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安徽沿江地区,既分布有大量接触交代成因和叠加复合成因的矽卡岩矿床,也分布有岩浆成因的矽卡岩矿床。本文给出了不同类型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定义,论述了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岩浆矽卡岩及其矿床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中生代矽卡岩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根据矽卡岩岩浆就位位置的不同可将岩浆矽卡岩分成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两类,相应地将岩浆矽卡岩矿床分成原地矽卡岩矿床和异地矽卡岩矿床两大类。两类矽卡岩及其矿床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在地质产状上,原地矽卡岩岩体常与壳幔同熔岩浆侵入体紧密伴生而分布在壳幔同熔岩浆侵入体与碳酸盐围岩的接触带上,在矽卡岩岩体边缘一般没有冷凝边和烘烤边,但常能见到因同化混染作用不彻底而留下的围岩残留体(多已变质成角岩或大理岩)。与此明显不同的是,异地矽卡岩岩体常分布在断裂带或地层虚脱带中,附近一般没有壳幔同熔岩浆侵入体与其紧密伴生,在矽卡岩岩体边缘一般有冷凝边和烘烤边,有时能见到气孔构造以及石榴石或透辉石堆积岩,但见不到围岩残留体。同时,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均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但两者明显不同。原地矽卡岩的水平分带常表现为从侵入岩体经矽卡岩往碳酸盐围岩方向依次出现侵入岩→同化混染侵入岩→富铁矽卡岩→富钙矽卡岩→同化混染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反映同化混染作用逐渐减弱,而异地矽卡岩的水平分带常表现为从矽卡岩体中央往两边依次出现中粗粒矽卡岩-中细粒矽卡岩,反映随降温速度逐渐增加结晶速度逐渐降低。在矿物组成上,原地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包含钙铁榴石、钙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而异地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几乎全是钙铁榴石,辉石全是钙铁辉石。在地球化学方面,相对于原地矽卡岩,异地矽卡岩明显富集W、F、Rb、Be、Fe,而亏损Al、Sr、Ba、Cu、Pb、Zn、Cr、Co、Ni等元素。在岩相学上,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大多具有自形等粒结构,其中大多能见到熔融包裹体,但原地矽卡岩中的石榴石和辉石更为自形且常发育良好环带,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高于异地矽卡岩中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矿床类型上,原地矽卡岩一般为铜矿床,矿石矿物主要是铜铁硫化物,而异地矽卡岩一般为铁矿床,矿石矿物主要是铁氧化物。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原地矽卡岩和异地矽卡岩是由矽卡岩岩浆在原地或异地发生冷却结晶作用形成的,而原地矽卡岩矿床和异地矽卡岩矿床是由原地矽卡岩岩浆和异地矽卡岩岩浆发生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熔离出的矿浆和分异出的热液发生冷却结晶和交代蚀变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对桐庐早白垩世火山—侵入岩成因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周金城  王德滋 《岩石学报》1999,15(2):263-271
本文报导了对桐庐火山-侵入岩进一步研究所获得的认识。单颗锆石U-Pb年龄测定表明桐庐火山-侵入岩是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的产物(134.4~134.9Ma)。浅部岩浆房中从上往下的流纹质、流纹英安质和石英闪长质岩浆具有相近似的Rb-Sr和Sm-Nd同位素初始比,(87Sr/86Sr)i=0.708~0.709、εNd(t)=-5.27~-6.56,高场强元素比(如Zr/Nb=10.1~13.1)也相近似,表明盆地中各种火山-侵入杂岩是同源的。流纹英安岩中钾长石碎斑周围“组分过冷边”的存在说明岩穹壳内部酸性岩浆的冷凝、结晶要比酸性熔岩流来得慢。盆地中心浅成侵入岩中的中性岩包体的Rb-Sr和Sm-Nd同位素成分、Mg/(Mg+Fe)以及Na/(Na+Ca)比表明它们是岩浆房下部石英闪长质岩浆的岩浆熔离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3.
