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场对边界层低空急流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两层流的浅水波模式,讨论了环境场对边界层低空急流形成的影响,并得到了边界层低空急流的特征宽度为L0=(ρ21)/(ν2ρ21ν1)L0*C0*,式中C0*=√gh2, L0*=C0*/f为Rossby变形半径,ρ1,p2和v1,v2分别为上下两层大气的密度和大尺度经向地转风,H2为低层大气的厚度,g为重力加速度,f为柯氏参数,当高低层大气中的大尺度经向地转风的垂直切变越强时,所形成的中尺度边界层低空急流就越强;当低层大气中的温度增高和湿度增大、并且低层大气中的大尺度经向地转风越强、高度越低时,越有利于形成边界层低空急流。   相似文献   

2.
高炉矿渣基质人工湿地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冶金废物高炉矿渣作为人工湿地基质,研究了其对生活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等温吸附/解吸实验表明,高炉矿渣的磷素理论饱和吸附量为3333mg•kg-1,是砂子(270mg•kg-1)的12倍左右;高炉矿渣基质的磷吸附解吸率为0.68%,也远小于砂子的7.59%。复合垂直流湿地各基质层对磷的吸附量实验表明,表层基质层磷含量远高于其它层,各基质层磷含量沿水流方向和基质深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添加高炉矿渣的湿地单元,表层基质对磷的吸附效果远高于对照。结果表明,高炉矿渣基质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作为人工湿地基质是可行的,建议根据表层基质磷吸附饱和情况,随着植物的收割适当更换表层基质,延缓湿地的除磷年限。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以沈阳市浑南新区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探讨了垂直流湿地系统以及自由表面流湿地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机理。结果表明:垂直流湿地对总氮有一定的净化效果,但稳定性较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在运行期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75%和81.03%;表面流湿地对总氮的净化受温度影响,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净化受生长环境和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Models-3模式中增加移动源清单对模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空气质量模式Models-3,在原有点源和面源污染源输入清单的基础上,加入移动污染源,对辽宁地区2004年12月24—27日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入移动污染源后,辽宁主要城市污染物SO2、NO2和PM10模拟效果有所提高,NO2模拟效果提高最为明显;从总体模拟效果来看, SO2和NO2模拟效果较好,而PM10模拟值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研究沙尘气溶胶起沙和输送特征,2010年4—5月,在民勤周边沙地利用EZ LIDAR ALS300&ALS450型激光雷达和 GRIMM 180型颗粒物采样器进行了大气气溶胶的外场连续观测,取得了晴天、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总后向散射垂直剖面图和PM10、PM2.5、PM1.0质量浓度采样资料,其中包含“0424”特强沙尘暴过程资料。结果表明:春季民勤近地层大气中沙尘气溶胶浓度较高,且随气象要素的变化很大;在整个观测期内,PM10、PM2.5、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2.3、57.4 μg/m3、16.7 μg/m3。在不同天气条件下,PM10、PM2.5、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PM10的日平均质量浓度高达2469.1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100多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8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2倍。PM2.5在沙尘暴天气下日平均质量浓度为460.3 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45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6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1.4倍。PM1.0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的日平均浓度为92.7 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13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7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1.3倍。可见,风速增大时沙尘粒子浓度的增加对粒子粒径是有选择的,小粒子比重随沙尘浓度增加而相对减小,大粒子比重随沙尘浓度增加而相对增多;通过对“0424”特强沙尘暴过程的研究表明,一次沙尘暴过程往往包括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中的两种类型;通过对激光雷达数据分析发现,在强沙尘暴发生过程当中,民勤沙地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风蚀起沙现象。  相似文献   

6.
德州70 cm高度气温与地面温度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统计学和气象学原理,对德州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德州70 cm高度的气温(用T70表示)与地面温度(用T0表示)中08、14时和20时及日平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半年08时T70>T0(或T70≈T0);夏半年T70<T0,6月差值最大,为-2.6℃。14时全年都是T70<T0,3月差值最大,为-12.1℃。20时全年基本都是T70>T0。就日平均而言,全年都是T70<T0。运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以T0为基础的T70预测模型,经检验表明,3—9月预测准确率较高,可以满足当地农事需要。  相似文献   

