害的有16a(年),频率为48%;达轻底灾害指标的有6a(年),频率为18%;达重度灾害指标的…  相似文献   

15.
陈力 《气象》1981,7(4):16-16
近几年来,天气预报为各行各业及时地提供了服务,成绩是很大的。但对农业生产来说还满足不了需要。例如在早稻育秧时只报什么时候来寒潮是不够的,还应当指出是否会达到气温低于10℃并连续4天以上的烂秧指标。否则农村干部群众就无法准确掌握护秧时机。1980年我县新河公社早稻就因为持续低温阴雨烂秧20万斤。又如5月低温,天气预报往往只报该  相似文献   

16.
我县地处低纬高原,冬季不冷,夏季不热。但从水稻生长过程的气温变化情况来看,却经历了由低温到高温和由高温到低温的两个不同阶段。按照过去的生产方式,采取露天育秧要躲过春季低温烂秧天  相似文献   

17.
我县地处赣西北山区,气温偏低,尤其是早稻播种育秧期间,常受阴雨寒流袭击,往往造成烂种烂秧,不但损失了良种,耽误了季节,而且也影响晚稻的丰产丰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县先后推广了湿润秧田、通气秧田、薄膜小苗带土移栽等育秧技术,对  相似文献   

18.
春季长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育秧 危害很大。因此对其环流特点进行分析,寻 找预报着眼点是很必要的。 过去认为我区的低温天气,与影响我区 的冷空气强弱和南下路径有关,这一点看法 是较一致的。但对低温阴雨天气,单方面强 调冷空气的作用和强调暖空气的作用,我个 人认为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即使在冬天,暖空气强时,冷空气仍是主要矛盾,而冷空气 控制我区后,暖空气又变成主要方面了。所 以确切地说,我区的低温阴雨天气,应该是 与影响我区的华南静止锋和江南低空切变线 (简称江南切变线)有密切联系。因为在这 些系统影响下,冷暖空气在我区上空交绥,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6,(1):12-13
一、预报思路“冬干天气暖,来春必有倒春寒”,这条农谚在贵溪地区流传甚广,其意思是:冬天少雨、高温,预兆早稻播种期间会有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不利于早稻育秧,甚至会造成毁种烂秧现象。就韵律概念来说,春、冬还具有120天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种稻要好秧”,“秧好半季稻”,搞好春播育秧对于夺取早稻丰收,乃至对全年农业生产丰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春播期气温变化剧烈,常遇低温阴雨,对春播育秧造成很大困难和威胁,轻者停滞生长,叶尖发黄,重者烂秧死苗。如1972年4月初受冷空气低温阴雨影响,全县损失谷种二十多万斤,这不仅造成谷种紧张,需补种补苗,而且推迟了农事季节。但我们在调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