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珠江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形成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外沉积岩石学研究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深入研究三角洲沉积,又可为油气勘探、环境工程地质调查、区域稳定性评价调查等,提供十分丰富而重要的资料和类比信息.我国近年来,对若干三角洲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专题研究或综合调查,初步查明了某些大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模式.对珠江三角洲也发表了不少专著,但从现代沉积研究入手,通过地质、物探、钻探、测试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三角洲的水上、水下两部分,进行综合性、类比性、多学科的系统研究则显得不够.从1982年起地质矿产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与海洋地质研究所合作,开展了《珠江三角洲沉积模式》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南海东北部沉积环境和沉积演化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本区沉积环境特征,划分为4个沉积相,阐明了各相带的特征标志及其相互关系。并从海底地形地貌、沉积物的特征、分布和沉积相以及韩江三角洲沉积过程,结合珠江三角洲发育阶段的对比,初步认为南海东北部的沉积物是多次海退和海进作用形成的,其沉积演化模式似可分为3个沉积旋回的6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通过侏罗纪3个阶段的古地貌和区域古地貌演化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了构造活动对古地理的控制作用。认为古地貌形态特征、上覆沉积环境、油气运移通道、砂体展布特征等都是油气藏不可缺少的控制因素。该区域内侏罗系河道砂体、三角洲砂体是与古地貌有关的圈闭可能分布的地区。总结出侏罗纪沉积前后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超羽  韦惺 《海洋学报》2021,43(1):1-26
现代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溺谷湾到三角洲的形成演变,富有区域特色。本文提出百余年来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可归纳为4种范式:历史描述、实地考察?学术推理、器测?学科理论和“动力?沉积?地貌”跨尺度范式,各以范例说明。基于笔者及其团队研究,对现有文献关于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若干重要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并从多视角作必要辨析,包括:海侵盛期以来千年尺度三角洲岸线位置变化,现代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的模式和三角洲干流河段形成过程与机理。最后对三角洲研究中的多学科、跨尺度和时空量化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赵焕庭 《海洋学报》1982,4(5):595-607
珠江是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总称.根据珠江河口区域的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通常把东江的石龙、流溪河的江村、北江的芦苞、西江的羚羊峡和潭江的石咀等地以下下游交织处称为珠江三角洲,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处于同一个动态体系,其上游为河谷平原,而在毗邻的南海北部大陆架上为现代三角洲水下部分(前三角洲沉积),展布到约-45米,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6.
高邮凹陷黄珏地区戴二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珏地区戴二段发育了以砂砾岩扇体为主的沉积体系。本文在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等资料,对黄珏地区戴二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珏地区戴二段沉积时期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主要发育水退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前缘是该区水退扇三角洲砂体堆积的主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砂体微相。不同的相带储层物性差异明显,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较好,为油气聚集有利相带。该区沉积体系的形成受构造特征、古地貌和物源区等性质的影响,古地貌特征是该区水退型扇三角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的CM和HM孔揭示了冰后期以来的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钻孔的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以及碳酸盐组成在不同沉积相中变化规律不一致,基本上落在现代长江主要支流和干流的沉积有机质组成范围内,而偏离河口地区的表层沉积有机质组成,反映长江流域的高等植被是三角洲冰后期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而水生生物有机质的贡献较少。