关于岩浆矽卡岩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吴言昌  常印佛 《地学前缘》1998,5(4):291-301
岩浆矽卡岩是矽卡岩浆沿构造裂隙贯入结晶的产物,其矿物组成以钙硅酸盐为主体,特征性矿物为碱长石、方解石以及硬石膏;主要矿物晶体中含硅酸盐熔体和硅酸盐熔体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岩石类型为过渡性矽卡岩和矽卡岩伟晶岩。岩浆矽卡岩和与之共生的富碱侵入岩具共轭、互补关系;两者有共同的来源,都是深部(高位岩浆房中)富碱中酸性岩浆在同化混染了部分钙质岩石后,经去气、脱硅和液态不混溶分离作用所生成的两种不同性质和特征的岩浆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会昌岩背火山岩、花岗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火山岩与花岗岩是同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花岗岩是由于地幔或下地壳富碱稀薄岩浆上侵,引起上地壳物质同熔,形成中酸性岩浆,经在深部岩浆房充分分异演化,形成酸性岩浆上侵结晶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安徽沿江地区岩浆成矿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徽沿江地区可分为三个岩浆成矿带:内带(主带) 、北( 外) 带和南( 外) 带。内带沿长江断裂带分布,与地幔隆起带一致,幔源高钾碱性玄武岩浆通过不同程度的AFC混合机制和结晶分异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组合和矿床,基性岩到酸性岩均有分布,其共同点是高钾富碱,侵入岩以高钾钙碱性岩系为主,火山岩以橄榄安粗岩系为主,广义矽卡岩型Cu、Fe、S、Au 及火山岩型Fe、S矿床是主要的矿床类型;南(外) 带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高硅低碱,属钙碱性岩系,是上地壳下部易熔组分重熔的产物,成矿元素也由主带的Cu、Fe、S、Au 转向Pb、Zn(Ag) 、Cu、Mo、W 等,是斑岩型Mo、Cu 矿床的远景带;北(外) 带比较复杂,主体部分属钙碱性岩系,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侵入体是下地壳重熔的产物,部分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广义矽卡岩型Cu、Au 矿床,另一部分以幔源物质为主的闪长玢岩,形成斑岩型Cu 矿。不同的岩浆成矿带受不同的基底控制。Nd 、Sr、Pb 同位素研究表明,主带和北带存在太古宙麻粒岩相变质基底,南带岩浆岩则源于元古宙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变质基底。地幔隆起与幔源物质参与成矿作用,以及由地幔隆起带来的高热流是成矿的最有利条件。建议深入研究幔脊  相似文献   

6.
在皖赣沿江地区分布着大量中生代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相关的夕卡岩矿床。本文在综合整理作者研究团队近30年来所获得的区内大部分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夕卡岩矿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聚焦区域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分析,为发展壳幔成矿学打下一定基础。基性侵入岩和镁铁质岩石包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皖赣沿江地区在中生代发生了碰撞后(145~135 Ma)富铜金和造山后(130~120 Ma)富铁金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相应的壳幔混源岩浆作用。壳幔混源岩浆作用主要包括结晶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熔离作用。夕卡岩矿床地质调研和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两期壳幔混源岩浆侵入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围岩地层后引发了多成因夕卡岩成矿作用,形成了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等多成因夕卡岩矿床。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夕卡岩矿床分别以热液交代、沉积+热液交代、岩浆结晶+热液交代和沉积+岩浆结晶+热液交代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为特征。在碰撞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富Cu和Zn等成矿物质的元古宙变质岩包体,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或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同化了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矿物质(铜锌等)储库导致铜进一步富集,从而形成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在碰撞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深位和浅位堆积岩,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和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夕卡岩包体和夕卡岩中辉长岩-夕卡岩过渡包体的存在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导致铜进一步富集,形成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和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是形成碰撞后时期接触交代和层控夕卡岩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和岩浆夕卡岩铜矿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在造山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堆积岩,表明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从而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早中生代铁矿源层或者早中生代铁硅矿源层,导致铁、铁和铁硅的进一步富集,分别形成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及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是形成造山后时期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岩浆夕卡岩铁矿、矿浆型铁矿和接触交代夕卡岩铁矿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赛马-柏林川碱性杂岩体为侵位于古元古宙与新元古宙之间的缓倾斜岩席状岩体,缓倾的张裂隙制约了分异岩浆的侵位和含矿溶液的流通,交代富集的上地幔产生的富碱岩浆与富集的地壳产生的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正长质岩浆和霞石正长质岩浆。含地壳组分较高的正长质岩浆,受富钙辉石、角闪石和镁质较高黑云母的结晶分离制约向硅酸过饱和方向演化;霞石正长质岩浆受富钙辉石—霓辉石、白榴石、含Fe较高黑云母、黑榴石的分离结晶制约发生分异。稀土元素矿床是霞石正长质岩浆分异残余熔体的产物,侵位于岩体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8.
