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双旗山金矿床地处福建中部,矿区位于闽东火山断坳带西部,周宁-华安段隆带中段。区域上政和-大浦、福安-南靖深断裂带通过矿区东西南侧,与北东东向古田-上杭、长乐-永定大断裂带,北西向建宁-南日岛断裂带错综交汇于矿区周边地带,组成以"构造窗"为特征的金矿成矿空间。其中晚元古代大岭组变质岩、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利的控矿构造是金矿成矿的重要因素。矿区矿体赋存状态、矿石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等特征表明,双旗山矿床属于浅成中酸性岩浆交代型(斑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2.
滇东北乐红铅锌矿床构造成生发展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红矿床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分布于川-滇-黔接壤区滇东北矿集区的大型铅锌矿床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控制。通过对矿区断裂、褶皱构造的系统解析,将断裂构造岩分为碎粒岩、碎斑岩、碎裂岩及构造角砾岩4类。通过不同方向断裂、褶皱构造筛分,反映矿区内存在4种构造组合,代表5期构造体系,分别对应于加里东期-前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期。在此基础上,通过矿区褶皱和断裂控矿特征分析,认为NE向巧家-莲峰斜冲走滑断裂、乐马厂斜冲走滑断裂控制乐红矿区所在的巧家-金阳-永善构造带,NW向乐红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是该矿床的导矿构造;乐红断裂和配套次级褶皱(包包上向斜和金家沟背斜)是矿床的配矿构造;构造活动引起的次级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带及拖曳褶皱中层间断裂带是矿床的容矿构造。最终建立了乐红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模式,为该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黔西北矿集区铅锌找矿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常口矿区位于将乐常口—明溪瀚仙—清流余朋北东向萤石成矿带东北部将乐高唐—常口成矿远景区内。通过在区内开展钻探、硐探等勘查工作,对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控矿因素、矿床成因进行研究,综合分析认为,区内成矿在时间、空间上与北东东向断裂构造及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床成因为岩浆期后,经古地热水多次循环淋滤、吸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在断裂构造中富集、沉淀形成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及主要矿床的地质特征,重点阐述了控矿因素,分析了区内下古生界五道沟群变质岩系、华力西晚期至燕山期侵入岩以及主要断裂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通过对大东南岔金铜矿床控矿条件进行分析、评价,为区内及外围找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陕西略阳柳树坪金锌矿床是"勉-略-宁"三角地带碳酸盐岩型矿床,通过野外调查与地质资料分析,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地质因素、成矿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柳树坪矿区成矿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多重因素有关,其中震旦系断头崖组、九道拐组碳酸盐岩富含金、铅、锌等金属矿产,是该矿床的主要矿源层;印支—燕山期形成的沿九道拐向斜南北翼发育的构造破碎带基本控制了区内矿体的空间展布;同时燕山期中酸性浅成小岩体对金、锌、铅等元素活化、富集作用较强,为重要的控矿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柳树坪矿床为沉积层控-构造热液改造型金锌矿床,具有较好的金、锌等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6.
皖浙赣断裂带(安徽段)的控岩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德来 《安徽地质》2011,21(1):9-13,43
前人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是由数条不同时代形成的、不同方向的断层组成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北延方向为北东东向;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安徽段以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为代表,属于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断裂白云母40Ar-39Ar测年值为230~254 Ma,既对早期构造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改造,又控制了其后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燕山期岩浆岩及一系列不同规模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燕山晚期沿北北东向进一步活动,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7.
桦甸双杨树钼矿成矿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岩体有关。燕山期多期次的岩浆岩侵入,为成矿提供了空间和矿液源。断裂带、侵位接触带为矿床提供了就位空间。矿体产于斑岩体和花岗闪长岩脉中,分析认为北北西向区域性基底断裂为控矿导矿构造,北北东向是后期形成的断裂为容矿构造;岩浆侵入作用和伴随的构造作用是双杨树钼矿形成的先决条件。在吉林中部地区北北东向的构造控矿类型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8.
柳林铀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区远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林铀矿床位于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的接合部位,大地构造上归属于秦岭褶皱系的桐柏-大别褶皱带。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多数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区域构造线方向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区内主要出露燕山期花岗岩,其北部出露上元古界苏家河群及信阳群,为一套变质岩系。通过勘查,柳林铀矿床受构造控制,为小型矿床规模。笔者在总结其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对矿区远景进行评价。矿区的1号断裂带、6号细晶岩脉是主要矿带,通过进一步勘查有望使矿床储量达到中型规模。  相似文献   

