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厦门西港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粒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厦门西港微型浮游植物(3~20μm)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吸收速率常数和单位体积吸收速率均最大,分别为74.85%、8.28×10-5/s和5.38×10-5μmol/(dm3·s),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次之,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最小;单位叶绿素a的吸收速率是超微型浮游植物最大[5.38×10-5μmol/(μg·s)],微型次之,小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百分比与相应粒级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百分比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海洋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培养条件下,介质中PO4-P浓度、砷酸盐浓度、温度及光照强度对海洋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磷介质中,随PO1-P浓度的升高,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速率增大;砷酸盐只在短期内抑制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温度升高也使吸收速率增大;光照强度对吸收速率的影响因种类而异。  相似文献   

3.
海水中的磷以三种形式存在:颗粒磷(POP)(生命有机体内的磷和有机碎屑的磷)、溶解有机磷(DOP)和溶解无机磷(DIP)。浮游植物不仅可以吸收溶解无机磷,一些种类还可以吸收溶解有机磷[1];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能力也有所不同,单位叶绿素a的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速率:0.2~3μm浮游植物的吸收速率最大,3~20μm浮游植物的居中,20~200μm浮游植物的最小[2]。磷进入浮游植物以后,又因浮游动物的摄食沿着两条不同的途径向更高的营养级传递。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莱州湾4个航次调查的资料,分析了1989年6月、8月和2001年6月、9月莱州湾海水中营养盐浓度、Chl—a含量和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发现这12a来莱州湾海水中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在升高,而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在下降;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含量是Chl—a和浮游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王宪  李文权 《台湾海峡》1993,12(2):124-129
本文根据现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缘素a 的测定值,以及海水光强度的衰减变化,计算了海水消光系数,推导了福建东山湾、罗源湾、厦门西港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海水消光系数与透明度的经验关系式;讨论了悬浮颗粒对不同深度下浮游植物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近岸海域光学参数的差异主要在于悬浮物质的贡献;不同季节,生物活动对光学参数也有所影响。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一般出现在光衰减为10%~30%,频率分布因子为70%~80%。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口内海水中叶绿素浓度的周年变化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1983年11月-1985年11月在胶州湾两个观测站逐月进行了2周年的海水中叶绿素浓度的定点研究。结果表明,(1)胶州湾口表层海水中的叶绿素α平均浓度为3.05(1.02-15.62)mg/m^3;真光层中平均为26.34(9.97-106.59)mg/m^2;其季节变化呈春(3-4月)、秋(9-11月)双峰型。(2)小型(<78μm)的浮游植物平均占海水中叶绿素α的85.76%。(3)叶绿素a  相似文献   

7.
荣成湾营养盐分布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2007年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荣成湾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平面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荣成湾营养盐浓度基本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季节性变化明显,夏、秋营养盐浓度较低,春季营养盐浓度较高。根据营养盐相对和绝对限制法则,Si是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其它季节浮游植物生长具有P限制的潜在可能性。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夏季荣成湾处于贫营养水平,秋季处于P限制的中度营养水平,春季和冬季处于P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海水中的铁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重要的意义。Gran曾用一种骨条藻做试验,证实了铁能剌激浮游植物的生长。Thompson等则注意到海水中的铁有季节变化。Menzel及Ryther发现马尾藻海营养物质消耗殆尽的表层海水中,影响浮游植物繁殖的主导因素是铁而不是磷酸盐和硝酸盐。类似的实验在东印度洋也有人做过;在印度洋贫水中加入铁或铁加硝酸盐或铁加磷酸盐,二氧化碳有显著的变化,而单独加入硝酸盐或磷酸盐,则没有那么显著的变化。 为了了解胶州湾海水中铁的含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我们从1964年6月起至1965年6月止,每隔一个月在胶州湾作8个站的非同步定点观测。测定的项目有总铁和活性铁两种。1964年12月的一次观测及7站、8站的几次观测因故未能进行。1965年初,自制了一批硝化纤维素膜,其平均孔径约为0.5微米。1965年4月用这种膜过滤了二个站的水样,测定了粒状铁的样品,同年6月测定了7个站的粒状铁样品。采样站位如图1。调查船是海鹰号和海燕号。1964年6月和1965年4月,调查时定位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颜秀花  蔡榕硕 《台湾海峡》2010,29(3):332-341
初步构建了一个以浮游植物(P)、浮游动物(Z)和营养盐(N,包括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为生态变量的NPZ简单生态模型,并通过与POM三维水动力模型的耦合,建立了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厦门湾全海域三维浮游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厦门海域浮游动植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生物量最高,秋、冬季较低,但不同的海区达到峰值的季节并不相同;活性磷酸盐含量冬季最高,春季最低,与浮游植物量值有较明显的反位相关系,表明厦门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活性磷酸盐含量限制.模拟结果符合历史观测特征,且模拟值与实测值量级比较吻合,因此所建立的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厦门湾海域浮游生态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北部海域水体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贺成  徐沙  宋书群  李才文 《海洋学报》2019,41(4):94-108
为探讨环境因素对异养细菌丰度的影响,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通过月度航次调查对北部湾北部海域异养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异养细菌丰度介于(2.75~56.86)×105 cell/mL,平均值为(11.01±6.31)×105 cell/mL。各季节细菌丰度从高至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异养细菌丰度由近岸海域向西南深水区方向逐渐降低,在近岸浅水区垂直分布均匀,在水深大于20 m的海区出现季节性分层现象:表层细菌丰度较高,底层细菌丰度较低。主成分分析显示温度对异养细菌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秋、冬季异养细菌丰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春、夏季呈显著正相关。细菌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海水盐度变化是细菌时空分布重要影响因素。异养细菌丰度与叶绿素a和溶解氧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过程影响了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在秋、冬和春3季异养细菌丰度与营养盐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二者关系受浮游植物生物量间接影响。异养细菌时空分布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温度、盐度、叶绿素a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异养细菌丰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