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回顾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底地下水排泄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岸、滩涂和河口地区典型而重要的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地下水排泄是海洋中水和各种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各种污染物从陆地向海洋输送的一个重要而隐蔽的通道。综述了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对海底地下水排泄的过程、研究方法、研究分布以及环境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为我国开展大规模海底地下水排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222)Rn质量平衡模型的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作为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热点。地球化学示踪法是研究海底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手段。本文以环境同位素222Rn作为示踪剂,通过构建222Rn质量平衡模型来评价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并进一步估算地下水输入的营养盐。222Rn质量平衡模型的源项考虑了河流的输入、沉积物的扩散、母体226Ra的支持,汇项考虑了222Rn的自身衰变、222Rn散逸到大气的损失以及与湾外海水的混合损失,源汇项的差值则作为地下水输入的222Rn通量。结果表明,2011年9—10月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24.2 L?m–2?d–1,2012年4—5月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7.8 L?m–2?d–1。丰水季节地下水输入胶州湾的营养盐低于河流输入的,但是枯水季节地下水输入的营养盐接近河流输入的,特别是输入的活性磷酸盐和硅酸盐很接近。  相似文献   

3.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输送的溶解物质不仅参与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且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为了评估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状况,通过建立胶州湾内海水中226Ra的质量平衡模型来计算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胶州湾海水中226Ra的源主要有河流的输入、沉积物扩散输入和地下水的输入,海水系统在稳定状态下,这几种源应该与湾内海水和湾外海水的混合损失达到平衡。除了将地下水输入作为未知项外,对其他源和汇逐个进行量化,计算得知:2011年9-10月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7.85×106 m3·d-1;2012年4-5月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4.72×106 m3·d-1。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输入胶州湾的营养盐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郭占荣  马志勇  章斌  袁晓婕  刘花台  刘洁 《地球科学》2013,(5):1073-1080,1090
为了量化胶州湾东北海岸带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和评价通过海底地下水排泄输入的营养盐数量,分别于2011年10月和2012年5月在胶州湾北岸东大洋码头附近对海水中的222 Rn进行了48h连续测量.通过构建测量点海水中222 Rn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海底地下水排泄速率平均值分别为6.38cm/d和8.29cm/d;实际观测到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速率变动较大,其主要控制因素是降水量、潮汐和波浪.根据海底地下水排泄速率,获得地下水输入的DIN(溶解无机氮)为47.0×103 mol/d(2011年10月)和48.6×103 mol/d(2012年5月),可溶性SiO2为15.5×103 mol/d(2011年10月)和17.3×103 mol/d(2012年5月),DIP(溶解性磷酸盐)为0.6×103 mol/d(2012年5月),地下水对胶州湾的营养盐输入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鹤庆西山岩溶地下水是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开展岩溶地下水均衡调查及计算模拟,掌握研究区岩溶地下水动态,对鹤庆西山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并划分岩溶地下水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法对云南省鹤庆西山岩溶地下水均衡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与水量均衡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岩溶系统划分合理,各岩溶子系统补给与排泄基本均衡;各岩溶子系统的排泄以集中排泄为主,集中排泄占总排泄量的67%~92%;考虑岩溶管道的集中排泄模型更符合研究区岩溶地下水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6.
