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模拟数据实验验证奇异谱分析(SSA)对于周期信号和趋势项有分离和提取功能,能有效去除标准差低于信号振幅的噪声,检测识别信号中存在的奇异点。将SSA应用于实际倾斜应变固体潮数据的处理中,选取丹东台、徐州台和泾县台的倾斜应变数据进行SSA处理。结果表明,SSA能有效提取数据中的长趋势成分和固体潮各潮波,有效分离数据中的干扰成分,识别出周期为7~15 d的降雨干扰, 对干扰排除和异常提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最后经过大量数据验证得出,SSA适用于倾斜应变数据的嵌入维度范围的经验选择。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气井射孔作业引发的微地震事件频率高、持续时间短、能量小,地面采集的微地震信号易被地面环境中随机干扰噪声掩盖,分析微地震相特征时需对微地震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使用常规频率滤波法难以获得准确结果.采用维纳方程相关函数迭加滤波方法,压制随机干扰噪声,获取清晰微地震信号.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衰减随机干扰噪声、突出微地震信号同相轴,提高对微地震信号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地震带图像识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滑动窗口”的方法将离散的地震点分布转化为反映其密度分布的灰度图像,再以数学形态学中骨架提取方法来提取地震带位置。首先对地震分布密度的灰度图像进行连通分析,认为主要的连通成分即对应了地震密集分布的地震带所处位置,之后对主要连通成分通过Fourier滤波来平滑图像内部及边缘的噪声,对经过Fourier滤波的图像运用数学形态学骨架提取方法来提取出骨架,以识别地震带的位置。本方法在使用模拟数据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之后,应用于大华北地区的地震记录,对提取出的骨架采用GIS中的缓冲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检验,同时结合地震专家划分的地震带进行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EEMD进行信号分解时信噪比低和部分模态混叠的问题,提出基于K均值聚类的CORS高程时间序列改进分析方法。通过添加正负白噪声的EEMD提高信号分解信噪比,基于K均值聚类方法对EEMD迭代过程中分解的各个IMF分量进行聚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信噪比3%以上,基于正交指数的分解精度提高26%以上,聚类结果能够解决IMF中近似的0.5 a、1 a、2 a周期信号的模态混叠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Hilbert变换相位平移原理,提取干涉条纹信号采样点瞬时相位,得到采样点位移信息。结合采样频率提取时间信息,利用最小二乘法重建自由落体轨迹,最终解算出重力加速度g值。为提高测量精度,使用零相移低通滤波器去除信号高频噪声,使用多项式拟合法去除信号线性干扰,通过加窗口选取拟合数据抑制吉伯斯现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使g值误差在10-2 μGal以下,实验结果所得g值平均误差为0.12 μGal。  相似文献   

6.
河源区边界是重要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之一,但除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外的我国大部分其他中小流域仍缺乏确切的河源区边界信息,需要科学划定河源区边界以支持流域水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的规划与实施。对此,本文在确立河源区划分原则、明确划分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特征指标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的河源区边界划定方法。以沁河流域为研究案例,首先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计算沁河流域子流域提取的最佳汇流累积量分位数阈值为0.15%,再基于子流域的多特征指标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最终确定河源区范围边界,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长江、黄河流域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基于多特征指标和层次聚类分析提取的沁河流域河源区范围处于河底比降法、水文站点方法得到的源区范围面积之间;② 该方法在长江、黄河流域河源区划分结果的交并比分别达到85.40%和79.99%,侧面验证了本文方法进行河源区边界划分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基于多特征指标和层次聚类分析的河源区边界自动划分方法可以简捷高效地识别缺乏明确河源区边界信息的流域河源区范围,为我国河源区生态安全屏障识别、水资源保护相关政策的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对砂层应力仪产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数据分析的主要因素包括高频与低频信息中的噪声、观测信号的背景性变化、地震前兆的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等。为识别与消除干扰提取不同频率的信息,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信号进行了处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的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存在使用全局不变阈值确定噪声边,聚类需要用户根据经验确定初始化聚类参数,如“边权值倍数容差”,“边长变化因子”等,聚类不能发现局部噪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小生成树自适应空间点聚类算法。该算法在无需用户输入参数的前提下,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根据最小生成树边长的数理统计特征定义裁剪因子。算法首先从宏观层面对最小生成树进行首轮删枝操作,消除全局环境下的噪声边,进而根据各子树的边长统计情况,自适应设定局部裁剪因子,进行第二轮删枝操作,消除局部环境下的噪声边。最后,采用1个模拟数据和1个实际应用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在无需人为提供经验参数的环境下能够发现任意形状、不同密度的簇,能够准确的识别出空间点中的噪声数据,从而能够实现空间点数据背后隐藏信息的自动挖掘。  相似文献   

9.
