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乌鲁木齐近48a城市化进程对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8年乌鲁木齐市区和郊区、山区的降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来揭示城市化进程对乌鲁木齐市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增雨效应,市区呈现出降水量增加、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日数增多的趋势,且城市增雨效应在郊区也有较明显表现.48 a来市区年降水量递增率为32.4 mm/10 a,其中冬季和夏季...  相似文献   

2.
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近50 a来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9个气象站的1960—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及1960—2008年逐月平均风速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了该区近50 a来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40 ℃/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四季平均气温的升高亦很显著,以冬季的升温速率最大;年、季节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年、季平均日较差则显著减小,且以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为特点。年降水量以0.87 mm/10a的速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略有差异且均不显著,春季降水量略有减少,夏、秋和冬季略有增加。湿润指数的变化不明显,总体来看,年和冬季湿润指数略有增大,春、夏和秋季湿润指数略有减小。年日照时数以34.8 h/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各季节日照时数亦均有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增加最为明显。年平均风速以-0.092 m·s-1·(10a)-1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各季节平均风速均显著减小,以冬季的减小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3.
1961-2004年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的冷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乌鲁木齐和达坂城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2001-2004年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和达坂城两地平均温Tm、平均最高温Tmax、平均最低温Tmin及其对应值的差值(ΔTu-rm、ΔTu-rmax、ΔTu-rmin)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冷化效应和热岛效应同时存在。近40多年来,乌鲁木齐年Tmm、Tmax有微弱的下降趋势,春季、夏季Tm、Tmax、Tmin和秋季Tm、Tmax均呈下降趋势,以夏季最为显著,而冬季Tm、Tmax、Tmin呈上升趋势;乌鲁木齐和达坂城之间年、春季、夏季和秋季ΔTu-rm、ΔTu-rmax、ΔTu-rmin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气温差值显著上升。降水量的增加、城市绿化和城市灌溉面积的增大,可能对乌鲁木齐城市化过程中的气候冷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40年西藏怒江河谷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1971-2008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近40a怒江流域年、季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并计算讨论了变化趋势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结果表明:近40a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6℃/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增暖趋势比中国东北和西北弱.比淮河和华南强,与青藏高原相近.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表现为一致的减小趋势,为-0.13-0.57℃/10a:年降水量以21.O mm/10a的速宰显著增加,各季降水均呈现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少31.7 h,以夏季减幅最突出.减幅比黄河流域、青藏高原东侧大;地温升高明显.流域上游季节性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显著变浅趋势,以安多最明显.日照时数与降水量负相关显著.与夏、秋季大气水汽压呈显著的负相关;大部分站点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大气水汽压的显著增加和降水量的增多关系密切.总云量与日较差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夏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湿度的变化不是总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随着纬度的增加和海拔高度的上升,年平均气温升温幅度在加大,年降水量增幅也增大.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仅与经度有着很好的正相关,随着经度的增加,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幅都在减小.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地区近50a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根据乌鲁木齐地区分布在不同垂直高度上的4个气象站近50 a的实测降水资料,运用回归分析、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周期分析及变异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近50 a来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分布上中山带的年平均降水量最大,为551.4 mm,其次是高山带,为458.4 mm,乌鲁木齐市区263.2 mm,达坂城最小,仅为71.8 mm;从时间分布来看,表现为较明显的季节分布差异,各地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大于秋季,冬季最少。(2)近50 a来乌鲁木齐各地区的降水都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山前平原乌鲁木齐市区增加的幅度最大,降水趋势倾向率为26.02 mm/10 a,其次是高山带,倾向率为21.84 mm/10 a,中山带和达坂城倾向率分别为10.23 mm/10 a和8.55 mm/10 a。各地在年代际变化趋势上变现的不完全一致。(3)降水突变的时间各地不完全相同,山前平原区乌鲁木齐气象站降水发生突变时间出现在1982年,达坂城出现在1991年,高山带出现在1994年,而中山带没有明显的突变。(4)乌鲁木齐地区各地的降水量均存在准6 a的周期,6 a的周期可能是影响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的主导周期;山前平原区达坂城和乌鲁木齐降水波动较大,中山带和高山带表现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开都河流域上下游4个气象台站(上游巴音布鲁克,下游焉耆、和静、和硕)1960-2009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与距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开都河流域的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1960-2009年开都河流域上下游年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强度分别为0.27 ℃/10 a和0.22 ℃/10 a。2000年后气温升高尤其显著,上游和下游的气温分别较50 a平均水平偏高0.97 ℃和0.69 ℃。该流域年最高温没有明显增加,而上下游年最低气温分别上升0.41 ℃/10 a和0.61 ℃/10 a,并与年平均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年代际各月气温的分析,发现该地区气温季节性特征在过去50 a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冬季气温总体上升,夏季气温相对稳定,冬季与夏季温差逐渐减小,季节性呈变弱趋势。上游年代际间气温季节变化较下游更明显;(2)开都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近50 a上下游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上游达显著水平。上下游在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上有较大差异,上游年平均降水总量(273 mm)明显高于下游(77 mm),且上游降水量增加强度(9.13 mm/10 a)高于下游(5.34 mm/10 a)。降水量年代际之间有一定差异,降水波动主要是在夏季,上游降水量的波动性大于下游。  相似文献   

