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盼  杨旭  万鲁河  吴相利  周嘉 《冰川冻土》2017,39(5):1150-1156
以哈尔滨市为研究范围,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合协调发展模型,分别研究了哈尔滨市1997-2014年期间人口城市化的内部协调性、土地城市化的内部协调性以及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水平,并对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的人口城市化内部协调性和土地城市化内部协调性都表现出前期加速,后期平稳的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人口城市化内部协调性和土地城市化内部协调性都迅速提高,进入21世纪以后,协调度均保持在0.9左右,波动较小,内部协调度较高;综合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来看,除1999-2000年处于高级协调外,在研究期的其余时段哈尔滨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基本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非同步性,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人口城市化对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杨林  汪磊 《上海国土资源》2021,(1):58-62,83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搬迁农户生计策略,同时影响了其土地利用行为,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直接影响着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本文以贵州省习水县易地搬迁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以农户生计策略和土地利用行为为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纯农型农户、农兼型农户、兼农型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耦合度值介于0.4~0.5之间,水平较低,处于拮抗状态;不同类型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行为系统耦合协调度值均处于0.39~0.49之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存在较大优化空间;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对于改善农户生计无明显效果,引导农户向专业农业型农户转变对于促进移民安置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大有裨益。研究结果可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利用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与农村社会经济之间的动态耦合规律,并以甘州区18个乡镇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综合评价值,运用层次筛选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整理区。研究结果:①甘州区农村居民点与农村社会经济的耦合度演化分为3个阶段:1995—1997年,二者不甚协调;1998—2003年,二者都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发展状态;2004—2007年,二者处于相对稳定协调状态;目前二者处于不甚协调发展阶段。②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包括优先整理区、强化整理区、适度整理区、一般整理区和完善整理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深入探讨珠三角科技创新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就城市韧性水平而言,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各城市间内部差异明显,形塑出“中间高,东西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科技创新水平方面,珠三角城市群总体上呈波浪式上升态势,区域内部地带性差异显著,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模式;珠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与城市韧性之间耦合协调度总体缓慢上升,实现了由失调到相对协调的跨越,但各市绝对数值有待进一步提高,除深圳外其余八市均处于勉强/初级协调阶段,城际之间分化明显,形成了“中心—外围”的圈层格局。据此从推进两系统自身发展、制定两者耦合协调发展规划、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三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进行定量研究,揭示两者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耦合协调状态,进而采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计算各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强度和耦合协调度,为安徽省资源环境承载和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2011~2018年安徽省各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分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省内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的情况下个别市的得分会产生较明显的波动;总体上,安徽省各地级市国土开发强度不大,但分布不均衡,整体上皖北的开发强度大于皖南,局部呈现出了聚集的特征;安徽省各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大多处于初级或中级协调阶段,在空间上一直呈现着东南部城市协调度高于西北部城市的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强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正相关或负相关,各地级城市都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土地、人口、旅游、交通等资源环境优势,加强与周边都市圈的多方面联系,实现区域资源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议》,从7个方面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落实建言献策。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一带一路"倡议基本完成了总体布局,取得了举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城市群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问题,亟需协调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04—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与城市化各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维度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大气环境质量的演化规律.选取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  相似文献   

8.
如何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构建了基于双曲距离协调度的资源-经济系统的协调分析模型方法。根据该模型对全国依赖地下水资源且开发程度较高的514个县的地下水资源和经济数据进行了协调关系分析,评价了各县地下水资源禀赋与其承载的经济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水平,结果显示2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及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性。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处于地下水资源与经济协调的正向区间,区域经济发展仍具有一定潜力,华北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负向协调区间,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春腊  王鹏  徐美  刘沛林 《冰川冻土》2013,35(5):1308-1318
以县域为单元, 基于各行政区域2001-2010年的统计数据, 从耕地资源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粮耕弹性系数3方面选取10项指标, 构建了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并引入"年变化率"的概念与方法, 对湘西多民族山区2001-2010年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总体而言, 湘西多民族山区耕地利用效率比较低, 近年虽有好转迹象, 但县域间的协调度仍处于基本协调或不协调状态. 耕地利用效率的年变化率为21%, 各单项指标的年变化率亦存在较大波动. 在影响耕地利用效率各因子中, 粮食单产、土地产出均为高度相关因素, 而耕地总面积的关联度排在最后. 从空间上看, 湘西北部以及东部地区耕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较小, 而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空间分异较大, 可划分为高效高度协调型、高效基本协调型、高效不协调型、中效基本协调型、中效不协调型和低效不协调型等六类地区.  相似文献   

