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落实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实践。党和国家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目前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及建设成效等问题并不清晰。本文从广义和狭义视角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将人地和谐共生论、五维一体美丽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体制完善、文化传承等5个维度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方法,对2016年中国341个地级市(州)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美丽指数(中科美丽指数)平均值为0.28,总体处于偏低水平,生态环境美丽指数、绿色发展美丽指数、社会和谐美丽指数、体制完善美丽指数和文化传承美丽指数分别为0.6、0.22、0.29、0.22和0.07,分项指数值均较低,且地域发展差异较大,说明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总体缓慢且不平衡。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地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议构建并发布通用的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体系,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开展动态监测与阶段性综合评估,编制并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标准,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综合区划,分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中国样板区建设试点,并把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2.
寄托乡愁的中国乡建模式解析与路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强  谭怡恬  张森 《地理研究》2015,34(7):1213-1221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过去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反思,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从解析乡愁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当前乡建典型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指出目前乡建模式中值得思考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立可复制的多方参与社会治理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的机制、构建多学科协同规划与建设引导体系、培育支撑郊区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乡建模式的主要原则、内涵和路径,是建设乡愁空间载体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孙传谆  李鹏  邓羽  张昌顺 《地理学报》2022,77(11):2902-2919
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美丽中国生态建设优化途径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区划,提出生态建设分区方案,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重要路径。目前,生态区划对于新时期系统性生态建设内涵,以及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双重背景对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影响的考虑不足。本文通过构建“景观美、服务美、安全美”的三位一体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分区的理论框架,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结构、格局、质量、服务、胁迫等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建立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分区三级指标体系,以及对生态现状本底和退化程度进行评估的生态建设综合指数和生态退化综合指数。以全国第三级流域为基本单元,基于指标现状特征及生态综合评估结果,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将全国划分为5个一级生态建设区和13类22个二级生态建设区,并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划分出三级生态建设区。分区结果为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提供应用支撑。此外,未来生态建设分区的指标构建应当更加注重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并进一步耦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双重干扰。  相似文献   

4.
POI数据具有属性和位置信息,可应用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该文参考"中科美丽指数"模型和高德POI大数据资源,构建了基于POI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美丽浙江"建设评估.研究表明:1)基于POI数据可构建5个维度25项具体指标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2)浙江省2019年生态环境之美、产业发展之美、社会和谐之美、体制完善之美、文化传承之美5个维度指数值依次为0.24、0.30、0.37、0.43、0.30,综合美丽指数值为0.33;3)浙江省不同行政区类型绝对量评价结果差异不大,但其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对相对量结果有重要影响.文中提出的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案可应用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尺度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价,为相关部门分析问题、开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5.
美丽中国建设的地理学使命与人地系统耦合路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葛全胜  方创琳  江东 《地理学报》2020,75(6):1109-1119
美丽中国是一个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强大富裕、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强国。建设美丽中国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实践和国家样板,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地理学作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交叉应用学科,其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家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筑造美好家园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率先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地理学倡导的人地系统耦合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石,地理学的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是美丽中国建设与调控人地关系的实践手段,地理学的复杂系统模拟和优化方法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选择提供了科学工具,综合地理区划是因地制宜地建设美丽中国的分区基础。地理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包括: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科技攻关和人地耦合试验示范;进行美丽中国建设的动态评估与人地耦合监测;编制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线图与“十四五”规划行动方案;树立美丽国土观,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中充分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区划,建设好美丽城市群和美丽公园群;先行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样板试点,总结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模式。通过这些耦合路径确保全国及各省市区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接近目标值,在“比美健美”的竞建行动中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6.
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愿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统筹涉及空间各类规划的重大部署。美丽中国是国家第二个一百年发展新的引领目标,其内涵不仅是“生态美丽”,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综合的大美丽,美丽中国建设要因地制宜构建差异化的评估指标体系。美丽中国和国土空间规划有着密切联系,美丽中国为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了重要方向,国土空间规划则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空间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加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点—轴系统、主体功能区划、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新型城镇化、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等深入探讨。本文提出了地理学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路框架,科学分析国土空间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国土空间相互联系,结合美丽中国目标,谋划国土空间的目标、愿景与路径,鼓励公众参与与开展动态评估,构建智能系统平台等,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7.
