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三明市水稻气候条件分析与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水稻生长对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的要求及其主要的不利气候因素———早春低温阴雨造成早稻烂种烂秧和秋季寒害对晚稻抽穗扬花的影响 ,确定三明市水稻生长的气候指标为春季稳定通过 10℃初日至秋季稳定通过 2 0℃终日的积温。根据三明市各地活动积温的分布情况和不同品种搭配的早稻播种至晚稻安全齐穗所需的总积温 ,划定了三明市水稻合理布局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活动积温的 80 %保证率建立的区划模型和区划指标将三明市分为 7个水稻种植气候区 ,并提出了水稻生产趋利避害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赣西北山区,气温偏低,尤其是早稻播种育秧期间,常受阴雨寒流袭击,往往造成烂种烂秧,不但损失了良种,耽误了季节,而且也影响晚稻的丰产丰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县先后推广了湿润秧田、通气秧田、薄膜小苗带土移栽等育秧技术,对  相似文献   

3.
春季低温阴雨对早稻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2、3月份日平均气温≤12℃,且持续3天以上或口平均气温≤15℃,每天日照小于2小时,且待续7天以上断续有小雨的天气过程,称为低温阴雨。此时正是我省早稻的播种季节,对早稻谷种和秧苗都威胁很大,严重的年份,会造成大面积烂科烂秧,从而影响全年的水稻生产。本文根据低温阴雨出现的一般规律及对早晚稻产量的影响,做一简要分析,为水稻高产提供依据。1低温阴雨对早稻产量的影响60年代以来我省出现了9年严重的低温阴雨天气,分别是1964、1968、1969、1974、1982、1983、1984、1985、1988年,除1968、1984年外早稻是增产的。可见低温…  相似文献   

4.
张养才  太华杰 《气象》1983,9(4):14-17
我国双季稻区处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10℃以上积温在4250℃以上,年降水量均在1000—2000毫米,以稳定通过10℃的初终间日数作为水稻生长期,由北部的220天,到华南的365天,水稻年可二熟至三熟。但在双季稻生产中,早稻育秧期低温引起烂秧是生产中的重要灾害,每年因低温造成不同程度的烂  相似文献   

5.
章俊 《浙江气象》2001,22(1):23-25
倒春寒及育秧期间气温突变常造成本县早稻烂秧缺苗而影响早稻生产,探索防灾补救措施一直是科技人员的重要课题.本文除了通过总结常规培育壮秧,临时补播等补救措施外,还通过对比试验,重点总结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直播栽培在早稻烂秧情况下的应用.总结出直播栽培的技术要点,为解决早稻烂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气象条件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是荆州地区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以危害早稻、中稻、杂交稻为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发病较重的田块,空秕率增加,千粒重降低,轻则减产5%~10%,重则减产50%~70%。荆州地区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病以来,渐趋严重,1982~1993年损失稻谷每年均在1.37万吨以上,1993年损失达3.09万余吨,该病害是水稻所有病害中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害。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但有关该病在荆州地区发病情况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系统进行,本文试  相似文献   

7.
倒春寒的长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出现倒春寒,对我县春播生产影响极大,轻则影响早稻秧苗正常生长,重则造成大面积烂种、烂秧。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种稻要好秧”,“秧好半季稻”,搞好春播育秧对于夺取早稻丰收,乃至对全年农业生产丰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春播期气温变化剧烈,常遇低温阴雨,对春播育秧造成很大困难和威胁,轻者停滞生长,叶尖发黄,重者烂秧死苗。如1972年4月初受冷空气低温阴雨影响,全县损失谷种二十多万斤,这不仅造成谷种紧张,需补种补苗,而且推迟了农事季节。但我们在调查中  相似文献   

9.
低温阴雨是我省早稻育秧期间严重的气象灾害。轻则影响早稻秧苗质量,重则造成大量烂秧,浪费种子,耽误农事。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春季低温阴雨特别是倒春寒严重的年份,早稻往往增产,而晚稻则多会减产。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低温阴雨与水稻产量的关系,以便为开展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提供参考。1低温阴雨年景划分根据低温对水稻秧苗的影响,通常将日平均气温<12C连续3天或以上,或日平均气温<15℃连续7天或以上的天气过程,定义为一次低温阴雨过程。低温阴雨轻重年景定义,则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如持续时间、平均气…  相似文献   

10.
前言纹枯病是我省水稻常发性病害,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矮杆宽叶和杂交稻等感病品种的推广,发生为害损失日趋严重,已成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在我省,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单季晚稻重于双季晚稻,早稻以绿肥田早稻发病最重;春花田早稻次之;晚稻以杂交系列品种发病较重。由于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大,晚稻发病有日趋加重的趋势。稻株受害后,秕谷大量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一成左右,严重的可高达五成以上。据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11.
陈力 《气象》1981,7(4):16-16
近几年来,天气预报为各行各业及时地提供了服务,成绩是很大的。但对农业生产来说还满足不了需要。例如在早稻育秧时只报什么时候来寒潮是不够的,还应当指出是否会达到气温低于10℃并连续4天以上的烂秧指标。否则农村干部群众就无法准确掌握护秧时机。1980年我县新河公社早稻就因为持续低温阴雨烂秧20万斤。又如5月低温,天气预报往往只报该  相似文献   