岩浆成因夕卡岩的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赵斌  李院生 《地球化学》1995,24(2):198-200
有关钙夕岩的岩浆成因学说问世已数年,尔后,又有人从地质和实验方面继续就这个问题提供证据和展开讨论。但我国在这个领域毕竟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还不高,尤其缺乏作为岩浆成因夕卡岩直接证据的熔融,熔-流包裹体系统研究资料。本文初步报道我国几个钙质夕卡岩矿床中石榴石石熔融、熔-流等包裹体测温结果,为岩浆成因夕卡岩说提供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9.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小侵入岩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密切相关。在这些小侵入岩体中,特别是在老庙基、小铜官山和金口岭岩体中,产有二长质到闪长质的同源包体、角闪石堆积岩包体和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对这三类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以及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同时收集了相关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为阐明矿区岩浆-热液过程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闪长岩和辉石岩包体的(^87r/^86Sr),为0.7070~0.7073,εM(t)为-9.7,而石英二长闪长岩主岩(^87r/^86Sr)。为0.7072~0.7077,εNd(t)为-10.6~-11.9。铜官山矿区堆积岩包体中的堆积晶、同源包体和寄主岩中的斑晶以及同源包体及寄主岩中的基质的矿物结晶温度分属890~970℃,730~755℃和675~730℃三个区间,对应的深度为24~29km,9~15km和4~6km。它们分别代表了深位岩浆房、浅位岩浆房和岩浆侵位处矿物结晶的温度和深度深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下地壳硅镁层的深度,而浅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的深度从宕石包体及其寄主岩锶、钕同位素以及岩石学和矿物学资料来看,深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而浅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来自深位岩浆房的演化岩浆与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二长质同源包体与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过渡,有时闪长质同源包体与寄主岩过渡,相互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角闪石堆积岩包体中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共存表明,在堆积岩结晶时已有相当数量的铁、铜和硫溶解在演化的岩浆中。由此可以推断,已初步富集铁、铜和硫的演化岩浆与深度同浅位岩浆房相当且富合成矿元素的变质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可以富集足够的成矿物质以形成铜官山矿区的矽卡岩型铜铁硫化物矿床,矿区同源包体中斜长石的δ^18OSMOW‰值为9.0~9.2,寄主岩中斜长石和石英为9.4~9.9,矽卡岩中石榴石和石英为3.92~11.84,矿石中磁铁矿和石英为3.84~5.85,而相应的δ^18H2O‰值在寄主岩中为6.87,矽卡岩中为6.85~6.89,矿石中为8.18~12.64。此外,在寄主岩及其岩石包体中同时产有熔融包裹体、熔融-流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并能见到不混溶包裹体。这些事实结合矿物平衡地质温度计计算结果和收集的包裹体测温资料,表明矿区的岩浆-热液过程可以分为:1)岩浆结晶;2)岩浆流体出溶和出溶流体演化(大致对应于矽卡岩化);和3)成矿热液活动(对应于铜金矿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37次成岩实验研究认为:(1)在地壳温度下,地壳物质的重熔不可能形成石英闪长质或更基性的岩浆;(2)碱性玄武岩浆同化花岗质地壳,可以生成石英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岩浆,所产生的岩浆高钾富碱,属高钾岩系,与铜陵地区侵入岩相似;(3)高压下形成的岩浆比中压下形成的岩浆更高钾富碱;(4)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铜与钾似无成因联系,钾与铜的“相关性”与它们的趋同性有关,即两者均于岩浆晚期富集。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ChangjiangRiverareoneofthemainregionsinChinawhichischaracteristicofthewidespreaddistrib...  相似文献   

12.