7.
CO2减排的宏观经济代价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对此给出科学的估计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目标规划对中国CO2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CO2排放控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目前条件下,我国2010年CO2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为3100~4024元/t CO2;而且减排的力度越大,相应的单位减排的宏观经济成本越高。采掘业、石油行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等行业和部门是CO2的高排放部门,但同时也是实现减排较有潜力的部门。  相似文献   

8.
暴雨过程大尺度热量、水汽和动量收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长江流域梅雨期热源热汇分布的一些研究[1]-[3]表明,热源热汇的分布和梅雨期降水性质存在着年际变化,同时,研究区域不同,天气形势和时空尺度不同,所得各类收支的垂直分布特征亦有较大差别。本文用曲面拟合方法计算了1989年梅雨期6月27日至7月4日江南地区暴雨过程的时空平均热量、水汽和动量收支,得到的垂直分布特征是:(1)加热率Q1峰值位于400—500百帕气层,减湿率Q2峰值位于500—600百帕气层,两者垂直分布特征说明,该暴雨过程凝结潜热和对流垂直输送作用均十分重要。(2)视西风动量源在600百帕以下为正值,以上为负值,说明东风动量向高层输送;视南风动量源在400百帕以下为负值,以上为正值,说明南风动量向高层输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一套具有中尺度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1983年6月下旬的一次长江流域梅雨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并比较了该过程的对流降水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两个时期的动量场存在明显差异,而水热场差异不大,Q1和Q2以及涡度收支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降水活跃期(暴雨集中期),积云对流对能量和涡度的垂直输送有着重要作用;在水热收支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垂直输送项,潜热加热基本上为抬升冷却所平衡,水汽的垂直输送是积云对流的主要水汽源;在涡度收支中,低层散度项和扭转项制造正涡度,并通过积云对流向上输送,无论在低层或高层积累的正涡度都被平流非线性过程所耗损。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三级以上污染日的气象影响因子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2001—2007年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SO2、NO2和PM10日平均空气质量等级大于或等于三级以上的污染日作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污染日3种污染物指数与同期南郊观象台(近郊区)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同时采用Hysplit-4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出现四级以上污染的重污染日污染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风向是造成上述3种污染物出现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污染日存在两重或多重逆温层,而且逆温层较低较厚,垂直对流和水平扩散作用较弱,湿沉降作用较小,因此污染物不易扩散和输送,堆积在近地面,造成重污染。北京西南、东南部地区以及沙尘暴过程内蒙古、河北北部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主要输送源地。研究结果可为北京重污染过程的预警预测及其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雷孝恩 《气象学报》1995,53(2):202-210
为研究区域尺度干沉积过程,发展了一新的干沉积速度型(NDDVP)。NDDVP与1022次于沉积速度(Vd)实测资料之间平均比值为1.06±0.82,表明NDDVP与实测资料有好的一致性。用分别具有NDDVP和原Vd型的高分进区域酸沉积模式(EM3)作实例预测,发现仅由Vd型的不同所引起的SO=4中心浓度之间最大比值可达2.4,用NDDVP预测的物质浓度和干沉积量比用原Vd型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近地层湍流通量计算对于中尺度数值模式有重要意义, 湍流通量的参数化是当前大气边界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大理观象台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 离线测试了WRF区域模式中的两种常用的近地层参数化方案(MM5相似理论非迭代方案A和ETA 相似理论迭代方案B), 并将参数化方案计算结果与边界层铁塔涡动相关法的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在大理观象台观测场不同植被随季节交替的状况下, 根据边界层铁塔4层高度风速拟合, 发现近地层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将拟合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输入模式参数化方案进行通量计算。结果表明:稳定度是影响近地层参数化方案精度的重要因素, 在不稳定条件下方案B低估了动量通量, 方案A优于方案B, 而在稳定条件下方案A低估了动量通量, 方案B优于方案A, 两种方案总体来看误差不大。对于大理边界层通量观测场地农田植被交替的环境条件, 不同季节下垫面植被类型的差异, 以及植被的稀疏对近地层参数化方案湍流通量计算结果的精度有显著影响。方案B考虑了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和热量粗糙度z0h的差异, 不稳定条件下感热通量计算结果在裸土或稀少植被条件下明显优于方案A。针对方案B不稳定条件下感热通量计算结果在裸土下垫面仍出现高估的现象, 在使用了(Zeng, et al, 1998)提出的对于使用辐射地表温度在裸土下垫面时的订正方法后, 计算结果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The time series of annual frequency of the circulation patterns W,C,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of Beijing (TB),Shanghai (TS) and the whole country (TC) in the period 1891-1990 are expanded as a long-term tendency,a periodic function and a random function.The coherence between cir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i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The abrupt change of cir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the last 100 years is revealed with the methods of the accumulated anomalous curves,the signal/noise ratio as well as the Mann-Kendall test.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anomalous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are discussed with some explanations.  相似文献   

