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湛江湾填海工程对海床冲淤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湛江湾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湛江湾海床冲淤演变,模拟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床较为稳定,年冲淤强度小,模拟冲淤分布与历史海图资料得出的长期演变趋势符合。模型用于湛江湾围填工程对海床冲淤变化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工程后海床冲淤强度没有明显的改变。另外,优选了围填方案,估计了港池的淤积强度。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洪、枯季泥沙冲淤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潮间带广阔、黄河入海水沙变化剧烈、近岸及河口区水动力条件复杂的特点 ,建立了 1个潮流作用下的平面二维动边界全沙数学模型。动边界的处理采用窄缝法 ,并利用此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洪、枯季时悬沙分布以及底床的冲淤进行了数值模拟 ,进而据此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洪、枯季的冲淤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闽江竹岐至侯官河段属山溪性感潮河段 ,水文条件变化快变幅大 ,河床边界复杂 ,整治建筑物多。通过选择有关参数 ,处理工程边界以及进口边界条件 ,用二维河道全沙数学模型计算所得的河床变形趋势与实测情况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 ,对竹岐至侯官河段工程后的河床冲淤变化以及整治工程效果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祥锋  刘苍字等 《海洋工程》2001,19(3):96-101107
选取连云港南部近岸带南北不同岸滩4个典型断面的样品点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研究区控制泥沙交换和冲淤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为潮流作用和潮流波浪混合作用,据此,尝试建立冲淤变化的协方差数学模型,经过对计算结果显著性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研究区域的冲淤趋势为、整体冲淤平衡,局部略有冲刷”,从北到南,依次出现淤积平衡,冲淤平衡,冲刷平衡三种较为稳定的自然冲淤环境。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南部近岸带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取连云港南部近岸带南北不同岸滩 4个典型断面的样品点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出研究区控制泥沙交换和冲淤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为潮流作用和潮流波浪混合作用。据此 ,尝试建立冲淤变化的协方差数学模型 ,经过对计算结果显著性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研究区域的冲淤趋势为“整体冲淤平衡 ,局部略有冲刷” ,从北到南 ,依次出现淤积平衡、冲淤平衡、冲刷平衡三种较为稳定的自然冲淤环境。  相似文献   

6.
企望湾砂质海滩剖面冲淤幅度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滩沉积地貌现场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海滩剖面形态组合 ,历史地形资料比较和特征地貌形态变化理论计算分析 ,对汕头南部企望湾弧形砂质海岸切线段的海滩剖面冲淤幅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该海滩剖面冲淤幅度具有区段变化 ,低潮阶地和槽谷部位约 1 .5~ 2 .0m,滩肩和水下沙坝部位可达 3 .0 m。近 3 0年来 ,海滩剖面总体上趋于微冲刷 ,平均冲刷强度约为 1~ 2 cm/a,可能与近期人工挖砂有关。  相似文献   

7.
湛江湾沿岸工程冲淤影响的预测分析Ⅰ.动力地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篇概述了湛江湾的环境背景,对泥沙补给条件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航槽近期冲淤的基本态势.从纳潮量的空间配置和规划中的工程规模及其在湾内的位置,讨论了各工程的正、负面效应及主要影响区域,为下篇的冲淤数模计算、定量预测奠定了基础.本文还给出了湛江湾湾口断面积与总纳潮量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滨海区冲淤演变与潮流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涨落潮不对称是河口滨海区流场的重要特征,在泥沙输运和地貌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实测水深地形、沉积物粒度、水文泥沙观测等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滨海区的冲淤变化、泥沙输运和沉积物特征。同时,本文利用Delft 3D模型模拟了黄河口滨海区的流场,并计算了不同条件下涨落潮流速的不对称分布,结合上述分析,探讨了黄河口滨海区冲淤演变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现行黄河口至莱州湾滨海区相间分布多个淤积和侵蚀中心;黄河口滨海区存在显著的涨落潮流速不对称现象,现行河口外为涨潮优势流分布区,并呈舌状向南部莱州湾方向伸展,而近岸和莱州湾则普遍为落潮主导;黄河口滨海区的冲淤变化很大程度上受涨落潮流速不对称空间分布及涨落潮优势流转换所控制;强北风作用增强和扩展涨潮优势,促使莱州湾淤积和沉积物粗化。  相似文献   

9.
海南儋州海花岛填海规模较大,工程实施引起洋浦海域水动力环境改变,进而影响海床冲淤演变的变化。本文利用Delft3D数值模式建立了洋浦海域二维嵌套水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基础上,模拟了海花岛实施前后海床冲淤演变和潮流变化。由于洋浦海域含沙量较低,附近沙源少,海花岛实施后附近海域海床淤积幅度较小。由于小铲礁南侧水流动力增加,小铲礁南侧和洋浦航道局部为冲刷。  相似文献   