冰后期早期河床相和晚期三角洲相的沉积有机质组成变化要大于中间的河漫滩、河口湾到浅海相沉积。冰后期沉积有机质和碳酸盐组成基本上可以反映冰后期长江流域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的古气候波动变化与孢粉研究结果相似;但全新世大暖期和古洪水等气候变化事件在沉积有机质组成上的反映不显著。显然,河口三角洲地区由于陆海相互作用强烈,沉积地层不连续,且沉积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和沉积环境变化大,运用全岩有机元素和有机碳同位素以及CaCO3组成指示古环境有相当的难度和多解性,需要寻找更敏感与可靠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孢粉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沉积学以及14C测年等资料,重建了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等演变过程,细致刻划了渤海湾西北岸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史.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河口或近海湖沼环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废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等4个阶段.气候和植被在不同阶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地处南海北部的珠江三角洲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数次海面升降过程,沉积了多套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地层,为研究河口海岸带地区的沉积模式及古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以江门GC088孔岩芯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岩相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微体古生物学及年代测试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内其他第四系钻孔剖面资料,综合揭示了珠江三角洲江门新会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层沉积序列及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新会地区第四系存在河床相、潮控河流相、河口湾相、三角洲前缘相、潮坪相、三角洲平原相6种沉积相及风化形成的花斑黏土层;(2)通过本文新获取的14C和OSL年代测试结果并综合对比区域内其他钻孔的测年结果建立了新会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年代框架,认为珠江三角洲普遍存在2次海侵-海退旋回过程,且下海侵旋回的年代应归属于MIS 5;(3) GC088孔多指标分析结果呈现出较好的周期性,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变化较一致;结合区域内部分钻孔沉积相变化及其他各类指标结果(如元素比值、孢粉、有孔虫等),揭示了珠江三角洲MIS 5阶段可能存在次一级海平面波动。本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的沉...  相似文献   

10.
闽江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系统的综述了闽江河口沉积动力环境方面已做过的研究工作,根据取得的成果从闽江河口三角洲的地貌演化、沉积动力和泥沙运移、沉积环境分区和盐、淡水混合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研究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中部珠海组—珠江组层序结构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海组分为SQ32、SQ25.5两个三级层序,珠江组划分为SQ23.8、SQ21、SQ17.5和SQ16.5四个三级层序,其中前3个层序分为水进域、高位域,后3个层序分为低位域、水进域和高位域。珠江组初期的白云运动使珠海组的浅水陆架环境变更为珠江组的陆架-陆坡沉积环境,造就了古地貌的更迭、层序界面的形成和沉积相的突变。层序界面在陆架主要为粗粒沉积物形成的侵蚀界面、浅水暴露界面,而陆坡为下切水道、丘状扇体底部侵蚀界面和滑塌层。层序的更迭使古珠江三角洲物源供给强度呈现强-弱-强-弱的特点,即珠海组时期的三角洲为陆架三角洲,沉积规模大;之后珠江组物源变弱,珠江组各层序低位域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水进域、高位域演化为陆架三角洲。低位期的三角洲前缘带越过坡折带沉积,并与陆架外的峡谷水道相连,三角洲进积、加积的碎屑沉积物向上陆坡内的白云凹陷内沉积,形成深水扇。因此,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升降和沉积物供给强度控制着层序结构和沉积体展布。  相似文献   

12.
