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江苏地质》2012,36(2):129-133
四川盆地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盛产恐龙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自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广元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以来,迄今四川盆地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共20属24种,超过中国现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39属55种)的2/5,成为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种类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具有时代最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的特点。建议今后重点加强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深入开展早侏罗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1号点的最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庆  杜远生等 《地球科学》2001,26(5):512-512,528
自 2 0 0 0年报道了甘肃省永靖县发现早白垩世恐龙足迹之后[1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甘肃省省长基金的支持下 ,笔者进一步组织了恐龙足迹的发掘、调查和研究 .目前盐锅峡一带约 2km2 的区域内 ,发现 1 0个恐龙足迹化石点 ,并对其中 3个化石点进行了发掘 ,发现 2 6 8个足印 .其中恐龙足迹保存最好、发掘面积最大的是 1号点 ,发掘面积约 6 0 0m2 ,保留恐龙足迹 1 7组 ,足印 1 87个 (图 1a) .2号化石点发掘面积约 70m2 ,发现恐龙足迹 1 7组 ,足印化石 5 1个 .3号化石点发掘面积约 5 0m2 ,发现足迹化石 2组 ,足印 4个 .其他 7个点未发掘…  相似文献   

3.
山东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是中国著名恐龙之乡,产有许多恐龙骨骼化石,如白垩纪著名的青岛龙和山东龙等.相比之下,恐龙足迹化石发现稀少,公开报道的仅有白垩纪的两个产地[1,2].2002年,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在蒙阴县常路西南(图1)三台组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这是山东省境内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山东是中国著名恐龙之乡,产有许多恐龙骨骼化石,如白垩纪著名的青岛龙和山东龙等.相比之下,恐龙足迹化石发现稀少,公开报道的仅有白垩纪的两个产地[1,2].2002年,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在蒙阴县常路西南(图1)三台组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这是山东省境内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土城子组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辽西朝阳北票南八家子附近中-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本文主要对兽脚类恐龙足迹做了报道.兽脚类恐龙为两足行走,三趾型、窄行迹、多数为趾行式,化石均为上层面保存.层面发育泥裂和波痕.足迹大小从29.5cm×19cm到4cm×3cm,连续分布的足迹构成明显的行迹,行迹方向规律性分布为当时恐龙的行为习性提供了可靠证据.南八家子地区发现的大量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表明:在北票地区小型兽脚类恐龙在中晚侏罗世土城子期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22,(4):558-560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四川天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伟  阚泽忠  梁斌  蔡开基 《地质通报》2005,24(12):1179-1180
四川盆地中不仅蕴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类型最多的省份。截至1995年,中国已经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有28个属、35个种,其中四川就有15个属、17个种。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仃是在四川彭县发现的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Young et Young,1987),分布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之中,其发现2个足迹形成的单步,被认为是原蜥脚类恐龙所留。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文物普查时于陕西神木县栏杆堡镇附近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而且足迹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同以往该地发现的足迹类型相比、存在明显的区别。两处足迹化石点地层时代分属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较之以前在该地和省内其他地方发现的足迹化石的时代要早很多。在对化石所在地层作对比的同时,对陕西神木的恐龙足迹化石分布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在宁夏固原首次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该恐龙足迹化石分别为鸟脚类恐龙足迹和蜥脚类恐龙足迹,均发现于早白垩世李洼峡组沉积地层中。其中的鸟脚类恐龙足迹命名为六盘山宁夏足印 ( Ningxiapus liupanshanensis ichnogenus et inchnosp. nov. ) 。六盘山宁夏足印长与宽之比为1. 22; 第I 趾纤细,短于第IV 趾; 第II 趾与第III 趾之间夹角为35°,第III 趾与第IV 趾之间夹角为45° 等特征区别于其他鸟脚类恐龙脚印。新发现的蜥脚类恐龙以足迹化石形式保存,其前、后足印的长度大小分别为36 cm 和15 cm,应为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所留下。这些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物地理及古生态的恢复以及为将来在该地区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上覆凝灰岩层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并对保存较好的足迹化石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土城子组底部为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足迹化石上、下地层则表现为河流相沉积环境,而足迹化石的赋存层位形成于滨湖相沉积环境,发育暴露构造并含有大量裸子植物碎屑化石。凝灰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2.3±0.3 Ma(MSWD=0.00106),说明化石层位于土城子组一段,时代属于晚侏罗世钦莫利期(Kimmeridgian)中晚期。已发现的足迹化石以兽脚类三趾型足迹为主,包括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和实雷龙足迹属(Eubrontes),其次为一些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是华北北缘土城子组中群落丰富度最高的恐龙足迹点,其中一处或许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因此,我们认为宣化-下花园盆地土城子组一段以河流、湖泊...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远生  李大庆  彭冰霞  雷汝林  白仲才 《地球科学》2002,27(4):367-372,T001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初步调查发现了 10个化石点 2 93个足印化石 .其中在 1号点 6 0 0m2 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 7组蜥脚类 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 6 0个足印、1组鸟脚类 3个脚印和 1组翼龙类 11个足印 .7组蜥脚类足印形成4组保存完好的行迹和 3组的足迹组合 .最大的蜥脚类足印化石前脚 790mm× 112 0mm ,后脚 15 0 0mm× 14 2 0mm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之一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分为 3种类型 :第 1类足迹前脚为新月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不重合并均向外偏转 ;第 2类足迹前脚为半圆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部分重合 ,后脚印向外偏转 ;第 3类足迹前脚半圆形 ,后脚U形 ,前后足印明显分离并均向外偏转 .蜥脚类恐龙足迹向外偏转反映恐龙成“外八字”型行走 ,这种行进方式可能与其巨大的体重有关 .根据计算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臀高最小为 3.0 4m ,最大可达到 5 .3m .恐龙行走的速度 2 .3~ 3.4km/h .古环境、古地理分析认为白垩纪甘肃兰州—青海民和一带为一内陆淡水湖盆 .盐锅峡一带的恐龙足迹化石就发现于最近湖中心的“雾宿山古岛”西侧湖岸上 .虽然白垩纪当地气候并不湿润 ,但湖岸地区草肥水美 ,是恐龙及其他陆生生物的乐园 .  相似文献   