郑瑜晗  龙花楼 《地理学报》2023,(8):1869-1887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演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与主要目标,明确当前中国城乡发展所处的融合阶段及其现状水平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在对城乡融合发展内涵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域尺度多维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刻画了2000—2018年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状态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区间,呈现异质性时空格局,梯度分异明显,城乡融合态势良好的地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江浙地区及山东半岛地区,迟缓地区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西。(2)由高至低可分为融合发展、趋向融合、融合失调与融合滞后4种融合发展类型,后3种类型间转化较为活跃。(3)城乡融合发展态势呈现由经济、人口、社会维度依次递减规律,城乡空间与生态融合呈现一定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最后通过对不同融合发展类型区域的问题识别,探讨了差异化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路径,可为制定区域城乡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内涵要求,从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5个维度入手,尝试性地构建包含32个单项指标的"美丽湖南"建设水平定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判标准;以市(州)为评价单元,探索性地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模评价"美丽湖南"建设现状。结果表明:1)分维度看,2011年湖南省各市(州)政治子系统评价均值为0.651 4,评价结果为Ⅱ级,处于"美丽"状态;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评价均值分别为0.501 8、0.450 2和0.473 0,评价结果为Ⅲ级,处于"较美丽"状态;文化子系统评价均值为0.419 7,评价结果为Ⅳ级,处于"欠美丽"状态。2)整体而言,2011年湖南省各市(州)系统综合评价均值为0.492 7,综合评价结果为Ⅲ级,总体上湖南省处于"较美丽"状态。3)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建模评价,简便高效,结果客观可靠,在区域建设水平综合评价中适用、有效。  相似文献   

9.
乡建,我们准备好了吗——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步骤。中国乡村建设无论是在村镇数量、人口规模还是产业经济方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和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系统的思维和方法,难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应用文献、系统论和类型学方法,结合当前乡建实践,从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层面,分析和归纳当前的乡村建设成果和现象,指出目前乡建的大系统结构清晰,但各子系统要素重组的外部依赖化、治理结构的短期阶段化和功能实现的浅层主观化方面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在总结和研究当前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政策机制和实践评估层面建立与可持续和大规模乡建相适应的系统理论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唐承财  肖小月  秦珊 《地理研究》2023,42(2):332-351
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践行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助推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冰雪旅游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化、整体化发展格局;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更是给冰雪旅游带来重大发展契机,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消费热情不断高涨。与此同时,冰雪旅游相关研究也持续涌现,取得了丰厚研究成果。文章以“内涵辨析-脉络梳理-体系构建”为逻辑主线,从冰雪旅游基础概念、发展脉络演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区域等方面对中国冰雪旅游展开分析和评述。研究表明:冰雪旅游内涵丰富,学者们从资源、动机以及季候等视角展开了概念界定;冰雪旅游研究历经4个阶段,研究与实践联系日益紧密,产业发展受资源、政策、市场等因素驱动;研究内容已形成一定体系,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结合有待加强;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纵深研究;研究区域高度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且视角较为宏观。最后提出从理论构建及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区域等方面进行未来研究的创新。以期推动中国冰雪旅游研究的理论化和体系构建,引领和指导未来冰雪旅游领域研究,推进中国后冬奥时代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e concept of‘Beautiful China'is a new goal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and aims to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as they strive for a better life.National land spatial planning is one major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state's overall planning for various spatial types.The concept of‘Beautiful China'is thus a leading goal of Chinese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centenary.The background of this concept aims for‘ecological beauty'as well as the combined beauty of‘economy-politics-culture-society-ecology.'The construction of‘Beautiful China'therefore necessitates a differentiat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at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local conditions.This concept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land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idea of Beautiful China guide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is planning which itself provide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and spatial guarantee for construc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nevertheless needs to strengthen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regional system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point axis system,main functional divis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s well as new urbanization,and the rural multi-system.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current thinking in land spatial planning,scientifically analyze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 land space,plan the goal,vision and path of land space,encourage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and carry out dynamic evaluation,build an intelligent system platform for land and spatial planning to realize the goal of‘Beautiful China'fro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And they can also present key ideas relating to the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nd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建设“两型社会”至关重要.