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村落旅游地写生游客满意度评价——以黟县宏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写生旅游是古村落旅游开发中极富特色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构成了研学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黟县古村落宏村为例,开展古村落旅游地写生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研究发现:(1)黟县古村落写生客源地来源广泛,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写生消费总量可观、经济贡献比普通游客大。(2)识别了古村落写生游客满意度评价6个维度,按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写生核心吸引物、专门管理与服务、写生氛围、公共服务设施、写生环保设施、食宿设施。(3)总体上写生游客对黟县古村落写生旅游产品有着较高的满意度水平,写生游客满意度6个因子均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写生核心吸引物影响最大,公共服务设施次之。(4)开展了游客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分析,对优势因素、重点改进因素、后续改进因素和维持因素进行了识别。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写生旅游者游客体验和促进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构建后疫情时代红色旅游动机、体验和情绪反应测量量表,分析探讨疫后游客前往红色旅游地的原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红色旅游动机维度分异与体验维度之间的因果关联,以及情感反应对旅游体验的作用。结果表明:(1)动机维度均值从低到高依次为偶发性动机、疫后社会因素动机、疫后社交动机、疫后游憩动机、求知自发性动机和情感自发性动机,情感自发性动机和求知自发性动机是游客游览红色旅游地的主要动机,表明疫后游客的民族认同感攀升,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求知欲较强,疫后游憩和社交欲望也较强烈;(2)游客内部动机情感自发性和求知自发性动机正向显著影响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游客出游自主性体验感较强;(3)游客红色旅游的积极情绪和积极的负向情绪对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都呈显著正向影响,前往红色旅游地能激起游客对现实的思考,体验感较强。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黎槎村、赤水塘村、澄湖村、槎塘村四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回龙镇古村落研学旅行资源进行资源分类与定性评价。归纳开展古村落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核、一环、多点”和“核心驱动、环线辐射、多点贯通”的研学旅行发展空间布局的设想,同步构建古村落研学旅行产品体系与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侯国林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10,29(10):1802-1813
建立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以周庄、同里、西递、宏村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参与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旅游规划与决策参与度是影响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总体参与度的关键性因素;(2)西递处于社区高度参与状态,周庄、同里、宏村处于社区中度参与状态,四个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西递>周庄>同里>宏村;(3)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的程度偏低,成为影响社区参与度总体得分和社区参与层次的主要原因;(4)导致社区参与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传统村镇旅游地在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区旅游制度和政策、社区形态与旅游资源属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江西省赣南地区286名已参加过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并借助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研学旅行感知质量与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研究发现:研学旅行感知质量显著正向影响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组织管理、研学旅行课程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分别显著正向影响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提出:中小学尚需进一步做好组织中小学生汇报研学成果、提高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效果以及保障交通安全等工作,通过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感知质量来促进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黄和平  邴振华 《地理研究》2021,40(7):2066-2085
民宿区别于传统酒店的核心价值是其能够结合地域文化资源,满足游客功能性与文化消费两方面需求。当前民宿空间的文化生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同质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民宿产业的健康发展。选取携程网和Airbnb平台的网络文本为样本空间,通过词频分析对民宿微空间的游客多重感知进行探索和解构。基于游客地方认同的情感表达,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识别民宿微空间游客文化感知的内容体系和层次结构,并对游客文化感知与地方认同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 游客文化感知高度依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供给更为充分,游客文化感知和地方认同也愈发明显。② 游客文化感知与地方认同紧密相关。民宿微空间的文化感知包括地域文化、景观建筑、主题氛围、宗教艺术、历史记忆、人物符号六个维度,各维度指标对游客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影响。③ 游客文化感知维度划分与传导路径为民宿微空间的文化生产以及游客地方认同的正向强化提供了思路启示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自驾游客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自驾游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自驾游已成为中国城镇居民节假日出游的主要方式,应当受到旅游研究者的关注。而在游客满意度热点研究中,对自驾游客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尚不多见。在中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背景下,以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统计与建模分析,构建自驾游客感知维度及其对总体满意度影响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的自驾游客感知维度,构建四个外生结构变量,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来检验其对自驾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游客旅行需求、自驾旅行优势对自驾游客总体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其次是目的地的设施与管理,而高速公路对自驾游客总体满意度影响路径的研究假设没有得到支持。对分样本进行的因素恒等性检验揭示,自驾游客感知-满意度模型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揭示游客选择自驾游方式主要缘于自身需要,追求个体出行的自由和舒适成为自驾游客的主要目标,游客感知与体验应是自驾车旅游系统中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8.
