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南京下蜀黄土沉积时代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南京附近下蜀黄土中古生物化石鉴定、孢粉分析、古地磁极性事件测定及热释光年龄样品的测试等综合分析,认为下蜀黄土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并提出南京附近的下蜀黄土可与西北洛川黄土对比,大致与洛川黄土剖面中的S_1-S_4段相当。与深海V_(28)-239孔氧同位素对比,下蜀黄土剖面中的上古土壤层与氧同位素5相当;中、下古土壤与氧同位素7相当;底部古土壤与氧同位素9相当。  相似文献   

2.
<正> 淮河下游区第四系广泛发育,更新世地层已建立了相应的组一级地层单位,而全新世地层的建组名称至今没有确立。笔者依据工作中所获得的一些新资料整理成文,提出连云港组作为淮河下游区全新统组一级地层名称。 连云港组的建组剖面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酒店采石坑的南壁,岩层出露清楚,富含孢粉及脊椎动物化石,并有C~(14)测年资料,现将剖面分层描述如后(图1):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金塔县北部(紫山子地区)含煤地层,由于地质工作程度低,古生物资料比较缺乏,对含煤地层时代认识尚不一致。为解决含煤地层时代及探讨找煤前景,在所选剖面的不同层位中采集到少量古植物化石及孢粉样品。古植物化石鉴定为早中侏罗世常见分子;孢粉样品经分析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化石,经研究并与时代相当的孢粉组合对比,确定当前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4.
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上部的近20 m地层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划分出5层黄土和5层古土壤,按5 cm间距采集了Rb/Sr、色度、磁化率和粒度样品,并在剖面和可追索的相邻剖面上采集了13个光释光测年样品。分析结果显示,Rb/Sr、色度和磁化率等夏季风代用指标曲线所表现的4次岁差变率振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依据气候地层...  相似文献   

5.
富饶阶地表地层剖面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黑龙江省嘉荫县乌云镇地区中生代结束前后连续沉积了两套含煤地层,即上部的古新统乌云组和下部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富饶组。富饶阶相当于富饶组上段地层,但由于其代表剖面顶、底不全,且可参照的钻孔岩心已不复存在,因此有必要在原命名地区寻找新的地表露头剖面。乌云镇西北白头山黑龙江沿岸出露富饶阶上部地层,其上部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初步确定了两个孢粉组合: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红杉粉(Sequoiapol-lenites)孢粉组合和鹰粉(Aquilapollenites)-肋桦粉(Betulaepollenites)孢粉组合。这两个孢粉组合都有鹰粉类(Aquilapollis)化石,计有5属10多种化石,其中除了小刺鹰粉(Aquilapollenites spinulosus)一种可由上白垩统上延入古近系下部地层外,其他多数出现在环太平洋的上白垩统最上部地层中(马斯特里赫特阶)。由于富饶组下段相当于明水阶(马斯特里赫特阶中、下部),因而富饶组上段,即富饶阶,相当于马斯特里赫特阶的上部。对该剖面下部的流纹质晶屑沉凝灰岩采样进行SHRIMP锆石U-Pb法测年,定年结果为66±1Ma,与上述孢粉生物地层学结论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测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似在乌云组与富饶组之间,即厚层含砾砂岩的底部,但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对黑龙江省嘉荫县乌云煤矿和白山头剖面的孢粉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云煤矿剖面孢粉组合中温带类型的花粉(主要为莫米粉属、拟桦粉属、胡桃粉属)含量较高,另外也有一定数量的热带—亚热带分子;白山头剖面的主要花粉类型包括与桦木科有关的三孔粉属及松粉属和杉粉属等裸子植物类型。通过对这些孢粉类型的分布时代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认为乌云煤矿剖面及白山头剖面中观察到的含孢粉地层的时代为古新世。  相似文献   