9.
铁岭-靖宇成矿带西段金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岭—靖宇成矿带西段构造.岩浆活动具有多旋回特点。太古宙花岗.绿岩带是主要矿源层。通过对典型金矿床成矿特征的分析,区内主要发生2次金矿化,并形成2种主要类型的金矿床,即太古宙末—元古宙早期形成的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变质层控型金矿床和形成于燕山运动末期、受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岩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主要的控矿部位是区域深大断裂交汇区,特别是叠加NW向断裂并发育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地段可构成金矿集中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10.
汪青松  张顺林  张金会  张家嘉  尤淼 《地质学报》2020,94(10):2965-2977
郯庐断裂带南段的皖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厚覆盖区,找矿难度大。由于控矿条件难以调查清楚,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勘查理论指导,区内金矿勘查长期没有取得突破成果。笔者依托五河金矿整装勘查项目,进行了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和成矿规律分析研究,发现皖东北地区北东- 北北东向重力低异常具有弧形条带特征,并以郯庐断裂带为界,大致具有旋转对称性。重磁异常保存印支期构造格架痕迹信息,反映了郯庐断裂带南段时空演化特征,显示了北东- 北北东向主要断裂构造具有继承性,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继续活动,控制白垩纪“红层盆地”和燕山期成岩成矿作用。中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和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是皖东北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均受继承性断裂构造控制。结合郯庐断裂的演化特征,利用物探成果引领地质理论创新,提出了郯庐断裂带南段矿床的“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根据继承性断裂构造形成机理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总结了矿化蚀变构造带的物探异常标志,解决了皖东北覆盖区成矿预测与找矿靶区圈定难题,在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应用取得了重要找矿成果,圈定6个金矿找矿靶区,得到了钻探验证,已发现中型规模金矿床2处、小型3处,估算潜在资源量可达特大型规模,实现了安徽省境内郯庐断裂带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与火山—次火山—侵入—热液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分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近年来在陆相火山-次火山-侵入-热液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分类中的一些争论问题。从具体资料出发,认为扩大浅成代温热注作用的范围,摒弃中温热液和高温热液矿床,以及经它们与斑岩矿床的关系是不妥当的;认为斑岩和系列是建立成矿模式,划分有产矿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The research of deep-water combined-flow deposit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t present,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iscovering new case study and discussing the indication effects of combined-flow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he Upper Ordovician Lashenzhong Formation in Zhuozishan area, Inner Mongolia, in the north of western Ordos Basin, is mainly deposited by turbidity currents concomitant with contour currents as well as internal-waves and internal-tides in deep-water slope and basin floor environment which display typical complex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Here we studied the deep-water combined-flow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Lashenzhong Formation in detail based on careful field work,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flume experiments and other related case studies in literatures. Several combined-flow sedimentary structures were found in deep-water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e combined-flow-ripple lamination, quasi-planar lamination and small-scale hummocky cross-stratification-like structures. Thes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can be summarized vertically as 6 sedimentary structure successions: normal graded layer through wave-ripple lamination to combined-flow-ripple lamination (a), quasi-planar lamination through normal graded layer to combined- flow-ripple lamination (b), amphibolous normal graded layer overlaying by quasi-planar lamination (c), quasi-planar lamination through bi-directional cross-lamination to small-scale hummocky cross-stratification-like structures (d), amalgamated small-scale hummocky cross-stratification-like structures enveloped claystone (e) and combined- flow-ripple lamination enveloped claystone (f). The origin of deep-water combined-flow deposits perhaps is the interactions of turbidity currents, contour currents and internal-wave currents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types and environment in Lashenzhong Formation.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edimentary currents and sea floor topography, four sedimentation zones were suggested: turbidity currents restrained zone (succession a and b), strong interaction zone (succession c), internal-wave action zone (succession d) and weak interaction zone (succession e and f). This study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s of internal-waves and internal-tides with sea floor topography, and related sedimentation zone division in geological records.  相似文献   

13.
本文溯本求源,讨论了变质成矿作用学说的建立、变质作用及变质成矿作用研究的几个历史阶段和现状,对以往的变质矿床分类做了分析,论证了本分类的理论前提,在该分类中划分出前变质、流变质(peo-)①和正变质矿床。  相似文献   

14.
初议中亚成矿域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涂光炽 《地质科学》1999,34(4):397-404
给出了中亚成矿域的地质含义与地理范围。此巨型成矿域以发育中、晚元古代及晚古生代成矿作用为其特点。以超大型矿床为重点,并主要围绕金、铜讨论了中亚成矿域6种类型矿床的时空展布。近年取得的进展说明,中亚成矿域在矿产资源优势与潜力方面并不亚于环太平洋成矿域及特提斯成矿域。  相似文献   

