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袁立明 《地球》2011,(1):80-83
“扎龙湿地这么有名,完全是因为2000年的那场大火。”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筒屯镇的李永晨老者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言语中充满了无奈。他说,那场大火烧了好几天,10万倾湿地化为碳十,丹顶鹤等飞禽也失去了栖息的场所。上世纪70年代,“这里是成片的湿地,比现在还火,经常能看到成群的丹顶鹤飞舞。”  相似文献   

2.
绍兴镜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忠 《湖泊科学》2007,19(5):622-626
以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案例,简要分析了镜湖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城市发展、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生态系统保护与游客利益四者之间的博弈关系,重点对其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绍兴镜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是"B"模式 "国家公园"模式的融合.文章还总结了镜湖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从分级保护、旅游项目开发生态性、湿地生境恢复、旅游交通组织、客流量控制及生态农业模式等方面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出了今后城市湿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胡友文 《地球》2022,(4):48-53
<正>黄河口位于山东东营,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是全球新生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天然记录器”,保持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典型性。该地区融合了河流、海洋和陆地三大要素,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具有全球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已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并被列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建设,同时加强黄河口生态保护修复,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对自然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地球》2020,(7)
正在我国江苏中部沿海,有一片美丽的滨海湿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盐城珍禽保护区。盐城珍禽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1月,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6年4月,被纳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1999年11月,被纳入"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2002年1月,成为"国际重要湿地";2019年7月,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正滨海湿地作为重要湿地类型,既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具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滨海湿地地处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地带,不仅资源丰富,还具有调节气候、调节水文、净化污染物、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5月13日,滨海湿地保护工作组CWCT、跨境环保关注协会、唐山市曹妃甸区在水一方湿地生态科技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滨海湿地保护和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性分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分析鄱阳湖湿地自然环境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鄱阳湖湿地范围进行界定,湿地面积为3886km2.基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要求,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原理,对湿地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分区研究.根据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将湿地分为极重要区、高度重要区、重要区、一般重要区四个区域,...  相似文献   

7.
李晓东  宋开山  闫守刚 《湖泊科学》2022,34(4):1294-1307
半干旱内陆地区的湖泊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湖泊水文变化对湖泊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近20年来,月亮泡湖泊湿地经历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水文波动过程.为了实现大尺度地表生态年内/年际变化检测,更好地了解湖泊年际水淹范围及其水淹频次对内陆湖滨湿地生态的影响,基于1994—2018年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30 m),首先,计算提取月亮泡的年际水体信息和水淹频次,进而获取湖泊年际淹没范围.其次,采用综合生态指数变化检测法提取生态信息,选取3个标准观测年(1995、2006、2016年),从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视角分级评价了研究区生态变化,并分析了水淹频次与湿地生态变化的关系.最终,现有研究表明:湖泊年际水淹区主要分布在月亮泡的北侧与西侧尾闾,月亮泡湖泊湿地北侧的年际水淹频次更为显著.湖泊面积的扩展与自然湿地的减少是月亮泡水淹区域的主要变化类型.在这种变化情况下,研究区水体指数累积量的增加与植被指数累积量的衰减成为显著的生态变化特点.月亮泡湖泊年际水淹频次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影响着水淹区域的植被生产能力,水淹的低频波动是研究区植被累积量增加的关键因子.因此,在湿地生态恢复与管理过程中,维持合理的水文波动,恢复月亮泡北侧与西侧沼泽湿地是该区域内生态保护的核心措施.  相似文献   

