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及相对发展度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7—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49国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服务出口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49国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服务出口整体处于协调状态,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多数长期处于中度协调状态;②从空间演变趋势看,耦合协调度区域分异和变化程度均较明显,东西方向上由“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而南北方向上由“U”型逐步演变为“L”型格局,其中,中亚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最低,其次是南亚地区,东亚、东南亚、中东欧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③各国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服务出口耦合协调类型分为两类——同步型和旅游服务出口滞后型;其中,以旅游服务出口滞后型数量最多,占比高达87.7%,而同步型国家主要分布在东亚和西亚地区,数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至2015年该类型国家主要为中国、泰国、新加坡、卡塔尔、塞浦路斯、阿联酋等。  相似文献   

2.
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其土地与人口城镇化间的协调发展不仅影响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基于中亚五国首都2000—2019年城市土地和人口数据,采用城市扩张模式指数、人口集中指数、等扇分析法和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从空间演变特征看,中亚五国首都城市土地扩张模式类型主要以蔓延式为主,扩张模式指数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人口集聚特征上,阿什哈巴德人口集中度呈上升趋势,杜尚别和努尔苏丹呈下降趋势,塔什干和比什凯克的人口集中指数在0.6~0.7之间波动变化。(2)从空间增长趋势看,比什凯克、阿什哈巴德和努尔苏丹城市土地与人口扩展方向基本相同,塔什干稍有偏差,杜尚别差异较大。(3)从耦合协调特征看,塔什干土地与人口间的耦合性和协调度都偏低,其城镇化协调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杜尚别和比什凯克耦合性较好,但协调度变化较大,处于波动阶段;阿什哈巴德和努尔苏丹协调度较高,处于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3.
以2020年脱贫摘帽的贵州省望谟县16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运用耦合协调评判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县域乡村振兴潜力水平整体偏低,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受县城经济辐射越强、环境资源及交通区位条件越好的村庄,乡村振兴潜力越高;(2)劳动力资源水平因自然禀赋较差以及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就业而相对较低,表现出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特点;(3)县域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以中度耦合为主,呈现基本协调的态势,耦合协调度较高的行政村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产业经济发展较好及区位交通较便捷的地区;(4)县域乡村振兴与劳动力资源耦合协调关系包括劳动力资源滞后型、乡村振兴滞后型和同步型,其中以同步型为主,该类型将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难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基于联合国多维贫困指数、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贫困国家经济数据,构建了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息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8-2017年间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研究发现:①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的耦合协调现状不容乐观,基本都处于失调或接近失调状态,但从时间发展来看,有向协调方向缓慢发展的趋势,且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正在缓慢缩小;②从耦合协调类型上看,大部分贫困国家为经济滞后型,其余为旅游—经济同步型,尚无旅游滞后型;③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布呈现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非洲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相对最低,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好,东南亚地区则呈现局部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降低碳排放强度与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本文基于熵权法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对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2000—2019年的碳排放强度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强度评价得分保持稳定,有小幅度下降,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不断提升;碳排放强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水平平稳上升。2)区域内各城市平均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城市间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出波动上升且差距不断缩小的特点,2019年全域各城市均进入协调发展阶段。3)在空间分布上,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并呈现以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演变格局。4)技术发展基础指标、环境治理基础指标及经济发展基础指标对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作用,旅游与经济的发展都以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因此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构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新疆2008—2017年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未来五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8—2017年新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状态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2008—2010年为生态超前型,2011—2017年为经济超前型;三大系统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从时间维度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协调等级上看,整体从初级协调逐步演变到中级协调;未来几年内,新疆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趋势,在2021年达到良好协调水平。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作用,旅游与经济的发展都以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因此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构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新疆2008—2017年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未来五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8—2017年新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状态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2008—2010年为生态超前型,2011—2017年为经济超前型;三大系统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从时间维度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协调等级上看,整体从初级协调逐步演变到中级协调;未来几年内,新疆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趋势,在2021年达到良好协调水平。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丛小丽  黄悦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19,39(3):496-505
构建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测算了2006~2017年吉林省各地级市州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吉林省各地级市州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的耦合协调等级与演化情况。研究表明:吉林省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明显,旅游环境发展呈现不均衡特征,发展层级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 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子系统的耦合表现有所差异,旅游环境总体发展滞后于生态旅游发展; 2006~2017年吉林省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的整体耦合协调度均为濒临失调型和初级协调型,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的整体协同效应较前期有所减弱: 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耦合的协调度与生态文明呈现正向关系,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水平愈高,区域生态文明发达程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耦合模型和象限图法,从整体和内部分异2个角度对2000~2012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演变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呈波动上升的演变特征,生态环境则“先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城市带整体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间关系趋于协调,产业结构演变、资源消耗水平、经济密度是导致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可分为高级协调、要素集聚滞后、低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4种类型。4个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趋向不协调,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主要向要素集聚滞后型转变,资源型城市和重工业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多表现为低级协调。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产业结构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探讨产业结构和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构建了产业结构和水资源两个系统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数值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计算,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河南省2005~2016年水资源和产业结构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产业结构和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河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河南省城市发展由产业结构水平滞后型转化为水资源水平滞后型,直至转化为同步发展型等三个类型;(3)河南省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系统的耦合关系是动态演变过程,逐步从初级耦合协调、中级耦合协调发展到高级耦合协调,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大幅度提升,2016年18个城市全部处于中高级耦合协调;(4)河南省各市产业结构与水资源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由初、中级耦合协调分布较集中向豫中、豫西、豫南、豫北高级耦合协调分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同差异和变化。在阐述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容量耦合模型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① 时序变化上,2001~2012年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趋同,大致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耦合度均值达0.499,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均值达0.463,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年均增长率上,耦合度达3.35%,大于耦合协调度的3.05%。表明生态承载力内部系统耦合作用和协同效应明显,并且耦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内部协调性。② 空间分异上,17个县域的耦合度出现了低水平耦合、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3种状态,3种耦合状态的县域个数和区间变化呈现不同的差异。耦合协调度出现了低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和高度耦合协调3种状态,其变化状况基本上与耦合度类似,但从协调状态的县域个数和区间变化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稍滞后于耦合度的变化,空间分布与耦合度分布特征基本相似,高、低值区的空间分布由西南向东北大致呈现较低----较低的“M”型基本格局。③ 空间组合上,17个县域出现了低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中协调区、高耦合中协调区和高耦合高协调区5种空间组合类型,其基本空间格局是,低耦合低协调区集中分布在洞庭湖区中部和西南部,高耦合高协调区则沿京广线、石长线和常岳高速三线呈“三足鼎立”布局,其它不同组合类型则集中于高耦合高协调区外围呈“零星状”分布。  相似文献   

