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在中国科学院、地方和部队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和协助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简称中科院青藏队)于1988年6—9月在西-中昆仑山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参加本年度野外考察的人员共65名,分6个行动组,即地质,地层古生物,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冰川与冻土,生物以及自然地理。 野外考察区域西起新疆叶城新藏公路西侧,东抵青海格尔木青藏公路,以新疆境内的西-中昆仑山北翼地区为主要工作范围。 此次考察地区东西绵延,范围广袤,除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主干公路外,伸入山区的支线公路很少,不  相似文献   

2.
记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7年,为进一步揭开世界屋脊的奥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喀喇昆仑山一西昆仑山地区开展了野外科学考察(附图),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由此使“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中心课题的研究得以充实,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主办,于1988年4月22—27日在安徽合肥举行。与会者含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出版影视部门和科考队员所在机构等,共24个单位64位人员。会议内容是,交流1987年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成果,讨论和制定1988年考察计划。  相似文献   

4.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揭示了本区湖泊的基本性状、分布规律、流域盆地及其成因演化等方面的基础材料,为深入研究区内湖泊演化及环境变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的重大项目。1987—1988年已进行了两年野外考察,第三次工作会议于4月25—29日在北京召开。基金委,中科院资源环境局与计划局及有关方面领导出席了会议;五位专家到会指导,对两年来的工作进行了评议。中科院副院长兼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孙鸿烈教授介绍了工作概况与进展,郑度同志代表考察队作了两年工作总结,四个课题组分别向大会汇报工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20日下午,庆祝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70周年暨中国科学院综合科学考察55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7.
“大别——桐柏山区综合科学考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83)科发字第0804号文下达的“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途径”这一重点课题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第一分队(河南省科学院牵头主持、地理所、生物所业务人员组成)承担。 该项工作从1983年开始,经过1984、1985年两年的艰苦努力,基本上完成了大别——桐柏山区鄂、豫、皖三省四十多个县(市)的野外考察和收集资料工作。1986年转入补点调查和分片总结。最近完成了皖西片的总结,撰写出皖西山区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分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  相似文献   

8.
西昆仑山晚新生代沉积的粒度和δ18O含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室内粒度和石英氧同位素含量分析,讨论了西昆仑山典型地区晚新生代不同时期沉积的搬运机制,没积环境和物质来源对粒度参数和石英δ18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区至今还是综合科学考察的空白区。为查明基本情况,1989年夏以乘汽车路线考察方式穿行该区而作了预查,搜集了当地地质、地理、生物等基本资料。经考察发现,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上新世以来火山活动普遍,湖泊众多,矿产资源可能有良好前景;所在区又为自然地域和地质构造的重要界线,对青藏高原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沙群岛考察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赵焕庭 《热带地理》1995,15(1):19-29
本文论述了南沙群岛被中国古人发现和开发利用,地名沿革,中国政府对其管辖和行使主权,古代对其自然的记述,近代和现代对其综合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1.
试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干燥度作为主要指标并参考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及气温较差等,结合地形因素将青藏庙的多年冻土划分为:湿润,亚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5种类型,并对各类型代表性和冻土地区进行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导致其本身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自然区域的明显分异。本文阐明上新世以来青藏地区由低海拔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的演化以及因全球气候冷暖波动所引起的变化。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划分和此较研究,揭示了与山体效应密切相关的分布模式。在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背景上,探讨了水汽通道、干旱河谷和寒旱核心等高原山地独特的地生态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貌区划新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地貌区划是研究自然环境空间分异的基础,在区域地貌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地貌区划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地貌区划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地貌区划的原则、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和标准,提出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类型的基本异同是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本文以中国1:400 万地貌图等新资料为基础,应用GIS 方法,结合中国三大地貌阶梯及其内部地貌格局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基本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将中国地貌区划分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东南低中山地大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西南亚高山地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6 个地貌大区,并分别简要论述了各大区的地貌特征.各大区内部又据次级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及其组合差异进一步分区,全国共划分了38个地貌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卫星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全球大尺度山地上空有大气臭氧亏损,其极大值出现在春季或初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1979~1991年中,全球大尺度山地上空的臭氧总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再论青藏高原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镱锂  李炳元  刘林山  郑度 《地理研究》2021,40(6):1543-1553
伴随青藏高原研究的深入,高原内外多学科研究程度和认识的提高,及地理大数据、地球观测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青藏高原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系统论述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分析探讨了高原地貌宏观结构(高原面、高原内低盆地与高原边缘河谷低地等)和周围边界各自然地段构成的基本特征。采用ArcMap软件,通过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及新资料对高原地貌比较研究,实现了1:100万比例尺地图精度的青藏高原范围的界定。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起西昆仑山-祁连山山脉北麓,南抵喜马拉雅山等山脉南麓,南北最宽达1560 km;西自兴都库什山脉和帕米尔高原西缘,东抵横断山等山脉东缘,东西最长约3360 km;范围为25°59′30″N~40°1′0″N、67°40′37″E~104°40′57″E,总面积为308.34万km2,平均海拔约4320 m。在行政区域上,青藏高原分布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尼泊尔、不丹、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9个国家。其中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面积约258.09万km2(占高原总面积的83.7%),平均海拔约4400 m,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新疆等6省区,西藏和青海两省区主体分布在高原范围内(约占高原总面积的60.6%)。  相似文献   

16.
六盘山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六盘山位于陕甘宁交接地区,属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是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维管植物836种,隶属于93科,359属。本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植物地区的黄土高原亚地区。全部种子植物可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和12个变型,以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与其他植物区系联系广泛,但特有属较贫乏。六盘山与小陇山、太白山和中条山的属相似性系数较高,均达60%以上,表明几座山体处于相似的生物气候背景之下,地理隔离性不明显。与贺兰山的属相似性系数低于60%,因为贺兰山位于干旱的荒漠与半荒漠区,可能有地理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沼泽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魁义 《湿地科学》2003,1(2):92-97
青藏高原有沼泽约491.3万hm2,是世界上最高的湿地。通过概要介绍高原沼泽湿地基本类型及其分布,重点阐述沼泽湿地利用、环境变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并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一个地质过程.晚更新世以前高原已经过三个大的侵蚀堆积旋迥,主要沟谷系统和黄土地貌的塬梁峁格局已经形成.全新世以来黄土的堆积逐渐减缓,而侵蚀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侵蚀加剧.根据侵蚀一堆积相关原理,利用黄河下游不同时期发育的冲积扇沉积模式,估算了全新世以来自然侵蚀速牵为7.9%,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至今已达到25%.  相似文献   

19.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相间并列。文章论述了各条块的发育特征及区域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