冲绳海槽西部陆坡地震相模式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冲绳海槽西部陆坡上两个航次(95航次和99航次)共计2000多公里的单道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译,对斜坡沉积环境下沉积体系发育、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冲绳海槽西部斜坡环境下,上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均不同程度的变形和错动;b)存在两种斜坡相地震反射模式——退覆模式和叠覆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反映了冲绳海槽西部陆坡得到充足的沉积物供给;c)斜坡环境下主要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重力流沉积和水道充填等沉积体系;d)沉积层发育特征表明,冲绳海槽西部陆坡具有北段坡度缓、沉积物供应丰富、构造相对不活跃,中段坡度陡、沉积物供应充足、构造活动强烈,南段坡度陡、沉积供应相对较少、构造和火山活动十分强烈3种主要沉积环境。西部陆坡的沉积特征也揭示了东海陆架向陆坡提供了大量碎屑沉积物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闽江口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及中值粒径等值线等粒度成分和粒度参数特征 ,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王海鹏  张培辉 《台湾海峡》2000,19(1):113-118
本文根据闽江口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及中值粒径等值线等粒度成分和粒度参数特征,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5.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对古黄河三角洲在江苏滨海平原的地貌变化、变化速率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论述。黄河三角洲发育可分为:全新世古黄河河口三角洲、最大海侵山前河口扇三角洲、喇叭口填充河口三角洲、分流入海串珠状河口三角洲、全流入海鸟嘴状河口三角洲、三角洲蚀退6个阶段。 从苏北古黄河三角洲发育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漫长历史中,随河流本身来水来沙和人工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阶段性,随泥沙沉积形成了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模式;3.河流入海河口沉积的不同模式,在同一条河流中可以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尺度河口系统,具有独特的河网体系和河口湾.为了探讨距今6 000 a以来珠江三角洲和河网的形成演变,提出一个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并讨论长周期模拟方法的建模和验证思想,重建了距今6 000 a海进盛期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水下地形作为模型的初始边界.在模型中考虑的驱动力和控制因素包括代表潮、河流流量、泥沙输入、海平面变化、沉积物压实率及新构造运动等.分析和计算了三角洲总沉积量、有效堆积空间和沉积速率,用于模型控制和校验.应用必要的模型约减技术,实际模拟了长周期模型.34个14C测年钻孔资料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一些古文化遗迹证据可以印证模拟结果.地貌动力学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阐述了模型输出的地学意义.现阶段的研究揭示出海进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时空演进过程具有一些与已有研究成果大不相同的新的特征.提出距今6 000 a以来珠江三角洲等沉积时间线和若干沉积模式.珠江三角洲发育演变及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继承性的地质地貌构造所造成的独特的古海湾构造形态及其对河流和海洋动力分布的重塑.珠江河口的“门”及其双向射流动力体系对珠江三角洲和河网主干,特别对口门的形成演变起了控制性的作用,模拟结果还表明,古珠江河口湾中散落的众多基岩岛丘边沿沉积是影响珠江三角洲长期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渤海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环境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黄渤海海洋》2000,18(3):47-53
通过孢粉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沉积学以及^14C测年等资料,重建了渤海湾西北岸曹刀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等演变过程,细致刻划了渤海湾西北岸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史。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 以来的古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河中口或近海湖沼环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废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等4个阶段。气候和植被姑不同阶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湛江港潮汐汊道落潮三角洲动力场模拟和沉积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湛江港潮汐汊道落潮三角洲的潮流场特征和波浪场特征,探讨落潮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中的沉积动力学意义,并提出湛江港落潮三角洲沉积物的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珠江河口特征认知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焕庭 《海洋学报》2018,40(7):1-21
人们对珠江河口的认知发生过几次飞跃。第一次认知飞跃,柯维廉(W.Olivecrona)1915年首次提出了珠江三角洲的概念;第二次认知飞跃,吴尚时1937年证明海水曾深入广州形成珠江河口湾并发育三角洲,1941和1947年先后著文肯定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并确定了其主体范围;第三次认知飞跃,曾昭璇1980年提出了冲缺三角洲的概念,1997年提出了串珠状冲缺三角洲发育模式,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位置;第四次认知飞跃,赵焕庭1982年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叠置晚更新世晚期老三角洲与全新世中期现代三角洲,新资料显示还存在晚更新世中期三角洲;第五次认知飞跃,赵焕庭等于1973-1982年间运用西蒙斯优势流概念和河口盐水楔理论研究了口门和河口湾滩槽地形的发育演变;第六次认知飞跃,吴超羽等于2006年创造性应用自己研发的长周期机理模型和沉积学、地貌动力学等多学科互证,量化再现了珠江三角洲6~2.5 ka BP"镶嵌式"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现代沉积物构造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23个箱式样和26个重力管原状样的现场观察、照相以及X光微构造的研究,对珠江口地区现代沉积物的无机原生沉积构造进行了描述和分类,并分析了现代沉积环境中沉积构造的分布组合特征,指出沉积构造的研究是本区水文资料不足情况下划分现代沉积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