10.
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而又统一的2个方面,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又给生态和环境带来了污染与破坏。对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更为突出的石羊河流域,此问题更加严峻。选择生态足迹作为表征环境压力的指标,计算了1978—2012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情况,利用STIRPAT模型拟合人均生态足迹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用岭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别计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1978—2012年民勤县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生态赤字逐渐严重,35年间增加了719.62%;②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中人均GDP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次之,人口数和放牧量增加影响较小,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对生态环境恶化具有减缓作用;③耦合度在0.2759~0.4987之间,协调度在0.1263~0.3090之间,经济增长为粗放型,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负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芳 《冰川冻土》2016,38(2):549-557
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持续发展又进一步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由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较低以及务工领域低端化等因素的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一定的脆弱性.甘肃省城镇化水平滞后、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户作为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劳动力转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生计水平和区域生态安全.以甘肃省14个地州市为研究区,通过对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应用,揭示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定量评估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程度,总结出有利于提高甘肃省农户发展能力、改善农户生计水平的政策建议,从而为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缓解贫困、实现精准扶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more than 2,000 data points reflecting various meaningful aspects of urban systems and water-resource systems, and using a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model and ArcGI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on urbanization in the Gansu section of China. The conclusions were: (1) from 1989 to 2007 the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intensities (WRCIs) of Gansu section and its 9 cities have been generally decreasing, albeit with much fluctuation, and the decrease has been more rapid since 2000, with Lanzhou and Jinchang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ities. There is, however, a great deal of variation of WRCI among the 9 cities: Lanzhou changed from intensive constraint to relatively strong constraint, with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its WRCI; 5 cities changed from extreme constraint to intensive constraint, including Wuwei and Jiuquan with significant declines in their WRCI, Jiayuguan and Jinchang with no dramatic declines and Dingxi with a fluctuating decline; and 3 cities remained at the same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including Zhangye and Baiyin with extreme constraint, and Tianshui with intensive constraint. (2) Looking at the 20-year average of WRCI,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spatial variations among the 9 cities in the Gansu section: Lanzhou, the capital city of Gansu Province, belongs to the relatively strong constraint-high type; 4 cities—Jiuquan, Jiayuguan, Jinchang and Tianshui—belong to the intensive constraint-high type; and the remaining 4 cities—Zhangye, Wuwei, Baiyin and Dxingxi—belong to the extreme constraint-low type.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nsu section will continue to be affected by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on urbaniz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some time to come.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近40 a黑河流域下游自然资源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过程和规律,以黑河流域下游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为研究对象,根据《额济纳旗统计年鉴》(1990—2015年)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发展水平研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并对2020—2030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额济纳旗自然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60 0提高到2015年的0.811 5,增长趋向明显;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15 0提高到2015年的0.713 8,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曲线变化整体相似。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重度失调经济损益型”历经“拮抗”“发展”“磨合”阶段转变为2015年的“高度协调发展同步型”。通过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预测未来10 a两者耦合协调度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实施,我国关闭煤矿数量逐年增加,煤矿关闭后产业如何转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关闭煤矿大都集中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关闭煤矿的发展与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其优势产业的选择应与所在城市产业转型方向相一致,才能使关闭煤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新结构...  相似文献   

15.
易武英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12,31(4):402-408
运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喀斯特发育典型的贵阳市区域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模型,运用模糊集对模型计算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结果表明:2002—2010年贵阳市水资源系统综合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分别为0.5、0.49、0.42、0.46、0.42、0.34、0.41、0.48,整体处于颉颃阶段。今后应对城市河段和部分工矿企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实行高污染企业转移或疏散,降低高耗水、高污染排放产业比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市民节水意识,推广节水型小区建设;加大对石漠化治理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蓄水能力;加大水利工程、集雨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客水资源利用率,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使之与水资源时空分布相匹配等,以提高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能力,促进整个贵阳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位优势度是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网格评分的思想,建立区位优势度模型,利用GIS技术对甘肃全省范围进行无缝网格的定量分析。确立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城镇影响度三个评价指标,分析甘肃省境内综合区位优势状况。结果表明:省内大部分区域区位优势度处于较低水平,占省域面积的86.88%。只有极少数地区较高,占省域面积的0.5%,中等区位优势度地区占面积12.62%,甘肃省综合优势度区域差异显著,兰州区位优势度最高,为0.86,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区位优势度最低,接近0。综合区位优势度较高区域依然沿陇海-兰新线和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中东部地区优势度明显高于西部廊道区域。中东部主要以兰州为中心,在陇海-兰新线东西方向上的区位优势逐渐延伸并减弱,向西途经武威、金昌、张掖等城镇,向东经定西市和天水市,以及向东北方向的白银市;西部主要以酒嘉地区为核心,向东延伸至张掖、金昌等城镇,向西至瓜州县,并向敦煌南向延伸。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考虑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河流、地震动参数等6类影响因素,针对50年超越概率10%的抗震设防水准,分别开展了基于信息量模型和Newmark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基于最不利原则对两项结果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综合分区,揭示了中国地震滑坡高危险区集中在南北构造带、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水量平衡理论,计算出研究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1.04×10~8m~3。对用水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2000~2014年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呈Ⅴ型分布,2009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低值。城镇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而工业水平及经济水平的发展能明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用水结构的分析发现,城镇化的发展对农业用水影响不大,主要由于成都市水资源充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用水的挤占不明显。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20年成都市需水量为40.02×10~8m~3,研究区水资源总量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朱荣  薛勇 《冰川冻土》2019,41(1):246-256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将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甘肃转变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突出地方特色、着重绿色发展的新发展思路。处于丝绸之路关键段的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生态屏障建设水平最高的地区,集历史、民族和全样自然景观等多元旅游资源于一身,是我国最早发展入境旅游的地区,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开发经验。随着大众旅游的常态化,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愈加被世界旅游所关注,而露营旅游成为时下旅游市场的刚需和新的增长点,将入境旅游和露营旅游相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通过回顾露营旅游的发展态势和建设情况,以入境旅游为视角,对河西走廊露营旅游的资源、政策、区位、交通、经济、文化、环境、人才、客源地和露营地进行了剖析,从定位、方略及对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可通过露营旅游将多元旅游资源融合、串接,进一步凸显地方特色。河西走廊露营旅游应面向国际,定位高端旅游开发和建设。中长期瞄准国际高端市场,近期可借助政府引导培育河西走廊的周边和发达地区。另外,将现代发达的交通方式与地方、历史的交通体验相结合,在不同时期,设立不同主题的营销系列,将目前的观光旅游向增强体验感和参与度进行转变。同时,借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河西走廊旅游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