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与周边的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腹地的降水问题历来是研究中的难点。多数学者利用沙漠周边气象站资料或短期科学考察数据来研究新疆沙漠环境及气候变化,有些研究涉及到沙漠腹地短时降水过程及降水云系特征,但很少有人利用沙漠腹地长期的实测气象资料对其降水特征进行相关研究。根据1996-2005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人工气象站获取的长期连续气象资料,使用变差系数和相对差分析技术,分析沙漠腹地10 a降水量的年、季、月的分布及变化,并与同期沙漠周边地区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10 a平均降水量为123.4 mm,比沙漠周边地区平均偏少32%。(2)沙漠腹地降水的年、月、季的分布与沙漠周边地区基本一致。10 a来沙漠腹地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冬季为下降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其它两季变化不明显,说明夏季降水对年降水的增加贡献显著。(3)沙漠腹地年和季降水量、水汽压、相对湿度的变差系数均大于沙漠周边地区,说明沙漠腹地气象要素变率大,相对不稳定。(4)沙漠腹地10 a各月平均降水量均小于沙漠周边的同期值,其中3月降水偏少最多,降水相对差为52.3%。(5)观测资料表明10 a间沙漠腹地只出现过一次日降水量大于25 mm的降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8 d;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共计44 d。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和大气中人为热、人为水汽和污染物质的增多等原困,对大气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气温和多年汛期平均降水量的分布上,城市有“热岛”和“雨岛”。在水汽压的分布上,情况比较复杂:绝大多数时间,城区水汽压明显比郊区小,“千岛”效应十分显著;但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城区水汽压反比郊区高,形成城市“湿岛”。  相似文献   

9.
塔克拉玛干地区气候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杨莲梅 《中国沙漠》2003,23(5):497-502
从地面水汽压(大气含水量)、平均风速、湿润指数、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角度分析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塔克拉玛干地区气候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具有显著减小的线性趋势,并于1973年发生了由大到小的突变。②夏、秋、冬季和年地面水汽压(大气含水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较大幅度波动式上升,具有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夏、秋季地面水汽压于1969年和1973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秋、冬季大气含水量的显著增加并没有导致降水量的增加,降水量的变化不能充分反映大气含水量的变化。③夏季湿润指数有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夏季和年有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说明综合反映气候干湿变化的湿润指数变化与单用降水量表示的气候干湿变化不完全一致。④夏、秋季和年相对湿度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夏季和年相对湿度分别于1970年和1974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⑤年和四季的平均气压40a来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近50年气温变化与城市化发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K检验法,利用乌鲁木齐地区市区及近郊气象站近50年的年平均气温数据,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突变;采用相关分析方法与趋势拟合等方法,生成乌鲁木齐年平均湿度与指征其城市化6项指标的函数关系图.结果发现:(1)近50年乌鲁木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缓慢上升,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站增温率为0.2℃/10a,郊区站为0.245℃/ 10a,总增温率为0.225℃/ 10a.(2)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得出年平均气温在2000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3)乌鲁木齐市城市人口、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建成区面积、能源消耗与年平均气温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城市化进程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市热状况及热岛形成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文利用1982—1985年期间在北京所设的城市气候站观测资料,讨论了城市热状况,指出城郊升降温速率的差异、城市建筑物的阻挡作用是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郊旅游开发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直接推动着旅游经济和城郊旅游的发展。城郊旅游开发引起政府、投资者和开发商的重视,受到研究界的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城郊区域都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它是在一定的驱动力作用下,多种因子综合反映的结果;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旅游主体、旅游开发者和旅游介体在城区与城市郊区之间的一种推拉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是通过具体的驱动力因子来影响城郊旅游开发的选址和特色定位的。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昆明市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城市化对城市气温影响是气候变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利用1987~2006年昆明及周围3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分析城区和周围站点的气温变化差异,给出城市和郊区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城市化影响下的气温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近20年来,城区年平均温度为15.7℃,郊区为14.9℃,受城市化的影响,昆明市城区热岛效应一直呈现增幅的趋势,其中在冬季热岛强度最大且增幅为0.399℃/10 a,而热岛强度最小的是夏季,UHI最高气温增幅为0.29℃/10 a,UHI最低气温增幅为0.56℃/10 a。在此基础上结合昆明城区的城市发展资料,运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发展对年热岛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段影响因素不同,1987~1994年主要因素是建成区面积和人均GDP,而1995~2006年则是人均GDP和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14.
