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以"沙"为主人公,列举近年来与"沙"有关的高考试题,讲述风与沙、水与沙、风沙与水沙等地理"神奇故事",探究各种"沙"象的具体形成过程,从要素综合、地方综合、时空综合等三大视角,探究地理事象的原理与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达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文官俑”身上的尘埃尚未散尽,青铜仙鹤已翩然临世,屡有奇迹出现的秦始皇陵在7000多件兵马俑的“护卫”下.已历经2200多年的风雨。最新的考古勘探与研究表明,这个困扰人们多年的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相似文献   

3.
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凯文  李岩  黄建明 《热带地理》2004,24(4):311-315
根据数字林业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存在问题,探讨了省级"数字林业"建设的原则.从软、硬件的选择、系统的架构、系统的主要功能入手,提出一个典型的省级"数字林业"系统模型及其建设内容与目标.最后还就数字林业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食在广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食在广州"的文化表现,认为"食在广州"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灵活性、趋时性和享受性等文化特质;并从自然与经济环境、饮食自身的奇特与怪异、"重吃轻穿"的消费心理等方面分析了"食在广州"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原因.认为要继续巩固"食在广州"的地位,需要政府重视,企业参与,注重与节事活动的结合,注重与岭南文化的结合,注重"食在广州"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5.
"十五"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环渤海城市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分析"十五"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动态变化规律必将为"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产生"抛砖引玉"的功效。选取"十五"时期环渤海地区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共28座城市的市区从业人员、GDP、人均GDP等指标,利用城市流强度等模型测度了三大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共25座城市相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居环渤海地区首位,辽中南次之,山东半岛位居最后;"十五"期末与期初相比,京津冀、辽中南的经济联系强度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尤以京津冀上升幅度最大,而山东半岛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经济联系强度虽弱于长三角,但略强于珠三角,而辽中南、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则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杨洋  狄维维 《地理教学》2021,(18):38-39
基于2017版课标的要求,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增加了"问题导引"栏目.文章介绍了问题与问题式教学之间的联系,以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册的"问题导引"栏目为研究对象,从问题内容与栏目数量、栏目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用好"问题导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数字黄河" 作为科学工程,是数字地球的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框架,并依次论述了框架所包括的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设计、数字黄河的空间基础设施、数据更新能力、虚拟现实与仿真、科学工程的网络以及应用工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数字黄河"基础研究、建立"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示范和科学工程阶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006BAJ05A06),于2010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组织的结题验收,取得了评价为"A"的好成绩。该课题在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单位的直接指导下,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家蕊 《地理教学》2021,(12):38-40,51
结构化思维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知识的内化有直接影响,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碎片化"的获取趋势在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培育.本文以新教材中易混淆的"沟谷"和"河谷"的辨析为知识基础,进行结构化拆解与贯通,并尝试将其运用于"流水地貌"的教学案例设计,以增强课堂中对学生地理结构化思维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荒漠化概念中的"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田亚平 《中国沙漠》2003,23(6):709-713
目前国内外关于荒漠化概念存在许多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有关荒漠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及防治实践。造成荒漠化概念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对荒漠化的概念缺乏"度"的规定。因此,作者进行了荒漠化概念中"度"的讨论,提出应该在荒漠化的定义中对作为其本质的土地退化加以某些"度"的规定,并在对荒漠化概念中"度"的解释基础上提出了有关荒漠化定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冀康平 《盐湖研究》2007,15(4):27-31
在柴达木的矿产资源开发中产生的"废料"不废,如果将这些废料与其它矿产资源相互衔接,就可配置形成一系列产业链。依据循环经济的理论,对资源开发中"废料"资源化再利用进行了循环经济分析。并提出了各种资源开发的"废料"相互衔接和再利用的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2.
