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目的:对《兰室秘藏》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系统整理《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病的相关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采用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药物组合频次、关联度、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组合。结果:共纳入方剂60首,中药95味。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陈皮、当归、升麻、炙甘草、柴胡、半夏、人参、白术、黄芪、神曲;药性多属温、寒、平,药味多为辛、苦、甘,归经以脾、胃、肺、肝、心经为主。药物组合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是当归-升麻、升麻-柴胡、当归-柴胡;药物组合关联度排前3位的依次是当归-白芍、熟地黄-生姜、当归-大黄;药物核心组合排前3位的依次是青皮-神曲-泽泻、半夏-神曲-草豆蔻、陈皮-人参-熟地黄。得到新处方4首:青皮-神曲-泽泻-茯苓-熟地黄、半夏-神曲-草豆蔻-茯苓-熟地黄、陈皮-人参-熟地黄-火麻仁、柴胡-当归-枳实-黄芪-草豆蔻。结论:《兰室秘藏》治疗脾胃病强调补益元气、升发脾阳,辨证以脏腑辨证为主,治以脾胃为关键,兼顾其他脏腑,用药以辛温升阳、分经论治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云南名医吴佩衡含附子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吴佩衡医案》,将含附子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处方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药物使用频次、剂量与药物配伍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64首含附子的处方,其中包含107味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附片、甘草、干姜、肉桂、茯苓、细辛等,附子单次使用剂量10~450 g。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排前3位的药物组合为:甘草-附子、附子-干姜、附子-肉桂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排前3位的药物组合为附子-茯苓,附子-茯苓、干姜,附子-肉桂、干姜,附子-肉桂、干姜、甘草。《吴佩衡医案》中常用处方的核心药物与四逆汤、苓桂术甘汤、赤丸三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吴佩衡应用附子多与温补药干姜、肉桂相伍,强调脾肾阳气双补,重视健运脾阳对恢复人体阳气的重要意义,为辨治各种危急重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舒兰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AR)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经舒兰教授诊治的小儿AR中药处方,经过筛选,共获得有效处方206首。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总结药物的应用频次、药对组合、新方组合。结果:用药频次>60次的药物依次为:甘草、辛夷、白芷、鸡内金、苍耳子、桔梗、薄荷、石菖蒲、路路通、桑叶、黄芩、茯苓、菊花。得出频次>89次的药对共35对,排前6位者分别为:甘草-辛夷、白芷-甘草、鸡内金-甘草、甘草-苍耳子、苍耳子-辛夷、白芷-辛夷。并得出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10首。结论:舒教授临床治疗AR多从风邪论治,重视祛风抗敏,根据所兼夹寒、热之邪的不同,或以辛散温通,或以清宣通利,兼以健脾、化痰、养阴、散结,获效颇佳,为中医药治疗小儿AR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住院病例处方,并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采用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失眠患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失眠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医案200 例,涉及处方200首,涉及中药175味。其中,40岁以上的患者181 例,占90.5%。200 例失眠患者处方中,用药频次>50次的药物共20味,以酸枣仁、首乌藤、当归三味药频次最高。药性方面,四气多以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居多。归经方面,多归于心、肝经。药物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依次为“首乌藤-酸枣仁”“当归-酸枣仁”“茯苓-酸枣仁”,关联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首乌藤-酸枣仁”“首乌藤-茯苓-酸枣仁”“磁石-酸枣仁”。对用药频次排名前2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个聚类方。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从心着手,以宁心安神为主要治则。同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灵活治以滋阴化痰、柔肝平肝、重镇安神、补益心脾等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组方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获得文献125篇,方剂155首,药物142味。药物总使用频次为1506次,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党参、陈皮、甘草;药物功效种类17类,频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理气药、化湿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肾经为主。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8条,置信度>90%的药对4条,分别是白术→诃子、茯苓→广藿香、白术→莲子、茯苓→砂仁;频率较高的药对8组,分别为白术-茯苓、白术-党参、茯苓-党参、白术-陈皮、茯苓-陈皮、白术-山药、茯苓-山药、茯苓-木香。对频次≥10次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4组。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以补脾抑肝温肾为主,对于疗效不佳、久治不愈者,可从理气、化瘀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的共性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读秀(DU XIU)中第一批、第二批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经验方相关文献,建立标准化医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2.1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经验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核心处方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经验方共320首,药物550味,共计3553频次。使用频数前5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熟地黄;使用频次≥45次的中药多具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健脾利水、滋阴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是茯苓-泽泻、白术-茯苓,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多入肾、脾、肺、肝经。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多用利水渗湿、利尿通淋之药,同时辅以健脾、滋肾阴之药,虚实兼顾,标本同治。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蒋益兰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与组方特色。