针对墙体裂缝对比度低、受噪声干扰严重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张量投票和目标追踪的墙体裂缝检测算法。在对原始影像进行二值化的基础上,利用张量投票的聚类思想,突出线性区域目标的强度,然后在突出的线性目标上选取特征点,对特征点进行追踪得到裂缝的大致位置,再反投到原始影像上。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正确检测出墙体裂缝信息,且检测率较高,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
受SAR图像相干斑噪声的影响,传统基于阈值的SAR图像海岸线提取方法难以迅速、精确地提取结构复杂精细的海岸线。为此,提出一种结合降斑各向异性扩散和大津法的SAR图像海岸线提取方法。首先,利用降斑各向异性扩散方法对SAR图像进行滤波,使其在尽可能滤除掉相干斑噪声的同时保持精细边缘和纹理结构;然后,以类间方差最大为准则,自适应地确定阈值,实现滤波结果图像二值化分割。在分割结果中,利用连通域标定法标定图像域,去除误分割的连通域,得到准确的海陆分割结果,以实现精确的SAR图像海岸线提取。对具有不同特点的真实大尺度SAR图像的实验结果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提取出光滑、连续的海岸线,相较其它方法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小活动空间人群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活动空间人群是指日常活动范围较小的居民群体,他们对城市公共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家庭位置附近的区域,分析其活动的时空规律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和精准化配置。然而目前研究中对此类人群关注较少,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小活动空间人群识别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首先识别用户家庭位置和停留点位置,构建基家最大距离指标,度量用户以家庭位置为中心的活动空间范围,并据此筛选小活动空间人群;其次根据用户与家庭位置间的距离信息构建“时间-距离”框架下的用户轨迹,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面积的轨迹相似性方法;然后利用逐级合并的层次聚类算法,根据用户轨迹的相似性对其进行聚类,挖掘小活动空间人群中典型活动模式;最后根据用户的家庭位置,进一步分析不同活动模式人群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以上海市手机信令数据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① “时间-距离”框架下构建的基于面积的轨迹相似性方法,可反映用户基于家庭位置进行活动的时空特征,而逐级合并的层次聚类算法对典型活动模式挖掘的效率有明显提高,有助于研究城市居民的移动模式;② 上海市小活动空间人群分布呈现出圈层结构,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郊区的工厂和大学城以及各区的商业中心附近,在郊区过渡区相对较少。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用于分析城市小活动空间人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为目前各大城市提出建设社区生活圈的决策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2.
针对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降噪过程中采用相关系数(p)准则确定分界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分量K值存在不准确性的问题,选用复合评价指标(T),综合考虑曲线平滑度(r)与均方根误差(RMSE)2个指标值,提出一种改进的EMD降噪方法。利用9个模拟数据和2个陆态网基准站的实测GPS高程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复合评价指标比单一的相关系数指标所确定的分界IMF分量K值更准确,能够更可靠地识别噪声与信号的分界点,使降噪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浮动车轨迹数据已逐渐成为城市交通状态识别的主要数据源之一,但是现有基于浮动车轨迹数据的交通状态识别中多数是应用高精度或是多源轨迹数据。针对稀疏轨迹数据在城市交通状态识别中存在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戴维森堡丁指数(DBI)和轨迹相似性度量的动态交通状态划分方法。首先,对轨迹数据和路网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且建立不同时间片的路段轨迹集合;接着,依据轨迹速度-空间相似性,利用戴维森堡丁指数动态地扩展轨迹的空间维度,并根据轨迹相似性度量方法构建最佳车辆队列;然后,将前后不同的车辆队列进行二次处理,连接组成交通流簇;最后,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将交通流进行划分,实现路段交通状态的识别。采用厦门市厦禾路、湖滨西路和湖滨南路交叉路段上的真实出租车轨迹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保证了车辆队列速度分布与原始轨迹速度分布基本一致,相比对比方法Kmeans++和ST-DBSCAN,本文方法均方根误差平均下降了18.77%和21.22%,并且在不同的实验路段表现更加稳定,可有效、可靠地运用稀疏轨迹数据识别城市交通状态,进而实现城市交通状态的精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居民出行特征的北京城市功能区识别与空间交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区域功能分化影响,城市居民出行呈现出特定的时序特征,因而不同的出行时序特征可以反映区域功能的差异性。同时,区域功能的交互特征可以通过居民出行的空间交互活动体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以GPS数据为代表的个体时空大数据可以从微观视角反映居民出行特征。本文采用个体时空大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方法,从居民感知视角研究城市区域功能的差异性与联系性。以北京六环为研究区域,采用规则格网划分城市地块,通过北京市3个月的出租车GPS数据提取地块的居民出行时序特征。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兴趣点数据和居民出行调查实现功能区识别,识别出居住区、商业娱乐区等6类功能区。从距离和时间2个维度分析功能区之间的空间交互特征,发现功能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空间交互强度的距离衰减效应,同时功能交互呈现出显著的时序差异。  相似文献   

15.
