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震前兆异常的动态从属函数及其特征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熙铭  冯德益 《地震》1994,(1):36-43
地震前兆涉及到众多物理的和化学的观测方法,且计量单位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各类前兆异常之间无法进行直接的定时量对比,从而给地震综合预报标志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了对各类前兆观测项目都适用的一个无量纲值(异常从属函数值μ)来统一归划不同性质,不同计量单位的地震前兆异常,并由此建立起具有重现性的地震前兆短临综合预报指标,还给出了各类地震前兆映震能力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2.
地震前兆数据库软件的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述新  朱燕 《内陆地震》2003,17(3):252-258
新疆地震前兆台网中心通过远程拨号的方式采集各台点的数字化数据,运用前兆通讯、数据服务等软件实现数据的格式转换、入库及基本数据查询等前兆数据库的各种操作,方便了分析人员的使用。初步建立起地震前兆数据库。  相似文献   

3.
江宁台地电阻率异常震例的中短期预报回归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军 《地震》1994,(3):39-43
本文研究了1983年以来江宁台300km范围内Ms>4.5地震的50km范围内地方小震的地电阻率异常震例的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分析统计了异常参量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建立起中短期预报回归方程,大体给出江宁台所能监控的不同强度地震的最大范围和一般距离;研究表明江宁地电前兆异常有其自身的特征。充分研究单台单手段的前兆异常对地震综合预报水平的提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郑文俊  田山  邵永新 《中国地震》2003,19(3):266-278
为实现前兆异常空间扫描与构造活动背景的有机结合,本文提出:以近效十年2级以上地震的累计频次分布为依据,量化评估华北各构造区现今活动状态与基本活动水平,以近千年来的5级以上地震的年均发生率分布为依据量化评估断裂构造(带、段)的地震活动危险性,并将上述两项量化评估的数值分布图进行叠加,建立起标示华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地震危险性的数字化图,以此作为前兆异常空间扫描的输入,从而增强前兆空间扫描图像中的构造活动信息及其异常演化特征,提高强震危险预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位,水温预报方法及效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军 《四川地震》1999,(1):80-88
本文总结和四川省境内各水点300千米内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特点。对发震地 预测,可根据单点的异常型态和群体的空间分布作估计。由此,建立起地下水位、水温既简单又实用的中短期地震前兆标志体系。先用R值进行检验,R值为鉴定地震前兆的指标,R0为具有97.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6.
三、对今后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研究的几点看法我国自开展地下水地震前兆研究以来,经历了1966-1976年的地震活动高潮期和1978年以来的相对平静期,这期间我国开展了广泛的地下水地震前兆探索工作,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水地震观测台网,积累了大量的观测...  相似文献   

