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沅江地名考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阳县置药山县,治今沅江市三眼塘,亦为药山郡郡治。辖境相当于今年沅江市大部及益阳县北部。随开皇九年(589)废郡,合药山、重华二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治原药山县治,辖境与原药山县相当。随开皇十三年(593),治移今沅江市区。隋开皇十八年(593),改安乐县为沅江县,治驻原址。自此沅江称名于世。沅江县何以为名?历有二说,一说以沅水“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双方通过战争争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最后,以西汉王朝确立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告一段落。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西汉设置的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所管辖。张掖郡,原属匈奴军邪王辖地,辖境除今甘肃省部分地区外,包括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朔方郡,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以所夺匈奴“河南地”而置之不理。治所在三封,即今磴口县陶升井麻弥图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天内蒙古河套…  相似文献   

3.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3,(10):64-65
《晋书·地理志下》:“孙休分武陵立天门郡”。妹书·州郡志》:“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263),分武陵(郡)立。”又云:“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283)立。”这为石门县建县之始,县治驻今治。隶天门郡。辖境当与今石门县同。因县治驻澧水北岸,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故名。郡、县同治。“隋开皇九年(589),罢石门郡建石门县,隶澧州(旋改澧阳郡)。”自此,石门县,名列国史。  相似文献   

4.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2):63-65
《宋史·卷四九三》:“初,北江蛮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总二十州,皆置刺史。”国史始载“下溪州”。古丈县域,战国属酉阳邑地,汉为酉阳县地,隋唐为大乡县地。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溪州治所从老司城迁今会溪坪,改名下溪州,又称誓下州。元为保靖州和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地,治今永顺县王林(芙蓉镇)。明置田家润长官司,治今田家洞,属永顺宣慰司。清初为永顺县地,道光二年(1822)析古丈坪厅,治今古丈坪(古阳镇),属永顺府。民国二年(1913)改为古丈县。县治古丈坪。民国二十三年古丈坪改为古阳镇。  相似文献   

5.
策略部署:实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军事部署:实行统一指挥分兵游击组织部署:实行党的统一领导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县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归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隋开皇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1,(12):17-18
鞍山因有山如马鞍得名。明朝洪武年间置鞍山驿堡,后因为铁矿发展为城市。战国时期,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秦属于辽东郡,西汉属于幽州辽东郡;东汉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围。三国和西晋时期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相似文献   

7.
高邮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又称盂城。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汉武帝时建高邮县,属广陵国。北宋至清代初期,历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高邮州,领辖过高邮、兴化、宝应三县,为扬淮间繁华之地。乾隆年间改为散州。民国初年废州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邮、宝应、兴化三县交界地区几经调整。1991年高邮撤县设市。高邮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点众多,现在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文化遗址和古盂城驿等59处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11,(12):21-23
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源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安东都护府。 西汉设西安平县、武茨县,唐朝总章元年置安东都护府,辽建宣州、开州、穆州和来远城,金朝属婆速府路(今振安区九连城镇)管辖,元朝时沿袭金制置婆娑府,明朝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相似文献   

9.
扶沟县位于河南中部,处在豫东平原黄泛区的腹心地带,总面积1173平方公里,人口56万,现属周口地区管辖。 扶沟古称桐邱,农业历史悠久。战国时先后为郑国、魏国属地,秦时属颍川郡,至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5年)置县,县治在谷平乡,即今崔桥小扶城遗址。由于当时该地有扶亭、洧水沟,扶沟则因此得名。晋统一中国后,扶沟属豫州颍川郡;南北朝时代,属南朝的南梁郡辖,北朝属北魏颍川郡管,东魏时归郑州许昌郡辖;隋朝仍柰属于颍川郡;唐朝州郡连称,扶沟归许州颍川郡;后梁属开封府,后唐属于汴州宣武军,后晋亦属开封府。北  相似文献   

10.
兰州称金城,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隋朝以前,没有兰州这一名称。据史书记载: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边寨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后增至十三县),治所允吾(音铅牙,在今市辖区内)。隋开皇初,置兰州总管府,至此,兰州之名,始见于史册。大业初,府废,改为金城郡。从此,人们就把金城、兰州并称了。关于取名金城之义,《汉书·地理志·注》中应勋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曰:称金,取其坚也;师古曰:以郡在京师之西,故谓金城,金,西方之行。这三种解释,以瓒说于义较胜。"筑城得金",可能有其事;然而以金名城,未必取义…  相似文献   