张圆刚  余向洋  程静静  余润哲 《地理科学》2019,39(11):1796-1805
地方情感作为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是近年来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安徽黟县西递、宏村和江西婺源县江湾景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方法,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目标导向行为模型进行拓展和重塑,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的解释与预测配适度指标良好,且模型具有复核效化的稳定性;地方情感对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其次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游客在乡村旅游地选择意向总效果呈现不同的影响趋势;通过对态度因素进行重塑,提升了整体模型的解释与预测力;加入愿望(欲望)因素,相当于地方情感、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通过态度诱发具有情感性动机的愿望(欲望),扮演了催化愿望(欲望)的角色,进而产生了游憩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研学旅行发展水平的客观映射。该文构建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季节性集中度、变差系数、莫兰指数刻画2011—2020年中国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特征,运用PVAR模型探究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整体呈“V”形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区网络关注度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递减格局,变差系数则呈现“Λ”形,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各省域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呈现出非平衡发展格局;(3)研学旅行网络关注度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研学群体、信息发展水平、研学旅行资源影响力、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卢松  陆林  王莉  王咏  梁栋栋  杨钊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关于古村落旅游学研究成果国内尚不多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总结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客流增长迅速;客流季节性差异明显,呈现"三峰三谷"型波动;一般性周内客流为斜"Z"分布,黄金周客流呈"井喷"式,客流周内分布不均;客流日内呈双峰型分布,时客流分布集中。从事件、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黄山辐射效应、管理体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展开客流时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讨论不断攀升的客流给古村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红罡  吴悦芳  彭丽娟 《地理研究》2010,29(7):1324-1334
以西递、宏村为例,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地高度集中的旅游线路的形成和固化过程。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游线固化实质是一个路径依赖的结果,其中大众游客的市场结构、消费文化因素、权力因素、古建保护因素、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形成的正反馈机制是不断加强游线固化效果、形成路径依赖的主要力量。在这些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目前的线路已经陷入锁定状态(Locked-in),短时间内改变则会由于巨大的机会成本而变得困难重重。黟县及西递、宏村村镇政府必须坚持加大对东部民居保护及旅游设施发展投资,设计多样化的专题旅游线路,多样化发展游客市场,并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遗产保护、旅游建设以及社区居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效忠  张捷  唐文跃  卢松 《地理科学》2008,28(3):445-451
以社区家庭为视角,建立基于利益导向的社区旅游参与水平测度指标,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南屏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了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异同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古村落内部、古村落之间的旅游参与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归因为家庭微观因子与社区中观因子交互作用所致。② 通过家庭微观因子对家庭人均旅游收入影响的通径系数分析,得出三个景区相应的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发现古村落家庭微观因子的影响方向趋同而影响程度分异,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的一致性也显示了该方法的较强解释力和潜在应用价值。③ 提高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整体水平、缓解参与度空间差异的根本途径在于"让利于民",增强社区分利能力,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  相似文献   

13.
基于感知情境的北京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建国  张妍  黄杏灵 《地理科学》2018,38(4):564-574
基于对北京16个景点游客的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北京市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影响自然风光类景区和现代文化类景区游客满意度的最主要因子为服务水平;便利性对历史古迹类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最大,景区主体特征对博物馆类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最为显著,而安全水平对各类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影响相对显著,反映出北京市旅游景点整体安全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不同类型景区之间游客满意度和出游决策路径系数存在显著差异,游客满意度对出游决策有正向影响。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北京市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需强化景区主体特征,完善景区的旅游功能,加强景区类型的划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体验性,从而提升北京旅游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4.