7.
兰州地区最古老黄土剖面露头良好,地层出露较齐全,通过剖面磁性地层研究,确定兰州地区最古老黄土形成于1.84MaBP以前,对山城湾岭黄土剖面进行了粒度及孢粉的研究,探讨了第四纪沉积环境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刘淼  张渝金  孙守亮  陈井胜  李斌  杨帆  张涛  汪岩  吴振 《地球科学》2019,44(10):3393-3408
金羊盆地内的北票组是辽西地区重要的含煤及生烃潜力层,确定其时代和古气候环境对进一步研究北票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坤头营子地区北票组剖面中采集到20件孢粉样品进行孢粉学研究,并对侵入北票组的花岗斑岩及该组地层下部的兴隆沟组安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系统的分析、鉴定和研究表明:北票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以Monosulcites-Chasmatosporites-Polycingulatisporites为代表,中部以Protopinus-Paleoconiferus-Alisporites为代表,上部以Monosulcites-Protopinus-Paleoconiferus为代表.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分别为172.6 Ma和189 Ma.最终确定北票组的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中、晚期,自下而上反映了从半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向湿润的温带气候转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豫西两个黄土剖面及其地层划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正> 我国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豫西一带广泛发育着更新世以来的陆相黄土沉积。其地层完整性、出露厚度及黄土—古土壤系列演化层序等均不亚于洛川黑木沟的典型黄土剖面,厚度大,沉积连续,黄土与古土壤界限清晰易辨,交通方便,是研究豫西地区第四纪以来古气候变迁的重点地区。1985年5月,我们对陕县张汴(土夭)底黄土剖面和洛阳邙岭黄土剖面(图1)进行了观测并采集了古地磁、微结构及孢粉样品,现依据部分室内研究成果对上述  相似文献   

10.
竟柱山组地层出露于西藏昂仁县打加错东地区,是一套以砂岩、砾岩为主的陆相碎屑岩建造,通过野外剖面测制、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分析了竟柱山组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认为该组地层为一套红色磨拉石建造,其形成于打加错断陷湖盆的河流—湖泊相沉积环境。竟柱山组上部安山岩透镜体中锆石U-Pb同位素年龄89. 97 ± 0. 7 Ma,其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1.
新疆伊宁盆地尼勒克地区二叠纪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尼勒克地区二叠纪地层分布面积最广,地层出露齐全,接触关系清楚,包括5个组的全部层型剖面在内,是在西天山研究二叠纪地层的经典地区.通过对5条层型剖面全部进行重测,系统采集样品,取得了成果.主要体现在火山喷发旋回研究、生物化石及岩相分析研究,并进行较详细的地层划分,为西天山二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汾渭盆地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发育巨型内流湖泊——三门古湖。三门组是三门古湖内沉积的一套河湖相地层,同时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生代陆相地层单位。三门组沉积结束是指示黄河贯通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对三门组命名地三门峡盆地黄底沟剖面的研究显示,其岩性特征及地层时代与汾渭盆地内其他次级盆地的三门组明显不同,这不利于三门组的划分和对比,也导致了学术界对黄河贯通三门峡时代的争议。最近,我们对三门峡盆地东部平陆县张村镇后沟村出露的三门组做了详细的沉积特征和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1)三门峡盆地三门组的地层特征和时代(2.7—1.6 Ma)与汾渭盆地内其他次级盆地基本一致,指示黄河袭夺三门古湖的时间大约为1.6 Ma,与其他证据揭示的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间一致;(2)之前作为三门组命名剖面的黄底沟剖面可能因黄河的侵蚀而缺失了三门组,修订后的磁性地层年代框架指示该剖面可能保存了上新统游河组和上中新统灞河组。三门组在三门峡盆地多个剖面均有出露,本文建议将地层连续、界线清晰、出露最佳、有详细古地磁定年且交通便利的后沟剖面作为三门组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13.
吉隆盆地为高喜马拉雅中新世晚期约10 Ma时期形成的一个南北向断陷盆地, 其东侧为同沉积正断层, 沃马剖面位于盆地沉降中心的东南部.在该剖面下部新发现一套中新世巨厚砾岩层(旦增竹康组).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得出吉隆盆地控盆断裂早期活动时间为13.4±1.9 Ma, 源区12~11 Ma发生构造热事件, 据此推算出吉隆盆地初始裂陷后开始沉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0 Ma.综合前人在吉隆盆地得出的7.20~1.67 Ma古地磁测年值, 可得出吉隆盆地旦增竹康组年龄为10.0~7.4 Ma, 沃马组年龄为7.40~1.67 Ma.根据孢粉组合带和孢粉组合反映的植物类型和古环境变化, 沿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和9个孢粉组合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吉隆地区古气候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 (1)组合带Ⅰ和孢粉组合1~2, 为温暖偏干环境的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 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中新世(10.0~7.0 Ma); (2)组合带Ⅱ和孢粉组合3~7, 为寒冷干旱环境的落叶针叶林, 期间存在一次暖湿气候的波动, 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早上新世(7.0~3.3 Ma); (3)组合带Ⅲ和孢粉组合8~9, 为温凉偏干的气候下生长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 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上新世(3.30~1.67 Ma).   相似文献   