孙晓梁  杜尧  邓娅敏  陶艳秋  马腾 《地球科学》2021,46(7):2555-2564
地下水排泄在湖泊水量及营养盐均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地下水向湖泊排泄的量化是关键,但目前对其时间变异性的研究却十分薄弱.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以长江中游重要调蓄湖泊-洞庭湖为例,通过收集1996~2017年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和气象数据,基于质量平衡模型,查明地下水排泄对洞庭湖水量均衡的贡献以及地下水向洞庭湖排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1)枯水期时地下水排泄量为(0.17~1.51)亿m3/d,地下水排泄强度为38.74~207.26 mm/d,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为8.70%~30.37%;(2)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排泄强度、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在1996~2017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至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初期的地下水排泄相较于三峡水库蓄水前和三峡工程全面运行后显著降低;(3)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水位及地下水位的改变可能是引起湖底地下水排泄时间变异性的重要原因.为洞庭湖区域的水量均衡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今后洞庭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是水资源管理和地表水生态系统保护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氡同位素(222Rn)由于其在地下水与地表水中含量差异显著、性质保守、检测难度低,广泛运用于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的研究当中。本文通过总结分析222Rn在不同地表水体(海水、河水、湖水等)中的应用,指出刻画地下水氡浓度的异质性是估算地下水排泄的重点和难点。在估算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时,氡的混合损失项估算不确定、海水氡浓度时空变异性、SGD的多组分特征等可能给估算结果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在估算河流地下水排泄时难以确定氡的大气逃逸量;研究人员对氡在示踪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方面的研究程度相对不足。本文从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方面,对222Rn的研究应用提出以下潜在方向:(1)降低地下水氡空间变异性对估算地下水排泄量的影响;(2)针对不同水体、不同水文条件,准确刻画氡的大气逃逸量;(3)拓展222Rn示踪能够解决的科学问题;(4)将氡质量平衡模型计算与不确定分析相结合,实现软件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地球科学》2021,(枯水)
地下水排泄在湖泊水量及营养盐均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地下水向湖泊排泄的量化是关键,但目前对其时间变异性的研究却十分薄弱.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以长江中游重要调蓄湖泊-洞庭湖为例,通过收集1996~2017年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和气象数据,基于质量平衡模型,查明地下水排泄对洞庭湖水量均衡的贡献以及地下水向洞庭湖排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1)枯水期时地下水排泄量为(0.17~1.51)亿m3/d,地下水排泄强度为38.74~207.26 mm/d,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为8.70%~30.37%;(2)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排泄强度、地下水排泄对湖泊水量均衡的贡献在1996~2017年间均呈现出明显的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至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初期的地下水排泄相较于三峡水库蓄水前和三峡工程全面运行后显著降低;(3)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水位及地下水位的改变可能是引起湖底地下水排泄时间变异性的重要原因.为洞庭湖区域的水量均衡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今后洞庭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冻土区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径流、排泄方式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受到冻土分布及其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强烈影响。以地处祁连山多年冻土区的大通河谷融区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工作查明了区内冻土特征和分布情况;结合水文地质观测及抽水试验,分析了研究区河流融区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深入研究了区内冻土冻融过程影响下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和水化学特征,认为冻土冻融过程决定了研究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方式,特别是对地下水质有优化作用——冻土区地下水质明显优于非冻土区。冻土区地下水成因和赋存条件研究对于其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底泉在滨海地下水排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给出了含有一个海底泉的在海底延伸的越流承压含水层系统中地下水水头在海潮作用下波动的近似解析解。该含水层顶底板隔水且向海底延伸有限距离。假设含水层的海底露头被一层隔水层覆盖,海底泉由一个渗透性很好的完全穿透海底含水层硕板的圆柱体渗漏天窗(海底泉孔)来表示。近似解析解中包含了6个参数:承压含水层的海潮传播参数,海底泉孔中心到海岸线的距离,表示泉的圆柱体的等效半径,海底泉孔中心到含水层海底露头处的距离,承压含水层的海潮载荷效率和弱透水层的越流。分析表明,如果海底泉孔中心到海岸线的距离远大于泉孔的等效半径,且海底泉孔中心到含水层海底露头处的距离远大于泉孔的等效半径时,解析解的近似误差可以忽略。然后本文讨论了解析解的两个基本性质,分析了海底泉对海底地下水水头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疆柴窝堡盆地地下水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是维持乌鲁木齐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水源,尤其是柴窝堡盆地因大量开采使得地下水水位下降、湖面萎缩,地下水系统动态特征发生了变化,所以研究区内地下水水流系统及其补径排关系对于深入研究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特征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水资源能够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尤其是对调整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布局具有现实意义。