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如何科学评价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方向和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理解环境友好的内涵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3个层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设计出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评价模型.通过实证,深入剖析了旅游经济这个复杂系统,验证了指标及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发现,长株潭旅游业属于弱友好水平,对此为其旅游业环境友好型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估、有效指导资源节约型社 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 1) 阐述了资源节约型社会 的概念及其内涵; ( 2) 构建了一套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即“543 体系”) , 该指标体系包 括5 种资源类别、4 个资源循环环节、3 个层次, 共70 个指标; ( 3) 提出了单指标量化、多指标合成 的评价框架。本文积极探索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评估资源节约型 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平军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8):1478-1491
城市收缩是中国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个新现象,给传统基于“增长情景模拟”的区域—城市规划范式和发展认知论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构建城市收缩“中国化”理论分析框架也由此成为学术界和规划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话题。据此,论文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分析:① 系统梳理城市收缩概念的由来、城市收缩与城市增长、城镇化,以及与本土化、国际化的关系认知,指出城市收缩与城市增长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2个方向互异的过程产物,也是一个嵌入全球化而根植于本土化的结果产物,研究中应避免“就收缩城市论收缩”;② 辨析与界定城市收缩与收缩城市的概念内涵,指出当前收缩城市识别标准的不统一,源于城市收缩与收缩城市概念混淆、概念重现象描述而忽视要素—效应的发展关联;③ 从研究范围、研究时段、界定标准和研究背景与区情差异性等方面对城市收缩内涵的“中国化”进行了初探,提出以城市建成区为研究范围、以10年为考察期、以综合取代单一人口指标构建收缩城市识别标准与方法体系,立足区域关联剖析、预测与响应收缩城市等内容与形式来落实“中国化”城市收缩内涵; ④ 基于产权区域、场势理论、区域关联与区域差异性构建中国语境收缩城市研究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结果以期抛砖引玉唤起国内广大地理学者对城市收缩研究的“中国化”进行深入探讨,为世界城市收缩研究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5.
城乡融合发展机理与演进规律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22,77(4):759-776
城市与乡村始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融合体,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过程。“城市病”因乡村病而生,“乡村病”也因城市病而生,“城市病”与“乡村病”同病相连,互为病因,复合叠加形成“城乡病”,根治“城市病”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根治“乡村病”也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本文在对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城乡病理病根及对立格局,解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控要素、驱动机制、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律性和持续性,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测度试验系统,提出了城乡多融合发展的三角模式,验证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正处在城镇化后期城多乡少的高度融合阶段,未来将迈入城镇化终期城多乡少的深度融合阶段。从政策层面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有关城乡发展政策的演进路径,总体经历了从城乡二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演进过程,这些政策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从路径层面建议合并召开中央城乡工作会议,合并编制《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实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时作为解决城乡病、提升城乡发展质量的两种不同手段,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方法,构建评估体系定量评判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高度同步化、深度融合化和共荣化方向发展,同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乡村发展质量,同步实现城市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梳理西方100多a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4个阶段与特征:自然演进模式下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形成阶段( 1890s前)、国家空间-权力关系下的理论发展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洋地缘政治的现代化阶段(1960s-1990s)、新海洋地缘政治理论阶段(1990s后)。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海洋地缘政治领域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这与中国在世界“海洋地缘环境”格局中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面对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多尺度转向”背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发展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的研究作为响应,并深入探讨“海洋地缘环境”的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尺度。最后,对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做出展望:① 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② 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③ 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 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兴柱  殷程强 《热带地理》2022,42(5):813-823
在旅游发展快速驱动下,旅游地人居空间正处于多功能转型的关键阶段。多功能理论为旅游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理论与新范式,也为中国典型地域环境下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与调控开拓了新思路。文章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的概念演变、评估体系、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和适应性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已有研究的演进路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概念内涵与评估体系层面,研究视域逐渐关注高质量人居空间的多样化需求。2)空间变化特征方面,更多的研究呈现从宏观区域整体描述、中观尺度的村镇重点分析到微观住宅内部空间深入探究的空间转变。3)驱动机制层面,研究结合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2个层面来判定驱动因子。驱动力变化呈现初期“自然资源基础决定空间功能类型”,中期“产业发展引领空间功能转型”,后期“人居环境自然舒适追求”的阶段性特征。4)适应性调控层面,研究对策主要通过协调多元主体的社会关系和优化物质空间组合实现。最后,建构了旅游地人居空间多功能研究三阶段的演进路径,提出后续研究关注的重点,包括构建更全面的多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多元主体之间多功能诉求的耦合权衡机制,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功能转型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方面,跨学科方法的融合与创新将成为一个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