12.
雷发兴 《广东气象》1997,(1):26-26,17
“倒春寒”天气对早稻播种育秧造成极大的困难,会引起烂种、烂秧,既损失大批谷种,又延误早稻生产季节,但“倒春寒”年的气象条件对早稻产量形成有利。通过对信宜市1954~1995年42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倒春寒”年与早稻产量呈正相关。1“倒春寒”天气标准及对早稻生产的影响规定从3月11日起,日平均气温<12.0’C,且连续>3天或日平均气温<15.”C、日照<2小时,连续>7天,称为“倒春寒”天气。信宜市1954~1995年出现“倒春寒”的有1963、1970、1976、1985年。1996年也达到“倒春寒”天气标准。1970年信宜市出现“倒春寒”天气,…  相似文献   

13.
气候对常德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林 《气象学报》1983,41(4):452-459
本文利用1949—1979年的水稻产量资料和1951—1979年的气象资料,对影响常德地区水稻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文中指出,生育期降水量过多是造成某些年份早稻减产的重要气候原因,提出以生育期降水量作为划分标准,将早稻气候年型分为少水年、常年和多水年三种类型,多水年欠收概率63.6%。文中还指出,秋季低温出现迟早是影响晚稻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并提出以秋季低温出现日期结合生育期降水距平作为划分晚稻气候年型的标准,分为秋冷偏早多水年、秋冷偏早少水年和秋冷正常偏迟年三种类型,秋冷偏早多水年欠收概率70%。  相似文献   

14.
我地的春播期间在3月下旬至4月上 旬,若有3天以上的日平均气温(?)12℃或日 平均气温(?)14℃连续5天以上光照的天气被 称为倒春寒,它严重地影响着我地区早稻播 种,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全地区性的倒春寒有1955年、1968年、 1970年、1976年、1980年及1982年共6年, 特别是1976年倒春寒日数长达15天左右,是 我地区早稻烂秧最多年。 本文试以历史资料对我地区倒春寒作分  相似文献   

15.
右江河谷盆地,地处低纬(23-24°N),属南亚热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对双季稻生产很有利,是百色地区双季稻的主要产区。历年种植面积二十六万亩上下,占全地区双季稻面积的40%。单产早稻高于晚稻,近年来早稻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比晚稻高200多斤。早稻产量的高低对全年粮食产量是举足轻重的。也就是说,抓好早稻生产是抓好粮食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000年 4~ 6月天气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 4月份我省以晴雨相间天气为主,气温正常,降水南多北少,土壤湿度基本适宜,但光照不足。天气条件对早稻、棉花播种出苗及苗期生长、油菜结荚成熟和收割以及小麦拔节和抽穗均较为有利,全省早稻基本上未出现烂种、烂秧,棉花做到了一播全苗,秧苗素质较好。 5月份上、中旬全省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光热充足,对早稻、棉花等春播作物生长以及油菜成熟收晒有利;但因降水持续偏少,土壤表层湿度偏小,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旱象,对春播作物的生长又有不利影响。下旬中开始,全省自北向南普降…  相似文献   

17.
我们梅县丙村公社人和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实行科学种田。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大队气象组,与公社气象哨一起,开展大寒露地育秧的农业气象试验。经过1970年以来5年的试验,证明大寒前后不仅可以培育壮秧,防止烂秧,而且“大寒秧”一般都能高产。到1974年,我们大队“大寒秧”的种植面积已达到早稻面积的40%,使全大队早稻平均亩产达到801斤,实现了一季跨《纲要》。 为什么要育大寒秧? 多年来,在早稻育秧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矛盾,一个是季节矛盾,一个是天气矛盾。过去,人和大队早稻习惯晚播,多数在惊蛰前后播种,这时气温已稳定通过12℃,很少出现烂秧。但是,由于播种较晚,成熟较迟,常常使晚稻抽穗期遇到寒露风危害,  相似文献   

18.
《气象》1977,3(1):4-5
早稻是我县目前种枇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达40万亩以上。占全县总耕地的80%左右。因此,培育壮秧,防止烂秧,是夺取早稻大丰收的点要一环。培育半秧.防止烂秧与播种期关系较大。在同一年份里,若播种期选择得适宜,就能减少政避免阴雨低温的危害,减少烂秧,甚至不烂秧;反之。如果播种期选择得不适宜,  相似文献   

19.
2010年4—6月,江西省气温偏低,降水大部偏多,日照偏少明显。农业气象灾害频发,春播期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为近年来所少有;汛期暴雨洪涝成灾,导致早稻、中稻减产明显,造成部分地区春播作物烂种烂秧,并使早稻、棉花等生育期推迟且苗情较差;多雨寡照天气对油菜的成熟收晒和棉花等旱地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不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讨论地处我国华中水稻生态区的湖南红壤稻田的CH4排放特征。稻田CH4排放的日变化都有一致的规律,即在下午16:00左右出现最大值;CH4排放的日变化幅度与天气条件和水稻植物体有关;CH4排放的日变化与温度日变化的相关性很好(R>0.90)。早稻和晚稻的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早、晚稻水稻生长期间的天气特别是空气温度变化的差异引起的,早稻CH4排放率在水稻生长中期(6月)略大,而晚稻在水稻移栽后几天内CH4排放就达到整个季节中的最大值,以后随时间逐渐降低;缺水会使CH4排放率明显降低,而且在重新灌水后相当长时间内CH4排放率没有回升;CH4排放在全有机肥的田中最大,然后依次是常规施肥、全沼渣肥及化肥田;尿素、氯化钾和复合肥的多施可降低稻田CH4排放率;不同施肥田中CH4排放率的温度效应不同;施肥是控制CH4排放的一种可行手段;在整个晚稻生长季节中瞬时CH4排放率与瞬时温度呈明显的指数关系;在1991年双季水稻生长季节中,稻田中CH4的排放量为67.96 g·m-2,其中早稻的CH4排放率为0.36 g·m-2·d-1,晚稻为0.48 g·m-2·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