14.
山西轩岗矿区早二叠世山西组孢子花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孢粉样采集于山西宁武县轩岗矿区黄甲堡矿小立石沟。山西组沉积连续,旋迴清楚,化石孢粉相当丰富,是建立和划分孢粉组合带的理想地区,地层剖面简述如下: 上覆地层:下石盒子组(P_(1x))底部为灰白、浅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明显的交错层  相似文献   

15.
甄甄  郑月娟  张海华  张健 《地质论评》2019,65(2):335-352
内蒙古巴林左旗谭家湾剖面位于大兴安岭南部,岩性上表现为一套复成分砾岩及其上覆的以紫灰、灰紫色砂岩为主的红层沉积。通过区域地层对比认为,该剖面地层相当于幸福之路组建组剖面的中、下段。本文对采自该剖面幸福之路组中段下部的砂岩样品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测年结果显示出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244 Ma,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268 Ma,可知该剖面幸福之路组中段沉积时代应晚于244 Ma;结合同层位粉砂岩中孢粉化石鉴定结果,推测该剖面幸福之路组中段沉积时代为中三叠世中期。砂岩样品碎屑锆石谐和年龄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说明该剖面幸福之路组沉积物来源多样,结合相关区域构造和前人锆石U-Pb测年资料,推测主要物源为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西乌旗一带古生代岩浆岩、林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岩浆岩。  相似文献   

16.
西藏札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隅的阿里地区,是在中新世晚期约9.6 Ma B.P.形成的一个NW—SE向断陷盆地。该盆地在上新世—早更新世发育一套完整的河湖-冲积扇相地层。在札达县香孜乡西北约1 km处精细实测了上上新统—下更新统香孜剖面。根据前人的古地磁及ESR年龄数据确定下更新统香孜组年龄为2.60~1.67 Ma B.P.。根据孢粉学研究把香孜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8个孢粉组合),并据此将札达盆地2.75 M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孢粉组合带Ⅰ(孢粉组合1~2),植被为温暖偏湿的常绿与落叶针阔叶混交林,2.67 Ma以后气候逐渐向干旱转变,地层对比时代为晚上新世(2.75~2.60 Ma);(2)孢粉组合带Ⅱ(孢粉组合3~5),发育温凉偏湿的亚高山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并在约2.38 Ma逐渐变为针叶林,气候趋向变冷,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54~2.16 Ma);(3)孢粉组合带Ⅲ(孢粉组合6~8),发育寒冷干旱的高山针叶林,并存在高寒灌丛草甸草原,低海拔处零星分布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指示较强的地势差异,地层对比时代为早更新世(2.13~1.86 Ma)。  相似文献   

17.
阿尔金山中东段南麓之柴达木大门口,出露一套以灰色为主的碎屑岩地层,1971年青海地质局五队在该区进行1:5万地质普查时把它划为二叠系,1983年出版的青海省地质图仍处理为二叠系。1983年青海区调一队三分队在俄博梁幅(J—46—[9])进行1:20万区调工作中对该套地层的出露范围作了新重圈定,并测制了剖面。根据部分孢粉资料,认为  相似文献   

18.
陇川盆地为北东-南西向的断陷盆地。对盆地钻井岩心和地表露头剖面的沉积旋回、岩矿标志、孢粉组合及测井资料的研究,将盆地地层分为五个层序;层序1及2为芒棒组,层序3、4、5为南林组。南林组地质时代为中新世,芒棒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出盆地古气候为热带-亚热带背景下的时凉时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为一套以红层为主要特征的杂色碎屑岩组合,时代为早三叠世。笔者重新实测了幸福之路组三段建组剖面——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哈拉山东剖面,除采集到早三叠世早期的孢粉、叶肢介等化石外,在剖面下部首次发现了凝灰岩夹层。采用LA-ICP-MS技术,对2个凝灰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获得的年龄值为252.6±1.7Ma(MSWD=0.64)和249.9±1.6Ma(MSWD=0.22),即火山岩大约在250Ma前形成。结合地层古生物及区域岩浆岩资料,认为幸福之路组三段的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大兴安岭南部存在约250Ma与板块闭合相关的岩浆事件,以红层为特色的幸福之路组含有华夏和安加拉两大植物群混生的孢粉化石组合,反映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250Ma时已经完成碰撞拼贴,幸福之路组形成于碰撞之后。  相似文献   

20.
南京下蜀黄土古气候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下蜀黄土是我国第四纪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地学界各学科的普遍关注。前人对下蜀黄土的形成、环境和时代归属等作过大量的工作,曾提出多种方案,但尚未有一致的结论。南京附近下蜀黄土是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