10.
威海湾岸滩整治工程冲淤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COMSED数值模型模拟了威海湾岸滩整治工程引起的岸滩冲淤环境的改变,引用静态平衡岬湾海岸理论分析工程建成后岸线的稳定性,优化了原有方案,进而模拟优化方案建成后海域的冲淤趋势,结果表明,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岸滩的冲淤环境,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近岸海域潮流、波浪动力条件复杂,单纯考虑潮流输沙对底床冲淤演变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基于局地较长时期海浪场统计特征,将随机波浪因子引入底床冲淤演化模拟研究中,采用ECOMSED模式进行了不同波浪动力条件影响下黑泥湾海域冲淤演化的数值模拟,并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结果表明,黑泥湾及附近海域存在较稳定的N-S向潮余流,这在整体上是本区泥沙输运的重要影响因素;湾内海域基本处于冲淤动态平衡,冲淤格局与其地形、海流流速和波浪场分布有关,楮岛周围与镆铘岛东面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镆铘岛南部近岸以淤积为主;随机波浪要素的引入对冲淤演变模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引入波浪要素后的模拟的结果与海图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2.
甬江建闸前后冲淤特性的初步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建华  苏纪兰 《海洋学报》1995,17(1):121-129
本文建立了纵向一维和垂向二维两种泥沙运动数值模式,以模拟甬江建闸前后泥沙冲淤规律。模式成功地进行了三汊点(即宁波三江口)水力、盐度、泥沙要素的计算。应用一维模式计算,对甬江建闸前后泥沙冲淤特性及动力机理作了探讨分析;垂向二维的计算结果,说明了泥沙的垂向效应及其对冲淤的影响程度。模式结果也反映建闸后涨潮流阶段泥沙过饱和淤积状态加强,落潮流阶段泥沙次饱和冲刷状态减弱,此是造成甬江大量淤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龙口市拟建的离岸人工岛群可能将引起龙口湾内冲淤特性的变化及岸线的动态调整。运用MIKE21数学模型模拟了人工岛群建设前后海域潮流场和海底冲淤的变化特征,运用CERC公式计算了龙口湾沿岸输沙率的变化状况,并在以上基础上,分析了龙口湾冲淤特性对人工岛群建设的响应。结果表明,人工岛群建成后,其北侧和西南侧海域以淤积为主,西侧海域以冲刷为主;人工水道内部在西南向大风情况下淤积较为严重;界河口两侧沿岸输沙率差别较大,由界河口来沙和沿岸输沙引起的岛陆间水道的淤积速率约为12.5 cm/a。  相似文献   

14.
二维沙质海滩的类型和冲淤判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向岸-离岸泥沙运动是岸滩演变过程中一个重要部分。笔者在波浪水槽中进行了二维冲滩实验,在此在基础上研究了岸滩各种类型及它们的输沙特点;依据近岸波浪动力结构特点,讨论了近岸泥沙运动规律及影响岸滩冲淤变化的主要参变数,最后运用拜格诺(Bagnold)能量模式导得岸滩冲淤类型的判别式。  相似文献   

15.
泉州湾泥沙运移与冲淤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现代沉积中心;南水道是泥沙输运出湾的主通道,局部略微侵蚀.湾内涨、落潮流路的平面分异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是北水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强劲的落潮流以及径流是南水道成为泥沙输运主通道的主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6.
海南儋州人工岛建设对海床冲淤影响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elft3D数值模式建立了洋浦海域二维嵌套水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基础上,模拟了海花岛实施前后海床冲淤演变和潮流变化。由于洋浦海域含沙量较低,附近沙源少,海花岛实施后附近海域海床淤积幅度较小。由于小铲礁南侧水流动力增加,小铲礁南侧和洋浦航道局部为冲刷。  相似文献   

17.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沟-浅滩-湾口”的动力地貌体系,反映了河口湾“东进西出”的水流格局;(2)整个河口湾以淤积为主,只有崖门深槽有较明显的优势冲刷特征,并随着崖门深槽向海推移和河口湾“东进西出”水动力作用,黄茅海落潮三角洲相应向西南进积;(3)应用Mclaren模型揭示了黄茅海河口湾现代沉积物运移规律,同样反映了河口湾具有“东进西出”的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湛江湾口外海图地形资料,采用GIS与动力地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湛江湾口外落潮三角洲的冲淤变化特征,对湛江湾口外落潮三角洲的演变机制进行了探讨。湛江口外落潮三角洲体系包括口外东北浅滩、西南边滩及口门通道深槽。近50年来,东北浅滩东缘及滩顶出现了侵蚀后退,浅滩西缘和南缘呈淤积趋势,东北浅滩整体有西移南扩趋势;西南边滩有不同程度的侵蚀后退;口门通道深槽有所淤积。湛江湾口外落潮三角洲侵蚀与沿岸泥沙供给不足及人类活动影响有关,口门通道深槽淤积除与落潮三角洲侵蚀泥沙向西搬运有关外,还可能与湛江湾内围垦导致口门通道潮汐动力减弱有关。航道北侧东北浅滩变化对航道回淤的可能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床面冲淤计算机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林  孙志林 《海洋工程》2001,19(4):100-104
冲淤计算是河流,河口,海岸等水域中分析,预测床面变化的基础,利用非结构网络自动剖分技术形成覆盖计算区域的三角网,能较好地适应边界和特殊地形,基于高程内插建立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垂直三棱柱体作为基本单位计算不同时段冲淤量,从而提高计算精度,通过网络剖分,利用在计算区域内任意选择子域进行淤量的计算和分析。同时将生成的非结构网格直接有于二维床面冲淤数学模型,便于对每个节点的计算结果进行检证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分形分析法用于海湾冲淤演化预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封闭或半封闭海湾的海岸线,引入分形分析法,预测其冲淤变化趋势。该方法基于海岸线在平衡状态下分形维数最小的思想,建立海岸线分形维数与其冲淤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此为依据判断海岸线所处的冲淤演化阶段,预测其发展趋势。以胶州湾为研究实例,根据海湾的面积和总岸线长度的变化情况定性分析海岸线分形维数的变化,应用上述方法预测其冲淤演化趋势,得出胶州湾将继续淤积的结论。从分析过程和预测结果2个方面对这砷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初步证明这种方法的应用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