8.
湿地水文调蓄功能是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定量评估对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基于耦合湿地模块的PHYSITEL/HYDROTEL模型平台,构建了流域湿地生态水文模型,模拟了有/无湿地情景下多布库尔河流域水文过程,定量评估了湿地削减洪峰和维持基流的水文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多布库尔河流域湿地具有显著的径流调节能力,体现在对总径流的削弱作用和对径流机制(流量、频率、历时和发生时间等)的改变作用.湿地对快径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日、月和年时间尺度效应,尤其在洪峰期间和汛期对快径流的削减作用最明显,对快径流多年平均的削减作用为5.89%;而对日、月和年基流的影响较弱,对基流多年平均的维持作用为0.83%;湿地对总径流、快径流和基流的影响效应(削弱或增强)和强度有明显的月、季节和年尺度变化特征,但总体上发挥着削减洪峰和维持基流的功效.研究结果从发挥湿地水文功能的视角为流域湿地恢复保护与水资源综合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健  张磊  董雅文 《湖泊科学》2002,14(2):173-178
基于对苏州市吴中区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条件的分析,提出沿太湖建设生态旅游带的构想,从空间格局、旅游资源整合及市场开拓市场定位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对主要旅游地区提出自然景观与吴文化紧密相融的生态建设方向,优化升级旅游产业、产品结构及生态服务体系建设是引导常规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型的重要措施,阐述了为保护太湖水系水质,必须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湖荡湿地影响着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是湖泊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对周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净化调节作用,对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有利于湖荡湿地的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湖荡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选择太湖流域11个典型的湖荡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2-2015年开展周年湿地观测季度调查.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结合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功能,提出了基于生态可修复性指标的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方法.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湖荡湿地中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优的占27.27%,分别是傀儡湖、尚湖和钱资荡;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良的湖荡湿地占9.09%,为长荡湖;中等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湖荡湿地居多,占36.36%,分别是阳澄湖、昆承湖、元荡和淀山湖;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差的湖荡湿地占18.18%,分别是滆湖、澄湖和宜兴三氿.本研究建立的湖泊生态健康评估体系和湖泊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对太湖流域湖荡湿地的后续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升金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使用1989年、1996年、2003年、2010年和2017年四季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不同季节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析风险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季节间、季节与年度间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结果显示:(1)不同季节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有显著差异,生态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夏季、冬季、秋季和春季,夏、冬季风险指数平均高出春、秋季37.03%.(2) 1989—2017年升金湖湿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明显增加,湖区内泥滩、草滩等重要景观类型极易受人类活动影响,逐渐由中风险、较高风险区转变成较高风险、高风险区,且人造表面与草滩面积与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面积呈现出一定的协同变化特征.总体上,升金湖湿地以较低景观生态风险和中景观生态风险为主,较高景观生态风险与高景观生态风险主要位于上、下湖区.(3)季节间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最高的为秋季与冬季;年度生态风险与冬季生态风险高度相关.因此,近30年升金湖不同季节湿地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趋势体现了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景观生态系统干扰的压力响应,且秋季与冬季湖区湿地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5  
本文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一些原则,并分析了人工湿地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去除污染物质,维持湿地环境,而且具有生态美学和经济价值;选择了人工湿地植物应考虑植物的适应性、耐污能力、净化能力、根系、经济和观赏价值以及物种间的合理搭配.最后指出,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人类社会福祉的有效途径.然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VES)的获得必然会产生成本投入,传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忽略了相关成本分析,给土地规划造成了混乱,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认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净价值(NES)的差异,改进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该研究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基础上,评估了1952年以来中国大陆主要生态系统(包括农田、草地、林地和湿地)服务净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服务净价值为10.0×10~3元/公顷,为服务价值的35.1%,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最低,为-0.7×10~3元/公顷;中国大陆农田、草地、林地和湿地2014年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7.2×10~(12)元,是全国国民净收益(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政府收入的总和)25.6×10~(12)元的27.0%.1952年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的持续压力和环境政策的原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净价值持续减少;1998年以后,中国政府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森林保护政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净价值止跌回稳.但相关政策忽略了林地以外其他生态系统的保护,导致农田、湿地和草地等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和净价值差异显著.为了维护生态平衡,生态修复(尤其是人工生态修复)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应该注重成本效益问题,通过不同措施的成本收益比较,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保护项目的成本,增加环境保护项目的收益,这是修复生态学需要面对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围填海速度过快是中国滨海湿地的首要威胁。这一变迁过程中,与滨海湿地世代相守的渔民、迁飞的鸟类、生物多样性及生存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地方占用滨海湿地的围填海工程违规乱象及围填海后土地利用监管不善,对天然滨海湿地及生物多样性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威胁。守住8亿亩湿地底线,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需要切实划定和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文变异的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水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洞庭湖湿地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基于东洞庭湖湿地退化的现实,认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水文序列发生突变,湿地生态系统适应突变前的水文环境.以城陵矶水文站1952-2006年月平均水位序列为分析对象,通过滑动T检验法找到序列的最可能突变点,以该点对序列进行分割,以变异前的月平均水位序列为对象,拟合月平均水位的最适合概率分布函数,认为概率最高处的月平均水位是区域生态水位.研究结果表明,城陵矶水文站的水位时间序列发生显著变化;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文确定的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水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和长江中游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重建其近百年自然通江的湖泊湿地演变过程,对于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两期历史时期地形图和遥感产品,构建了 1930s、1970s、1990s、2000s和2010s鄱阳湖湿地格局变化数据集,探究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水文连通变化对鄱阳湖湿地变...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升金湖湿地保护有效性评价(1989—201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保护有效性是实施湿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后,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健康与受胁情况的反映,是对保护目标的衡量.生态压力是影响湿地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从湿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角度评价湿地保护有效性.本文以升金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以0.01°×0.01°经纬格网为评价单元,选择10项负向指标、5项正向指标,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指标体系,格网赋分评价升金湖1989-2019年30年间的保护有效性.结果表明:升金湖湿地保护有效性呈下降趋势,非常有效等级格网单元占比由32.50%下降到11.07%,保护无效等级由3.57%增加到8.57%,30年间保护有效性等级中等均占较大比例,保护无效等级占比均最小;从功能区看,30年间3个功能区保护有效性均下降,保护有效性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从行政单元看,一些地点如长安村、东湖村、六联村、塘和村、白联村等地的保护有效性较低,主要分布在缓冲区与实验区,存在的主要生态压力是围垦.不同时期影响升金湖湿地保护有效性的主要生态压力因子不同,1989年围垦现象较突出,1999年围坝现象较突出,而2009年围网现象突出,至2019年围网拆除后,围垦和围坝问题仍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建议将格网作为管理单元,落实到行政单元,通过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加强属地管理,管控生态压力,增强湿地保护地的管理及保护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正滨海湿地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陆海统筹,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不久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对乌梁素海湿地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乌梁素海是我国半荒漠地区具有很高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大型多功能湖泊湿地[1],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内蒙古河套灌区唯一的承泄途径.乌梁素海的补给水源主要包括含高N,P的农田退水,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这些退水及废污水的排入使得湿地环境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本文在收集1986-2004年19年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乌梁素海历史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工芦苇面积不断扩大,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增高,水生资源迅速减少等方面,尽管2003年以来"引黄入海"工程的实施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湿地环境恶化的进程,但湿地环境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水源动态补给和转化是影响湿地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重要机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开展沿黄湿地多水源组成分析及转化关系研究,是揭示干旱半干旱区水量转化及湿地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的关键.本文根据山西省汾河入黄口湿地的水文节律变化特征,选择2019年旱季(5月)、主汛期(7月)和汛末(9月)作为典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