依据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测深和大地电磁测深结果给出的地球内部结构和物性分布 ,模拟了中国及邻区岩石圈中短波长大地水准面起伏。正演模拟结果显示 :地形起伏引起的大地水准面异常巨大 ,幅值变化可达 2 10 m,最大值在青藏高原 ,达 150余 m。沉积层底面起伏产生的大地水准面异常非常小 ,幅值只有 6.5m,表现出短波长特征。岩石层底面起伏产生的大地水准面异常极为平缓 ,约为 2 0 m。莫霍面产生的大地水准面异常形态与地形起伏引起的大地水准面异常形态相近 ,异常幅值只有后者的 2 / 3,在青藏高原只有后者的一半。岩石层内密度不均匀引起的大地水准面异常的幅值约为 75m。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具体的军用超短波信号,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的改进信号识别算法.该算法利用模糊神经网实现模糊推理系统,采用分步识别的方法,将特征参数映射到模糊空间进行二分类.仿真表明:在具有高斯加性白噪声的环境中,信噪比高于15dB时,系统识别率高于95%.  相似文献   

17.
鉴于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主要沉积于一系列北东向次级断陷(地堑)盆地中心,随着渝东南地区锰矿勘查深度加大,靶区选择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法识别研究区内次级地堑构造十分必要。从野外实测物性数据出发,在对比研究区内断陷盆地与贵州省松桃地区物性结构相似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区内的正演地质模型,并通过模型反演计算,优选了区内二维反演模式;通过对实测 AMT 剖面电性结构分析,识别出了小茶园和楠木庄2个次级断陷(地堑)盆地,为区内下一步“大塘坡式”锰矿深部勘查方向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结合Gabor小波和形态学的高分辨率图像树冠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冠信息的遥感提取能有效辅助森林参数反演、林分长势监测、树种识别等森林调查活动。随着遥感信息自动化提取的需求不断加强,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研究区域,设计了一种结合Gabor小波和形态学的树冠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Gabor小波提取出纹理特征,其次结合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PCA降维后的纹理特征向量提取出阔叶林区,最后基于形态学理论降低影像噪声,并利用前景后景标记的分水岭方法进行单木树冠提取。经过与人工解译的树冠信息结果对比发现,在郁闭度较高的阔叶林区,该自动化方法提取树冠精度较高,分割准确率Ad为79.59%,F测度达到了79.00%能有效提供精确的单木树冠信息,为林业经济调查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创伤中心空间选址问题,建立包含四大类、八小类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模型,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构造出的判断矩阵综合打分,得出各因素的相应权重后运用到深圳市创伤中心空间选址的实例研究上。模型中所涉及的空间数据均基于网络分析,更贴合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深圳市创伤中心的依托医院相对集中这一特殊情况,通过聚类分析划分区域后再使用层次分析模型选址。优化后的结果将改善深圳市创伤医疗救治资源配置、提高创伤救治效率,为创伤救治机构规划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针对GPS高程时间序列受各类噪声干扰的影响,导致难以提取有用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整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结合多尺度排列熵(MPE)的阈值降噪方法。该方法以EEMD为核心算法,将原始信号分解成一系列本征模态函数(IMF),并采用MPE作为指标将其分类为噪声IMF、混合IMF和信息IMF;然后利用阈值函数处理混合IMF,实现二次降噪;再重构降噪后的数据与信息IMF,获得降噪结果。仿真信号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相关系数法、MPE法相比,降噪评价指标RMSE、SNR和dnSNR均为最优,说明该降噪方法效果最好,本文方法获得的降噪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时间序列本身的非线性变化特性,可为GPS高程时间序列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