尽管镁铁质侵入体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得到了特别关注,但有许多科学问题迄今仍模糊不清。基于新的野外观察和理论分析,文中提出一个复杂性流体动力学模型,试图整合解释矿床地质学、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假定岩浆成矿系统的行为取决于熔体和流体两个子系统的强相互作用,系统演化过程中子系统物理性质的连续改变可以导致多种非线性变化:(1)熔体子系统未发生明显结晶作用之前,含矿流体弥漫式透过熔体向上迁移,产生具有隐性火成层理的致矿侵入体和浸染状整合矿体。在这种条件下,高速运动的含矿流体可以导致岩浆侵入体全岩矿化;较低速上升的含矿流体也可以导致强烈的岩浆分异作用,但岩浆侵入体的边缘部分将没有成矿金属的富集。(2)岩浆侵入体部分固结(如半固结)时,含矿流体只能大规模输入到岩体中心尚未固结的部分,并导致强烈的双扩散对流,产生明显的韵律性层理和整合型块状矿体。(3)岩浆侵入体接近完全固结时,巨大的流体超压或远场应力场可导致板状侵入体沿补给通道方向破裂,含矿流体上升导致了不整合矿体的产生。(4)岩浆侵入体完全固结之后,后续含矿流体只能沿着层状侵入体与底板围岩的接触带迁移,形成新型板状矿体或巢状矿体,甚至夕卡岩型矿体。(5)富氧化物流体之后还可以有富硫化物流体上升,有利于产生硫化物矿体。这种分析大致符合攀西地区的客观实际,因而可以得出结论:(1)岩浆侵入体是否成为致矿侵入体取决于含矿流体的输入,而不是岩浆分异作用;(2)致矿侵入体的分异特征是含矿流体输入的结果,而不是相反;(3)镁铁质岩浆成矿系统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含矿流体的输入是其行为发生非线性变化的根本原因;(4)攀西地区的镁铁质岩浆成矿系统包括整合型(包括块状和浸染状两种亚型)、不整合型和夕卡岩型铁矿子系统以及浸染状和块状硫化物型成矿子系统;(5)攀西地区的铁矿体不仅仅位于层状岩体之内,下伏围岩中也有找矿潜力,甚至发现块状硫化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碳酸岩岩浆作用过程的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岩是一种富含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等>50%以上)的火成岩。通常以侵入的方式,与超基性岩和碱性岩共生,位于环状侵人体的中心部位;或以喷出的方式,与碱性岩等构成环状杂岩体。碳酸岩在喷出或侵入过程中,与上部地壳围岩发生以富含碱质(钠或钾)为主的蚀变作用,形成特征性的蚀变岩石——霓长岩。通过对碳酸岩中的包裹体研究,可以获得包括成岩成矿时的温度、压力、密度、流体组分、流体演化等大量信息。碳酸岩矿物中包裹体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并为了解碳酸岩岩浆演化性质和特征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信息:(1)碳酸岩可以形成于流体和熔体两种介质条件下;(2)碳酸岩矿物中包裹体富含CO2;(3)在碳酸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中伴随有岩浆的不混溶作用发生;(4)碳酸岩岩浆具有的较低的粘度和密度。为了保证对从碳酸岩中获得的包裹体资料的合理解释,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结合碳酸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典型岩石组合、典型蚀变岩石(霓长岩)、赋存的矿产特征等方面的资料。虽然目前在包裹体研究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但作为自然界唯一能够保存有原始成岩成矿流体的地质样品,包裹体的研究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北部幔源岩浆矿床的类型、时空分布及成矿谱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新疆北部与幔源岩浆有关的矿床种类齐全,成矿环境复杂,时代和类型繁多,在中国乃至世界颇具特色。