7.
“九五”重点项目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提出了建立基于Web的系统集成,全省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库及分析预报系统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合作建立了江苏省前兆数据库和分析预报方法集成系统JSOMEN,编写了适用于江苏前兆观测资料的控制主表,用C,VB等语言编写程序整理入库了1990年以来全省43个测点75个测项的一百多万组前兆观测数据,同时建立了台站和市局的前兆数据库,以达到全省前兆观测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识别地震前兆信息的新途径。使衙“机器发现”方法,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递归函数理论处理前兆观测资料,建立其解析函数表达式,并以解析表达式的外推值作为识别异常的标准,实现了对地震前兆信息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道  张元胜 《内陆地震》1997,11(2):112-127
系统地分析了天山重点地震监视区1977年以来的流体地球动力学地震前兆观测资料,总结了14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适合本区特点2的前兆异常判别的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一套单井单参数,多吉多参数异常指标以及地震三要素判定的标志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主要基于中国震例及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收集辽宁及周边历史中强地震震前辽宁地区流体前兆异常信息, 对震前流体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建立辽宁地区流体前兆预测指标。 研究表明, 辽宁地区M≥7地震流体前兆异常具有分布范围广, 异常数量多, 持续时间长, 异常变化幅度大且准同步变化等特征, 地震前兆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地震一般发生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降低阶段, 宏观异常数量多达千起, 空间分布特征明显; M5~6地震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200 km范围内, 异常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主要以水氡为主, 地震前兆特征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且地震一般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后2月内发生, 宏观异常数量少, 一般仅为10多起或无宏观异常。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兰州地震台及高台地震台连续重力资料,分析研究了2016年1月21日门源地震前连续重力变化特征。对震前5 d及震后2 d秒采样数据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变换方法进行功率谱分析,发现其频率幅度持续增大,临震前一天减小到正常值后发生地震,同时对震前6 d秒采样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发现在临震前48 h观测到重力扰动信号,周期为4~8 s。门源地震前观测到的频率特征及重力扰动信号分析,可能反映了门源地震前孕震的一个整体过程,这为揭示门源地震产生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Oracle的地震数据共享方案设计及数据库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面向地震系统工作机制,讨论存数据生产、处理以及保存为不同单位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在不影响数据的产出与处理过程而进行数据完整准确保存的动态汇聚方法,以及作为数据共享支撑的基于 Oracle的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13.
辽宁是历史地震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深入研究历史疑难地震,尤其是确认一些破坏性地震,对补充已有的地震目录和开展地震预测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地震研究中认真考查,论证已有的地震史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若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地震资料,按"地震重复"发生理论反推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地震,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地震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地震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和大地震震害现象的对比,确认辽宁地区1509年4月21日的地震是一次破坏性地震,并对1552年10月27日的地震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及部分强余震震源参数的重新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补充新疆、西藏和青海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地震波形资料,分别用不同地震定位方法,对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和最初的4个中强余震震源参数进行重新定位,并将其结果与地震目录结果和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受灾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数据是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中一类重要的基础数据,由于数据收集的周期较长,造成GDP数据的现势性差.利用灰色一马尔可夫模型(GM(1,1 )-Markov 模型),建立甘肃省县一级GDP增长模型,实现静态GDP基础数据在地震发生时的动态计算,使其接近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数据未得到...  相似文献   

16.
从数据共享、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海南省地震应急数据共享服务的全过程,讨论了数据共享与应用在海南地震应急联动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MODIS遥感数据中反应地表温度的数据波段,对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0级地震影响区域进行震前震后的变化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范围的温度异常逐月、逐天变化皆较为显著,可为大地震的震情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震防灾减灾能力是国家的重点需求,针对当前城市抗震应急存在的灵活性差问题,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将GIS系统应用至城市抗震救灾应急响应中,建立的GIS系统利用地震灾害评估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地震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模块构成城市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框架,完成城市GIS系统的应用分析。地震灾害评估模块中计算震害总体损失、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实现地震灾害评估信息数据的精确性采集;数据库管理模块中的抗灾救灾应急响应数据库主要利用矢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其他专题数据构成,完成一致性访问各种类型数据,提高城市抗震救灾应急响应灵活性;在响应与决策模块中利用核心服务器实现数据信息的上传下达,实现快速救援响应。研究中对这套GIS系统与当前方法做对比,进行抗震救灾过程灵活性、救援数据精准性的比较实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研究成果提供的救援数据精确性强,且运行过程中灵活系数等部分指标高于当前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合理地预测地下管线工程在预期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情况,对原有的震害预测方法及其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结合地下管线工程震害现场调查及损失评估工作需求,指出了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前人给出的地下管线地震破坏经验统计研究成果,以及汶川地震中地下管线工程的震害资料,给出了现役不同材质地下管线的震害率,提出了与震害宏观表现相符、与地震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重建资金评估相衔接的地下管线震害预测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s for seismic monitoring, earthquake fore-cast and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However, the recognition of earthquake is limited b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Therefore, the earthquake can only be described using perfect earthquake catalogue after the seismo-graph is invented. Before this time,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on the surface and the written records in history, and the earthquake level was measured using earthquake in-ten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