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三十年来曹妃甸岸线岛体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1979年、1987年、1991年、1997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十个时期曹妃甸遥感影像图解译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对岸线和岛体历史演变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得到曹妃甸岸线和岛体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曹妃甸岛体面积在近半个世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0.34 km2增加为227.34 km2;岸线整体表现为向海推进,1979年曹妃甸陆域岸线25.21%为自然岸线,之后自然岸线比例逐渐减少,自2002年起人工岸线占据了曹妃甸陆域岸线的全部,2012年岛体整体人工岸线长度较1989年自然岸线增长10倍之多;岛体在自然演变时期呈现中部侵蚀、两端淤积、端点延长、西向漂移且中心点逐步向大陆靠拢的变化特征,自2005年起自然状态岛体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
滦河口外泥沙岛是我国重要的泥沙岛群,开展准确的泥沙岛的动态变化监测,对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岛管理有着重要作用。遥感监测是开展大范围泥沙岛动态变化监测的有效手段。文章利用2008-2013年6个不同时相环境卫星影像开展了滦河口外泥沙岛动态变化遥感监测。对不同时相的滦河口外泥沙岛的数量、面积和岸线长度进行了统计,并开展了变化分析。发现该区域6年间,8个泥沙岛岛体因围填海消失;打网岗、石臼坨两海岛由于受基于岛体开展的围填海工程影响,海岛面积明显增大;4个海岛岛体因围填海,面积明显减少;9个海岛岛体虽然受水动力影响,但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滦河口外泥沙岛是我国重要的泥沙岛群,开展准确的泥沙岛的动态变化监测,对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岛管理有着重要作用。遥感监测是开展大范围泥沙岛动态变化监测的有效手段。文章利用2008—2013年6个不同时相环境卫星影像开展了滦河口外泥沙岛动态变化遥感监测。对不同时相的滦河口外泥沙岛的数量、面积和岸线长度进行了统计,并开展了变化分析。发现该区域6年间,8个泥沙岛岛体因围填海消失;打网岗、石臼坨两海岛由于受基于岛体开展的围填海工程影响,海岛面积明显增大;4个海岛岛体因围填海,面积明显减少;9个海岛岛体虽然受水动力影响,但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围填海工程对莱州湾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2003—2013年10年来围填海工程建设对莱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3年围填海工程的建设导致了莱州湾海域面积减小7.38%;围填海工程使莱州湾流速整体呈减小趋势,流速减小超过4cm/s面积约占整个海湾面积的24.3%,流速增加大于4cm/s区域仅占4.0%,流向变化整体较小;莱州湾的纳潮量明显减小,平均纳潮量减小了5.57%;围填海工程建设使莱州湾水交换率略有减小。围填海工程弱化了莱州湾的海湾属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曹妃甸近岸及周边海区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特征以及曹妃甸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对其影响,作者对2013年10月采自曹妃甸及周边海区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轻重矿物分离的方法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在改变曹妃甸岸线形态的同时也改变了其冲淤环境,使得碎屑矿物组分在大规模围填海前后发生一定变化。研究区的沉积物整体以轻矿物为主,平均含量为97.83%,其中曹妃甸近岸平均含量为95.57%;重矿物平均含量为2.17%,其中曹妃甸近岸平均含量为4.43%。研究区的重矿物优势矿物主要有普通角闪石、绿帘石和自生黄铁矿,其中普通角闪石所占比例在曹妃甸近岸达到最高值(36.41%);轻矿物的优势矿物主要有石英、斜长石和风化碎屑,其中石英所占比例也在曹妃甸近岸达到最高值(62.72%)。研究发现,曹妃甸近岸沉积物碎屑矿物相对含量增加而重矿物基本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规模人工围填海工程对曹妃甸近岸及周边海区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河北唐山曹妃甸浅滩大面积填海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河北唐山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填海造陆310 km2,填海面积过大.通岛公路及填海规划阻断了曹妃甸浅滩潮道,对海洋潮流系统、海洋环境及港口持续发展潜力将产生不利影响.建议穿过浅滩潮道的通岛公路段(宽1.5 km)应修成桥状,以保留曹妃甸浅滩潮道和保护海洋的主要潮流系统.填海面积应适当控制,主要在水深较浅的地方填海,可利用较少的土石方量,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填海取土不宜在曹妃甸等障壁岛及其前缘深槽附近进行,保护这些关键部位的底质免遭破坏,是对港口潜力区的维护.少填多察,多做海洋环境检测.填海要在海洋环境容量能够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估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曹妃甸围填海工程为例,采用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和替代花费法等构建了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的货币化评估模型与方法,并采用对比分析法,建立并探讨了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域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损失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曹妃甸围填海一期工程占用海域滩涂面积10 500 hm2,由此每年造成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4 735.67万元,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损失占46.52%,气候调节功能损失占20.92%,空气质量调节功能损失占9.62%,食品生产功能损失占8.98%。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导致其东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每年为421.10万元,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每年损失1 242.04万元、食品生产功能每年损失452.99万元,而气候调节功能和空气质量调节功能因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增加而出现功能增大,每年服务功能价值分别增加998.12万元和459.03万元。表明曹妃甸大规模围填海工程不仅对围填所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彻底毁灭,也对围填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近海环境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东  侯西勇  张华 《海洋科学》2019,43(2):82-90
曹妃甸明显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地理特征、较强的资源支撑为其成为我国北方天然深水大港提供了必要条件。曹妃甸临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将大大加快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规模宏大的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在带来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近海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在结合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曹妃甸海域概况及围填海工程背景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地貌景观、水沙动力、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4个方面详细论述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近海环境的影响;针对曹妃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加强科学研究、优化评估方法、落实管理制度、注重生态补偿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曹妃甸围填海区域及其周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围填海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海洋谋求发展空间的一种基本手段。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之一,探索其近岸河口区域围填海时空过程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对海岸带综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数据处理分析探讨了珠江口围填海历史变迁过程,并对其围填海生命周期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珠江口围填海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后,其中1978—1988年围填海面积为18 572hm2,1988—1996年间围填海面积为25 528hm2,1996—2005年间围填海面积为13 911hm2,2005—2015年间围填海面积6 723hm2。截至2015年,珠江口共围填海面积64 753hm2,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岸段。基于历史围填海时空演变过程,通过围填海生命周期图进一步对珠江口未来的围填海工程实施潜力进行形式预判。结果显示,珠海岸段和深圳前海岸段是珠江口今后实施围填海热点区域,其他区域围填海速度会相对减缓,但随着珠江口海岛逐渐与陆地海岸带相接,该区域围填海过程也将会终止。围填海生命周期分析可为海岸带实施围填海工程规划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渤海湾西部和南部自1975年至2010年之间不同时期卫星遥感影像的研究发现,近40年来研究区海岸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岸线长度呈现先轻微减小后大幅增加的状态,很多岸段岸线向海有较大推进,最远达20余千米;潮滩呈向海淤涨趋势,渤海湾西部年平均淤积速率比南部略大;岸线的向海推进以及潮滩的不断淤长,使得渤海湾面积持续减小。目前,研究区沿岸除存在部分河口型自然海岸线外,几乎全部变为人工海岸线。从沉积物来源、水动力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研究区海岸线和潮滩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研究区海岸带环境演变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