主要矿床类型包括铬铁矿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PGE)矿床、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床、含钴磁铁矿矿床、玄武岩自然铜矿床、热液型钴-多金属矿床,以及非金属矿床等。按照含矿地质体的类型,可分为6种类型:蛇绿岩型、层状杂岩型、小侵入体型、阿拉斯加型、浅成岩型和喷出岩型。这些幔源岩浆矿床可划分为3个成岩成矿系列:铜镍系列、钛铁系列和铬铁系列。钛铁系列以碱性层状岩体型钒钛磁铁矿、铁磷矿为代表,岩石具有明显的富Fe特征,属于碱性富铁质的高钛玄武岩系列;铜镍系列以小侵入体型铜镍矿、阿拉斯加型铜镍-PGE矿为代表,岩石属于铁质的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系列;铬铁系列主要为蛇绿岩型铬铁矿,岩石具富Mg贫Fe特征,属于镁质系列。3个系列的岩浆都具有亏损地幔源特征,可能都与地幔柱活动有关;岩浆源区富含相应的成矿元素,是形成3个系列矿床相应成矿地质体的主要条件。3个系列矿床的成矿机制可分为深部熔离/岩浆分异、就地分凝、矿浆贯入、岩浆热液等过程。根据各系列矿床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建立了与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3个系列矿床综合模式: 亏损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熔离/分异,分离为3个系列,由于外部物质加入在地壳深部发生分异和熔离,在不同深度富集形成铬铁矿、钒钛磁铁矿和铜镍硫化物矿床,临近地表时流体富集和分离成含矿流体,分别形成浅成岩型磁铁矿和喷出岩型自然铜矿。新疆北部各类幔源岩浆矿床从早到晚主要产于3期构造阶段/构造类型: 大陆裂解期、板块俯冲期、碰撞/后碰撞造山期(又分3个阶段: 碰撞后伸展阶段、幔柱叠加造山阶段、后碰撞结束阶段)。  相似文献   

15.
岩浆通道成矿系统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全球最主要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基本特征是:(1)矿石与围岩边界平直,呈侵入接触关系;(2)"矿浆"在岩浆成矿系统的晚期上侵就位;(3)矿体赋存于岩浆通道中.已有的成矿模型不能同时解释这三个基本特征,暗示必须进一步理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机制.最近几年我们的研究发现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典型矿石具有如下特征:(1)矿石中存在流体晶矿物组合,它们既不同于岩浆岩中的矿物组合,也不同于变质岩中的矿物组合,推测是从流体中直接结晶的产物;(2)铜镍硫化物矿床中不同部位矿体中矿石存在显著的成分变化,前锋端矿石以富Ni为特点,尾端矿石富含Cu、Pt、Pd.据此,本文提出了"岩浆通道成矿系统"的新模型,试图整合解释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的各种观测事实.所谓岩浆通道成矿系统,系指岩浆演化晚期,"矿浆"运移和就位的空间及其相关成矿要素的组合.该模型强调:(1)深部岩浆房在岩浆矿床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矿浆"定位于岩浆成矿系统演化的晚期;(2)矿浆具有整体的流动性,因而提出了"岩浆通道前进方向"的概念;(3)所谓的"矿浆"实际为富含矿熔体-流体流,后者因失去挥发份而呈"矿浆"状,以大的流体体积和流体/熔体比值为特征.数值模拟表明,往硫化物矿浆加入挥发份流体可以显著提高矿浆的上升能力.当加入的挥发份流体达到30vol.%时,受到质疑的密度问题将不复存在,矿浆具有快速上升到浅部地壳的能力.但是,如此富含挥发份的矿浆也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矿浆,而是含矿熔体-流体流.此外,由于流体超压等原因,含矿熔体-流体流利用先存的构造薄弱面快速上升,形成岩浆通道,并在有利的部位卸载成矿金属形成矿体.因此,矿体常常侵入切割围岩.  相似文献   

16.
