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永登5.8级地震序列及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芳  陈玉华 《内陆地震》1998,12(4):327-336
对永登5.8 级地震序列及近10 年来永登—兰州地区的小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永登5.8 级地震为孤立型,震前近10 年震区一直有小震活动,主震是在小震活动经历了一个增多—加剧—平静的过程后才发生的。历史地震活动资料及地质构造表明,永登地区存在中强地震孕育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林怀存  刘西强 《地震研究》1996,19(2):140-145
本通过对山东地区及其海域的历史地震和近代小震活动的分析,认为该区的历史地震活动,自1688年以来存在三个M≥5级地震活动空段;而1960年以来,该区ML≥4.5级地震具有8年的活跃时间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对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前几项测震学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次地震前有4项测震学指标有明显异常,它们是小震活动增强、背景性空区、小震活动条带及前兆震群  相似文献   

4.
永登5.8级地震和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S波分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和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台剪切波分裂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永登地震前大约1年的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可以认为,此次地震前NW向,地震后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可以认为,此次地震前S波分裂方向的前兆特征是明显的。对于天祝-古浪5.4级地震,  相似文献   

5.
永登5.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祝意青 《地震》1997,17(2):205-211
着重分析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异常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对这次地震的探讨性分析,进一步说明流动重力测量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一定的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介绍了永登5.8级地震引起的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和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同时,就这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重建家园的经济预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估算。可供从事地震社会学的同行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董积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甘肃,震源机制,永登1995年7月22日6时44分,甘肃省永登县发生了Ms5.8地震。经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北纬36...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了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与断层形为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邢佑宏 《内陆地震》1999,13(3):253-257
简述了用单个地震空区分析预报1995年5月2日乌苏南5.8级地震的过程,并用地震动态空区法对该地震的孕育过程及时,空,强三要素进行了回顾性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三要素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对发震地点能作为较好预测,但只适于作中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10.
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和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震区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极震区展布方向、余震空间分布、地震裂缝和地面运动方向的综合研究,确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了形成该次地震的构造力学机制问题,认为该次地震是在局部构造应力直接作用下导致窑街—周家台隐伏断裂重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将动态空区预报地震的方法同静态空区法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发现用动态空区法所确定的震中位置的精度比静态空区法高,而且,在估计发震时间和震级方面也比静态空区法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當熟—太仓5.1级地震前,邻近地区曾多次出现小震震群,形成一个空区之后,在黄海“老震区”出现相对的波形异常。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空区和波形异常的出现,除了与地质条件有关外,还显示了出现主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由统计单元(29°~34.5°N,110~123°E)中强震活动性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中强震的发生呈现出300年大周期的特征,而安徽未来10年处于中强震的300年周期中的弱活动周期内。结合安徽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安徽省未来中强震活动场所以32°N以南为主,并且重点应关注六安—霍山地区。其次,安徽西北阜阳一带新构造活动特征及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显示该区存在构造地震空区,未来有发生中强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4.
赵洪声 《内陆地震》1999,13(2):97-104
为了从动力学角度研究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的孕育及发生过程。从分析该地震所处的滇西产大区的构造动力背景入手,揭示了近年来该地区中强、中小地震的异常活动特征和丽江附近形成的空区的孕震意义。尔后通过对多种外力的时空动态跟踪分析,发现震前中期尺度的涝旱剧变、短期尺度的气压突变及临震尺度的引潮力增大是促使孕震介质渐趋定直至破裂发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古浪大震的地质灾害及破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结果,对1927 年古浪8 级大震产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破裂带、滑坡和裂缝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该次地震的破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古浪地震的地表破坏明显受地形和岩土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继登  范杨 《华南地震》1998,18(4):41-49
分析了1995 ̄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 ̄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  相似文献   

17.
敖雪明奥.  АБ 《内陆地震》1994,8(2):147-151
1992年8月19日,与中国新疆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苏萨梅尔地区发生了7.5级强烈地震。震前,中方笔者曾根据新疆部分地震窗口网的异常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预报。本文全面分析了窗口网的时空异常特征,并简述了预报过程及其效果,最后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张敏  周建峰 《高原地震》2009,21(3):17-21
选取苏南地区(30°-35°N,115°~125°E)为研究区,采用中国地震局提供的1970年以来ML≥2.0级地震活动的资料,经过完整性和一致性处理,对研究区进行全时空扫描确定中短期预备空区,以分析该地区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图像的时间、空间及强度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地震类型的分析,认为北部湾地震属双主震型序列。6.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表现出鲜明的主余震型序列特征,而6.2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震群型特征较为突出。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活动显示出应变释放加速、低b值、加卸载响应比跃升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