11.
《元和郡县志·卷第三十》:"渭阳县,垂拱三年(687)析麻阳县置,在坡山西址。山甚高险,百姓食坡溪水。"治驻今凤凰县落潮井乡黄丝桥,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凤凰县大部分,属锦州。五代后废,因辖地及县治与今凤凰县密切相关,故应视为凤凰建县之始。清乾隆《凤凰厅志》:"地本唐渭阳县治,历宋、元、明或废或置,命名不一"。也持此看法。渭阳,得名当与渭溪,密切相关。渭,《说文》:"渭,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东入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名》2011,(4):18-21
任弼时故里——湖南湘阴 湘阴,夏代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地属楚国。文王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县境为罗子国地。秦始皇废封,行郡县,改罗子国为罗县,隶长沙郡。南朝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一新县,名湘阴,县治设琴棋望(今县芦苇场鲇鱼洲中部)。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湘阴入岳阳县。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唐武德八年(625年),并罗县入湘阴。  相似文献   

13.
刘英 《中国地名》2011,(7):6-11
一、源予汉代,始于元代,成名于明代 安县在西汉、东汉、三国时期,为涪县辖地。境内设县始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侨置晋兴、益昌、西充国三县,属巴西郡。晋兴县治地今永安镇向阳村,益昌县治地今花菱镇联丰村观斗山,西充国县治地今沸水镇。  相似文献   

14.
渔阳作为古地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多年,它既为古郡名亦为古县名。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有秦汉时期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有隋唐时期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渔阳郡作为中国古代郡级行政区划,所管辖的范围历代有变化,曾包括今北京、河北和天津三省市的部分地区。渔阳县由秦代设置,到明初结束,前后经历两个阶段。北京市密云地区的渔阳县存在将近800年。天津市蓟县称渔阳县又有750余年,北齐至隋代断档30年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09,(3):29-31
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秦置县,南朝宋废,隋一度复置。两汉为山阳国、昌邑国、山阳郡、兖州治所。  相似文献   

16.
上海电视台《智力大冲浪》“说三道四”,有一道题目问四川省的“四川”指的是哪四条河流,答案为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其实,四川省的得名并非如此。   春秋战国时代,今四川是巴国和蜀国所在。秦统一后,分全境为三十六郡,巴郡和蜀郡是其中的两郡。汉朝分全境为十三州,今四川属于益州。唐朝地方区划为道,今四川大部分属于剑南道,以在剑阁之南得名。宋代地方区划为路,先在今四川设西川、峡西二路,后又改设益州 (成都 )、利州 (广元 )、梓州 (三台 )、夔州 (奉节 )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元代在四川设行省,以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名》2010,(3):26-30
温州——今澌江温州,唐高宗时分括州始置.以温峤岭得名。渭州——北魏置,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北)。唐时曾属吐蕃,收复后复置,治平凉(今属甘肃)。参见“平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11,(12):39-39
铁岭市银州区地域,夏、商、西周时期,属肯州。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公元917年,辽太祖在此地冶炼银子,将富州改为银州。明朝时期,在银州设铁岭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徙铁岭卫于沈阳、开原间古银州之地,境域南部属辽东都指挥使司铁岭卫。康熙三年(1664年)废卫设县,银州所在地属奉天府辖地。1954年9月1日,境域隶属辽宁省。  相似文献   

19.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1,(10):43-43
株洲市,湖南省辖市,简称株。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邻江西省,西南与湘潭市、衡阳市、郴州市相连,北界长沙市。今株洲境域,上古属三苗辖地,春秋战国时,属黔中郡。秦和西汉属长沙郡湘南县。东汉湘江之东岸属醴陵县,湘江之西岸为湘南县。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与刘备分湘江而治。三国吴孙权在此设建宁县,取“建安宁边境”之意,故名“建宁”。  相似文献   

20.
柘城县     
柘城古为朱襄氏都邑,春秋为陈之株野地。秦置柘县,属陈郡。柘城县名称来历,据《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攻柘,谯皆下之,即此地也”。“汉为柘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封曹操为武平侯,柘县为其食邑之一。三国属陈郡。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更名柘城县,属梁郡。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县分入谷熟、宁陵二年。永淳元年(公元628年)十月又复,属宋州。五代仍之。宋初属应天府,崇宁中改属拱州。全属睢州,后省。元大德七年(1303年)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