12.
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嘉  尚金城  谢远云 《地理科学》2006,26(4):426-431
在全面性、简明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绥化市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该区域1990~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趋势评价指在确定的指标体系下,采用复杂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的状况、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或水平,并用相应测度和标准去衡量或者比较。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稳定,人口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占有趋势一直呈现比较波动的状态,特别是资源占有指数在2000年才呈现恢复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2000年之前的"高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发展综合指数与资源-发展综合指数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比较严重,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造成二者数值都比较高。1998年后,逐渐进入环境质量提高,资源消耗量下降的时期,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与发展的综合指数越来越低,同时也可以说明绥化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 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1 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 洞庭湖区17 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 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 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 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4.
中亚经济地理是世界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的向西开放战略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制造业布局是中亚经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亚五国制造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结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其发展制造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受前苏联推行的“劳动分工”政策影响,中亚五国的制造业结构相对单一。独立后五国的制造业在经历初期的衰退后开始发展,产业多样性有所增强,但由于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由1994年的53.6%降至2010年的约30%。制造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制造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哈萨克斯坦制造业在五国中占具核心地位;哈国内制造业空间分布也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五国制造业有进一步重型化趋势;轻工业整体发展稳定,部分国家轻工产品依赖进口;制造业发展依赖外商投资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6.
薛明月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6):1261-1272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合理的有序的经济发展既是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推动黄河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该流域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文中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州、盟)为研究单元,构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对2005—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分析层面看,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整体呈小幅波动下降态势,耦合水平较低,长期处于中度耦合的颉颃阶段;协调度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主要从濒临失调阶段向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协调度水平有待提升;相对发展度整体呈大幅波动上升态势,具体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现生态环境逐渐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态;(2)从空间分析层面看,耦合度呈现由上游向中下游逐渐增强的空间格局,协调度呈现以省会城市以及沿海城市为高值中心连片分布的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相对发展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呈现由分散向集中、由个别到整体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7.
马惠兰  张姣 《干旱区地理》2013,36(4):742-748
在分析塔吉克斯坦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用人口城市化率指标分析和评价塔吉克斯坦城市化水平及发展趋势,重点从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质量城市化3个方面选择了13项指标,构建了塔吉克斯坦及中亚国家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塔吉克斯坦城市化水平很低,发展缓慢,人口城镇化率维持在26.5%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009年塔吉克斯坦城市化综合水平只有9.64%,处于中亚五国最低,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吸引外资能力不足、工业经济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差、人口增长速度缓慢等因素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 题。以甘肃全省及其各市州为研究对象,基于 GIS 技术和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开展人口-经济-社 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时空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及各市州的可持续发 展综合水平总体上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甘肃省及各市州 5 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保持稳 步上升的良好趋势。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重心总体上在向东南方向移动,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 平重心,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5 大系统耦合协调度重心大致向东偏移,但偏移幅度不大, 其演变相对比较平稳。  相似文献   

19.
利用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流质指数、空间一致性系数和二维矩阵等方法,定量比较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8个主要国家旅游资源丰度,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以及旅游资源分布与入境旅游发展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差异。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旅游资源数量与质量差异显著,正形成两极分化突出的格局,中西欧国家最优,中亚国家最弱,入境旅游发展质量也呈现出相似的特征。旅游资源资源分布与入境旅游发展质量,呈现较明显的弱协调性,旅游资源集聚具有较明显的国际旅游导向性,两者发生错位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二。空间一致性表现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亚洲相对较好,中西欧次之,东欧最弱。为推进沿线国际旅游合作,提出如下建议:坚定“互联互通、平等包容和合作共赢”发展理念,成立国际旅游合作联盟,督促与落实相关战略部署与重点项目;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国家间旅游合作一体化水平和协同发展程度;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世界级旅游线路与旅游资源品牌,着力提升国际旅游发展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以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人口因子、水资源供需平衡因子、农业生产用水因子;2006-2015年,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甘南等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较大,白银等地区居中,张掖等地区较小,兰州等地区最小,这主要是受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生产用水差异较大和经济发展及人口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