"数字上海"的研究与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地球"的提出,"数字城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针对每个省市又有具有各自特点的信息化体系。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信息化水平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章在"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对"数字上海"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总结和论述,提出了"数字上海"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对"数字上海"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最后设计了"数字上海"总体框架模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及其启示——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 《地理研究》2007,26(3):577-589
以知识为基础、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为依托、技术与制度创新驱动、兼跨第二与第三产业并以服务业居重、高度外向而趋于全球化的当代"新经济"的兴起,正从诸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城市。本文以西安市为实证分析案例,依据对"新经济"内在禀赋特性的认识,从城市"产业区"格局重构、城市办公楼宇设施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区的CBD化、产业与居住功能分区的模糊化、城市经济与社会空间的极化等方面对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对于城市规划与决策的启示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桌面式"森林探索者"VR软件能够使学生与软件中的虚拟森林产生交互,有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本文梳理了VR软件的功能和特点,构建了VR环境下的学习生成模型,阐述了模型的构成要素和核心环节,并进行了"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课例设计,探索了"森林探索者"VR软件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斩秋湖"水位调控方式对湖泊湿地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鄱阳湖由于其长期的水文和地质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碟形湖泊群。人类活动历史演变形成的、与大型通江湖泊节律性水文特征相互协调的"斩秋湖"水位调控是长江中下游季节性湖泊中的一种重要渔业方式。采用PRA方法调查和统计渔业数据,分析了"斩秋湖"人工调控的成因和调控方式;基于"斩秋湖"渔获物组成和年龄结构,分析其对湿地生态系统和关键物种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斩秋湖"水位调控会显著改变湖泊湿地物种组成和群落生物量,提出了该调控方式对湖泊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跨世纪的"冰臼"与"壶穴"之争,尘埃未定,缘于尚无定论."发现冰臼"却常见于报道.本文根据国内研究冰川的成果就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书中"冰臼"的定义、表现、成因、分布、"冰臼"遗迹的保存机理、"冰说"理论以及模拟"冰臼"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问题提出质疑.从而阐明了:天坑、天井、冰洞、冰湖不是"冰臼";闽、粤无"冰臼";"冰说"理论不成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刘宣 《地理研究》2010,29(4):693-702
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社区文化等方面均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及矛盾。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采取了"转制"的措施来消除"城中村"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兼具城市与乡村社区特征的"转型社区",——人口由农民转为市民、土地由集体所有转为国有、经济由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公司、管理由村委会转居委会——其空间改造也提上日程。从"转型社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出发,介绍目前常用的"转型社区"改造模式,并分别从"转型社区"内土地产权和使用主体分析转制后依然存在甚至加剧的改造障碍。研究认为,土地的伪国有化定义下的不完全产权、土地非法与合法混杂导致的用地破碎化和现有利益格局下各土地利用主体的成本与收益失衡导致"转型社区"内公共设施缺乏、土地价值过低且被过度利用的状态难以改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转型社区"改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板块"形成演变规律及其动力源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板块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国家现代化的前进基地。作者在30多年区域开发研究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性、创造性地提出"区域板块"这一新概念,阐述了其丰富内涵和作用,归纳了其人口、经济与生产力高度集结和扩散的规律。同时,就区域板块形成和发展动力源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入分析,分类阐述了环境动力、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作用机制。它对于今后开展区域空间研究以及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凤英 《地理教学》2021,(23):30-32
上海新一轮的中考改革中,对初中跨学科及分析能力作出了新的界定和阐释,跨学科分析能力包括信息提取与处理、问题分析与质疑、结论阐释与创新三个方面.在"湿地在哪儿"的教学中,通过"上海的湿地在哪儿"、"海三棱藨草的家在哪儿"、"丹顶鹤飞往哪儿过冬"三个环节的图文资料获取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湿地是怎么形成的"的环节,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通过"怎么保护湿地"的环节,对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做出建议.这些教学环节紧扣跨学科分析能力的三个维度,对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加以分析,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谢韶  苏小山  梁越 《热带地理》2008,28(1):21-25,57
通过分析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发现台风"派比安" 的路径变化与西风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它们的相互配置有着密切关系;对"派比安"所影响地区带来强降水过程进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大深厚的台风低压系统是降雨的前提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有利于台风势力的维持,对强降水持续起到重要作用;正涡度区域与降水范围一致,其中心对暴雨中心落区具有指示意义;高水汽通量区与强降水落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