15.
云南兰坪金满中生代沉积岩中的铜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荣阁  陈卉泉 《现代地质》1994,8(4):490-496
兰坪-思茅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岩中产出一系列热液型铜矿床(矿点),以石英、铁白云石与含铜硫化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和辉铜矿)为主,呈脉状产于砂岩、页岩中,而单独的黝铜矿、方解石和重晶石脉则产于底部碳酸盐岩中.红色碎屑岩中的浅色还原层内的细脉和裂隙中也具有铜矿化。矿石构造以角砾状、脉状最为发育,矿脉多位于褶皱与走向断裂破碎带的叠加部位。金满铜矿的Sr、S、Ph同位素证据、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液体包裹体资料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沉积岩层,合矿卤水属于盆地卤水,流来自于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及沉积硫化物的淋滤溶解作用。含矿流体是H。O-NaCI~CO。体系卤水,成矿温度为150~300C,流体盐度为5%~20%NaCI。据含CO2包裹体的测温资料估算成矿压力大于6X10'Pa,相当于3km深的静岩压力。根据铜矿床成因研究,笔者提出了含矿热卤水储备与突发成矿作用的成矿模式。成矿前,矿化卤水象石油天然气一样,首先集中到一定的构造部位,在构造活动期突然爆炸成矿。成矿期由3个阶段组成,即爆炸充填、渗透充填与改造阶段,热液活动主要在前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与岩浆热场有关的成矿组合是一个新概念,是指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内,在岩浆活动集中的时间段范围内,在岩浆热场的统一作用下所形成和影响的所有矿床,不论成因和矿种,均属于一个成矿组合。与岩浆热场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包括下列几类: 岩浆热液矿床、岩浆热场叠加的沉积矿床、岩浆热场叠加的变质矿床、岩浆热场叠加的能源矿床(藏)以及热泉型矿床等。与岩浆热场有关的成矿组合把金属与非金属成矿作用联系起来,把无机与有机成矿联系起来,把热液与沉积成矿联系起来,把热液与变质成矿联系起来,把金属与能源(燃料)成矿联系起来。这种成矿组合的分布有两种趋势: 一是纵向上的由不同温度构成的成矿组合,如钨锡—铅锌组合、锡—铜组合等; 二是横向上的由相同温度不同矿种构成的成矿组合,如钨锡—石墨组合、金—铜—煤组合、铅—锌—煤组合、油—气—煤—铀组合等。成矿组合强调综合找矿的思路,在找矿时,除了注意主要矿产的找矿外,还应当注意其他矿产和矿种的找矿。在找金属矿床时,注意非金属矿床、沉积叠加改造矿床、变质叠加改造矿床以及能源矿床找矿的可能性。在研究高温金属矿床时,注意与高温成矿相伴的其他矿种成矿的可能性,注意低温金属矿床成矿的可能性,注意与低温成矿作用相伴的其他矿种成矿的可能性。开阔找矿的思路,就不能拘泥于本行本专业,而是围绕岩浆热场,将找所有可能出现的矿为己任。  相似文献   

17.
绿岩带型金矿床是世界和我国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中国绿岩带型金矿床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金矿床二类。这二类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均具有明显的不同。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不仅产出在中低变质绿岩带中,而且在高级变质绿岩带中分布很普遍和发育。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分布广泛、储量极大,是具有中国地质特色的金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金矿、斑岩铜矿和玢岩铁矿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火成岩性质和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三类矿床在成矿地质条件上各具特色,表现在:成矿构造背景上,斑岩铜矿和浅成低温金矿均以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是陆内环境;而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的形成环境可能为陆内似裂谷环境.浅成低温金矿、斑岩铜矿及玢岩铁矿的主要围岩分别为中、酸性火山岩系、中酸性次火山岩及中基性次火山岩;围岩蚀变分别以硅化、钾化、钠化为特征.浅成低温金矿床成矿流体以低盐度、低温(200~300℃)为主;而斑岩铜矿中则主要是高温(400~800℃)高盐度的流体;玢岩铁矿成矿温度介于两者之间.从低硫亚类浅成热液矿床、高硫亚类浅成热液矿床到斑岩型矿床,流体中大气水含量逐渐减少,岩浆水含量逐渐增多.成矿物质来源上,Fe主要来源于赋矿的火山-次火山岩或原始岩浆,Cu,Au,S和Na等成矿物质的来源更为复杂,还可能来源于与岩浆无关的围岩,其他的可能还包括Cu,S的岩浆混合来源以及Na的高盐卤水来源.一些特殊的岩石类型,如埃达克岩、橄榄玄粗岩及碱性岩与陆相火山岩矿床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矿床产于中元古代地层中。矿区内酸性脉岩发育,常密集成带,矿床受穿过脉岩带的构造破碎带控制。矿化岩石主要为构造碎裂岩和角砾岩,其原岩为长英质脉岩、变石英砂岩、变安山岩、板岩及粉砂岩等。矿化以裂隙充填为主,对围岩化学成分的选择性不大。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硅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及水合多水高岭石化等。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铀黑、铀石,其次有钛铀矿、水铀矾,含铀矿物有锐钛矿、金红石、赤铁矿、水合多水高岭石和褐铁矿等;其它金属矿物主要有辉钼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黄铜矿。矿石具脉状、角砾状、块状和浸染状构造,沥青铀矿具胶状结构。矿床中钼的储量远大于铀,铀矿体产于钼矿体之中或其边部。通过室内、外研究,可以认为本矿床为与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的中-低温热液成因的钼-铀型复合矿床。  相似文献   

20.
冀西北与偏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王郁  蒋心明 《地质论评》1994,40(4):368-376
与偏碱性岩有关的金矿是我国金矿床的一种新类型,本文从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稳定同位素,矿物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角度出发,研究了河北省西北部的该类型金矿的地质特征,探讨了这一新类型金矿床的控矿因素及形成机制,并把研究区内与偏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分为“工坪式”及“后沟式”两种,研究结果证实,该类型金矿属于与偏碱性岩有成因联系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