方法:筛选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蒋教授门诊大肠癌患者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计算系统平台(V3.0)中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蒋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处方共500首,涉及药物149味,用药频次居于前4位的分别为黄芪、法半夏、白术、茯苓;药物四气五味以苦寒、甘平、辛温为主,归经以肺、脾、胃经居多;挖掘出39组药物核心组合,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黄芪-半枝莲、黄芪-郁金、黄芪-法半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9组核心药物和3首新处方。结论:蒋教授治疗大肠癌以健脾益气、扶助胃气为本,化瘀解毒、清热祛湿以攻邪,同时注重疏肝理气散结,分期论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相关文献,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建立数据库,使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结果:筛选出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处方303首,中药176味,常用药物为牛膝、钩藤、天麻、茯苓等,所用药物多归肝、肾、脾三经,药物功效主要以补肝肾、强筋骨、平肝息风、利水渗湿为主;将常用的药物进行聚类组合,可聚为滋补肝肾、平肝阳、健脾渗湿等8类,其中常用的药对为钩藤-牛膝、牛膝-天麻、钩藤-天麻。结论: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应从补肝肾着手,再根据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状态酌情加入平肝息风类药物,常用药物为牛膝、钩藤、天麻,另外考虑老年患者脾胃亏虚,升清降浊功能减退致使水液输布异常,故应酌情加入茯苓、泽泻、白术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金元四大家治疗水肿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金元四大家医学著作中治疗水肿的中药处方,利用WPS Excel 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SPSS 20.0、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统计软件进行中药的频数、性味、归经分析,对高频中药进行功效、因子、关联规则分析及核心中药网络分析。结果:共获得处方64首,中药120味。中药总使用频次为502次,高频中药16味,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陈皮、茯苓、泽泻、白术、牵牛子。高频中药排前3位的功效依次为利水渗湿、峻下逐水、理气。中药四气以寒、温、平性为主,五味以苦、甘、辛味为主,归经以脾、肾、肺经为主。因子分析共得到中药组合类方5组。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茯苓-白术、茯苓-泽泻,药组为大戟-芜花-甘遂、甘草-茯苓-白术,泽泻-茯苓-白术,陈皮-茯苓-白术。核心中药网络分析得到2组核心组方。结论:金元四大家治疗水肿主要从脾、肾、肺三脏论治,病机以脾虚湿盛、湿热内蕴、气滞湿阻、肺失宣肃为主,治法以健脾化湿、培土制水、清热化湿、利水消肿、峻下逐水、泻肺利水为主,常用方剂有神佑丸、白术木香散、葶苈木香散、胃苓汤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刘敏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刘教授门诊276例乳腺癌患者的首诊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其进行标准化录入,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该系统的方剂分析等模块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276首处方中,排名前5位的药物为山茱萸、炒白术、炒白芍、淫羊藿、党参;药性以温性频次最高,其次为平、寒、凉、热性;药味以甘味频次最高,其次为辛、苦、酸、咸味;药物归经以肝经频次最高(2004次),其次为脾、肾经;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山茱萸-炒白术、山茱萸-炒白芍、炒白术-炒白芍、山茱萸-淫羊藿、山茱萸-炒白术-炒白芍。根据药物关联规则演化得到关联规则7个,聚类处方6组。结论:刘教授治疗乳腺癌以补肾健脾疏肝为主,兼以化瘀解毒抗癌,体现了扶正祛邪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CNKI中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验案,筛选出方剂组成、剂量完整者,录入系统软件,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选取验案102篇,筛选出方剂47首,涉及中药145味。方中黄芪出现的频次最多,其中出现频次14以上的药物中活血化瘀药物占50%;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黄芪+鸡血藤。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3首;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红花→黄芪,桃仁→当归,葛根、黄芪→鸡血藤等。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出组方用药以活血化瘀通络、补中益气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胃脘痛的学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学术论著、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中熊老治疗胃脘痛的方剂,分析其辨治特点,并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其核心组合,形成新处方以研究其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72首,涉及中药100味,多为理气药、补虚药,总用药频次875次。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入脾、胃经,肺、肝经次之。药物频次、组合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多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八味药的两味至五味配伍为主。结论:熊老治疗胃脘痛辨证首重分虚实,治疗注重行气止痛,处方以甘草、陈皮、木香、砂仁、枳实、白芍、厚朴、半夏为核心,通过不同配伍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刘以敏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1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刘以敏门诊治疗小儿ITP的病案,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治疗ITP的用药频次、药性归经、核心处方等。结果:共纳入处方120首,中药136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仙鹤草、当归、小枣、甘草、茯苓、黄芪等,功效以收敛止血、解毒为主,性味以平性、甘味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主要有甘草-仙鹤草、当归-仙鹤草、小枣-仙鹤草等。聚类分析获得核心处方4首。结论:刘以敏治疗小儿ITP首辨虚实,用药平和,多从血分论治,常用收敛止血、解毒之药,调血亦祛邪,兼顾补血活血、补脾益气,虚实同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徐曼曼教授治疗小儿肺炎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其组方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徐教授治疗小儿肺炎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证型、药物等相关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采用软件集成的药物频次统计、规则分析及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其治疗小儿肺炎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用药经验。