吉伯特铁矿是新疆阿勒泰地区产于泥盆纪海相火山岩中的小型矿床。本文对吉伯特铁矿床的包裹体开展了研究,识别了熔体包裹体、熔体-流体包裹体以及富晶体的流体包裹体,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等研究。熔体包裹体中含有富Si玻璃质、贫Si富Fe熔体、石英、萤石、方解石、磁铁矿等多种成分,它们分别组成不同的包裹体组合。熔体包裹体、熔体-流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的存在表明它们被捕获时是一种熔体与流体共存的不混溶状态,这充分说明了吉伯特铁矿床的形成与岩浆熔体、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吉伯特铁矿床中Fe的矿化是一个熔体相逐渐减少,流体相逐渐增加的连续演化过程,它受岩浆作用、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以及矽卡岩作用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17.
对柿竹园矽卡岩成因及其成矿作用的新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劲松 Newb.  RJ 《矿物学报》1996,16(4):442-449
本文将报导柿竹园W,Sn,Mo,Bi矿床中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和辉石成分和石榴子石中熔融包裹体研究结果,对不同中段的16块矽卡岩样品(94%的标本采自第Ⅲ矿带)中的石榴子石和辉石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共获得230个测点的数据,此外,还对上述中段大部分样品里的石榴子石和辉石进行了从边部到核心成分测定,共获得13个样品的97个测点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石榴子石属于含Alm+Sps+Pyr〈13%(  相似文献   

18.
中酸性岩浆体系成矿流体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流体成矿作用角度出发,与酸性岩浆体系有关的成矿流体可以分为:酸性岩浆硅酸盐熔融体,岩浆一热液过渡阶段硅酸盐熔融体及其分异的流体,酸性岩浆熔体分异形成的热水成矿溶液。酸性岩浆体系主要提供热源和部分矿质,其提供的热源驱动地下水淋滤、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地下水热液成矿流体。变质岩混合岩化形成花岗质岩浆过程中所形成的混合岩化成矿流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上述不同成矿流体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湖南杮竹园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矿床,产于千里山碱长花岗岩岩体南部接触带。矽卡岩中广泛发育网脉状碱交代脉和少量花岗岩脉、云英岩脉等各类脉体。碱交代脉主体由钾长石、萤石、少量石英、磁铁矿、黑钨矿、白钨矿及花岗岩构成,以往被统称为"云英岩脉"。其中早阶段碱交代脉中央发育花岗岩,边部为钾长石-萤石-黑钨矿,脉体两侧发育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化,对应矽卡岩阶段。晚阶段碱交代脉主要成分为钾长石、萤石,脉体及两侧出现大量阳起石、绿帘石、磁铁矿、白钨矿及辉钼矿、辉铋矿、自然铋等,对应退变质氧化物阶段。空间上,碱交代脉分布于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不进入岩体。自花岗岩体→岩脉→碱交代脉→矽卡岩,Ca O、Ti O2、成矿元素W、Bi、Mo、Cu、Pb、Zn以及Sr、Ba等元素含量增高,显示出成矿元素向热液中富集,且岩浆和矽卡岩受到碳酸盐岩围岩的影响。碱交代脉的组构显示出其形成于富含成矿物质和挥发份流体的岩浆,其中广泛发育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显示其浆液过渡态流体的成因性质。从岩浆晚期分异演化→热液阶段是连续演化的过程,块状云英岩和矽卡岩阶段,岩浆并未完全固结,成矿作用自岩浆固结之前已经开始。总结了杮竹园矿床成矿模型:碱长花岗岩岩浆演化晚期分异出的高度富含挥发份的熔浆,在岩体顶部聚集,部分形成似伟晶岩(壳)和块状云英岩以及条带状硅灰石符山石矽卡岩。进一步聚集以及矽卡岩化产生大量CO2引起大规模隐爆,富含挥发份的岩浆或浆液过渡态流体沿隐爆形成的碎裂裂隙进入碳酸盐岩围岩,与碳酸盐岩不断发生反应,在脉体边部形成钾长石化以及大范围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化。至退变质氧化物阶段,随着岩浆冷凝和温度、压力的降低,地下水大范围参与,成矿流体逐渐转变为热液性质,形成大量阳起石、磁铁矿、白钨矿及钼、铋硫化物。硫化物阶段,大量的大气降水参与成矿,温度、盐度进一步降低,在矽卡岩及其外侧的碳酸盐岩中形成铅锌硫化物矿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