卢松  陆林  徐茗  梁栋栋  王莉  王咏  杨钊 《地理研究》2005,24(4):581-590
作为传统历史文化旅游地,古村落正备受关注,旅游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由于游客量增长迅猛、客流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以及古民居容纳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对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逐渐增大,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日益凸现。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对西递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状态展开分析,计算了西递景区不同季节旅游环境容量值,最后提出了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商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 ——以安徽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古村落宏村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其旅游景观的生产方式与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商业化发展,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由原来单一的文物古建保护向更趋复杂化转变,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采取相应的生产方式。宏村旅游景观生产背后是多种力量参与的生产机制:政府与开发商强强联合,是旅游景观生产的主导力量;当地居民依然扎根宏村,是旅游景观生产的核心灵魂;景区商家热衷于打造“店铺景观”,是旅游景观生产的积极分子;外来游客提出的改进建议则是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的重要参考。4种力量集团本着对各自利益的谋求,彼此间相互合作,影响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的最终结果。最后提出,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需要还原原住居民生活化场景,借旅游商业化发展之势,建立均衡、可持续的景观生产机制与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或许是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的正解。  相似文献   

16.
杨晴晴  杨效忠 《热带地理》2022,42(4):674-684
旅游地意象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旅游者具身化意象认知结果对旅游地行为忠诚、满意度及旅游资源开发至关重要。借助蕴含旅游者记忆与叙事信息的网络游记文本及图片位置数据,采用质性与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构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研究发现:1)廊道型旅游地意象由线性意象、色彩意象、地方意象、审美意象和情感意象五维类属建构而成。2)皖南“川藏线”旅游者在场体验过程中的情感评价积极情感占主导地位,消极情感占比相对较少,其中高度积极情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高度消极情感。3)旅游者皖南“川藏线”意象要素感知特征呈现动静结合、线性体验与感知兼具两个层级。其中,动静特征通过静态景观与动态体验共同展现,线性体验更多强调旅游者产生的刺激、惊险、震撼的驾驶乐趣及情感升华。4)皖南“川藏线”线性意象热点集中于桃岭公路及六道湾周边,色彩意象热点集中于储家滩和红杉林两地,审美意象热点集中于储家滩、青龙湖、红杉林沿线,地方意象热点集中于储家滩、桃岭公路和水墨汀溪一带。  相似文献   

17.
王新歌  张希月  陈田 《地理研究》2020,39(3):682-695
地方失忆危机背景下,“留住乡愁”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地理学领域,旅游发展被认为是“留住乡愁”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是定性描述及逻辑推演,相关的案例分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徽州地区为例,立足“留住乡愁”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愁文化资源的挖掘,通过构建游客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元素体系,借助认知测度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游客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元素认知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游客对旅游地乡愁文化元素的总体认知程度较高,但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别;具体维度上,游客对旅游地建筑风貌格局的认知程度较高,其次是自然景观映像以及乡土故事人物,认知程度最低的是地方节庆展演;影响游客乡愁文化元素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到访次数、休闲体验动机、购物动机,这四个因素对游客乡愁文化元素认知水平的影响为休闲体验动机>到访次数>年龄>购物动机。其中,休闲体验动机、到访次数、年龄对乡愁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起显著正向影响作用,购物动机对乡愁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起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本研究对于回应学界关于旅游发展作为“留住乡愁”理念下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论断、拓宽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指导地方细分客源市场进行乡愁文化元素挖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余向洋  沙润  胡善风 《地理研究》2013,32(1):191-200
季节性是旅游明显而又重要的特征,要实现旅游业的高效管理,对于旅游季节性的充分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以同一旅游目的地区域内的近邻景区为案例(西递、宏村和黄山),利用“十一五”期间的连续月度数据,采用季节调整方法对近邻景区客流的季节性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动性分析方法,进行近邻景区客流季节性和非季节性因素的动态关联分析,借助动态关联分析结果,探究景区客流季节性的形成根源,反映近邻景区相互作用等非季节性因素在季节性上的表现。研究表明,结合景区间相互作用等非季节性因素进行景区客流季节性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景区客流的季节性,从而增强景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程绍文  李艳  张晓梅  李照红 《地理科学》2017,37(10):1569-1576
以武当山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游客问卷与访谈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武当山旅游体验对游客认知、思想、行为意愿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武当山游客的旅游动机有宗教朝圣、文化体验、娱乐放松及感情交流4类;② 宗教文化旅游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及对道教文化的认知、态度及践行意愿;宗教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影响强弱因动机而不同,自强至弱依次为宗教朝圣、文化体验、感情交流及娱乐放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