结果:共纳入168首处方,中药148味,其中使用频次≥20次的有32味,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炒苦杏仁、生石膏、陈皮、姜半夏、茯苓;通过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组合有19个,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生石膏-炒苦杏仁、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炒苦杏仁、桔梗-炒苦杏仁、桑白皮-炒苦杏仁;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算法发现30个关联系数>0.02的药对、12个核心药物组合及6个新处方组合。结论:徐教授治疗小儿肺炎气道黏液高分泌以“祛痰”为基础,以“肺脾同治”为原则,分期论治,以化痰止咳类药物为核心,寒温并用、用药轻灵,辨证加入祛风、健脾、行气、补益、温化、润燥之药味,统计分析结果与专家临床辨证论治心得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有关治疗心悸的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并进行频数、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以人参、远志、甘草、茯神、当归等药物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人参-远志”“茯神-人参”“茯神-远志”等。聚类处方有3类:甘草、茯苓;人参、远志、茯神;朱砂、麦冬、当归、酸枣仁、生地黄。结论: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能为临床治疗心悸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药熏蒸治疗LDH的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等遣方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150首,涉及中药171味。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有18味,排前10位的分别为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川芎、当归、威灵仙、独活、牛膝、桂枝和川乌。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咸为主;归经主要归肝、心、肾、脾和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9组。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2组与新处方6首。结论:中药熏蒸治疗LDH多采用祛风湿、活血化瘀之药,兼以补益肝肾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常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用药经验,总结其治法规律。方法:收集常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病案,将药物及剂量等相关信息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采用软件集成的用药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其治疗小儿咳嗽的用药经验,总结治法规律。结果:筛选出病案127 例,处方127首,包含药物共计174味。通过频次统计得出常用药物59味(使用频次≥10次),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杏仁、黄芩、射干;通过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73个,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黄芩-杏仁、射干-杏仁、黄芩-射干;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算法发现11个关联系数较高的潜在药对及11个新处方。结论:常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常用方法为复宣降、消痰气、调寒热、利咽喉,变法为利小便、泄肠热、清肝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蒋益兰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蒋教授门诊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中药频次、属性、归经、功效、复杂网络和聚类等分析。结果:共纳入300首方剂,150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5266次,获得甘草、茯苓、百合、郁金、黄芪、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党参、白术、枳壳、女贞子、墨旱莲、灵芝、首乌藤15味核心药物,药味以甘、苦、辛、酸为主,药性以平性为主,主要归肝、脾、肺、心经,功效以清热解毒、滋补肝肾、燥湿化痰为主。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组方药物为:百合、党参、黄芪、茯苓、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术、郁金。聚类分析获得4首聚类方。结论:蒋教授治疗乳腺癌多从肝郁、脾虚、冲任失和入手,采用疏肝解郁、燥湿化痰、补益肝脾、调理冲任之法,可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吴力群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吴教授门诊的63 例CVA患儿的处方信息,对中药进行频数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192首中药处方,涉及135味药物,其中频次≥77次的中药有11味,前3味依次为炒莱菔子、生甘草、瓜蒌。关联规则15条,置信度最高的关联规则为茯苓-白芥子,炒莱菔子-白芥子,炒莱菔子-葶苈子,炒莱菔子-地龙、辛夷,黄芪-太子参、炒白术,胆南星-海浮石、橘红,瓜蒌-桑白皮、胆南星等;支持度最高的关联规则为炒莱菔子-苦杏仁,炒莱菔子-茯苓,瓜蒌-苦杏仁,炒莱菔子-银柴胡,炒莱菔子-辛夷等。聚类分析得到3类药物。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法半夏、陈皮、炒莱菔子、瓜蒌、甘草、苦杏仁、胆南星、茯苓、蜜紫菀等20味中药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结论:吴教授治疗儿童CVA用药味数较少、用药种类较为集中,常用处方为加味六安煎加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治疗小儿病症的用药经验及处方规律,以期指导儿科临床实践。方法:收集孙氏二书中治疗小儿病症的口服方药,建立数据库,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Microsoft Excel进行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频次统计;使用R4.2.0 apriori函数进行关联分析;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0构建核心中药共现网络;并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对核心中药进行无监督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纳入方剂102首,涉及中药168味,药物使用累计频次达699次,使用频次≥15次的有甘草、大黄、桂心、黄芩、芍药、麻黄、苦杏仁、石膏。药物四气以寒性居多、温性次之;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集中在肺、肝、胃、脾、心经。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黄芩-大黄(支持度21.57%);常用的角药有大黄、甘草-黄芩(支持度14.71%,置信度71.43%),茯苓、芍药-大黄(支持度8.82%,置信度100.00%)等。聚类分析得到的潜在处方有“桂心、紫菀、生姜、半夏、苦杏仁”“石膏、甘草、麦冬、芒硝”等。结论: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小儿处方用药分析,发现孙氏治疗小儿病症往往遵循“病证结合、重视脏腑辨证”“寒温并用以调阴阳”“攻补兼施以祛邪扶正”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