14.
近地层湍流通量计算对于中尺度数值模式有重要意义,湍流通量的参数化是当前大气边界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大理观象台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离线测试了WRF区域模式中的两种常用的近地层参数化方案(MM5相似理论非迭代方案A和ETA相似理论迭代方案B),并将参数化方案计算结果与边界层铁塔涡动相关法的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在大理观象台观测场不同植被随季节交替的状况下,根据边界层铁塔4层高度风速拟合,发现近地层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将拟合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输入模式参数化方案进行通量计算.结果表明:稳定度是影响近地层参数化方案精度的重要因素,在不稳定条件下方案B低估了动量通量,方案A优于方案B,而在稳定条件下方案A低估了动量通量,方案B优于方案A,两种方案总体来看误差不大.对于大理边界层通量观测场农田植被交替的环境条件,不同季节下垫面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植被的稀疏对近地层参数化方案湍流通量计算结果的精度有显着影响.方案B考虑了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和热量粗糙度z0h的差异,不稳定条件下感热通量计算结果在裸土或稀少植被条件下明显优于方案A.针对方案B不稳定条件下感热通量计算结果在裸土下垫面仍出现高估的现象,使用了Zeng等1998年提出的用辐射地表温度订正裸土下垫面感热能量方法后,计算结果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分数将平均增加约0.8×10-6.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1mol甲烷分子可以转化为约1.63mol的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1mol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约1.82mol的水汽分子.甲烷排放增加50%将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1%-3%,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而秋季(南半球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幅度可高达20%,南极臭氧的这种显着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烷增加造成的化学反馈所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臭氧变化主要与甲烷氧化导致的水汽增加有关.研究还表明,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臭氧的恢复作用其实与溴化物排放的减少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市两次极端最低气温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ICAPS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秦皇岛市2001年1月15日和2010年1月6日两次最低气温极值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的垂直结构、温度方程的平流项、垂直项与非绝热项等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环流形势基本相似,均自西北路径直接影响华北,冷平流由水平方向移动并在垂直方向下传;通过对局地温度变化中各项因子的定量估算,发现当空气干燥且从低到高空均为下沉气流时,下沉增温的影响不容忽视;2010年1月6日出现的最低气温极值主要是非绝热因子影响。2010年1月3—4日秦皇岛降暴雪,积雪深度在10 cm以上,2010年1月6日非绝热项为-0.907℃.h-1,2001年1月15日非绝热项为-0.301℃.h-1,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对局地气温的影响可为最低气温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两铭 《气象学报》1980,38(2):106-110
本文把凝结过程的初期看作是系统的一种广义绝热过程,而把凝结潜热看作是系统总位能的一个部分。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探讨了饱和湿空气中一些热力学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当把测量温度T改用广义温度T~*作为独立变量后,干空气中的热力学基本特征都将在饱和湿空气中得到对应的结果。这对研究我国夏季汛期降水以及对大气数值模式的设计,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台风的螺旋结构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式适  杨大升 《气象学报》1980,38(3):193-204
本文从描写台风运动的动力方程组出发,讨论了台风的螺旋结构,给出了这种螺旋结构的图样,指出:(1)台风螺旋结构的形成是台风中重力惯性内波,特别是重力内波的作用所致,(2)台风螺旋结构的形式与波位相速紧密相关,北半球的曳式螺旋结构要求螺旋图样环绕台风眼逆时针且由中心向外运动,其向外运动的速度近于重力内波的传播速度,(3)台风的曳式螺旋倾角一般小于45°,而在台风边缘,倾角约为10°,螺旋臂间距在二旋臂结构中平均为220公里,而在四旋臂结构中平均为110公里,(4)台风螺旋波也有频散作用,在曳式螺旋中c_(gr)与c_r皆为正,且c_(gr)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