银川市初夏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桑建人  杨有林 《中国沙漠》2003,23(3):328-330
利用美制APS—3310A型激光粒谱仪,在中国西北城市银川对大气气溶胶粒子进行现场观测,结合气象条件,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给出了银川市初夏大气气溶胶的日变化特征、3种不同粒径粒子分布特点及飘尘谱分布特征,以期为银川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州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陈文娟  蔡人群 《热带地理》1996,16(2):122-129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的初步征兆,开展了郊区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意义。广州是我国少数几个已开始进入城市郊区化阶段的大城市之一。本文分析该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动力机制,并提出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得出上海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演化过程,通过基尼系数分解测得上海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结果发现:(1)1995—2005年上海市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平缓,而2005~2009年总体差异急剧扩大;(2)1995—2009年中心城区内部差异经历“缓慢下降一急剧上升”的过程,郊区内部差异呈扩大的态势,而城郊之间差异呈“缩小一扩大”的态势。认为城市化、产业转移、区域投资政策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是上海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对室内外气温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以温带城市北京、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和热带城市景洪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影响的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未受城市化影响的郊外气象站气温资料,得出3个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年平均气温均升高,增温幅度在(15.6~20.7)×10-3℃/a间,以温带城市北京增温最显著;受城市化影响,年平均气温变率为(40.5~45.9)×10-3℃/a间,以昆明最大;年平均室内气温变率在(20.6~133.1)×10-3℃/a,北京最大。各气温变率在11~4月以温带城市北京最大,5~10月则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最大,显示了气温较低时气温变率有增大的趋势;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了受城市化影响气象站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11~4月增温幅度大于5~10月;其中温带的北京朝阳气象站和低纬高原的昆明气象站的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呈现显著的城市效应,而热带的景洪气象站室内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小于室外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受到城市化的威胁和蚕食.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导致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显得十分紧迫.在初步探讨近郊型风景区资源保护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辨正关系基础上,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广州市居民网络购物行为调查问卷和电子地图兴趣点(POI)数据,从全市和不同区位2个空间尺度,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商品特征、空间环境及物流快递4类因素对居民网购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影响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区位产生作用的因子个数、作用强度和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影响因子数量在全市域范围最多,远郊区最少。各因子总体上在近郊区和全市域作用强度大,在远郊区最弱。退货服务重要性在近郊区和中心区作用方向相反;② 部分空间环境因子对网购频率有影响,城市化水平、商业中心可达性在全市域范围有影响,居住地城市化水平越高、离商业中心距离越近的居民网购频率越高,支持了创新扩散假说。快递点数量在中心区有影响,居住地快递点数量越多的居民网购频率越高。其它空间环境因子没有显著影响。③ 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因素对网购频率影响较大,性别、年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是学历、职业,月收入影响最小。商品特征、快递物流因素各因子在不同区域对网购频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蒋丽  吴缚龙 《热带地理》2013,33(2):147-155
基于广州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单中心密度模型和多中心密度模型分析法对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广州人口空间动态变化表现为“内圈层(近郊区)快速增长、外圈层慢速增长、核心圈层(核心区)和外圈低速增长”,核心圈层的人口继续增长并向四周扩散,表明广州人口变动的郊区化现象明显,已呈现多中心特征,由2000年的“1个中心(人民公园)2个次中心(白云区的新景街和海珠区的凤阳街)”演变至2010年的“1个中心(人民公园)4个次中心(白云区的同德街、海珠区的凤阳街、天河区的棠下街和沙河街)”,次中心的人口集聚功能逐渐增强,对城市人口分布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