13.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恐龙足迹是恐龙生活时留下的印记,它能够提供恐龙运动特征、社会行为、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大量信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分布广泛,将近百余年来,中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等都曾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然而,目前已发现的恐龙足迹时代多集中在早—中侏罗世以及白垩纪,晚侏罗世恐龙足迹则鲜有报道。尽管近些年山西地质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大庆  杜远生 《地球科学》2000,25(5):498-525
恐龙活动的遗迹 (足迹等 )和遗物 (恐龙蛋和粪化石等 )与恐龙骨骼一样是恐龙活动的直接证据 ,被认为是恐龙化石系列的珍品 .由于我国陆相中生界发育 ,保存的恐龙骨骼、遗迹、遗物化石丰富 ,因此恐龙骨骼及其遗迹化石的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国恐龙足迹化石研究始于 1 92 9年 ,T .De .Chardin等[1 ] 首次报道了陕西神木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 .之后 ,杨钟健(Young) [2~5] 先后对四川广元、陕西铜川、河北滦平、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恐龙足迹进行了研究 ;赵资奎[6] 研究了河南内乡的恐龙蛋和恐龙足…  相似文献   

15.
李素  周瑶琪  姚旭  李超 《地质论评》2012,58(3):434-443
鲁东诸城皇华镇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群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足迹化石赋存地层为龙旺庄组灰绿色、黄绿色泥质细砂岩、粉砂岩,为滨浅湖—河流相沉积环境.足迹特征显示:蜥脚类恐龙体重大,四足行走,前后足迹面积相近,似椭圆形;鸟脚类和兽脚类恐龙为两足行走,足迹为三趾型;兽脚类恐龙体重最轻、数量最多.三大类恐龙...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88-393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重庆綦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綦江地质公园发育木化石、恐龙足迹、恐龙骨骼化石、鱼化石、沉积构造、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木化石和恐龙足迹为园区的导向型景观。木化石分布在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上部砂岩层中,砂岩层含钙质结核,在约300×200m2的砂岩层内共埋藏有60多根木化石,其中一半木化石为钙化作用形成。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在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泥岩层中,岩层发育交错层理、波痕和泥裂。在夹关组的3个层位中共发现329个恐龙足迹,其分别属于甲龙类、鸟脚类和兽脚类。园区地质遗迹分布在一套河湖相沉积层中,其形成于内陆河湖网形成之时(如木化石),并随着四川盆地周围的湖泊系统解体而发展(如恐龙足迹),最终随着河流由堆积作用为主的阶段转变为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阶段而减弱(如丹霞地貌)。白垩纪上统夹关组的恐龙足迹群形成于干热的环境,多类型的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反映了白垩纪晚期(夹关期)恐龙种群的丰富,恐龙足迹的发现为区域内寻找白垩系地层的恐龙骨骼化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恐龙足迹重建攀西地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攀西地区没有白垩纪恐龙骨骼化石记录,对该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组合的认识尚属空白。1991年,攀西地区首次发现了恐龙足迹,此后陆续发现了8个足迹点。这些足迹点共发现9种不同的非鸟恐龙足迹(6种非鸟兽脚类、1种蜥脚类和2种鸟脚类足迹),以及翼龙和龟类足迹。共11种足迹形态类型由185道行迹(与孤立足迹)组成,可能代表着同等数量的造迹者。其中飞天山组的组合多样性最强,小坝组和雷打树组较弱。这个相对全面的足迹数据库,为该地区白垩纪四足类的古生态学普查提供了动物群的组成信息,这在该缺乏骨骼化石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陕北地区下白垩统洛河组恐龙足迹的发现为了解本地区恐龙的个体大小、运动方式、速度及生活习性等信息,恢复恐龙动物群面貌及古生态、古地理环境提供了化石证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陕北地区下白垩统洛河组恐龙足迹在古生态学及地层学上的意义.对足迹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陕北地区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造迹者体型较小,为小型兽脚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