本次研究主要以地质、水文地质背景资料为基础,结合地下水补给环境的差异,利用水化学和水的稳定同位素进行示踪研究,确定了柴窝堡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排泄途径,区分出盆地排泄带不同点的补给区,包括东山、南山和西山补给区,对同一补给区又细分出不同的水流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新立海底金矿浅部裂隙涌水在开采条件下的演化规律,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似然概率法对裂隙涌水水源及其混合比进行判识和计算,并采用数值模拟法间接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矿山涌水水端元的组合模型及其变化,计算出可能性最大的端元混合比;新立金矿浅部裂隙涌水端元模型经历了由Ⅰ类基岩水+海底地下水到Ⅰ类基岩水+海底地下水+现代海水的演化过程;海底地下水和现代海水易从采空区两侧肩部进入矿坑,且涌水中海水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滨海地区水文条件复杂,地表水—地下水—海水三者间相互影响关联紧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一系列影响在这一地区也更加显著。了解滨海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方向的重点知识及研究现状,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前提。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该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有利于系统梳理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挖掘潜在研究热点。分析结果显示:①该研究领域内的高被引文章及高突发性文章自2010年后显著增多,目前该领域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②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德国等国针对该问题进行的研究较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该领域研究成果数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海水入侵、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潮汐及含水层中水动力条件间关系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水化学及同位素分析、数值模拟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④海底地下水排泄、滨海红树林湿地的演化、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滨海地区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变化及诱因、气候变化对滨海地区的影响以及新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发展是该领域内潜在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综合来看,未来滨海地区地表水—地下水相关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多方法的相互印证和新技术手段的引入。  相似文献   

16.
广州南部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含水层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忠忠  刘华 《地下水》2011,(4):79-81
广州南部地区是广州城市建设战略中"南拓"的重要区域。开展水文地质研究对本区城市地下水的监测和保护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水化学特征等,充分综合已有钻孔岩性信息将第四系松散孔隙沉积物概化出三个主要含水层,揭示了各含水层的展布规律,为广州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开...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河流域柴窝堡盆地与河谷区地下水流模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鲁木齐河流域柴窝堡盆地与河谷区是乌鲁木齐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为了更好地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依据,本文尝试将几何形状及含水层厚度差异悬殊的柴窝堡盆地与河谷区联合起来,运用GMS模型系统建立了区域地下水稳定流和非稳定流数值模型。通过对观测孔地下水位过程线和地下水流场进行拟合,校正了研究区的渗透系数、给水度和储水率等水文地质参数。并运用模型分析了研究区的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均衡量、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及地下水位监测网的设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流主要存在两个径流排泄区:沿乌鲁木齐主河道的径流排泄区和以柴窝堡湖和大小盐湖为排泄中心的径流区;地下水储存量相对较大,能够调节季节性变化与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应加强主要河流洪积扇补给区和山前侧向补给带地下水位的监测与排泄区泉水流量的观测。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东鸟旗白音呼布尔盆地排泄源的水文地质务件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分析了盆地排泄源空间属性及其补、迳、排的特征,本区的排泄源都是局部排泄源,划分了水化学分带特征。同位素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盆地地下水起源于大气降水。根据白音呼布尔盆地排泄源的属性及其和铀成矿的关系,划分出本区的铀成矿远景区,说明排泄源在空间上控制了铀成矿,从而探讨了多排泄源盆地成矿工作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19,(6)
兴国县北部地区是江西赣州建设发展的重要区域,蕴含着丰富的萤石矿产资源。开展水文地质研究对本区乡镇地下水的监测和保护以及地下水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岩浆岩类裂隙水及变质岩类裂隙水;水化学类型呈水平分带分布;地下水水位埋深随降雨量呈正相关变化;大气降雨与河流侧向补给为调查区内主要补给方式,高兴幅径流从北到南,均村幅径流从西向东,自然蒸发与侧向补给排泄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充分综合钻孔岩性信息对调查区内的水文地质情况绘制简易水文地质概念图,揭示了调查区内地下水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为兴国县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临河区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可为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长期观测内蒙古临河区地下水变化,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分析该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该区属于河套灌区,人类灌溉活动对地下水的补给占全部补给量的65.5%; 人工开采及排干沟排泄等人为因素排泄占排泄总量的67.7%。通过分析该区年内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认为该区灌溉区地下水位动态与灌溉活动一致,城区地下水位动态主要受人工开采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